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深化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建设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基本主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式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全党要提高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大意义的认识,切实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一)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其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内涵包括经济增长目标、增长途径和增长形态三个方面,是三个方面的综合。过去理论界是以“经济发展模式”来概括。增长目标是确定经济增长要达到的主要目的,通常分为数量型增长和质量型增长。增长途径是规定增长主要靠什么途径,通常分为外延增长和内涵增长;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增长形态是说明经济增长与外界的联系,分为闭关锁国的封闭型增长和对外开放的开放型增长。上述三个方面是从不同角度来表明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三个方面所划分的前后不同类型是从不同角度来反映经济增长状态,各种类型分别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叠,但它又不能对它们作简单地等同。一般地说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性内容是指经济增长追求什么目标和主要依靠什么来实现。
如若经济增长是以单纯追求数量增长为目标和主要依靠扩大要素投入量而实现的,就称之为“粗放型增长”;如若经济增长是以追求高质量、高效益增长为目标和主要依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实现的,则称之为“集约型增长方式”。这是从理论上进行的抽象,在现实上,很难有其纯粹形态,往往是两种方式同时存在,交织在一起。一个经济发展过程常常是既包含有外延扩大再生产,又包括内涵扩大再生产;既包含有粗放型增长又包含有集约型增长,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组合是不同的。但从投入产出比角度来说,粗放型增长方式是相对低下的一种增长方式,意味着在这种增长方式下,要素投入多,产出少、资源消耗大、质量低,浪费损失多,经济效益较差。而集约型增长方式,由于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科技进步、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所以是相对高层次的一种增长方式,这意味着在这种增长方式下,投入相对少、产出多、资源消耗低,质量好,经济效益高。
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粗放型经济增长是适应于经济、技术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的阶段,当社会经济、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下,首先要解决是温饱问题,按客观需要发展的目标,只能是追求数量的增长,增长的途径必然要走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发展方式只能走内向型。当一国经济有了相当发展,进入起飞阶段,经济结构已发展到现代工业占主导地位,科学技术进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对消费品的需求多样化,选择性强了,在这种条件下,就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我省如同全国一样,经过4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经过17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6.37亿元上升到1995年的22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17年平均增长为13.8%,比全国同期年均增速高出3.9个百分点。人均GDP在全国的位次居第8位。经济结构已是现代工业占主导地位。到1994年,在GDP中第二产业占44%,第三产业占34%,第一产业已降到占22%,人民生活已由温饱向小康迈进,消费选择性增强了,既要求数量的满足,更要求质量的提高。我省经济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已实现,这标志着我省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集约化程度已有所提高,但是,在我省当前占主导的仍是粗放型增长方式。经济增长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全省从1979—199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的流动资金投入共1857.69亿元,而新增的国内生产总值仅1130.16亿元,相当于每投入1.64元才增加1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见投资效益很低。由于生产和流通领域物质消耗增高,所以在社会总产值中增加值的含量(即国内生产总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据有关资料表明,1981年增加值的含量为50.7%,1992年降为40.6%,到1994年又降至33.3%。在全省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有35%。在一些发达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都在60—70%。由此可见,我省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高投入支撑。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多。经济效益低,导致高通货膨胀,物价涨幅大,1993年、1994年、1995年社会商品零售物价的涨幅分别高达13.4%、23%和14.4%;工业的粗放经营又挤压了农业,造成农业投入不足,使农业基础地位得不到巩固;热衷于追求新建而忽视对老企业的改造,又造成大批国有企业活力不足;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和质量不高,又影响了我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显而易见,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改变我省经济增长方式已是当务之急。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次提出要把经济增长从外延型向内涵型,从速度型向效益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换,然而其实际效果却不能尽如人意,在经济现实中,仍然是重速度、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我省的情况也大同小异。究其根本原因是缺乏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转变的制度,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改革滞后,特别是缺乏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微观基础,从而形成结构优化、规模经济、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的体制性障碍。
先从调整产业结构中的体制障碍来说。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优化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产业结构的变化总趋势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我省产业结构成长仍处于较低级水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不仅农业基础薄弱,而且我省石化、机电、建材、林产和水产等五大支柱产业仍处幼稚阶段,不仅其经济总量小,其增加值占GNP的比重低,而且产业整体素质也不高。
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通常是通过两条基本途径来实现,一是增量调整,另一是存量调整。由于传统经济体制的约束,造成我省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的双重困难。
从增量调整看,由于市场发育滞后、价格扭曲状况没有得以根本改变,造成对增量资金流动的误导,一方面对某些价高利大的部门资金竞相投入,重复建设、过度扩张,产品大量积压,生产力处于闲量或半闲置状态;另一方面又造成某些价低利小的产品供不应求,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求。与此同时,长期以来,投资决策主体一直由政府充当,政府只管投资,很少问津回报率。改革开放以来,形式上多元化投资主体已经形成,但是根本上多数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仍未完全脱离政府部门的附属地位,没有形成风险与收益、权力与责任相对应的市场型投资主体,以至争投资、争项目而又不负责任的弊端依旧。从存量调整看,产权市场缺位和产权主体虚置,必然无法形成产权合理流动的机制,这是我省资产存量结构刚性和生产要素难以优化配置的根源。
