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恢复的滨水绿地植物配置初探论文_陈婉1,叶麟珀2

基于生态恢复的滨水绿地植物配置初探论文_陈婉1,叶麟珀2

1、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310007;2、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310000

摘要:从生态恢复的角度,分析植物的生态作用,总结滨水植物群落的构成,探讨滨水绿地的植物选择和配置方法。

关键词:滨水绿地;植物;生态恢复

在大刀阔斧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自然水体的生态和景观受到了破坏。滨水绿地的设计建造,在营造优美自然景观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生态的恢复。植物配置是滨水绿地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构成景观的基础,又是发挥生态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从生态恢复的角度研究滨水植物景观配置,以期在滨水绿地建设中发挥植物景观的作用,获得更好的生态效应。

1.植物对生态恢复的作用

(1)水土保持作用

植物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植物覆盖地表,可以避免溅蚀,减缓雨滴的冲击力和表面径流速度,促进了雨水向土壤渗透,减少土壤流失;另一方面,植物的根系加强了土壤的结构稳固性,增强了其凝聚力。

草本植物的优点在于早期生长快,对防止初期的土壤侵蚀效果较好;作为生态系统恢复的起点,有利于初期表土层的形成,但落易衰退,持续生存能力差。而木本植物群落是岸坡生态修复理想的植物群落。其根系对土壤的固持力强,且随着时间推移逐年增强。

(2)净化水质作用

许多水生植物能够大量吸收营养物质,或将有毒有害物质降解为无毒物质,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将水中的污染物质分解转化或富集到体内,然后除去,恢复水域中的养分平衡;同时通过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从而改善水质,减轻水污染。利用凤眼莲、菱、香蒲等植物对有机养分的充分利用可以防治水体的富营养化以及对酚类、重金属、农药等水体污染物的吸收、富集和降解。

(3)构建动物栖息地

水生植物可供鱼虾等产卵附着,并能提供氧气和食物,水中的鱼虾等又能吸引鸟类等动物前来觅食,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水岸植物能为鸟类等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对恢复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2.植物选择原则

(1)生态原则

滨水植物的选择应参考该地区自然状态下的植被,因地制宜,尽可能选用当地种。选择耐湿喜水的植物,可经受洪水的短期浸泡;适当配置一些饵食或蜜源植物,增加动物的食源和栖息场所,有利于生物多样性。

(2)经济原则

植物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种植的成本,更要考虑养护的成本。植物尽量选择自然野态下能生长良好的适应当地环境的种类,既符合自然景观要求,又无需太多人工养护。并且在施工完若干年以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通过优胜劣汰,形成更加自然的植物群落。

(3)景观原则

滨水植物要保持自然风貌,植物种植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体,避免大面积使用单一的物种而形成过于人工化的景观,同时建成后能体现四季自然美景。

(4)功能原则

考虑水体蓄洪、行洪等功能与植物的关系,在一定区域内种植的植物选择根系发达的深根植物或者种植密度较大能形成片状的,或者是在洪水来临时能顺流弯曲的植物种类,防止坚硬的树干被洪水冲走造成危害。

2.植物群落构成

自然滨水植物分布按近水程度和水淹频率的从高到低可归纳为沉水植物群落、挺水和浮叶植物群落、耐湿草本群落、耐湿乔灌群落等几种群落,构成湿地植被带、水际湿生植被带、开敞植被带、疏林草地带、密林带等不同形态的绿地。

2.1 湿地植被带

在水深较浅,水流速度缓慢的水体,湿地植被带可由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等各种水生植物构成,也可生长水杉、落羽杉等耐湿性很强的乔木群落。

湿地植被带的配置应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态特征和景观需要进行选择,荷花、睡莲等植物的根茎都生在泥土中,要参考水体的水面大小比例、种植床的深浅等进行设计;为了保证水面植物景观疏密相间的效果,不影响水体岸边其他景物倒影的观赏,不宜把水生植物作满岸的种植,特别是挺水植物如芦苇、水竹、水首蒲等以多丛小片状种植较好。

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态特征和景观需要进行选择,荷花、睡莲、玉蝉花等浮水植物的根茎都生在河水的泥土中,要参考水体的水面大小比例、种植床的深浅等进行设计;为了保证水面植物景观疏密相间的效果,不影响水体岸边其他景物倒影的观赏,不宜把水生植物作满岸的种植,特别是挺水植物如芦苇、水竹、水菖蒲等以多丛小片状种植较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水际湿生植被带

