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论文_李宁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论文_李宁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新华街道办事处三七小学,山东 德州 253000)

摘要:小学数学不仅是我国小学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还是整体教育领域中的基础部分,对小学教育事业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显得非常重要。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则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理应得到重视。教师可从立足经验、创设情境、引发思考等方面出发,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思维逻辑能力及数学实践能力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引言

小学教育是学生的启蒙发展教育,学生在这一阶段中接受的教育模式和形成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小学生年龄较低,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重,在课堂教学容易分散注意力,传统数学课堂的反复机械练习也会造成学习过程枯燥、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的情况,所以教师要针对他们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问题情境的创设也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让创设的情境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1、问题情境设置概要

问题情境的设置,主要是以教师引入的实际生活问题为基础,在解释问题的过程中设置与原问题相矛盾的对立面,让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和对问题的疑惑,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思考和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趣味性、生动性强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是,从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来看,创设问题情境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在现实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为了追赶课程进度,对问题情境的设置多数停留在表面上,在课间中附带着讲一些与课程无关紧要的事例,单纯的调动课堂学习气氛。这样就没有真正从课程内容实际来设置情境,就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教师总是容易在教学过程中突发奇想,凭空想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过程当中没有依据,以致思维混乱。此外,情境设置方式比较单一,教师没能充分地利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视频、音频等教具,因此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

2、问题情境的创设及其创设的依据

2.1、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识基础之上。比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时,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减法法则———分子相减,分母不变,然后,让学生试算1/3-1/4,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经验(同分母分数相减)不能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了,于是创造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碰壁了,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认知困惑,这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驱动学生不得不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唤起.所以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必要的。

2.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问题情境的内容、形式要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而有所变化。对低年级儿童而言,颜色、声音、动画等有极大的吸引力,教师可运用故事、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侧重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因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探究创设有效地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3.1、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课堂导入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导入效果的好坏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质量,传统的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不能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所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模式进行导入,会让从一开始就充满趣味,并且学生在问题中会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可以以黑板为例,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班级要开展文艺联欢活动,学生要将黑板边上挂上彩条,问学生要买多长的彩条,如何计算,由此导入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学习,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会展开各种思考,很多学生会选择用尺子测量,当学生把每一个边的长度测量完之后,会发现长方形的长边长度是一样的,宽的宽度也是一样的,这样教师再慢慢加以指导,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此时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长的两条线段是平行的,宽的两条线段也是平行的,长度也是相等的,在计算周长的时候,只要分别知道长方形一边的长和宽就可以得出长方形的周长了。这样的情境的创设,会让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以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对待学习,当学生有动力有目的地去进行探究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完全的集中在课堂中,并且能够积极的提供自己的想法,不是一味的进行“纸上谈兵”,依赖书本,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抱着这样的学习心态进入课堂是一堂课的良好的开端。

3.2、引发思考———多变情景

第一,教师要深刻了解到,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思考能力,所以在问题设置时,还需要改变问题的情景,以引发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第二,小学数学教学时除了要设置与学生实际相符的课堂问题以外,还需要对问题进行层次性情景变换,使一个问题可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和提高整体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及思考能力。

例如,在对《长方形面积》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相关基础知识教学,待学生大概了解“长方形面积”相关计算公式及方法以后,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和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方法,即:有一个长方形底边边长为10cm,高为5cm,请问该长方形面积为多少?又可以通过几种方法来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问题设置以后,很快就会有学生回答:“长方形的面积为50cm2”,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1)长(a)×宽(b)=10×5=50(cm2),这是最直接的计算方法,也是标准的长方形计算方法;(2)将这个大长方形以边长的中点为出发点,画一条与宽平行的直线,使长方形变成两个相同的小长方形,边长均为5cm,宽不变,则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为两个小长方形面积之和,即5×5+5×5=25+25=50(cm2),计算出来的结果与直接通过“长×宽”长方形计算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相同,说明这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正确。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解答,很多学生开动了自己的大脑,想出了不同的长方形计算方法,这不仅引发了学生思考,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生学习阶段尤为重要。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严格遵循问题情境设置的特性,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课堂的整体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因此,针对不同的课程和学生,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创设问题情境,统筹协调进行优化组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戴永利.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6):74.

[2]侯永春.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8(27):91-92

作者简介:李宁(1983-),女,山东省德州人,本科,现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论文作者:李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论文_李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