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中寻求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治文化_政治论文

在创新中寻求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治文化_政治论文

在创新中求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治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中求论文,政治论文,文化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2)03-0037-05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化,西方强国把经济问题与人权、文化、政治等问题强行挂钩, 加紧对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渗透。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 须不断创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以凝聚最广大的社会政治资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事业奠定合理性与合法性基础。

一、霸权与抗争——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政治文化存在的基本样态

全球化具有明确的政治文化维度。全球化决不仅限于经济方面,而是涵括了政治、文 化等因素在内的全面推进过程。这在资本主义向全世界扩张的早期即有明显表现,“过 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 面的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 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 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P276)显然,作为精神生产及其产品交换的政治文化问 题,也应该包含全球化内涵之中;或者说,政治文化是全球化的内在维度。美国前总统 克林顿1999年在瑞士的达乌斯讲到,全球化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要增强和推广“我们 的”价值观。当年美国的人权报告在导言中对全球化作出了明确解释,认为把全球化解 释为“经济和技术”的全球化是不对的,至少存在经济、技术和民主与人权这三种全球 化。《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一书则说,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全球化 ,而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关键是私有化、自由化和非调控化。

目前,全球化进程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固 有矛盾,只是暂时缓解了其国内矛盾,但却把固有矛盾推向了全球,其爆发将具有世界 性的特征。前些年的拉美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已经初步证明了这一点。对此,一些发展 中国家的政治家和学者都有清醒的认识。1998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高级公务员 会议上指出:全球化使贫国更贫、富国更富,没有看到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任何好处。韩 国总统金大中刚上台时积极主张融入全球化,两年后,即2000年,他的调子变了,开始 强调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认为必须注意这个问题,否则可能面临极大的危险和灾难。墨 西哥《至上报》发表的《新帝国主义》一文,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化完全证实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全球化不过是“新帝国主义”为跨国公司组织的一个“国际商会” ,目的在于把世界经济纳入其中。发达国家的一些学者也客观地承认了这一点。基辛格 在2000年7月提醒人们:全球化对美国是好事,对其他国家是坏事,因为全球化加深了 贫富鸿沟。英国《卫报》2000年8月8日发表的《全球化的受害者》一文,也指责发达国 家利用全球化推行“新殖民主义”。

正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文化紧张状态,霸权与抗争就 是这种紧张状态的基本表现。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开拓市场的过程,同时也是资本主义政 治文化在全世界的扩张及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与之斗争的过程。当前,这种扩张与抵抗 表现得更加激烈和残酷。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大力宣扬西方文化中心论,认为西方 的文明和价值体系是高级的,其他都是低级的,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将是对西方价 值体系的最终认同。亨廷顿也曾经大谈特谈“文明冲突论”,认为不同的文明之间不可 能多元并存,或者冲突,或者单一化,而最终结果仍将是优越的文明统一世界。两者异 曲同工,上演了一出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双簧戏。亨廷顿在《文明的冲 突》中还扬言要千方百计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民采取西方有关民主和人权的概念。西方这 种政治文化霸权主义,除了配合军事“威慑”和经济实力,通过文化的“感召力”达到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以外,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用意,就是为其全球霸权行径寻求合 法性与合理性依据。从“主权有限论”到“人道主义干预”,西方不断翻新其政治文化 的外衣,企图将自己置于道义和法理制高点,其实质是把西方政治文化作为处理国际关 系的标准和尺度。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其与政治文化“弱势”国家(即缺少推行和维护其 政治文化的相应经济、军事等手段的国家)的矛盾与冲突。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 文化输出的主动权,而处于弱势的其他国家则在这种文化扩张面前陷于被动,其文化价 值观和意识形态不断受到渗透,民族文化受到严重威胁。这种状况已经导致了第三世界 反对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的斗争。同时应该看到,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内部也并不是铁 板一块,各国之间也存在特定的利益冲突,在政治文化上同样也有尖锐的矛盾。一些具 有世界性影响的西方国家也对当前美国文化的霸权主义态势保持高度警惕。2001年3月2 0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呼吁人们抵制英语日益增强的优势地位,认为“面临着英语这个 在全球占支配地位的语系的力量,其他人必须联合起来,集中他们的力量——以便恢复 机会平等,让他们的声音响彻全球。”[2]

