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的新挑战_全球化论文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的新挑战_全球化论文

意识形态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文化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2)04-0039-04

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文化全球化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一种历史的范畴,每一社会 、每一时代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文化是经济的反映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种文化也呈现出某种全球化的交融趋势。正如马 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世界市场的开拓时所作的论述那样:“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 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 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 文学”[1]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导致本民族文化突破地域上的局限而提炼成世 界文化的共性,使各民族和地方的文明与文化走向世界,构成人类共享的、公共的文明 财富和资源。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建构与全球性生产和全球性分工相联系的各民族都能 共享的文化。所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实际上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正如西方学者 所描述的“资本主义卖的不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识、声音、图像、软件和联 系。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像领域,占据着交流。”[2]“图像和声音 的普遍泛滥有助于生活方式的标准化、差异和个性的弱化、态度和行为的趋同以及集体 认知和传统文化的消解”。[3]这不仅由于文化作为一种要素被物化在商品的生产、制 造、销售和消费的过程中,而且文化因素决定了经济贸易和往来的方式和系统。但是, 只有在经济全球化达到如此规模的今天,文化的交融才呈现出如今的景观,达到前所未 有的程度。因此,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交通和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使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以更快的方式 得以实现。导致当代全球文化交流与文化互动的新技术包括:信息和图像的数字化、卫 星广播和远程电话系统、新电缆和光纤技术以及计算机与通信网络的联合。正如美国微 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所说:“信息高速公路将打破国界,并可能推动一种世界文化的 发展,或至少推动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观的共享。”[4]由于当代电信、广播和交 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世界各国间的距离缩小、经济和文化间的联系增强。

文化全球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客观推动的结果,又与西方国家推行的文化战略是分不开 的。各种文化平等地交融和流动本是文化的特性,然而由于经济力量对比和作为文化载 体的硬件的差异,在现实的背景下,文化的流动呈现从强势向弱势的特点。美国当代著 名文化理论家弗·詹姆斯指出,现在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可以通过文化 传媒把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制性地灌输给第三世界。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 界只能被动地接受,他们的文化传统面临威胁,母语在流失,意识形态受到不断的渗透 。西方国家正是借助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利用经济活动,信息技术 和国际互联网在文化上进行扩张,向他国输出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政治制度,试图 实现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因此,意识形态的输出是西方国家追求文化全球化的根本目的 。

由于文化全球化既是客观的趋势,又有主观的推动,因此,文化全球化呈现出复杂的 态势,人们对全球文化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差别。那么何谓文化全球化?这是国内外学 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詹姆斯·罗斯诺(James N.Rosenau)在《世界的混乱:变化与继 承的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全球文化”(Global Culture)的概念,他认为全球的相互依 赖的发展扩大了实践世界政治的文化的基础,加强了国际关系中主权主体和非主权主体 之间的合作。相互依赖的加深导致了规范的分享,导致了全球共同体对地域共同体的吸 收。[5]日本学者星野昭吉在其《全球政治学》中认为“文化全球化意即全球文化的相 互依存、相互作用以及文化角色之间的相互交流,它允许分离化同质化并存”。[6]戴 维·赫尔德在《全球大变革》中把文化全球化看作是“文化关系和文化实践的延伸与深 化,即人和物的运动有助于在广泛的范围内建立一种共享的文化信息模式,从而有助于 在不同地方之间建立一个地方的文化思想影响另一个地方的思想。”[7]也有的学者把 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或现象说成是“多元文化主义”、“文化间主义”、“跨文化主义” 思想、“文化一体化”等。我国的学者也认为“有经济的全球化,势必有相应的文化的 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是符合逻辑的命题,它内涵着文化的同质化、文化的殖民化 、文化的高度相关化”。[8]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文化全球化:1.文化全球化指民族间文化平等地共融与交流。在 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各文明、文化既互相区分、冲突,又互相沟通、融合,同时又保持 自己的特点,由此推动世界文明的不断发展。2.国际制约机制具有的超国家性的权力对 各国文化权力的制约。随着各种解决全球问题的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单个民族控制 本民族文化的权利日益受到更多的限制和制衡。3.世界文化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但 又具有共同性和趋同性。在各文化形态和文明体系中都存在某些适应于全人类、被人类 普遍认同的观念、原理和有价值的成分。

