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就业观的嬗变及其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价值论文,就业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运作,使原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诸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促进了市场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生成和发展,使人们的职业交往增多、职业活动的内容日趋丰富,进而引起了当代就业观的嬗变。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1〕
一、当代就业观嬗变的背景与特征
当代就业观的嬗变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导致了产业结构变更,进而引起了人们就业观的嬗变。因为一方面,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原有的产业结构通过市场机制的微观调控和国家的宏观调控,进行了优化组合;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第一、二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进而使劳动力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即有些就业人员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便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所指出的那样:“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性流动。”〔2〕在当代, 马克思所说的这种“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性流动”的特点更为突出。一是当代技术进步大大加速,一项新的科学技术一经发明,就会迅速地投入生产,使生产的面貌很快地发生变化,这就促使了劳动的变换周期加快,与此同时也促进了职工的流动;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劳动力的全面的流动。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就必须“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3〕。这样, 原有的“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冲击,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就业观正在形成。
其次,人才(劳动力)市场的生成加速了当代就业观的嬗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不仅配置和调节着社会的物质资源,而且也配置和调节着人力资源。后者主要表现为人才(劳动力)市场的生成,一是由原先的刚性就业开始向自主就业转化,同时变革原有的统包统配的劳动人事制度;二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劳动者要进入一个联合体(尽管这个联合体是劳动者自己结成的生产集体)必须通过人才(劳动力)市场,在市场上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力把它确定下来。在交换的过程中,任何一方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另一方的头上。这样一方面,对于劳动者而言,他(她)可以自由地寻找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专长、志趣的有发展前途的联合体及劳动岗位;另一方面,对于联合体而言,它可以自由地挑选适合工种需要、技术要求、专业对口和身体合格的劳动者。如果任何一方、甚至双方发现在双向选择中有了差错,经过彼此同意便可以解除契约,或在期满后不再续订,从而使差错得以纠正。这样,也就打破了统包统配、“从一而终”的就业模式,加速了就业观的变更。
当代就业的嬗变不仅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且还有其独特的表征:首先是岗位就业的模糊性。传统的就业观认为,劳动者就业的标志是,他(她)必须在某一单位的特定岗位(或曰固定岗位)上工作。而当代,如果一个人在能够发挥自己能力与才干,同时又能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的岗位(这一岗位既可以是固定的,又可以是非固定的)工作,即可认为是就业。这种弹性而广泛的社会就业,替代了刚性而狭义的岗位就业,显然,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大的可容性、可变性和流动性。所谓可容性是指可容纳的人数和岗位;所谓可变性是指一定就业活动的内容会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更其内容;所谓流动性则是指就业的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有些的领域因为不适应而逐渐萎缩,另一些领域会迅速扩展,还有一些新的领域则不断生长起来。这不仅导致了一定领域就业活动的变化,而且也为就业主体从某一职业向另一种职业过渡或转移提供了条件。其次是双向选择的认同性。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主体的就业模式一般表现为服从组织分配;而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双向选择作为一种新的就业(择业)方式,已逐渐为社会,包括就业主体所认同。这里所说的就业主体包括劳动者的联合体和劳动者两方,因而,所谓双向选择是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的联合体与劳动者双方的相互选择。这样,既有利于劳动者的联合体对其成员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该行业自身活动的规律进行合理组合,同时也有利于就业主体根据自己的专长、爱好、兴趣等选择适合的岗位。
二、当代就业观嬗变的意义
首先,当代就业观的嬗变促使就业主体自我意识的强化。马克思曾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为我而存在的。 ”〔4〕对于就业过程中的主、客双方的关系而言,都存在着这种“为我”的性质。这种“为我”的性质是在“双向选择”中表现出来的。就劳动者的联合体而言,其“为我”的性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中,能把握好双向选择的机会,并根据生产和一定工作的需要择优用人,增减岗位;二是能根据人与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比例,将活劳动限制在一定的水平上,为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供条件。就劳动者而言,其“为我”的性质表现为,劳动者在双向选择中,一方面应全面地了解自己、解剖自己,对自己作全面的评估;另一方面又要了解社会需求与岗位需求,进而在择业后能尽快地适应岗位的要求,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岗位责任和对自身的责任。因而,这里所提及的就业主体的“为我”的性质或倾向,决不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而是主体自我意识强化的表现,其中体现了就业主体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把自身对象化,进而把个体之我与集体(联合体)之我相互交融,把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和需求相结合,从而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的统一、他律与自律的统一,从而为促进就业主体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其次,当代就业观的嬗变提高了就业主体保持和发展自身主体地位的能力,包括就业主体的意志力、创造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对于劳动者的联合体而言,由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岗位的设定,并非像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具有相当大的稳固性,而是要求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对有关岗位进行调整,该取消的取消,该增设的增设,同时还要对已有岗位的有关职责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不仅体现了劳动者联合体的意志能力,而且也体现了其创造能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对于劳动者而言,就业的岗位或岗位职责的变更对其能力的适应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劳动者不仅要有顽强的意志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勇于拼搏、果断抉择,而且还要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一方面,劳动者要根据有关岗位的需要不断学习或补充相关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劳动者还必须锻炼自己的观察力、颖悟力和统摄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品性〔5〕。此外, 劳动者要磨砺和完善自己的情感品性,在顺境中不急躁,在逆境中不气馁,用持之以恒的热情参与竞争,使自己的创造能力发挥至最佳状态。这不仅体现主体在参与双向选择中,逐渐达到认识的自觉、情感的自主、意志的自律,而且也体现了劳动者主体的主观目标与客观目标的一致性,主体能力与意志的一致性。