二、矛盾与问题——中国政治文化无法回避全球化挑战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这种政治文化在凝聚中国社 会各种政治资源,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全球 化的背景下,我国政治文化正面临着种种挑战,必须求得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当前中国政治文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主导政治文化社会统合功能弱化。社会主义中国的主导政治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 为核心和指导的政治思想以及由此所展开的社会意识形式的种种要素,诸如社会主义和 爱国主义的政治意识、政治心理和价值取向等。这种主导政治文化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文 化力中最核心的要素。失去这种政治文化的统合中国将成为“一盘散沙”,不可能屹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就是这样一种主导政治文化,在当前的中国,其统合社会的功能却 出现明显的弱化现象。具体的表现和反映,就是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怀疑和漠视 ,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动摇和淡化,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 义思想意识及价值取向成分的增加等。据一项调查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期,占被调查 者近40%的青年否定集体主义的价值观,51.4%的人赞同“应当及时行乐”,1/3左右的 人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个人主义信条[3]。应当说,这种状况在社会各 个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是尤为严重的。

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新实践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新的现代化进程更加离不开世界市 场,更加具有世界历史进程的意义和特征。在日益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民众的权 利意识、法制意识也日益觉醒,如果政府服务意识淡漠,对民众民主权利重视不够,则 很难做到公共行政的公平、公正、民主和高效。同时,加入WTO,对我们提出了遵守国 际规则的新要求,意味着对我国政府在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市场方面必须具备高度灵活 性和敏感意识,以适应国家间政区间的行政竞争。加入WTO对我们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 、党政关系及干部制度等,将造成重大的冲击和影响。在WTO框架下,要求政府管理法 制化、公开化和公平化,要求降低政治输出的成本,要求管理者具有相应的知识水平和 思想意识,而我们在所有这些方面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封建残余的大量存在仍然严重影响着当前中国政治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合理性 的支持。邓小平曾经深刻地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制度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权 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以及社 会关系中大量存在的宗法观念、经济领域的“官工”、“官商”、“官农”现象、文化 领域中的专制主义作风、对外关系中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 色彩”。“我们进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 想政治方面的封建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 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 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 ”[4]今天,种种“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的社会现象,仍然以不同方式存在着, 严重影响着我国政治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合理性支持。

西方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也严重干扰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 平明确指出:“在思想政治方面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同时,决不能丝毫放松和忽视 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批判。”[4 ]邓小平的认识决非杞人之忧。事实上,西方从来没有放弃对我们进行的“西化”演变 的图谋。在冷战时期,杜勒斯就主张同对手展开一场意识形态的战争,在苏联播下混乱 的种子,让他们演出一场自我毁灭的悲剧。苏东社会主义实践遭受重大挫折的原因虽然 很复杂,但西方的“分化”和“西化”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西方又利用全球 化的口号来兜售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尤其是把这种企图的主攻方向对准了中国。美国中 央情报局专门制定一个对付中国的《十条诫令》,毫不掩饰地说要“尽量用物质来引诱 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 ;“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 的宗教传布。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 半。”[5]在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全球民主化浪潮对我国的冲击也是很大的。苏 东社会主义实践遭受严重挫折的严酷现实,不仅是一般意义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的 损失,其深层影响还在于对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冲击。从政治文化的视角看,这 种影响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当然包括中国),人们对社会主义模式下国家权力配置社会利 益的原则和机制的认同度明显降低。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自身尚存在不足。不可否认,在新形势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 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使之更加适应新形势下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但是,也要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我国的实践历史并不 很长,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在我国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列宁在 十月革命胜利后很快意识到:“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 :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6]我们 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仍然是“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不可 能完全达到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例如,在民主思想意识的培育和发扬上,目前我国社 会政治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不足的方面,最大的问题是一些人的民主权利还不能得到十分 有效的保障,一些领导干部自觉不自觉地仍然视自己为人民的“父母官”,去“为民作 主”而不是“为人民服务”!加上各种监督制约环节的不完善,人民大众交给国家管理 者的权力往往得不到有效制约,少数领导干部正是利用这种不完善,把公共权力私用, 严重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大众的其他利益也就很难得 到充分保障,社会发展成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的价值取向也就必然大打折扣,我国 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政治资源因此而严重流失!

