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类地行星和外星生命_类地行星论文

探索类地行星和外星生命_类地行星论文

探寻类地行星和地外生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行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科学界对生命的出现问题一直徘徊在偶然和必然之间。最近研究者从量子论、信息论着手,使得必然论日益占了上风。在这新千年开始的时刻,美宇航局(NASA)正在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地外生命和“类地行星”的探测活动。

生命不可能产生于恒星,因此行星(甚至空间)必然是它们的栖息之地。但行星上是否一定有生命呢?科学家保守地说,若以地球生命为例,有生命的行星必需有大气,且不能太厚或太薄;天气不能太热和太冷。要具备这些条件,此行星必须处在其恒星的可居住带,它有可能具有类似地球的条件,天文界称它为类地行星。故对地外生命的寻找,最保守地说,也是对类地行星的寻找,那么,我们银河系中是否散布着这种行星呢?

几年前这个问题还很难回答,但我们相信不久将找到明确的答案。科学界已作好准备,将对天空进行大规模的搜索。在过去几年中,在太阳系外的10多个恒星系中,已探测到了大小如木星般的巨行星。这些巨行星,看来不大会有适于生命的好环境,它们很可能像木星那样,有着厚厚的有毒大气层(包括氨、甲烷)以及一个极热的液态氢的海洋。即使如此,它们的存在也是令人鼓舞的,因为这告诉我们,它们的形成确是一个普通天文过程,进而也使人相信,类地行星也不会是一种例外。这就是说,像我们太阳系行星那样小的岩石世界,是普通的行星世界。当然,光是这些条件,还不足以说明必存在生命。金星和火星也跟地球差不多大小,但金星太热,其大气层较厚且有腐蚀性;而火星太冷,大气又稀薄得难以呼吸。只有地球处在合适的中间地带,满足了创造生命的条件。

一颗行星要保持大气,大约需要地球质量的1/10~10倍; 行星表面若要保持液态水,它应处在恒星的可居住带,至于这个地带的大小和位置,视恒星的光度而定。拿我们的太阳来说,这地带始于金星轨道之外,而终于火星轨道的前面。

目前已探测到的太阳系外的几颗巨行星,它们的位置都处在其恒星的可居住带内或近旁,一些科学家指出,即使它们不适于生命存活,它们的月球也有可能支持生命。不过,目前的观察技术是够不到它们的月球的。

迄今所发现的都是一些巨行星,它们都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测得的。在这些行星绕其恒星旋转时,可观测到恒星的微小摇晃(这里行星的引力所致)。而地球的质量仅为这些巨行星的1/1000, 故它引起恒星的摇晃太微弱了,无法看出。至少直接的光学观察,更是不可能,这些行星的反射光完全被其恒星辉光所淹没。

而今科学家提出了一个直接的测量办法。假定有一个外星天文学家,他把望远镜对准我们,他将看到一个光点(太阳),此外什么都看不到。如果他碰巧处在地球绕日轨道的同一平面上,那么当地球在太阳前面绕过时,阳光将微微变暗,也即“日蚀”。

现在科学家正计划观察近旁恒星的“日蚀”。NASA艾曼斯研究中心提出一个称之“开普勒”的工程,拟于2003年把1台口径为1米的望远镜放入地球绕日轨道。当然,我们不能期望总是处在太阳系外的、别的行星系的轨道平面上,但据统计,这样的机会将有1/200。“开普勒”将花4年的时间,连续观察10万颗恒星的亮度变化,以期碰上“日蚀”。 该中心的波劳基说:“通过这一观察计划,希望能找到500 颗类地行星。”当然这里有个假设的前提,即极大部分的恒星都有自己的行星系。这个假设是否正确,反过来还得依靠像“开普勒”这样的观察来回答。若能找到500颗类地行星,那就可说明,这是一个普遍的天体形成现象。

测量恒星暗下来(当行星在其前面通过时)的程度,专家即可估算出这颗行星的大小和质量,而其轨道周期,也就是它第二次通过恒星前面时与前一次的那段时间间隔;另一方面,“开普勒”的光谱仪将测出恒星的温度、亮度和质量。有了这些数据,研究者就能确定,此行星是否处在可居住带,并进而探测其上是否有水,最后当然是生命。听上去好像很美,但迄今在我们自己的家园——地球之外,还未发现过生命。

退一步说,即使地球是一个行星形成过程和地质历史中的幸运儿,许多科学家还是相信,找到类地行星的概率还是大的,因为最根本的一个理由,银河系中毕竟有2000亿颗太阳。他们说,未来几年内,“开普勒”和其他探测系统的成果,将源源而来,必将填充目前类地行星栏目中的空白。

坚信生命具有普遍性方面,大概要算NASA走得最靠前,其局长戈尔汀在1999年夏召开的美国天文学家协会的年会上说,在下一个世纪,“科学家将讨论外星世界的大陆构造和海洋气候模式、天气、风暴和季节的特性。”显然,这都是在类地行星上才有的状况,接下去生命又是如何呢?在最近召开的第15 次空间研讨会上, 这位局长向聚集在那里的1000名航空官员及资深专家说,他要求宇航局的全体工作人员,都要学习生物学的基本课程;同时,该局最近已设立了一个空间生物研究所(AI),一位参与这一研究的生物学家维亚,在科学进步美国人协会(AAAS)上,对科学界讲解外星生命的可能性。她说,观测遥远天体的运动和光学信号,使人们相信,适用于地球的物理和化学规律,也适用于整个宇宙,但有波动,因此外星应也有类似的生物学,而且包含着一个普适的规律,即生命形态具有进化性。而艾曼斯研究中心还在实验方面先走一步。由于地球生命的起源是跟碳化物的历史相联系的,故他将一些碳化物置放在冰层上,然后用紫外线和宇宙线对其照射,此后再加热。这一过程完全模拟彗星在太阳系中旅行的经历。实验的结果令人振奋,他们发现,原先的化合物出现了自组织过程,形成了类似薄膜的壁,包围着处在中心的细小结构,其形态颇似原始细胞。

尽管在理论上,把生命的必然性说得头头是道,尽管各种实验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始终未能进入真实生命的门槛,即使是最原始的生命物质(蛋白质)也还未在试管中出现过;而对地外生命的寻找,也跟实验的情况相似,迄今未有结果。所有这些,迫使人们想到另一种可能,也许“开普勒”关于类地行星的探寻,一无所获,波劳基说,“这也许告诉我们,在我们银河系内,行星系很少很少。若情况果真如此,那么我们这颗行星就一下变得很特殊和脆弱,既然它是银河系中唯一的绿洲,那么生命也就是一种偶然,我们也许是孤独的”!

标签:;  ;  ;  ;  ;  

探索类地行星和外星生命_类地行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