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在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及其启示--杨寺中学“少教多学”的成功实践_英语论文

母语在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及其启示--杨寺中学“少教多学”的成功实践_英语论文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及教学启示——洋思中学“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成功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母语论文,启示论文,英语写作论文,教学理念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语写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是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学习英语时,中国学习者已经基本形成的汉语系统必然会对外语学习产生干扰和影响,如套用母语的语言规则,用汉语思维再翻译成英语等,因此母语负迁移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的负迁移是中国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主要障碍。本文拟分析中国学习者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以期最大限度地避免写作中的母语干扰,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一、母语负迁移

“迁移”一词源于教育心理学,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在新知识、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1]在外语学习及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迁移指语言学习者将先前的知识及经验用于学习、掌握新知识的过程。Lado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2]如果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正面的影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称作“正迁移”,若母语只产生消极的干扰和阻碍作用,则称为“负迁移”。母语迁移及写作问题受到了热切关注。研究结果表明,用母语思维越多,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错误就越多。[3]

二、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1.母语在词汇方面的负迁移

作为句子的基本单位,词汇在人们学习和运用语言时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由于英汉民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的不同,汉英词汇在词义、用法、搭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对应或少部分对应的。如果学生在写作时按照汉语词汇的语言规则生搬硬套、照猫画虎,就会出现错误。

第一,词义错误。“英语词与汉语词在意义上有完全对应、完全不对应和不完全对应三种情况,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不完全对应,它不仅表现在词的多义现象的参差交错,而且表现在同一义项的内涵差异上。”[4]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会先用母语构思,再逐一译成英语。之所以会出现词义错误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写作或翻译的过程中总是试图找寻、运用与汉语对应的英语单词,又不理解英语单词的内涵和外延,不知道其准确用法和感情色彩,结果导致词义的误用。如:把“进入房间(enter the room)”写为enter into the room,“把……忘在家里(leave sth.at home)”写成forget sth.at home,“借给某人钱(lend sb.money)”写成borrow sb.money,“照料生病的奶奶(look after my sick grandmother)”写为look atter my ill grandmother等。

第二,搭配错误。汉英词汇的搭配方式各不相同,不少中国学生常忽略英语中约定俗成的固定搭配,而按照汉语的搭配习惯进行英语词汇的再搭配,从而造成写作中的负迁移。如把“白开水(plain boiled water)”写成white boiled water,把“大雨(heavy rain)”写成big rain,把“酒肉朋友(fine weather friends)”写成friends of wine and meat,把“红糖(brown sugar)”写成red sugar,把“吃药(take the medicine)”写成eat the medicine,把“在阳光下(in the sun)”写成under the sun等。

第三,形态错误。“英语句子往往以形统神,以丰满的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的格局……”[5]英语有冠词、名词单复数、性与格、非谓语动词等诸多变化,词性不同,在句子中起的作用也会不同。而汉语是“意合性语言。……汉语的文字结构没有形态变化的条件,没有关系词……介词数量也少,这样它只能靠实词的本身意义和语序,因而语言直接与意义挂钩。”[6]如“(因为)他不老实,我不能相信他”这句话中的“因为”常被省略,但在英语中,连接词“because”是绝不能省略的(I can’t trust him,because he is not honest.)。汉语句子中,一个词可属于不同的词类,可以承担不同的句子成分。如:“她是一个坚强的女孩”,“坚强”在此句中为形容词;“她的坚强让我佩服”,此处“坚强”作名词;“她很坚强”中的“坚强”作动词用。因此惯用汉语思维的学生往往只考虑词的意思、只考虑句子通顺与否而不注意词性,结果因母语负迁移而犯错。如:I'm proud of your succeed(此处应为名词success).I'm a outgoing girl(冠词错误,应改为an).Foreign languages is very interesting(名词复数做主语,应改为are).I took she to have hers hair cut(此处代词属格错误,应为her).Our teacher gave us two advice(advice为不可数名称,此处应为two pieces of advice).I like help others(英语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动词“喜欢”后应接非谓语动词helping表示其他动作).

2.母语在句法方面的负迁移

第一,主语缺失。英语句子的传统定义是:一个含有主语和谓语的语言单位。主谓结构是英语句子的普遍形式,因此英语是主谓结构(subject-predicate)的语言,[6]要求句中有明显的主语,且通常情况下(祈使句除外)主语不能省略,可用it或there来做形式主语,特殊情况下还可用被动语态。而大多数汉语句子是主题结构,正如赵元任先生所说:“在汉语中主语和谓语间的语法关系与其说是施事和动作关系,不如说是话题和说明的关系。”[6]汉语句子的主语大多数可被看做是话题,表示时间、地点、条件的短语、名词、动词甚至介词短语、形容词抑或句子等都可以放到主语的位置,放在主语位置上的是主题而不一定是主语,如“今天真难过”。但英语中,只有名词和动名词等具有名词性质的词或短语可充当主语。受汉语主题结构的影响,学生常把主题当做主语,从而产生错误。如:表达“今天真难过”时写为“Today was very sad.”,想表达“我家离学校仅有五分钟步行的路程”时又会这样写:From my home to our school is only 5 minutes' walk(此处应用it作形式主语表示“距离”).

