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社会科学信息资源战略研究_信息加工论文

振兴社会科学信息资源战略研究_信息加工论文

盘活社科信息资源的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TPI协办

信息资源有多种划分方法,我国图书情报界将信息资源按照学科分类划分为科技信息和社科信息两大类。本文从“大情报观”视角来定义社科信息,即把自然科学技术范畴以外的各类信息统称为社科信息。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正式提出了知识经济概念,并对知识进行了全新的分类,即KNOW-WHAT(事实性知识)、KNOW-WHY(原理性知识)、KNOW-HOW(技能性知识)、KNOW-WHO(人力知识)。经合组织的这种分类,把某个数据、某种技能、某个经验甚至某种思想,凡是能够用于电子载体的一切信息都视为知识[1],尤其是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产品信息、价格信息、档案资料、历史文化信息和人脑中的技能、经验、技术诀窍以及文化古迹、建筑、老工艺制品等体现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实物信息,只要能够形成数字化的表现形式,就可以生产出社科信息产品,从而丰富了社科信息的内容,扩展了社科信息的内涵,极大地提高了社科信息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长期以来,社科信息服务部门由于受到自身体制的限制及对社科信息的狭隘理解,侧重于为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服务,为管理和决策服务,而轻视了为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支持。在社科信息资源的选择、收集、开发、利用途径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行各业的信息需求。本文认为:盘活社科信息资源是相对于一些企业为摆脱困境,盘活厂房、车间、设备和原材料,分流、下岗部分职工,只注重了有形资产的价值和利用,而忽视了商标、老字号、老品牌、传统技艺等无形资产的价值,是对广义的社会科学范畴内隐性状态的社科信息进行挖掘、整理、激活,进而整合、优化社科信息资源配置,通过输入负熵、提升势能等措施,使隐性社科信息资源成为显性社科信息资源,使社科信息更利于检索、获取、利用。

1 隐性社科信息资源及其特点

所谓隐性社科信息,是指社科信息中已被记载在文献载体上,但尚未公布于世,或已被世人所知,但它的价值未被社会认可,从而遭到人们的冷落、忽视、遗弃、荒废的那部分信息,或存在于人脑或实物中而没有记载在文献中的那部分信息。已记录在一定载体上,公布于世,能直接被人们收集、存储、传递、加工、利用的社科信息,可称为显性社科信息。

隐性社科信息具有以下特点:

(1)隐蔽性:劳动成果,没有直接展现在人们面前,从上述隐性社科信息的定义可以看出,隐蔽性是其重要特点,有时一些隐性社科信息甚至会随着信息宿主和实物的消失而湮没。

(2)构成复杂性:隐性社科信息涉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法律、道德、历史、文化、教育,甚至宗教、民族、建筑等领域。隐性社科信息存在于不同的载体上,可以是文献、人的大脑和实物。隐性社科信息从包含的内容和附着的载体上看都是非常复杂的,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利用非常困难。

(3)价值模糊性:信息资源的价值体现在能够消除人们对事物的不确定性,并与人的需求发生联系。而隐性社科信息由于内容是隐藏在不同载体上,很难受到人们的关注或与人们的信息需求发生联系,而它的价值也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一些隐性社科信息并不是象科技信息那样迅速老化,如档案资料和历史文化信息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更有价值。因而隐性社科信息的价值是模糊的

2 盘活社科信息的减熵策略

熵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名称,它表征系统的紊乱程度或不确定程度。系统越“乱”,熵值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值就越小。

20世纪60年代普利高津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指出:对于一个与外界有关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接受从外界输入的负熵流,才能保持系统的有序状态[2]。

我们可以把社科信息系统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各种载体形式的社科信息资源日益增加,由于大量信息随机产生、无序地分布,特别是一些人文、历史信息;人类存放在大脑中的各种知识;各种实物所蕴涵的知识和技能更是难于传递和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借用熵理论来开发社科信息。

2.1 隐性社科信息资源有序化

我们盘活社科信息资源,就是通过人的智力活动,向系统输入负熵流,提高系统有序程度,从海量社科信息中发掘出有用的信息,从而达到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社科信息资源的来源多数为文献书籍、档案资料、历史文化遗产、人的经验和技能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信息,而且在不断增加,显然增加了社科信息系统的无序程度,影响了信息检索和利用。因此,对日益紊乱无序的社科信息系统施以负熵,是维护系统有序性,使之发挥系统功能,便于用户检索的有效手段。输入负熵的过程就是投入人力(劳动)、物力(改变信息载体形式)和信息(重新加工)的过程。对社科信息系统而言,就是对隐性社科信息进行调研、登记、分类标引、主题标引,进而编制目录、索引和文摘,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和社会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将大量散落于各级文献部门、地方志办公室、档案馆中的相关主题内容的文献或部分章节、片段集中起来,使隐性信息变为显性信息。如根据地方特点编制历史文化名人数据库、老字号数据库,从而把许多极为分散或鲜为人知的有价值的社科信息加以汇集,其结果是形成针对用户需求的社科信息数据库。