其次,从发展规模经济的体制性障碍来说。规模经营是集约型经济生产方式的重要表现。然而以我省目前情况看,企业规模分散而且偏小,市场竞争过度。造成我省企业规模不经济原因;一是资本积聚乏力,国有企业上交税利偏多,社会负担太重,加上在产权约束软化的情况下,往往导致国有企业财产流失,从而缺少扩大再生产的资本投入,造成不少国有企业“只会老不会大”:二是资本集中乏力,联合难,兼并难,收购难,难就难在传统体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目前我国政府的职能是混淆不清的,行政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的重迭。作为国有资本的所有者代表,理所当然享有对国有企业重大决策控制权,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政府又是以行政管理者的面目出现,对于企业的购并往往贯穿着行政原则。
再次从科技进步的体制性障碍来说。目前我省经济增长依靠科技进步的含量还很低,科技投入增长严重滞后,企业科技人员少,技术设备落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近几年我省科研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年均增长15%,比财政收入年增长低10个百分点。1993年占GDP的比重为0.197%,居全国第15位,而一般发展国家起飞阶段的比例都在2—3%之间。1994年,我省经济增长中科技的贡献率只有35%左右。科技进步缓慢根本原因还是与传统企业制度和技术市场不完善有关。首先,国有企业技改投入不足,除了缺乏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之外,还与因投资主体模糊造成投资收益低下紧密相关。从投资渠道分析,目前国有企业技改的资金主要来自企业自筹、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而在实际运作中,前二种资金微乎其微。其次,我省长期以来存在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现象,致使科研成果既无法通过市场交易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也无法应用市场法则激励企业的技术更新,惩罚、淘汰那些不以科技进步为后盾的企业和科技单位。
最后从加强管理的体制障碍来说。从表面观察,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有80%原因是由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不少企业基础管理、现场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比较薄弱,质量差、消耗高,浪费大的问题十分严重,这说到底还是企业体制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扩权让利,尽管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决策机制已初步建立,但在企业内部仍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企业没有加强管理的内在压力。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内部组织制衡机制运转失灵,特别是在企业内部出资者代表缺位,经营者产权约束软化,他们可以不必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提高资本报酬率,而是通过弄虚作假,侵吞资本,来达到增加自身利益的目的。二是缺乏产权市场约束机制。特别是目前我国兼并、破产机制不完善,既无法通过上述机制惩罚无能和不尽职的经理人员,也无法通过产权市场将生产资料转移到较为优秀的企业家手中,以提高全社会的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三是缺乏劳动力市场约束机制。多数国有企业的冗员还是由国家一手包下,职工缺乏失业的危机感和加强管理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四是缺乏企业家市场约束机制。目前多数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还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多数企业尚未进入市场,在选人方式上缺乏应有的竞争机制,这一切都形成我省国有企业管理长期落后的体制性障碍。
(三)
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依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这为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指明了正确方向。它说明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虽然有许多途径,但是最关键的是依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及运行机制。因为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是和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有什么样的体制就有什么样的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没有体制模式的转换,就不可能有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由于投入和产出总是在一定体制和制度结构中进行转换的。
为了推进我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认为,在深化改革上必须抓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造微观经济基础,加强经济的内在约束,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有相应的微观基础,在塑造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方面,要抓下列几个方面:
1.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要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结合起来。这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搞好国有企业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基础。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终都会涉及企业,只有使国有企业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两个根本性转变才能落到实处。”
我省以往的改革成就主要是在体制外取得的。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我省的非国有经济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把当前体制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确定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上,并相应改造原有宏观管理制度,那么我们的体制改革就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能比较顺利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省非国有工业的崛起和迅速壮大,使国有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趋于缩小,但这种现象只在加工业中比较突出,如从整体上看,国有经济仍是影响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基础工业方面,在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中,基础工业的产值有57%是纯国有工业创造的。在当前企业运营中使用的资金性质方面,国家资本仍是主要组成部分。全省506.36亿元资本金中,国家占40.7%。在全省的资产拥有量方面,国有资产也是占主导地位,全省1388.76亿元的资产总量中,国有占44%,在全省乡以上独立核算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中,国有占50.2%。由此可见,国有企业仍是大头。只有抓国有企业的改革,才能使企业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为此,要进一步深化国有大中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健全企业法人制度,在清产核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全面产权登记,继续加快公司制改革步伐,除一小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组为国有独资公司外,大部分改造为多个法人持股和个人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企业领导制度,建立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企业组织领导体制。
2.对国有资产要进行战略性调整。通过“抓大放小”,使国有资产从分散的属于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向国民经济命脉企业,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大量国有小型企业要通过转让、拍卖、兼并等途径转变为非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要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引导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积极进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革;鼓励非国有企业参股或控股国有企业。
