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化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中国当代论文,战略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lization)始于15世纪末西方海上冒险,资本主义的触角向世界 延伸,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取得霸权地位, 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出现了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经济来往的规模和速度大大提 高,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经济力量对世界市场重新组合。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现实, 我们无法也不能够回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走出封闭,融入世界主潮之中。经济全球化 必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我们应当清 醒地看到,经济活动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在全球化趋势下,在各种意识形态的相互激荡 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有综合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马克思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全球化竞争的浪潮中,每一种思想、宗教与制度,都必 须要么为自己的存在辩护,要么放弃存在的权利。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 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关注的主题。
文化霸权带来的中国文化发展的深层问题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尤其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要发展自我,在发展中求生存 ,实现强国之梦,自然难以摆脱西方经济的巨大影响,也必然遭到文化霸权主义全面“入侵 ”,给我国当代文化发展带来一些深层的问题。
1.社会生活场景、乃至文艺界、理论界呈现出一派“文化殖民主义”倾向。开放以来,在 大众文化层面,首先是港台文化的引入与流行,接踵而来的西方商品,如家电产品、“好莱 坞”电影、“麦当劳”、“肯德鸡”、WINDOWS等等,更是风靡中国。西方的一些生活方式 、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已开始为我国城市居民所认同。文艺界、理论界的情况也类似,我国 的新潮美术和先锋运动几乎是西方现代艺术的“手抄本”,理论界也热衷于对西方思想流派 和学术术语的“搬运”工作。文化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造成了当下中国文化原创能力 的深层弱化。
2.人文精神失落,人们更多地采用实用主义哲学和态度。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20世纪中国 最为有影响力的思想启蒙运动,直接导引出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革,但对于市场经济行为 还 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进入90年代以来,任何话题都无法离开“商业化”这一带有西方实用 主义哲学的时代的话语。物质的极大丰富却也导致了道德的沦丧、拜金主义、唯利是图、人 欲横流,人的各种本能开始表面化并趋于“合法化”;而人们对精神价值、终极关怀的人文 关切已为切近的利益所替代。文艺创作也变成了时尚的追逐者和适应者。
3.西方文化造成中国文化市场生存与发展几近失控。在文化产业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 文化产业大国,每时每刻都在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全面的文化“入侵 ”。他们利用广播、影视、书刊及其他文化娱乐形式,竭力向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试图 将 他们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加于我们,借以改变我们的政治信仰,扰乱我们的 精神理念,进而达到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市 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出现了为局部、小团体、个人的利益而置国家的根本文化利益于不顾 的社会问题。各种纯粹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产品迅速泛滥,盗版,贩黄,法人文化走私;在 金钱驱使下,新生的文化掮客千方百计地贩卖传播各种庸俗、色情、暴力、迷信书刊和音像 制 品,严重扰乱了我国文化市场和文化管理,从而导致国家文化利益的重大损失,影响了我国 文化产业的生存与发展。
4.网络时代的到来,构成了与我国民族文化的尖锐冲突。网络文化与我国民族文化的尖锐 冲突主要有:一是英语语言的冲突。目前国际互联网络上使用的通用语言是英语,形成一种 英语语言势力。这是一种新的霸权——语言霸权。二是边缘文化的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 国家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入侵”,宣传所谓“西方中心主义”,形成文 化霸权。三是价值观念的冲突。当国际互联网络把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精神带入千家万户时 ,西方社会 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观、价值观也被无意识地模仿,并逐步由感性欣赏变为主动追 求。另外,大量带有色情、丑陋内容的信息,严重污染了社会,也污染了人们的灵魂。这样 的结果是造成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混乱,精神沉靡。
中国当代文化战略的选择
冷战结束后,西方一些理论家不断地论证,要使西方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使西方价值 观支配国际政治秩序。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1993年发表长文《文明的冲突》 说 ,国际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化的族群之间,文化的冲突将左右国际政治,文化之 间的分界线将成为未来斗争的交火线。非西方的文化,主要是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所以 “儒家国家与伊斯兰社会将是西方的下一轮打击对象”。亨廷顿这种文化决定论的文化观念 暴露出的倾向值得我们重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其发展的长河中,既要广收博采、 熔铸万物,又必须保持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
第一,重视理论创新。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每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制度革新之时, 表达这种要求的最强大的声音往往来自思想文化领域,因而文化领域的革命、理论体系的创 新总是成为社会革命的先导。无论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还是20世纪中国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70年代后期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以及90年代初解决“姓社姓资”的问题 ,都对人的精神、观念的转变,对社会的变革起到了重大作用。冷战结束后,我国之所以在 全球化背景下遭到西方文化“入侵”而带来一些深层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年来, 我们的理论界确实罕有引起世界关注的理论成果问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领 域的变化趋势缺少足够的研究。面对全球化的世界,我们要生存、要发展,重要的任务之一 , 就是要推动理论创新。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 不竭动力”;唯有创新,才能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霸权主义,为建设21世纪的民族文化提供 从思维方式到理论形态的全面支持。
