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对接的主体课堂:进入儿童对话话语体系_数学论文

体验对接的主体课堂:进入儿童对话话语体系_数学论文

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进入儿童的话语系统进行对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论文,话语论文,课堂论文,儿童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吴正宪老师课堂教学中一个成功之处就是激励、唤起和鼓舞学生。吴老师非常尊重学生,经常直面学生的生命体。数学内容流淌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生命对话之中。每每聆听吴老师的课,都会被深深地吸引。

冷静下来思考其中的原因,与了解学生并尊重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有关。数学课上,数学和学生二者孰轻孰重?吴老师以亲身实践行动着、说明着,学生最重要。学生的什么重要?唤起学生的经验很重要。怎样唤起?将学生的经验用于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用学生熟悉的数学黏住学生。

一、说儿童能懂的话——高深莫测不如简单明了

关注儿童经验,说儿童能懂的话,才能跨越师生之间的沟坎、数学与学生之间的沟壑,让教师、同学和数学走入学生的心灵。教师是灌输还是启发,师生状态是游离、是参与还是黏在一起,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学生经验过的例子彰显“大道理”

儿童能懂的一般都是学生经历过的,基于学生经验的。吴老师在教学用加法解决问题时,曾经问学生:“1人加1狗是2人呢还是2狗呢?”学生顿时平静下来,平静得几乎令人窒息,然后一个学生突然醒悟,大声说:“老师,人跟狗能相加吗?”课堂上随之听到一声长叹,大家大彻大悟,原来人和狗是不能相加的,相同的量才能相加呢!像“相同的量才能相加”这样的话虽是千真万确,但听者是小学生,小学生听了之后会很生涩,认为数学很枯燥。正是“人加狗”的幽默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使得数学的面孔显得那么亲切,那么有意思。学生轻轻松松明白了其中的究竟。

教师的语言要贴近小学生的话语经验才会发生作用,才会使他们印象深刻。吴老师的一个比喻“人加狗”恰如其分地以例证的方式说明了这个问题,彰显了大道理,为大道理增添了许多神采。学生高高兴兴地明白了这个深奥的大道理。看来,以学生为主体,就要下一个台阶,与学生站到同一个平台上,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教学。

2.进入儿童的“话语”系统

做事情要关注对象。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学的语言就要注意进入儿童的话语系统。

吴老师在教学《估算》时,关注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多种多样的估算方法,吴老师根据方法的特点将它们分别称作“小估”、“大估”、“中估”、“四下五上估”、“凑调估”等。

在教学《数的整除》复习课时,一位学生说:“2是最大公因数。”吴老师在一个恰当的时候进行回应:“2和谁公因去呀?”所用的语言是那么简单,符合儿童的“话语”经验;又是那么地明了,回应概念的本质。

二、让儿童说自己的话——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

学习的内容能够内化为儿童自己的语言才是真正学会了。在课堂上,要允许儿童说自己的话。与其让学生将一套套规范严格的语言模仿出来,不如学生用自己不严格的话语把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

概念不能直接植入学生头脑,学生要将概念内化,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才能对接数学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

1.调动学生生活经验

学生进入校门的时候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积累了许许多多的经验。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教学,必将事半功倍。

在《年月日》一课中,吴老师注意提取儿童的生活经验,请同学们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今年5月7日是我的生日,再到明年的5月7日,我长大了一岁,也就是又过了一年。”“我爸爸这个月发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就是一个月。”“今天这时到明天这时就是一日。”……课堂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着、笑着,回味着生活经历,初步体会着年、月、日的时间概念。

学习“年月日”这样的内容时不像学习“时分秒”,教师不可能让学生现场体验,但是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自主提取,形成一个个鲜活的一年、一月、一日的经验。

2.调动学生思维经验

学生学习新概念时,是在运用自己的思维经验内化概念。

在《平均数》一课中,吴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均数,学生说,平均数就是把几个数“匀乎匀乎”。多么生动的词语呀,孩子的话其他同学都明白,这位同学理解得多么深刻而到位呀!

尊重学生朴素的语言,尊重学生的原生态,就是在尊重学生的经验,尊重学生运用自身经验内化概念的过程。正是吴老师的尊重,吴老师的等待,等到了学生明明白白的话语。水到渠成,给学生反思的机会,学生才可能将经验发挥到如此之程度,将概念内化到如此之深度。

三、用儿童乐做的事——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如果动手做,吸收的新知可以达到90%以上。

1.模拟操作,适时唤醒学生的经验

《相遇问题》一课中,吴老师通过让学生模拟操作的形式理解概念。学生不明白路程,但学生能够通过学具的“行驶”看到路程;学生不明白相遇,但学生经历过“相遇”。运用学生的经验理解概念,何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上《行程问题》一课时,吴老师用课桌当桥,拿铅笔盒当车,现场演示“车”通过“桥”的场景。通过模拟操作,唤醒学生“行程问题”的经验。

一次上《相遇问题》一课时,吴老师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下“相遇”,两人走着走着走近了,不走了。她一手拉一个让他俩碰了一下,笑着说:“这才是相遇呢,中间还有距离能算相遇吗?”全班同学都笑了。她接着又请同学继续表演“相对”、“同时”、“相向”,同学们都争着表演,争着说。这时,全场师生都笑了,赢来了雷鸣般的掌声。

通过模拟操作,吴老师引发学生对其中“路程”、“相遇”等概念的理解,引发学生对速度、路程、时间关系的思考。以现场“做”的形式唤醒学生的经验,使得学习过程简单明了而有趣。

2.角色扮演,做得好自然说得好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思考就有了载体。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更容易入情入境,更容易通过主动感受进行学习,做得好自然说得好。

在《平均数》一课中,吴老师组织男生和女生进行拍球比赛。学生在此过程中尝试着建立比赛规则,是全上比总数呢,还是上一个人呢?先上一个人,比赛之后,学生说:“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又决定各派4个人比总数!女生组输了以后,吴老师加入女生队,使得女生队获胜。女生们脸上露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吴老师说:“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队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学生发现用平均数更公平。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感受到方法的公平与不公平。与其说很多话让学生去体会、去理解,何不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思考呢?

正如诗人所说:一切经验是闪光的拱门,辉映着人迹未到的尘世,只要我向着它步步靠近,那里的边缘便消逝无存。课堂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课堂是经验与经验的对接。教师与学生互相靠近,将教师的“学术”经验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对接,教师进入学生的话语系统,进入学生的思维系统,师生才能真诚对话。

标签:;  ;  

体验对接的主体课堂:进入儿童对话话语体系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