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我国社科信息事业发展的区域协调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事业发展论文,区域论文,环境论文,我国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350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有很大差异,由此造成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和信息化等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社科信息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环境的形成使这种地区间的不平衡有扩大的趋势,但同时又为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把握这一机遇,推动网络环境下我国不同地区社科信息事业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1 我国不同地区社会发展的差距
1.1 经济差距
1990年西部地区(8省)GDP总量占全国比重16.2%,东部地区占53.9%,1995年西部地区下降为13.9%,1999年进一步下降为13.3%,下降趋势十分明显。1992年东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西部的1.9倍,1995年为2.1倍,1997年为2.2倍[1]。另据调查统计,1986~1999年,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00元上升为5854元,增长了5.5倍。其中东部地区增长最快,增长了5.9倍,西部地区增长最慢为4.7倍。上海增长幅度最快为7.3倍;青海增长幅度最慢为3.6倍[2]。
1.2 文化教育差距
据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西北地区文盲半文盲占1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为:陕西16.52%,甘肃28.65%,青海42.92%,宁夏25.56%,新疆11.44%;除陕西和新疆外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其人均受教育年限大部分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又据1999年《中国图书馆年鉴》统计,1998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新增藏量购置费排在前三位的省市为上海、广东、江苏,三者合计为11225.6万元,排在后三位的省区(海南省除外)西藏、青海、宁夏,三者合计购置费仅为125.9万元[4]。
1.3 信息化差距
据1999年《中国图书馆年鉴》统计,1998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新购图书排在前三位的省市为广东、上海、江苏,三者合计新购图书216.6万册,排在后三位的省区西藏、青海、宁夏三者合计新购图书4万册[5]。又据国家统计局对2000年1季度分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的统计,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排在前三位的省市是北京(25.6台)、广东(21.4台)、上海(19.6台),排在后三位的省区是青海(1.1台)、宁夏(2.3台)、内蒙古(2.5台)[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次调查统计表明,全国CN域名、WWW站点以及网络用户的地域分布数量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而西部省区中除少数省份以外所占比例很小。如根据CNNIC2002年1月调查统计,北京、广东、上海三省市的域名数量占全国的58.3%、WWW站点数量占全国的48%、网络用户数量占全国的29.4%;而西藏、青海、宁夏三省区的域名数量仅占全国的0.5%、WWW站点数量占全国的0.7、网络用户数量占全国的0.6%[7]。
2 网络环境的发展对中西部地区社科信息事业产生的影响
2.1 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下各地区之间的信息差距,大大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按31个省(市)区计算,1998年我国各地区相对差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是,人均GDP分别为72.2%和0.25,因特网普及率分别为383.9%和0.56,人均电信业务分别为142.0%和0.45,电话普及率分别为88.7%和0.29。若以全国平均数为100,东部、中部、西部因特网普及率之比为197:45:32,人均电信业务之比为182:71:49,电话普及率之比为141:80:58[8]。
网络环境的发展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社科信息事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加大了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社科信息机构之间服务手段的差距。在东部地区图书馆等信息机构大量购置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以推动信息机构虚拟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情况下,西部一些图书馆的日常经费开支仅够维持工作人员的最低工资,连续多年无分文购书经费,更谈不上进行技术设备和服务手段的更新。其次是加大了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社科信息机构之间信息资源的差距。如果说以往是以印刷型书刊的数量来衡量信息机构拥有信息资源多少的话,网络环境下则侧重以数据库和电子书刊的数量来衡量信息机构拥有信息资源的多少。由于商品化数据库和电子书刊价格昂贵,而近年来西部省区大多数社科信息机构的经费并没有太大增长,在数据库和电子书刊方面的购买力自然很弱。
2.2 正面影响
信息化与网络化为欠发达地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其原因在于信息、技术和知识具有明显的外溢性,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相互作用过程中,落后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外溢性,并借助于日益发展的计算机网络,直接分享各种技术与知识的收益,从而可以实现某种形式新的“赶超”。我国政府在“十五计划纲要”中,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信息产业部提出“十五”期间要迅速普及互联网,其目的就在于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支持信息化和网络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中西部地区应抓住这个机遇进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各类信息隔离、数字隔离和知识隔离,使人们特别是贫困人口获得既包括基本的公用电话服务也包括移动电话、因特网等先进通讯服务,从而使他们能够低成本地获取外部知识与信息,进而获得各类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网络环境的发展对中西部地区社科信息事业产生的正面影响,首先是有助于该地区社科信息机构建立虚拟馆藏,实现资源共享。面对网上大量的免费机构主页、政府出版物、学术信息和电子出版物,中西部地区社科信息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它们来扩大馆藏,补充印刷型出版物中所得不到的信息。中西部地区社科信息机构由于经费紧张,迫切需要联合起来,共同协作,实现资源共享,而网络环境为满足这种需要从技术上提供了可能性。其次是有助于中西部地区社科信息机构为用户提供更便捷广泛的信息服务。社科信息机构可以利用网上现有的搜索引擎,把与用户社科信息需求相关站点按主题或分类方式进行集中,然后把这些资源分布情况提供给用户,进行网上资源导航,从而为用户提供本机构资源以外的更广泛的信息服务。第三是有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社科信息机构业务工作的现代化和标准化。长期以来,我国信息机构自动化系统建设基本采取各自为政的“手工作坊”的方式,在开发中,硬件、软件、数据和环境相互脱节,购买机器和利用软件随意性很大,系统建设不配套,各个机构系统之间不兼容,通用性差,与发达国家形成明显的差距。网络环境的形成要求上网的信息机构必须配置支持国际通用的TCP/IP协议的软硬件设施,采用标准的数据格式、著录规则和检索方式,从而有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社科信息机构业务工作的现代化和标准化。
