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青年生存方式的转变与民族精神的培育_民族精神论文

全球化进程中青年生存方式的转变与民族精神的培育_民族精神论文

全球化进程中青年生存方式的变迁与民族精神的培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青年论文,民族精神论文,进程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最直观地从经济领域得到表现,同时又渗透到文化、政治、道德等多个领域。正如齐格蒙特·鲍曼在他的《全球化——人类的后果》所说,“对每个人来说,全球化是世界不可逃脱的命运,是无法逆转的过程。它也以同样程度和同样方式影响我们所有人的一个过程”[1]。青年是社会发展中最少保守思想、最易接受新观念的群体。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扩展,青年的生存方式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迁。

所谓人的生存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如何真实的生存和如何对待生存的问题”。[2]人的存在方式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源于其生存境遇的不断变化。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同时,又指出“现实的个人(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历史的前提;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是怎样的。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4],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提出了著名的人的存在的三形态学说,即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以商品经济为经济基础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的形态和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的自由个性的形态”。[5]即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生产状况,有什么样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形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的存在发展样式。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扩张,“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在全球范围内的确定,就会使个人的需要、能力、关系和个性等,都必须通过“物的”方式来实现和确证。这种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物化性质,说到底它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与此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青年为了追求自身的“自由自觉”的存在,正在超越“物”的依赖,转而依靠自身的能力而独立存在,并通过自身的能力的发挥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谋求自己的自由发展。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人首先是为追求和满足自身交往行为的社会化而存在,同时又把追求共同利益作为价值取向而存在,并且还在由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中存在。

全球化使青年生存方式发生的变化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它使人的生存由原来局限于一定的时空之内发展为时空的压缩,由局限于一个民族国家之内发展为超出民族国家的局限,而成为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意义上的人”[6]青年生存方式的这种变化,必然会影响青年对本民族的认同、吸引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成。这主要体现在:

(一)青年生存方式的变迁影响着对本民族的认同感。民族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个体而结成的共同体。民族精神是由民族成员凝聚和认同的精神,是引导和鼓动民族前进的精神。对民族精神的认识首先来源于对本民族的认识,也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接受。青年正处于文化接受和形成的关键时期,任何观念上的文化只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对青年进行不断的传播和灌输,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青年文化接受的方式与途径是单一的,没有外来文化的侵蚀。但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随着人的生存方式在地域、空间与观念上的变迁,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全球化是如何改变了意义构成的语境的,“它是怎样影响人的认同感、对地方的体验以及自我与地方的关系,它是怎样影响人们所有的、完全的在地方定位的生活中发展而来的共享的理解力、价值观、欲望、神话、希望与恐惧的。”[7]一方面,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倾向,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共同在一起接受教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外出留学成为当今我国广大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的追求。大批外国青年来华深造又增加了青年交流的群体。这些在提升青年素质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使西方国家推崇的所谓“普世文明”的文化影响或动摇着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网络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趋势也使青年接受文化的空间从一国发展到多国,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大肆宣传其价值观和本民族的精神。不可否认,任何一个民族既然存在着,都有着它的合理性和价值。同时,在比较中又会发现其局限性或落后性。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优秀民族文化中的一面旗帜,但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也还存在着许多影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东西。青年在文化的接受中,往往易被别国文化所感染,在比较中弱化对本民族的感情。这些都影响着当代青年民族精神的培育。