二、文化全球化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冲击

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 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是由一定的政治、法律、 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所构成的,并成为一定的政治纲领、行为准 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在实践上,意识形态具有维护一定社会制度 和阶级统治的合法性功能;对一定阶级和一定社会的人们具有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 一行动的功能;具有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旗帜的作用和一定的社会调节管理 职能等。因此,历史上,各个阶级都十分重视灌输符合自己利益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上层建筑,是一定文化的升华,它来源于社会文化实践。文化是意 识形态的基础,一定的社会文化形态产生一定的意识形态;一定的意识形态与一定的社 会文化相适应。文化对意识形态的这种作用,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意识形态要随 着文化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文化的重构而调整;同时,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能动性又 对文化的整合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当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意识形态不是文化的全 部,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并不是文化的本质属性,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带有意识形态的 痕迹和烙印。因此,意识形态可以不同,但是文化可以融合。所以,文化全球化虽然是 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但同时,也伴随着意识形态的碰撞与互动。

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或者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受到 来自全球文化的影响。对此,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哪些文化是可以吸收的,而哪些文化是 混杂着意识形态的因素,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具有冲击和挑战。

(一)网络文化对意识形态的挑战

网络上的文化入侵直接表现为语言文字的竞争。如今互联网上,英文的内容占95%,法 文的内容占3%,世界上其他众多的不同语系只占2%。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主导地位推动 着西方文化的传播,这是一种话语的霸权、文化环境与成果的霸权。它具有客观的强制 性,从而容易使人就范。在深层次上,网络正在成为展示世界主要国家和形形色色的主 义、思潮及价值观念宣传、交流、碰撞的“主要平台”。据统计,国际互联网用户约有 2.6亿,发展中国家仅占25%,发达国家占70%以上。[9]信息的优势就是文化的优势。发 达国家凭借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的优势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人,不可抗拒地 使受众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依赖这种文化理念,同时对自己的民族自尊心 、自豪感产生动摇。一方面它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及其内外政策的制订;另一 方面它也会与他国现有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与观念产生冲突。在网络上,包括色情、暴 力、种族主义、宗教仇恨、法西斯思潮、民族歧视等不良的信息泛滥,对人的心灵,尤 其是对青少年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网络接受信息的隐蔽性和方便性为利用法规来规范网

络市场带来了难度。在网络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的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的侵入导致人们意志薄弱、信念混乱,使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灵扭曲,甚 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来自消费文化的挑战

消费文化是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种占支配或主导的文化。这种消费文化随着大众文 化的繁荣迅速地向其他国家传播。消费文化诱导人们高消费,使西方的文化工业产品伴 随着资本输出,在消遣和娱乐的幌子下大肆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借以传播资本 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大量数据表明:西方国家强大的文化工业及大 量产品,伴随着资本输出,源源不断进入我国文化市场,从而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 文化领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目前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文化输出国,1994年美国的包装软 件占世界市场的75%,音乐声带占世界市场的60%。通过卫星电视,好莱坞的虚幻世界传 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三)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渗透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化和各种学术流派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从80年代初的 人文主义和存在主义热,到80年代中期的西方技术文化与未来主义热,以及80年代后期 的弗洛伊德和尼采热;从90年代初的以海德格尔等为代表的反理性的现代主义热,到90 年代中后期的后现代主义热。这股持续不断的西方文化热的出现,对我们全面深入了解 西方文化,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与交流,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更新我国传统文化,以 及拓展我国文化的世界视野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些形态不一、纷至沓来 的西方各种学术流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以及中国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一些人不 适当地夸大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学术流派的作用,盲目崇拜西方文明。一些人羡慕西方文 化甚至模仿西方生活方式,以洋为荣,以洋为贵。在知识分子的政治与文化层面上,有 些人还未能完全消除“全盘西化”论的影响,主张对西方文化进行全盘移植,将现代化 等同于西化。把转型期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统统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 ,在某些社会群体中形成“民族虚无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等有害思潮。这种隐藏 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渗透是潜移默化的、深藏不露的、循序渐进的,因而具有极大的危 险性。