3.要根据产业升级的要求,改造企业组织结构。积极发展以资产为纽带的多种形式的企业集团,完善集团内部的经营管理体制;组建若干个内外贸相结合,兼具生产贸易、金融功能的综合商社;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跨国公司;培育支柱产业中的大中型骨干企业。
4.要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政府行政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终极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分离原则,尽快在全省建立起既能保障国有资产为国家所有,能保值增值,又能使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实体,能自主经营、高效运作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从根本上理顺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明确划分中央、省、市、县各级国有资产管理范围,建立省、地市一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完善国有产权管理制度和国有产权代表的委派报告制度。建立国有资产委托经营体制,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对集团企业进行国有资产直接委托经营,探索对国有资产进行价值形态运营的有效途径。要加强行业管理,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如电力、邮电、铁路等行业,通过组织国家垄断性的行业经营实体,实施行业集中管理和经营;竞争性的一般企业,由政府委托行业社团承担行业管理职能。行业公会、协会要从依附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中独立出来,自主发挥行业管理职能;行业管理的着眼点是同行业的生产经营问题,而不是同类产品企业的隶属关系问题。
(二)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加强市场对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
调节
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是推动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最重要基础。因此,要加快完善市场的调节作用。其关键是要推动市场体系的系统和协调发展。市场体系不完整,会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甚至妨碍市场正常运行。根据我省市场体系发展情况,必须在建立资本市场上有所突破,并通过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带动和加速以金融为龙头的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以形成一个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首先,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积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扩大存贷款和债券利率的浮动幅度,建立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调节下,根据我省资金市场的供需关系进行浮动的利率形成机制。积极争取中央银行在我省福州、厦门等城市设立经营公开市场业务的机构。在完善和发展金融市场方面要逐步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大企业的债券、股票融资规模;争取建立地方性证券柜台交易市场,从事我省非上市市场股份公司股票的交易;发展各类投资基金,建立中外合资福建投资基金,积极扩大证券筹措外资的范围,进一步搞活债券市场。加强闽台金融合作,设立台湾基金,在厦门特区逐步形成区域性金融性拆借中心、证券交易中心、票据结算和贴现中心、保险服务中心,重点推进福州、厦门作为国家金融开放城市,泉州作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城市的金融改革试点,此外还要积极开拓我省金融业的国际性经营,部署在海外设立金融分支机构,并加快金融服务管理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其次,要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产权交易,尽快组建福建产权交易中心,各地市相应建立产权交易机构,通过市场运作推动资产存量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第三,要加快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大力发展一批民营性的市场中介机构,逐步将目前附属于政府部门的市场中介组织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合伙制公司,促进中介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防止部门垄断行为。政府对市场中介活动的管理,主要着眼于制定中介机构的资质条件和行业规范等,并按其要求对中介机构进行监督。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形成一批替代政府协调监督功能的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等商会组织。建立由政府、企业和专家组成的审议会制度,对政府和行业将要作出的重大决策进行咨询审议。
(三)建立省级宏观调控体系,提高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调
控能力
中近期内,我省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反通货膨胀为中心,防止需求膨胀和结构失衡;二是以加快技术进步为中心,调整投资重点和优化产业结构。前一个方面是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环境条件,后一个方面则是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物质保证。
为实现上述宏观调控的目标,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进行宏观经济运行与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为了有效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与各地实际情况的协调,必须建立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两级调控”的管理体制。省级政府作为中央与地方经济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起着十分重要的“传动装置”作用。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意图要由其来加以传递,并采取具体的执行措施;地方经济的各种信息也要由这个“传动装置”准确及时地传递到中央政府的决策中枢,作为宏观经济调控决策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省级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中央的宏观决策并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有效地创造一个地方性的良好“小气候”,促进地方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是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市场,运用政府掌握的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去影响市场的价格信号,参与市场价格的形成,并以此引导投资者、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因此,我们认为,加强省级宏观调控还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省级宏观调控的范围要从过去单一的“全民所有制”、“预算内”经济扩大到对全社会各种所有制经济的调控。
第二,调控方式要从行政的直接的调控转向更多地以经济的法律的间接调控,配合少数必要的行政手段,使政府的宏观政策和调控意图主要通过市场影响经济主体的微观行为,从而达到宏观总体平衡的目的。现阶段要特别注意包括行政手段在内的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的综合运用。对于不同的调控目标,经济、法律和行政三种手段的运用应有所侧重,互相配合。
第三,要注意各种宏观政策的相互协调。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关的各种政策,如需求管理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技术进步政策、投资重点政策、外贸外资和环境保护政策等,要注意互相协调,提高权威性、规范化和可操作性,防止互相矛盾。
标签: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国企论文; 粗放型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技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