对于人的大脑中和各种实物所蕴涵的隐性信息,可以借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法典编辑策略进行激活和挖掘。所谓法典编辑策略是指知识、技能、经验与拥有者或开发者剥离,使得知识或技能独立于特定的个体,再经过提炼和加工进而汇编成法典并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利用。如可以对一些老艺人、老手工艺者或事件当事人,对历史文物和民风民俗比较了解的人采取面谈、电话交谈、书面调查等人际交流方式,以记录下相关知识、技能和历史文化信息,再经过整理、加工后建立数据库,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

2.2 显性社科信息资源数字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传统的文献信息和人脑中的经验、技艺数字化已成为社科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的重点。显性信息资源数字化加工方式即对各类文献和人脑中的知识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标准化加工整理、编辑处理、数据存储等。数字化文献保存和显示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是采用扫描录入方式将文献或图片资料按原貌逐页存储为图像文件;二是以文本方式存储文献内容,辅之以全文检索系统构成全文检索数据库。还可以对网络社科信息资源进行重组与导航,通过对相关网站和信息进行定向搜索和重新组织,构建社科信息资源导航数据库,为信息用户提供可能有价值的链接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网络社科信息分布较散、准确性较低的问题。

3 盘活社科信息的增势策略

在信息资源搜集、整理和利用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会伴随着信息的流动,即信息流如同水流一样,当信息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或处于相对比较高的位置时,就会产生势差,而信息价值只有通过传递才能表现出来,当不同势位的信息之间相互流动时,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产生很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我们可以得出信息势的含义,那就是将大量沉积、无序的信息,经过人为的组织开发,并注入人的智力劳动,使无形的信息与有形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相结合,从而使某一主题的信息在数量上的堆加或信息价值较原先相比得到提升的一种信息重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盘活社科信息资源就是对大量、零散、无序、遗忘的社科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按照某种特征进行聚类,提升其中的知识含量,使其处于有利的空间位置,加速信息从高势位端向低势位端的流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所需的大量知识正是人类对大量零散无序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而提炼出来的,这些信息经过人脑的记忆、存储、加工,就变成了可以重复使用的知识。知识创新体现了知识经济各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知识的创新。提倡信息势的理念,就是提倡一种新的知识价值观,提倡一种新的知识消费观,这就引领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有力地促进了知识创新活动和社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在当今社会的实施。

3.1 大力提倡信息势的理念,形成一种“信息造势”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气氛和环境

信息环境泛指与人类信息活动有关的一切自然、社会因素的综合[3]。信息用户是信息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用户在采集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的过程中必然受到信息环境的影响,良好的信息环境为个体的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提供了方便,并将促进个体的信息需求与信息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个体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才能适应信息环境的进化。信息意识是一种对信息的特殊敏锐的判断力,是正确辨析、鉴定信息价值,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4]。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集体、社会、个人的信息意识至关重要,只有具备了强烈的信息意识,信息生产者才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组织和传递信息,有效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用户才能合理地分配和使用注意力,及时捕获信息,准确地分析、鉴别信息的价值,最终科学地利用信息并付诸于社会经济活动中,从而使全社会形成一种“信息造势”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开发信息、利用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把无形的信息转化为有形的资产和竞争优势的风气,并推进信息需求和信息消费的有效增长。

信息资源的开发不单单是一种科技行为,而且还是一种文化行为。能否使开发出来的信息产品在社会上畅销,使信息产品为广大消费者认可,这就涉及到如何为信息产品‘造势’,如何对信息产品进行包装、营销,其中的关键是社会文化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盘活社科信息资源除了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外,还要积极倡导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二者并举,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使信息占据有利的、能增强自身能量和价值的空间位置

盘活社科信息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内涵和满足用户需求作为支撑,而不能盲目地炒作。波兰情报学家鲍梅卡尔斯基曾写到:“以往认为情报的中心是文献,而不是用户,目前这种观点已改变,开始把用户看作情报业务的主体”。信息的整理、加工都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盘活社科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势的首要步骤就是根据社会信息需求情况进行相关信息的加工整理,对原始信息内容进行压缩、精练、重组等操作,从而形成专题目录、综述、述评等二次、三次文献。加工的结果不是改变信息内容,而是改善信息的存贮和传递形式;提供给用户的不是单一信息在数量上的堆加,而是有序化的、包含大量知识内容的增值信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有利于信息产品的流通和利用。然后挖掘社科信息中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历史与名人、人物与事件、名人与建筑、古代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使社科信息的价值与社会的时尚生活方式相吻合,使开发、利用社科信息资源与城市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发展方向一致,从而与社会和用户的信息需求一致,从而使信息占据有利的、能增强自身能量和价值的空间位置,提高了信息势能,有可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信息开发与利用的良性循环。盘活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信息服务活动,要求从事信息开发的人员具有相当的知识层次,信息开发活动应在各种隐性信息和原始信息的基础上创造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新的信息产品。如果盲目地炒作过时信息、旧信息,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不务实而务虚,就有可能导致失败。

总之,盘活社科信息资源不是盲目地开发所有的社科信息,而是针对用户信息需求,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对各种有潜在价值的隐性信息进行挖掘、整序、激活,再注入人脑智慧和时代特色,才能真正发挥社科信息资源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4-06-22

标签:;  ;  

振兴社会科学信息资源战略研究_信息加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