(二)青年生存方式的变迁影响着对本民族的凝聚力。人对组织的感情取决于人对该组织的依赖程度。按照马克思的人的“三形态”发展理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代青年正从“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向“能力依赖”过渡。人的能力及其充分正确发挥——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第一资源和原动力。社会生产不再是在资本和机器统治和支配下的物化劳动,而是在人的能力,人力资本主导之下的“能本化”活动。在全球化竞争中,青年不再与以往一样被动地等待国家资源分配,相反,而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争夺着有限的资源。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发展而推行的人事制度改革、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就业机制使当代青年在改革的动荡中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他们深深的感到自身能力资本的重要作用,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与就业矛盾的加剧,相当的青年失业,使他们在承受巨大投资而暂时无法收益的情况下难免对本民族的优越性产生质疑。与此同时,随着外资企业的诞生和去外国投资的增多,出国创业与在本国的外资企业工作成了青年物化生存的新领域。在这些跨国公司里,一些青年感叹自己与祖国不知有什么联系。正如三好将夫对跨国公司的深刻论述“一个真正的跨国公司斩断了与母国之间的纽带,四处飘流,待机而动,只要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它可以剥削任何国家,包括它自己的母国”,[8]“不管你如何看待跨国公司的所作所为,他们拒不效忠于任何国家民族,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利润。他们既不代表其母国也不代表其东道国,而它仅仅代表公司自身的利益,”[9]在青年生存方式的这种变革中,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必然受到影响和冲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青年生存方式的变迁影响着对本民族振兴的责任感。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观念形态。但就其本质而言,最终体现在对民族振兴的物质动力,这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民族中的成员为本民族的繁荣发展而不断奋斗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凝聚的精神纽带,原因就在于此。但是,在全球化进程中,由于青年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青年的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如经济上,他们不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却较少顾及到国家公共道德的维系;有时甚至为了追求个人的最大发展,坑害国家的利益。青年急于发展,渴望有一个“天堂”式的空间,国家为了维护整个民族的公共利益,又必须建立各项法律和制度,这样制度与生存现实之间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矛盾。一些青年甚至会对自身发展中出现的种种不如意发展到对民族国家的感情。比如政治上的民主程度与人们追求“平等、公正”的矛盾,权力资本而引发的腐败现象进而导致社会分配不公等。新华网在2004年的两会民意调查对你最关注的事中,反对腐败排在首位。这说明,腐败已经危害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青年是社会中的青年,当国家的社会环境一旦阻碍青年的发展时,势必诱发青年的不满,进而影响到为本民族献身的责任感。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青年是一个民族中的主体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面对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对青年生存方式的变迁,弘扬和培育我国青年的民族精神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要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中培育青年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始终是我国青年运动的旗帜。爱国主义要求保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强调坚持国家利益第一,民族整体利益第一。在全球化进程中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首先要加强对青年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增强青年对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灿烂的优秀民族,也是一个代代沿袭下来的统一的民族。当代青年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一般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缺乏深刻的了解。因此,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要对青年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引导,让青年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中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其次要加强对青年进行民族整体安全与利益观的教育。一个民族,只有完整存在并散发出强烈的生命力时,民族的成员才得以生存与发展。当今世界,在强权政治的影响下,天下并不太平,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和“分化”的野心仍不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青年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只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得到保障,个人的利益才有滋生的土壤和发展的平台。

要在党的事业的实践中培育青年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民族发展振兴的精神支柱与动力,总是与每一历史时期或阶段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连的。民族精神的培育,教育是先导,而真正产生的源泉并持久起指导作用的力量在于实践。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证明,当青年与民族的利益联系最紧密时,民族精神就彰显出时代特征并增添新的内容。“五四”时期,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青年高举爱国与民主的旗帜,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在中国近代史上奏响了民族精神的第一曲凯歌。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救亡图存”为宗旨,始终代表“求中国独立、自由、幸福的人”,[10]在建立新中国的实践中不断弘扬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如伟大的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民族精神又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如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这些都凝聚了广大进步青年的力量和智慧。青年是党的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我们必须把广大青年的积极性、创造性融注到祖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为青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将众多优秀青年无论是“本土”派,还是“海归”派,凡是一切对中华民族发展有用的人才都聚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下。我们必须按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使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经济体制、社会保障,都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让广大青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充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要在文化的吸收与开放中培育青年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培育源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培育青年的民族精神必须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要放眼世界。继承并非简单的回归,而是倡导传统美德同现代精神相承接。近年来在我国青年中形成的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观念,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渴求新知识新技术的科技观念,讲求功利的效益观念,重视效率的时效观念等,都具有很强的时代精神。这种新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以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思想为核心,体现的个人与社会的结合,义和利的结合,竞争和协作的结合,自强和自律的结合。这种新风尚,肯定了青年人对实际利益的关心和追求,同时又谴责了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倾向;倡导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义利统一观,鼓励青年人参与竞争并力求获胜,同时又谴责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不正当手段;倡导了诚实、协作的公平竞争观,支持青年人充分发掘个人潜能和自强精神,同时又谴责了无视道德和法制规范的放任和放纵行为;倡导了自强同自律结合的修身观,尊重青年人的个性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同时又谴责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利己主义。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吸取现代文明的新内容,促进民族精神的创新,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前进。

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时,还要重视吸收西方伦理思想道德体系的精华为我所用。在全球化的环境中,青年接收西方文化是无法阻挡的,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去对待,做到既不囫囵吞枣,又不完全排斥。西方伦理思想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其中包含着很多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的真理性认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马克思正是汲取了黑格尔、欧文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合理的理论内核,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要让青年在吸取世界各种文化营养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的实际,不断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民族精神。

标签:;  ;  

全球化进程中青年生存方式的转变与民族精神的培育_民族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