因此,无论是公开的赤裸裸的文化渗透,还是隐藏在客观强制性中的文化影响都对社 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产生冲击。

三、应对文化全球化挑战的意识形态战略

(一)科学、理性地看待文化全球化

首先,建立系统而科学的反文化渗透体系。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客观发展趋势,同时又 要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化的企图。在理论上深入研究中西思想文化的有机联系 和区别,认清西方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反对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的企图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反文化渗透体系。

其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确立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每一种传统文化 都有它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不仅营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而且直接 决定了生活于其中的人民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取向。对传统文化,应该“吸取精华,剔除 糟粕”,实际上,继承与批判的过程就是文化转型与文化重建的过程。在弘扬中华传统 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文化形态。

第三,以包容和宽容的精神对待异质文化,营造多元文化共处共存的环境。文化的全 球化过程就是不同文化碰撞的过程。因此,文化的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应该宽容地对 待异质文化的价值观、理念、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尊重它们的选择和追求,建立平 等对话、沟通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矛盾与冲突。

(二)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它能够全面、综合地反映一个阶级、国家、政党的性质 、面貌和利益关系;它能把多种意识形态整合起来,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它能够为我们提供认识和解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它能协调文化活 动的发展。因此,从意识形态上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就是从从总体上、全局上来驾驭社 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都会遇到来自多种文化的挑战,如果忽视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导引,就会模糊共 同的价值取向,导致思想领域的混乱。历史经验证明,意识形态领域如果马克思主义不 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就要去占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价值导向。

当然,要正确看待意识形态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和作用。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中的一 部分精神内容。但是不能夸大意识形态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个国家的文化 是多方面的,意识形态仅是文化利益中的一部分。”[10]在“文化大革命”中,意识形 态被抬高到不适当的地位,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替代性,过度扩大意识形态的功能性, 过分夸大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却没有树立起意识形态和政治的绝对权威,相反,导致意 识形态的混乱。不断的思想批判运动、频繁的意识形态斗争,把我国经济推向了崩溃的

边缘。同样,忽视意识形态也会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1989年的政治风波正是忽略 了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结果。

(三)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各种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也是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渗透的过程。意识形态作为文化 的深层次内容,同样要面向世界,接受其他文化的渗透和挑战。这是过去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不曾遇到的新问题。在封闭和半封闭的社会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待意识形 态都是采取非此即彼的斗争方法,这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缺乏同其他意识形态的比较、 较量而制约了其力量的发挥。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意识形态的问题上也应 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这就是要选择、涵化和吸纳与借鉴西方意识形态中对我有用的东 西,借鉴西方意识形态的有益部分,用以丰富、充实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当然,这种 吸纳与借鉴,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前提下,是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 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否则就是否定意识形态之间的界限,消解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应 该看到,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各种不同意识形态之间表现更多的是矛盾、斗争和冲 突的一面。对这种矛盾、斗争应采取积极调适矛盾的方式,运用辨析、批判的办法来抵 制其渗透、克服其危害。

(四)利用科学技术完成意识形态工作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的改变

网络在传播各种形形色色的主义、思潮及价值观念的同时,也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 提供了最先进的手段。借助网络,可以在大量有关的信息资源中精选出有针对性的、最 新的材料,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形式表现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内容。 在意识形态的灌输中不存在具有权威的高高在上的教育者,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人应该 是具有高新技术和广博知识的及具有良好品质的人,他们不是在说服,而是在提供选择 和引导;对教育的对象不使用传统的强制性的“灌输”方法,而是通过网络提供更多的 可供人们选择的内容。虽然,网络的发展在国内还是初始阶段,但一定要认识到网络在 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使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载体。

标签:;  ;  ;  ;  ;  ;  ;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的新挑战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