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白居易的《卖炭翁》
梁丽萍 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幼儿园 713500
摘 要:《卖炭翁》是白居易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杰作。他通过对下层人物的生活窘境的描写与揭露,正是诗人的心愿所在。他看准了一位烧炭卖炭的穷困僚倒的老人,他从老人身上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与政府的弊政,他深情地借“卖炭翁”之口之言来对弊政发了严厉的控诉。
关键词:卖炭翁 百姓痛苦 体察宫市
《卖炭翁》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这首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诗中写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位烧炭的老人过着十分穷苦的生活。他没有土地,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儿女,孤苦伶仃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烧炭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理应不难,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可老人的辛苦只给别人带来了温暖,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总该盼望天气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去到长安市上卖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上他想了些什么呢?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一定是满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然而一转,“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着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衣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贷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
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能有什么办法对付呢!“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烧成,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在尘灰里,在烟火旁受了多少煎熬!可拿这一切所换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难道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劳动吗?这些宫使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是强盗。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该激起读者怎样的愤怒!读之后,我们不禁要问:两鬓苍苍的卖炭翁,凭着这点报酬,能够熬过那严寒的冬天吗?
《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说明本诗就是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宫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贞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场和热闹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作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倒巾“门户钱”和“脚阶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卖炭翁》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千百个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千百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的生活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不但在当时有揭露黑暗,为民伸冤的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
论文作者:梁丽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4月总第1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2
标签:卖炭翁论文; 老人论文; 长安论文; 两鬓论文; 太监论文; 烟火论文; 苍苍论文; 《教育学》2018年4月总第1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