三、创新与发展——中国政治文化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

上述情况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必须实现自身的创新,在创新中获得新的发展 ,从而为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这种创新中的 发展,应该如鲁迅先生所言:“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 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7 ]我国政治文化创新的模式取向,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其具体特征是民族 性、科学性、大众性和民主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模式选择在全球化背景下是能够成立的。政治文化是多 种社会意识形式的复杂综合体,这种复合体的核心要素是国家权力,本质上是对各利益 群体在国家权力作用下对利益实现状况的思考。因此,只要人类社会还没有发展到使国 家消亡的程度,人们就不能不在特定的民族国家内进行这种利益配置。影响这种具体配 置机制和原则的因素很多,不可能整齐划一,因此,作为对政治现象主观反映的政治文 化,也就不可能人为地强行统一。罗尔斯认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甚至是一个统一 的现代民主国家内部的普遍的政治正义观念,不可能建立在一种哪怕是再完备不过的宗 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的基础上,必须基于社会公共理性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全 体对话”,以达成一种合乎理性的“重叠共识”,从而最终形成一种可以为所有信奉不 同宗教和道德观点、承诺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所共同认可和实践的普遍正义观念[8]。 那种“西方文明中心论”是行不通的,汤因比早就说过:“这样一种统一文明的理论( 指西方文明中心论——引者注)是一个错误的概念,近代西方史学家受了他们的社会环 境的影响而误入了这一歧途。”“认为它们就是文明统一的证据却未免有点肤浅。虽然 世界各地的经济的和政治的面貌是西方化了,但是它们的文化面貌却大体上维持着在我 们西方社会开始经济的和政治的征服事业以前的本来面目。”[9]

民族性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必须具备的基本形式。强调政治文化的民族性特征, 决不是把自己的政治文化建设封闭起来,而是必须以开放的态度和胸怀,去正确对待本 国政治文化传统和外国政治文化的有益成果。中国“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 它在文化方面的博大胸怀,确有“海纳百川”之势,决不会有被某种文化吞噬的担忧。 日本是文化开放的典范,同样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腾飞和政治发展,也没有因此失去自己 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特征。政治文化 科学性品性的本质要求,是对国家权力配置社会利益的认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对这 种规律的正确反映。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能否正确反映这种规律,坚持以人类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 向为价值取向,从而保持其科学性的关键所在。不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决不是 把它教条化,而是要在新的形势下将其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当前的中国,坚持马克思主 义的指导,必须同坚持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结合起来,充分体现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性,保证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大 众性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必须坚持的服务方向。这当然涉及到“为什么人”的问题 。在今天,这仍然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始 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共产党宣言》中阐明的共产党人利益观和 毛泽东一贯主张的“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 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 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 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那么,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作为对中国社 会主义国家权力如何配置社会利益问题的总体思考,就必须把人民群众利益的得失放在 第一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不以权谋私、不形成既得利 益集团等等,都应该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应有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民主性是中国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必须具备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 上深刻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是对社会主义现 代化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因此,作为这样一种现代化进程的思想意识方面反映的社会主 义政治文化,当然必须要有民主政治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意 识和价值取向。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的政治文化,根本无法为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合理性与合法性支持。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 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必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5·31”讲话中,他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 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所有这些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和民主意识,应 该成为今天我们在新的情况下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指针,并将其融入社会主义 政治文化的内涵之中。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至少涉及以下几方面:

首先,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 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 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 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1](P92)种种与社会主义政治 文化价值取向相悖的思想意识,在当下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之所以能够存在,或多或 少地与我们现实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体制不够完善有关。因此,必须尽快完善经济和政 治体制,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性社会条件。

其次,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主义运动 的全新实践,中国共产党虽然已经有了几十年的经验积累,但这几十年的经验毕竟有限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人类社会发展速度之快,面临的问题之多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 。以往的经验,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许是正确的,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却未必仍 然正确。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已经是新的历史实践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 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 ,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 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 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 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没有出路。

再次,加强政治意识引导,使全社会的政治价值取向与主导政治文化的基本要求相一 致。这就要求主导政治文化本身与时俱进的同时,与各种错误思想意识进行坚决的斗争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并不能从工人运动 中自发产生出来,必须从外部灌输到工人阶级队伍中去。这里所说的加强政治意识引导 ,也包含列宁的这一意义指向。同各种错误思想进行坚决斗争,必须自觉抵制和批判“ 指导思想多元化”的主张,坚决反对“资本主义永恒论”、“两种制度‘趋同’论”、 “价值中立论”以及现代西方和世界上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民族主义、恐怖主义等 思潮。总之,要通过对这些错误思潮的批判,把全社会各利益群体的思想意识统一到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上来。

最后,进一步整合社会政治心理,提高社会群体对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变革的心理判断 和承受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重大的社会变革过程中,这是社会利益大分化和大重组 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群体会由于自身利益的复杂、迅速变化,往往对社 会变革重大政策缺乏足够的理性分析,容易导致对社会变革的低认同甚至反叛心理,从 而影响整个社会变革的进程。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 神支柱,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 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 业精神,既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又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 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 义精神。要通过各种政治社会化途径,把这些政治意识和思想道德转变为人们自觉的社 会政治心理,从而使人们在内心深处能够自觉地化解各种社会变革带来的矛盾和压力, 积极投身到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中。

收稿日期:2002-06-25

标签:;  ;  ;  ;  ;  ;  ;  ;  ;  ;  ;  ;  ;  ;  ;  

在创新中寻求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治文化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