再者,当代就业观的嬗变提高了就业主体在就业活动中的主体性。一般说来,主体活动是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的统一,它是以主体的自我意识与主体能力的发挥为条件,使主体的价值在人境关系与人际关系中确立与实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主体合格的就业活动一是有其客观的社会存在的动因,即社会通过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有效结合,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使社会生产的“人”、“物”这两个基本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能相互适应。从空间上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数量上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一定量的已经物化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必须有一定量的活劳动与之相适应。这个比率在不同的生产部门是极不相同的,甚至在同一生产的不同部门,也往往是极不相同的。”〔6〕从时间上看,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技术结构上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每一特定时刻所具有的作为出发点的劳动生产力发展程度,不仅以工人的技术和能力的形式存在,而且同时存在于这种劳动为自己创造的,并且每天都在更新的物质工具之中。”〔7 〕二是就业主体的就业活动还有其社会意识方面动因,这里主要不是指某一就业主体自身的主观意识、情感和愿望等,而是指当前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伦理规范以及通过社会习俗沿袭继承的就业观等等。这些社会意识对个体就业观和就业心理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一方面它会引导就业主体确立就业活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使劳动者及其联合体的就业活动在社会规范的指导下进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对劳动者个体人格的尊重,对其兴趣、爱好、特长的肯定。因而,对于劳动者个体而言,在就业活动中,第一要了解社会劳动力流动的走向和目的,将自身的劳动力(包括兴趣、爱好、特长)参与社会劳动力的流动并与之相协调;第二要根据一定岗位的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与知识结构;第三要了解自己所从事岗位的职责、职业规范和职业伦理规范,据此调适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协调好人际关系和人境关系,在业务上勤奋工作、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德性品质上注重修养、强化责任、奉献社会。这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人的规定,人的使命就在于使自己成为人群中对公共福利有用的和可用的一员。”〔8〕劳动者个体作为社会的一员, 其使命就在于使自己成为对自身的联合体和社会是“有用的和可用的一员”,因而只有在对自身的联合体和社会奉献中,才能复现自身的价值,提高自己的品性,升华自身的人格。对于劳动者联合体而言,在就业活动中,第一要根据社会劳动力流动的走向和目的优化岗位设置,使联合体充满竞争的活力;第二对联合体成员的工作实绩定期地进行考核评估,并设立必要的奖惩机制,对联合体成员努力工作、恪尽职守、积极进取、友善协作的精神予以鼓励,对不负责任、消极怠工者予以惩罚和批评,进而促使联合体的全体成员在技能、心理、品性等方面全面发展,使联合体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最后,当代就业观的嬗变,不仅提高了劳动者及其联合体的主体性,而且推进了社会文化心理的演进,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文化心理氛围。传统的就业观认为,人们的就业般以一次就业为主,并且“从一而终”,这种就业观经过多年运作,便积淀为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从潜意识层面支配着人们的择业、就业行为;这种行为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就业观,而且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形成了较强的思维定势,从而不仅在制度上,也从社会文化心理上形成了刚性就业的运作机制。其结果是使劳动者局限在对局部生产资料的固定性、排他性的占有和使用上,把自身局限在某一特殊部门,形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态势;劳动者对产品的支配关系和由此形成的财产所有关系,约束着联合体劳动者的交往形式,劳动者的劳动仍然主要是谋取物质生活条件的手段,而不是自主活动的积极实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者主体性的发挥。当代就业观的嬗变,从社会文化心理上改变了人们在就业活动中原有的思维定势,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人们在就业活动中所作出的种种(具有一定合理的)选择,使劳动者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爱好,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由于这种职业的变动得到社会文化心理的认同和支撑,就为劳动者全面地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同时,在现代就业观的指导下,劳动者一旦自由自主地选择了认为可以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在从业活动中,“一方面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的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体力和脑力的能力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9 〕。因之,劳动者便会以高昂的热情和顽强的意志积极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综上所述,当代就业观的嬗变不仅体现了劳动者及其联合体的主体性的升华,而且推进了社会文化心理的进化,它一方面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另一方面也促使了新型的人际关系、人境关系、人我关系的生成,使人——社会——自然系统协调运转,并由此推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3~534页, 第534~53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5页。
〔5〕陈爱华:《现代科学伦理精神的生长》,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62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24页。
〔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第98页。
〔9〕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89 ~2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