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工程质量评价研究论文_周曲,冯彬

四川省宣汉县东乡国土资源所 四川达州 636150

摘要:我国土地工作的关键就在于土地的整理。土地整理工作包括保护耕地以及有计划的补充耕地。土地整理已成为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建议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的提升幅度作为项目立项、审批、验收的硬性指标,进一步强化土地整理项目质量管理。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供和创造有利条件,工程技术手段是土地整治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文章重点对土地整理工程质量进行评价,希望能给相关单位一定借鉴。

关键词:土地整理;工程质量;评价;发展趋势

1导言

土地整理是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碎片化、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美化生态景观的重要措施,可以提高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发展,是提高耕地效益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我国颁布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在《规程》中对于土地整理工程质量有着明确的规定,即要合理评价土地整理工程的质量。因此,今后在对土地整治基础理论研究中,应加强对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

2研究方法

2.1评价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对土地整理评价体系的文献综述可以知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以较好地刻画土地整理综合效益内涵,景观效益伴随了生态的效益产生而产生,不需要单独列出。因此,对土地整治项目评价体系的构建,参照已有的评价体系、结合项目的实际,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评价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见图1。

基于土地整治项目的实际和指标的可获得性,经济效益指标选取耕地面积增加率、农地单产增加率、土地利用率增加值、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率、静态投资收益率、经济内部收益率6个指标。其中经济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在计算年限内,使各年净现值的累计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数据主要来源于土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2评价体系指标值的标准化

由于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体系之中,各个指标的量纲不同、指标的含义也不同,因此需要对各个评价指标值进行标准化,目前标准化方法有Max-Min法、Z-score法、log函数转换法、arctan函数转换法等方法。Max-Min法具有可以将原始数据通过Max-Min法数学原理线性变换到[0,1]的区间、标准化后的值均为正值的优点,而且还具有采用指标“最大值—最小值”映射的现实适应性优势。鉴于以上优点,采用Max-Min法实现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土地整治项目实践性较强,各个评价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确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实经验,研究对各个指标最大值和最小值通过已有的土地整理项目实践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确定。

3土地整理工程质量评价的作用

虽然我国地理面积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导致我国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相当低。而土地资源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土地管理的最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土地资源,保障耕地面积,进而保障中国生产粮食的能力。而合理的土地整理工程能够有效的扩大土地/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从而缓解了我国的人地矛盾,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虽然近些年来,土地整理工程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其也存在很多潜在的问题,例如土地整理施工质量较低、没有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项目评价中大多都重视数量而轻视质量、项目验收工作的可操作性较低等。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国应该及时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且操作性较高的土地整理工程质量评价标准,从而提高土地整理工程的质量、规范开发整理的设计以及验收工作等。

4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分析

4.1非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工程

非农用地是指农业用地和暂时难于利用的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裸岩、裸土等)以外的土地,通常包括农村聚落,大、中、小城镇,工矿区,交通运输、名胜古迹、旅游、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等占用的土地。我国非农业用地约占国土中面积的22.9%。农业用地又称农用地,指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如水库、闸坝、堤埝、排灌沟渠等),以及田间道路和其他一切农业生产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等。非农用地转变为农用地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功能,有利于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2建设用地整备工程

建设用地,是指付出一定投资(土地开发建设费用)、通过工程手段为城镇村及工矿等各项建设提供的土地。它是利用土地的承载能力或建筑空间,不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用地。据土地所用权特点,建设用地整备工程,是指由政府或其授权委托企业,对一定范围内的现状土地(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进行统一的征地、清表、整治、平整并进行适度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使之达到“三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和土地平整)、“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气和土地平整)或“七通一平”(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热力、燃气和土地平整),从而符合建设用地标准的过程。

4.3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

污染土地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对空气、生物、水体或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使其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受到影响的土地。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措施,对污染土地进行改造使其恢复到未污染的水平。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按地点可分为原位改良改造技术和异位改良改造技术。原位改良改造技术即对未挖掘的土壤进行改良改造;异位改良改造技术指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处理的过程。

5研究方法

5.1评价数据的处理与权重的确定方法

5.1.1数据标准和处理

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时要将其无量纲化,这样可以保证指标数据可以进行综合的比较。

5.1.2确定指标权重

一般情况下,土地整理工程评价体系都是多指标的,要确定指标的大小情况,可以根据指标熵的大小进行确定。

5.2评价等级的确定

土地整理工程的质量评价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标准,同时通过赋值的方式可以对这些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第一,优秀级,各项分值总和在八十五到一百分之间。第二,良好级,各项分值总和在七十五到八十五之间。第三,合格级,各项分值总和在六十到七十五之间。第四,不合格级,各项分值总和低于六十。最后将质量评价标准与实际的各项分值总和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土地整理工程的质量等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整理工程采用最新的农业技术重新配置土地,从而保障最适耕作土地面积,减少了耕地的破碎度、提高了耕地质量、增长了粮食产量,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探索建立土地整治数据库和土地整治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李林.测量在土地整理工程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4,(11):90.

[2]赵蕾,谭荣建.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土地整理耕地质量评价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7):426-427.

[3]郧文聚.我国土地整治的实践创新与理论进步[J].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1-6.

[4]严金明,夏方舟,李强.中国土地综合整治战略顶层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2,(14):1-9.

论文作者:周曲,冯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7

标签:;  ;  ;  ;  ;  ;  ;  ;  

土地整理工程质量评价研究论文_周曲,冯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