第二,时态、语态错误。英语的时态主要通过动词的变化来体现时间意义,而没有时态变化的汉语动词需借助“着、了、过”“已经、就要、正在”等词或时间状语来表示。这种英汉时态运用方面的差异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干扰,使得学生写文章时时态混乱,错误百出。如:Mr.Smith yesterday came to visit me.英语中还有主动、被动之分,其被动语态由“be+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而汉语被动句用得较少,其被动意义多用主动形式表示,这使得学生常在该用被动的地方不用被动,如:She called Tina(此处应改为She is called Tina.).

第三,语序混乱。思维习惯的差异使得英汉民族在表达同一事件时常采用不同的顺序。汉语中定语一般在被修饰的名词前,状语通常也放在动词前,因此中国学生受母语影响,完全把英语中定语、状语的位置(定语在被修饰名词前后,动词之后通常是方式状语,频率副词作状语时常用于助动词、系动词等之后,行为动词之前)置之脑后,而写出“We very much like our classroom.” “I with my classmates go to skate.”等句子就不足为怪了。再者,英语中地点状语、表示否定意义的词或only加状语放在句首时,要部分倒装。而汉语中并没有这样的要求(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时会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所以学生常因汉语思维而出错,如:Only in this way you can pass the exam(此处应部分倒装,需将can置于主语you之前).

3.母语在语篇中的负迁移

英汉民族思维习惯的差异使得英汉语篇模式有较大区别。中文语篇惯用“归纳型”逻辑,开头常围绕主题讨论,注重先因后果,先作说明后下结论,层层深入宛如剥笋,直至结尾才点明主旨,呈“螺旋形”;而英语篇章惯用主题导入方式,即在文章开头开宗明义,再列举理由或论据,每段先有主题句、再展开、最后得出结论,其篇章结构是“直线”地围绕主题发展的。所以,受中文语篇“剥笋结构”影响的学生写作时,“表现为文章的开头是蜻蜓点水,一直在外面团团转,迟迟不肯进入主题”,[6]待“旁敲侧击”之后,主题思想才逐渐明朗化。此外,在语篇的连贯与衔接方面,英语依靠语法手段、注重使用大量的过渡词来增加连贯性,而重意合的汉语语篇要依靠语义、语境、逻辑结构来实现语篇连贯。中国学生常常忽视英汉语篇的差异而导致母语负迁移,写出的作文是十足的中式英语,结构松散混乱。这种现象是不能等闲视之的。

三、母语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中西文化差异使得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要减弱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需强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以培养跨文化意识,加强英语输入以扩大语言储备,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意识。

1.强化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对比以培养跨文化意识

母语负迁移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困扰,令学生不知所措,是导致英语写作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学好英语写作,必须加强英语与母语的比较。英汉对比是避免母语负迁移的有效方法。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英汉语言文化的对比,注重英汉词汇、句法、语篇、文化及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了解英汉表达方式的异同,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其跨文化意识。教师要强调文章的交际功能,适当讲授相关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应多分析常见错误,引导学生掌握符合英语习惯的词语搭配和惯用法,如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掌上明珠(the apple of one's eye)等,指导学生活学活用,运用地道的英语进行书面交际。

2.加强语境创设、英语输入以扩大语言储备

充足的语言输入是创造性语言输出的前提。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正是由于语言输入不足,词汇、句型及固定搭配等储备有限,词不达意引起的。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语境,努力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鼓励学生拓宽语言输入渠道,读英文名著、报刊,听英语歌曲,看原声电影、英语节目来增加语言输入、培养语感,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有效扩大语言储备。同时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范文,指导他们分析其体裁、结构、写作手法,讨论写作时可能涉及的词汇、语句,进行仿写练习,做到听说读写结合、以听说读促写,从而使其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

3.使用英语释义以培养英语思维的意识

词语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及文化信息,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在讲解词汇时,教师应尽量用英语释义而不是给出对应的汉语词义,要引导学生利用具体语境来推理词汇的内涵。还可要求学生用所学过的英语词汇解释新词,而不是机械记忆单词的汉语意思、词汇搭配等。英语释义可使学生清楚其确切含义,使其掌握同一意义的不同表达方法,扩大词汇量,温故而知新,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意识,减少由母语负迁移所引起的错误,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标签:;  ;  

母语在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及其启示--杨寺中学“少教多学”的成功实践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