第二,重建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最终和最高的目标是“人类解放”。人 文精神从根本上说是关注人的生存、发展与自由,注重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引导人们 在自由创造和自我完善中,逐渐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现代化的追求使我们缩短了与西方发 达国家的距离,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观,但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拜物主义的影响使我们曾有 的高尚感、神圣感严重失落。所以重建人文精神,寻找崇高和生命意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 史任务。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最终目标,一 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尊重和维 护人的权力、利益和人格,让人们在时代潮流里展示自己的人生抱负、实现人生价值、追求 幸福和美满。另一方面,又要求社会成员对社会承担责任,有神圣的使命感;提倡以国家和 集体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提倡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有机统一起来的义利统一的价值 导向,在实现共同理想中实现个人的生存价值,从而使人文精神与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在文化 精 神上接轨融通。
第三,吸取传统智慧。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成为文化自信的基础。文 化多元主义的观点逐渐占主导,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与现代化相矛盾,而是可以成为现 代化的动力。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依 然包含着诸多积极因素。如“自强不息”“修齐治平”的积极人生态度;“天下大同”“天 下为公”的理想精神;“为政以德”“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仁者爱人”“民贵君 轻”的人文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爱国如家”“忧国忧民”的爱 国精神;“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思想; “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温良恭俭让”的处世风格等,尤其是“天人合一 ”(指自然和人)的思想,更是对矫治现代工业社会的弊病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四,发展文化产业。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市场化,文化产品由市 场利润所驱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基于文化产品、文化服务除了具有商品属性外,多 数还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要求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不仅讲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对 社会负责,把社会效益放在首要地位。因此,不能全盘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出路在哪里? 在于在学习中创新,要形成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大力传播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辉 煌成果,寓意识形态于文化形态之中。完善法治环境,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配套措施。当 前我国文化产业最大的问题是非法文化产品的肆虐,盗版活动常常跟非法出版和走私搅在一 起,这些产品大都是文化垃圾或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同中华文明格格不入。因此,要把握好 文化产品的引进关,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的斗争。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加 大执法力度,依法治国。健全管理体制,发挥监督作用,规范文化市场行为,为发展民族文 化产业提供有效的秩序保障。
第五,加强网络管理。网络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文化载体,无异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 ,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信息网络技术,但应高度重视网络所传播的带有政治倾向性、意识形态 性和精神污染的信息,研究相应的对策,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管理。1.国家政府要设置专门部 门,用法律手段、行政措施来维护网络的安全,指导网络文明建设;2.运用高科技手段,开 发适合我国网络发展需要的软件,打破英语网络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3.采用现代高科技成 果,尽快推动对外文化交流的传播手段的升级换代,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在网络信息 中占有一定的份额。4.抓住时机,设置一批适合我国国情、丰富多彩的宣传网站,弘扬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对网络文化的价值引导,在网上造就一个健康、有序、安全、 没有污染的网络环境,这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心所向的时代潮流。
第六、融入世界文明主潮。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 契机,闭关锁国、孤芳自赏,只能导致文化的僵化和落后,进而带来民族的危机。为了实现 民族的全面复兴,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睁开眼睛看世界。首先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 的科技、管理经验和思想文化,像马克思那样,并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列宁语),借“他山之石”来发展自己。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强调修身为本、中庸和谐的“ 道德”文化,西方文化是一种注重主体价值、科学主义的“工具”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中 国传统的道德精神、和谐理念正是西方进入后工业时代所迫切需要的;而西方的科技、人文 思想也正是我国迈向知识经济时代所急需的。随着全球化世纪的到来,以工具为特征的西方 文化和以道德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应该走到一起,相互融合了!为此,我们在进行中国 当代文化的选择时,应该根据中国社会全面、持续发展的需要,以中国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利 益,将文化的民族性置于世界性的关照之下,立足本国,含英咀华,建设一种与社会发展的 要求、与人类文明的进程相适应的中国当代文化。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文化,中国要发展 也需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