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城市规划历史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拿大论文,城市规划论文,简介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加拿大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概况,从中可以一窥城市规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针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涉及的范围,同时在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中也及时地反映了社会的需求而设置相关的课程。
加拿大是个充满浓郁地方色彩的国家。北部冰雪皑皑,西部山深林密,中部草原一望无际,安大略魁北克湖光山色,都市稠密,临靠大西洋的几个省则海味十足。不仅地理上如此,加拿大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也丰富多采,即有古老的印第安土著,也有各色各样的欧洲人、亚洲人、非洲人、拉美人。这些鲜明的地域人文特征构成了整个加拿大联邦年轻的历史,亦构成了加拿大城市规划的特定条件。
概要地说,加拿大城市规划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9世纪末叶~1930年
1876年,以英移民为主的安大略省及其它两省,和以法移民为主的魁北克省率先联邦(其它各省后来加入),当时的制宪方式基本上是以英国原封不动照搬过来的,根本无视土著居民悠久的历史、传统、以及其它非欧洲文化的存在,然而加拿大强烈的地方势力已成事实,魁北克乃这一阵营中坚决的异已分子。所以,加拿大无法如英国一般实行中央集权。这样,在加拿大的第一部宪法中,对省政府的行职,法权,给予充分的自由。比如,对于“教育”体制的管理,“医疗保健”的管理,等,省政府享有直辖权。而市政府则可以直接靠征收本市居民的不动产税,获得大量的市政建设资金。
这样,法律上行职的分工,从一个方面,可以解释今天为什么加拿大规划在不同层次上所关心的问题不同,采取的规划措施不同。例如,几乎所有加拿大大学的城规系,都设有“地方政府及财产收支预算”一课,原因就是,在市级规划单位工作的规划师,一定要了解一个时期内市政建设的资金来源、数额,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引导开发的方向。
引导,确实是加拿大规划的基调。在一个世纪末叶,加拿大主要大城市都相继进入了高速城市化时期。住房短缺、道路拥挤、水质污染、棚户林立、贫富悬殊。城市规划就是在这种危急的境况下才从欧洲被引进过来。不难想像,初期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如何改善城市的物质环境,以预防火灾、瘟疫的流行。初期的规划师们则出身于测量、土建、建筑,甚至医学,加拿大赫赫有名的查尔斯·豪杰(Charles Hodgetts)本来就是一名医生,后来转向城市规划的。
当然,现代规划体系在欧洲建立起来的历史原因不和“启蒙运动”,“科学”主义的兴起无关。规划对城市市民,“健康”的要求远远超出“卫生保健”的目的,其中还包含着“理想人类社会”的成分。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规划者对被规划的平民甚至可以采用强权暴力。加拿大初期的规划部门就和警察局联系的得十分紧密,常以刑法的手段推行规划。
到了1914年,加拿大为全面施行规划制度已做了很多的准备。是年,英国大名鼎鼎的汤姆斯·亚当斯(Thomas Adams)应邀移居加拿大。亚当斯直接参加了英国第一座花园新城的建设,其规划风格即有空想社会主义的成份,又相当实用功利。亚当斯来到加拿大时,加国正面临着很多方向性的选择:诸如,这个国家是应该以农业经济为基础,还是以加工业,制造业为主?是应该鼓励城市化,还是去抑制它?对少数大公司囤积土地,投机倒把,是否应该制裁,对资本主义的垄断性,个人性是否该加以限制?等等。亚当斯针对这样情况,提出加拿大规划应该走“引导”,“效益”,“公平”的道路。在亚当斯和其他第一代规划师的努力下,加拿大主要省份对规划都通过了执行法案,从而在法律上,奠定了规划的基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加拿大一些城市又纷纷成立了规划委员会,由市长带头,加上市议员和规划师,对城市用地的使用开发加强了策略性的管理。1923年,第一部分区法又在安省滑铁卢诞生,这标志着加拿大在对物质环境的质量上控制上已进入了标准化阶段。
二、第二阶段:
1930~1960年
30年代加拿大经济萧条,规划也一度瘫痪,直到1945年左右,规划才进入全盛期。那时,二战结束,百废待兴。城市基础设施需要更新、扩展,住宅奇缺,人口忽然增长迅速,面对这一现实,加拿大联邦政府利用银行利贷直接刺激百姓住房的购买力,以刺激建筑业,和其它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刺激国民经济。规划在这种环境中,对住宅与交通问题,特别重视。
