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中医药大学;2.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 350003
【摘 要】动脉粥样硬化已逐步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基础及临床研究的深入,对于其发生机制已有较全面的认识,本文通过耗散结构理论体系系统地阐述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机制及预防措施,为临床防治提供指导。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动脉粥样硬化;机制;防治
【中图分类号】R322.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351-01
耗散结构理论是1969年由比利时布鲁塞尔非平衡统计物理学派的普利高津教授提出,其是研究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机制、条件和规律。这种非平衡态的自组织理论已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对生命科学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科学方法论启示[1]。动脉粥样硬化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耗散过程,遂将耗散结构理论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趋同性作一探析。
1耗散结构理论
1.1 基本内容 耗散理论可以通俗地理解为通过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流及能量交换,以维持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内的新稳定。通过理解“熵”的概念,可以更为全面地理解耗散理论的根本含义。“熵”是一个系统的状态函数,主要表征系统分子运动的无序程度,以及运动转化的程度;其改变值可正可负,负熵是指生命通过各种能量交换使体内或是局部的熵值减少,正熵是指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作用使机体内部有序结构不断地遭到破坏[2]。通常情况下,负熵用dis表示,其数值永远大于0;正熵用des表示,其数值可大于、等于、小于0;系统的总熵值ds=dis+des。当des小于0,绝对值等于dis时,则ds=0,此时系统的总熵值不增也不减,呈现最小熵状态,对应着系统的稳定。当des小于0,其绝对值大于dis是,则ds<0,对应着系统走向更加有序的状态[3]。
1.2 探讨人体生理病理 人体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来维持自身的稳定,这过程与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相关,也使得机体产生的正熵不断排出,正常人体健康需靠负熵来维持[4]。原则上来说,当机体摄入的负熵不足以抵消机体产生的正熵时就会发生疾病。因此可以说人体生命系统的紊乱,实质上就是熵的堆积过程,故可将疾病称为“熵病”。熵病的产生机制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排熵不畅,二是产熵过多,两者均可导致有序的机体受到干扰或是下降而形成熵的堆积,因此治疗疾病的过程即是采取各种措施帮助机体排出积熵。
2.动脉粥样硬化
2.1 概念及影响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主要累及大、中动脉的疾病(或致病因素),其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引起管壁变硬,管腔狭窄,继而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变,尤其易在心脑血管等处引起缺血性疾病[1]。现在研究认为,年龄、高脂高蛋白饮食,吸烟、嗜酒,肥胖及既往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等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使得机体内的正熵不断积累。而有一定的生活节奏,经常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及低脂饮食则为冠心病的保护机制,可以增加人体的负熵,使得des远远小于零。
2.2演变过程 血管内皮细胞受下列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刺激发生损伤后,发生功能改变和渗透性增高,血液中的脂质会在内皮下沉积不断堆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随后单核细胞黏附在内皮细胞损伤处进入内皮下,吞噬脂质后成为泡沫细胞,形成脂肪斑,血小板也逐渐聚集并黏附于内皮的损伤处。吞噬细胞、内皮细胞及黏附于内皮细胞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生长因子刺激平滑肌细胞进入内膜,增生并合成胶原纤维,脂肪斑演变成纤维斑块[5]。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内膜的保护机制逐步减弱,机体正熵不断地堆积;长期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作用下,LDL-C通过受损的内皮进入管壁内膜,属于机体的负熵摄取不足;即当des<0,︱des︱<dis时,则ds>0,对应着系统走向更加无序的状态,这种不可逆的熵增加,会造成机体偏离“最小熵产生定态”,使动脉粥样硬化延着脂质点和条纹、粥样和纤维粥样斑块、复合病变发展。
3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认识与治法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机根据症状不同,可以用痰、火、毒、瘀来概括,气血失衡、肝肾亏虚、脾失健运、宗气不足、肾精亏虚等本虚之证便是动脉粥样硬化易患因素的中医病机归类[6-9]。中医治疗上主要强调扶正祛邪,通过耗散结构指导:①扶正过程是指增加人体的负熵,使得des远远小于零,通常称之为“补法”,如补肾益精调肝健脾等,可以促进系统形成和维持有序的结构。②祛邪过程是指减少人体的熵增,使之趋向于零的过程,通常称之为“泻法”,如清热解毒、化痰行瘀,有助于去除内熵,使总熵ds的变化向负熵方向发展。③运用扶正祛邪的原则时,辨别证候虚实性质(即des 与 dis 的相对关系)是分清邪盛正衰(dis和 des)的主次关系,治法方面可以采用先补后攻、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的方法,使人体负熵尽可能达到极大值。当然如果扶正祛邪法运用不当,会导致系统负熵减少和内熵增加,体有序程度降低,无序因素增加[10]。
小结: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方面主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合理膳食,使食物质和量与机体相适应。二是适当运动,运动能够有效地消耗机体的多余能量,减少机体能量储存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机体熵点的转移。三是利用中医药进行调整机体的气血津液,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增加机体的负熵同时排出机体的正熵[4]。
参考文献:
[1]李秋波.耗散结构理论在白血病骨髓移植中的应用.医学与哲学[J],1992,(5):9.
[2]梁文娜,李灿东.舌表面微生态熵变影响舌苔变化的机制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2):477-479.
[3]罗英,肖莹,严峻峻.从耗散结构理论探讨中医吐法的发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年2月第11卷第2期.
[4]成敏锐,吴玉娥.耗散结构理论对人体气血病新认识[J].健康大视野.2007年7月第7期.
[5]MoghadasianM H.Experimental atherosclerosis:a historical overview[J].Life Sci 2002,70:855-865.
[6]张艳,杨关林,阎峻,等.心脑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与血脂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3):419.
[7]周桂桐,杨玥.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稳定性的研究综述[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12):2483.
[8]韩旭,李七一,赖仁胜,等.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11):323.
[9]袁卓,张军平.血管新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10):1679.
[10]王辉文.试论耗散结构理论与中医治疗原则[J].江苏中医药杂志.2004年第25卷第10期.
论文作者:李滨,郭进建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4
标签:机体论文; 动脉论文; 粥样论文; 结构论文; 理论论文; 内皮论文; 系统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