3 网络环境下促进不同地区社科信息事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3.1 加快西部等落后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普遍服务制度
一个国家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因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成本也不同。落后的、偏远的或欠发达的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运营成本相对较高,电信公司效益较差,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一般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扩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特别是西部落后地区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可考虑设立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专项基金,缓解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同时,采取多种技术手段解决偏远农村通信问题,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另外,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通信普遍服务基金,并为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出台了不少政策和措施,为促进本国不同地区的信息化协调发展发挥了很好作用,这些都值得我国借鉴[9]。
3.2 鼓励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扩大内外开放
针对欠发达地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网络应用程度低的情况,政府应一方面积极推进“企业上网工程”,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提高其网络化程度。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导企业关心、支持并从事缩小“数字鸿沟”的活动。对于投入社区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建议在项目审批、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并给予信息内容服务商一定的税收减免。应允许外商投资我国电信服务领域,尤其是西部地区电信领域,形成多个市场主体的出现和参与竞争。
3.3 发展网络教育,实现网络大众化消费
发展网络教育是推动落后地区信息化的战略措施,而实现网络大众化消费是促进落后地区信息化的长期目标。“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为此,建议开展“全民网络教育工程”,尽早在所有高等、成人教育、中等专业、中小学校中开展程度不同的网络教育。在实施这一工程中,应考虑对于落后地区的学校进行重点资助,以培养更多的网络化人才。同时应注重落后地区社区信息化建设,加快高速宽带网的建设与普及,并进一步降低上网费用,使因特网这种信息消费成为一种大众化、平民化的消费。
3.4 加大对西部等落后地区信息事业的投资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如何加快西部等落后地区的发展已有足够的重视,教育投资也有较大增长,但对于图书馆等公益性信息事业的投资却很少。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应从长期战略来考虑,从振兴西部的高度来认识图书馆等公益性信息事业的性质和作用,为公益性信息事业提供尽可能充足的经费。中央政府在为西部增加财政支持和提供扶贫资金中,也应向公益性信息事业倾斜,提高“智力扶贫”的比重,从而为西部地区的经济腾飞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10]。为了保证这部分资金投入的长期性,有关部门还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使其制度化。
3.5 加强社科信息事业的宏观调控:促进西部地区社科信息事业的协作协调
从管理体制看,我国社科信息事业的现状是,一是缺乏强有力的宏观管理,表现为没有集中统一的管理机构,缺乏一种强有力的控制机制和手段;二是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用户需求,没有形成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表现为一旦局部的信息需求膨胀汇集为社会整体的社科信息需求时,这种分部门分系统的管理体制不具备对整个社会提供全部信息保障和利用的功能,加上地区和系统之间的不平衡,造成信息供求严重脱节。因此在我国信息事业的管理格局中,有必要同时加强宏观控制和引入市场机制。就宏观控制而言,为了使我国不同地区和系统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事业能够协调发展,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产业部必将对西部等落后地区社科信息事业的协调发展起积极的作用,西部等不同省区之间以及同一省区各类社科信息系统之间也应该加强协作协调,以发挥群体规模优势。
3.6 落后地区社科信息机构的网络化发展要借鉴OCLC经验,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社科信息机构的自动化是在缺乏网络环境的情况下起步的,由于条块分割,业已形成的自动化系统存在模式不同、标准不同、数据库结构不同的情况,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体化资源共享。落后地区社科信息机构的网络化发展要避免重走发达地区已走过的弯路。应该借鉴美国OCLC的经验,一开始就由政府部门统一规划、协调和出资,选定符合标准化要求和各方面功能较为齐全、稳定的一种开放式系统加以强制推广使用,同时建立一种类似OCLC的使网络经营者和成员馆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并重视标准化建设与应用,这样才可能实现高起点的跨越式发展[11]。
3.7 落后地区社科信息机构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快网络化建设
落后地区社科信息机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短缺和技术力量不足,而解决这些问题仅靠国家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互惠互利角度去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如在落后地区,高校学生由于环境和经济条件所限,不能获得充分的上网机会,导致许多学生到周围网吧上网,产生很多问题,而一些网络公司又看准了高校学生这一巨大的用户群,愿意投资建设电子阅览室或网络教室,这对于落后地区高校图书馆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合作机会。又如ISP具有网络和技术优势,社科信息机构具有资源优势,社科信息机构与ISP合作则可以弥补其网络技术的不足,为用户提供更先进更丰富的信息服务手段。落后地区社科信息机构还可以和ICP及众多的网站合作,以形成资源互补并开拓更广泛的服务领域。
3.8 落后地区社科信息机构要加强与发达地区同行的交流,并注重自身特色资源的建设
落后地区社科信息机构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虚心学习发达地区社科信息机构在系统设计、网络建设与数字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发达地区社科信息机构也应从全局出发,在技术手段、管理方式以及提供免费网络信息资源等多方面支持落后地区社科信息机构的网络化建设。在网络化建设中,落后地区社科信息机构应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的地方文献、历史文献和少数民族文献,逐步建立起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数据库,抢占网络信息资源的高地,不仅为本地,同时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