加拿大一些城市在战前已经做了总体规划。如温哥华1929年在美国专家巴什洛米夫(Bath lomew)的指导下已经对整个城市的路网格局、分区用地、绿地系统等做了整理、联结。其中心主题就是:效率,美国人这种以效率为模式的规划在加拿大进入经济建设的时候便迅速风靡起来。
当然,不能说加拿大40~50年代的规划没有一点理论性。正是在这一时期,加拿大的大学才开始培养本国产的规划师。当时规划的学程主要是分区、住宅、立法、设计。间或,也有规划理论家们在讨论城市社会学、人类学、城市行为学,以及城市形态(带型、环型、线型),城市化进程的问题。“社区”、“邻里”、“田园城市”、“国际式建筑”等新的概念进入加拿大规划界。
而在实际规划过程中,规划师已意识到光有总体远期规划,和以场地设计为主的详细设计还不够,还必须加入一个中间环节以适应朝夕万变的土地市场,和高速发展的经济。这样,开发控制性规划(Developmant Control)在50年代应运而生,对大部分城市的用地做了原则性的分析、评定、规定。
三、第三阶段:
1960~1970年
加拿大的经济和市政建设在60年代初成就巨大。规划的中心又转向“旧城”。一方面,政府觉得“旧城”改造不如推倒重来经济;一方面,在现代建筑乌托邦式的幻想下,政府觉得现代化的标志就是高楼大厦,出于这些多重原因,加拿大联邦政府先后在多伦多、温哥华尝试着扫荡“平民窟”的政策。
结果,此举大失人心。粗暴的“官僚主义”令百姓冤声载道。经过10年的“拉锯战”后,加拿大联邦政府否定了对旧城推倒重来的政策。这一观念性转变,显然,不仅仅是旧城区市民的胜利,也是60年代风起云涌的民主运动的胜利。魁北克人闹独立,土著居民要尊重多元文化冲击殖民文化,反战,女权,等等,这些政治运动都从多方面震撼了传统的官僚的规划体制。
“旧城改建”的失败,把规划的土地使用引到社会生活中去了。60年代以后的城市规划逐步脱离了以往以工程建筑为轴心的模式,在规划的方向上,转而强调“民众参与”,“社区繁荣”的重要性。
四、第四阶段:
1970~1990年
70年代以来,加拿大城市规划已经不具备什么主流了。原来以土地使用为“主流”的规划体系依然存在,且时好时坏,但是,70年代以来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规划的变革势在必行。
其一,资本主义经济在加美已经完成了自由经济的阶段,朝着资本产业的国际化、垄断化靠拢。财团型经济往往是决定城市开发的首要因素。而为财团型经济服务的规划,则朝着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发展,抛开规划的政治利益问题,以计算机技术,信息系统为辅助,在理论与实践上,大搞规划的量化。
其二,与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成对比,大部分加拿大小城镇,农场面临着破产,人才流失的命运。小型、集体型经济在80年代中期以后,得不到政府税收政策的保护,而土崩瓦解。所以,如何开发社区经济?如何平衡发展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迫使规划师在规划的范畴内,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模式。
现在,基本上大部分加拿大大学中规划系的课程里都设有“社区经济开发”一课,意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公关能力,市场分析能力,为小城镇的未来找出路。
其三,环境保护,几乎成了各大学最热门的话题。这包括,教育学生领会生态的概念与系统,提供一系列定量测试手段去评定环境质量;强调建筑、居住、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恢复生态的技术手段。
同时,环保也从社会学、哲学的角度反省西方文化对自然长期具有的征服感。这种自我检讨似乎比前者来更重要。
其四,规划与“亚文化”挂钩。以前,规划一直是以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为重心的,而在“亚文化”现象中,比如,“女权运动”,常常包含着对主流文化深刻的批判与冲击,“女权运动”,在这个意义上,不单单是强调男女同工同酬,或者是对女性尊严的尊重。最根本上,“女权”提出一个尖锐的质问,主流文化是否能够对“异己”,“不同”给予公平对待。
在这种潮流的引导下,加拿大城市规划已经开始关心诸如妇女就业的问题,郊区化对家庭的影响,城市文化的异化,建筑的地域性,无家可归者现象,福利性住宅,社会老年化,等,与社会、文化联系密切的问题。
其五,在规划的理论上,90年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形形色色,有新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也有后现代主义,也有现象学,民主论,真是五花八门。
不过,加拿大规划界在整体上,还设有形成一个旗帜鲜明的流派,它既不像英国那样曾经注重规划的社会效益,也不像美国那样十分重视经济效益。在折衷之中,加拿大的规划师们比较重视实际,而不被理论的名称所局限,也许,多元就是加拿大的特色,也是它规划的特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