水际湿生植被带由湿生植物构成,受淹时间长,受到水深、光照、水流、风浪等的影响大。

(1)沉水植物群落

沉水植物是指根扎于水下泥土之中,全株沉没于水面之下的大型水生植物,常见的有以下群落:菹草群落、马来眼子菜群落、水毛茛群落、蓖齿眼子菜群落、狐尾藻群落、大茨藻群落、穿叶眼子菜群落、黑藻群落等。

(2)挺水植物群落

挺水植物是指根茎生长于水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的植物,常分布于0-1.5m的浅水处,其中有的生长于潮湿的岸边等。

挺水植物种类较多,常见的有千屈菜、菖蒲、香蒲、泽泻、野慈菇、水鸢尾、水葱、芦苇等。

2.3 开敞植被带

开敞植被带是指由地被和草坪覆被的大面积平坦地或缓坡地。场地上基本无乔、灌木,或仅有少量的孤植树,空间开阔明快,通透感强。它方便了水域与陆地空气的对流,有助于改善陆地空气质量、调节陆地气温。同时,这种开敞的空间也是欣赏风景的透景线,对滨水沿线景观的组织起到重要作用。

由于开敞植被带位于距离水面较近的区域,土壤含水量高,丰水期被水淹没的几率大,需要选用耐湿草本群落。常见的耐湿草本植物有肾蕨、酢浆草、细叶结缕草、地毯草、狗牙根、白茅、百喜草、艾草、狗尾草等。

2.4 疏林草地带

疏林草地带是指由稀疏的乔、灌木组成的半开敞绿地,形成树丛或分散于绿地上的小型林地斑块。它构成岸线景观半虚半实的空间,创造了一种隐约迷离的特殊效果,并具有水陆交流功能和透景作用。疏林草地带空间通透,又有少量遮荫树,为户外活动提供了合适的场所。

疏林草地带应选择耐湿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形成相对稀疏的耐湿乔灌群落。常见的具有较强耐湿能力的树种有:枫杨、水松、湿地松、水杉、池杉、落羽杉、河柳、垂柳、龙爪槐、榔榆、桑、柽柳、紫穗槐、榉树、乌桕、丝绵木等。

2.5 密林带

密林带是由乔、灌、草组成的结构紧密的林地,郁闭度高,结构稳定,是滨水绿带中重要的风景林。在景观上,构成岸线景观的实空间,保证了水体空间的相对独立性。

密林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效果,是林间漫步、寻幽探险、享受自然野趣的场所。在生态上,郁闭型密林具有保持水土、改善环境、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等作用。

密林带距离水较远,遭遇水淹的几率较小,土壤含水量也较低,可以选用耐水湿能力较弱的植物种类,其选择相对广泛。适合用于密林带的具有一定耐湿能力的树种例如:广玉兰、夹竹桃、紫薇、迎春、香樟、合欢、冬青、黑松、南天竹、无患子、紫荆、朴树等。

3.植物群落配置

植物群落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关键因素之一。植物群落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各种群落组成的比例和数量,种群的平面布局,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等。在植物群落的配置中必须考虑到以下几点:

合理的密度。要依树种、草种不同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喜光、速生、干直的乔木树种宜稀植,如杉、柏等;喜阴湿、生长缓慢、干形不直的树种宜密植,如槭树、栎等。

多层次的配置。依据地形、土壤水分条件等情况,进行合理配置。主要依靠优势生活型植物种类,按不同生活型的乔、灌、草植物,建立起植被与生态环境水分条件相适应的群落生态关系。

树种的多样性和混合配置。有阴性和阳性树种混交,针、阔叶树种混交和各种形态的树种混交等不同类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立体种植,形成自然、丰富的植物景观。

已有树木的保护和利用。环境中已有大树不仅是体现地域环境特征的要素之一,而且能迅速形成良好的植物效果,既经济又生态,要结合新的设计加以保护和利用。

4.结语

在滨水绿地植物配置中,生态与景观始终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植物配置应遵循其自然演替的顺序,创造自然生态的景观,发挥保持水土和净化水质的功能,形成稳定的滨水植物群落,恢复生物多样性,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从而更好地发挥滨水绿地的景观和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郭春华,李宏彬.滨水植物景观建设初探[J].中国园林,2005(04):59-62

[2]刘晓燕,胡东,陈卫.北京白河沉水植物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03):46-50

作者简介:

陈婉/女/浙江湖州人/1982年生/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310007

叶麟珀/男/浙江温州/1985年生/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310000

论文作者:陈婉1,叶麟珀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8

标签:;  ;  ;  ;  ;  ;  ;  ;  

基于生态恢复的滨水绿地植物配置初探论文_陈婉1,叶麟珀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