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泽县人民医院 甘肃张掖 734200)
【摘要】目的:针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中药与 西药联合进行治疗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所接诊的早期糖尿病患者中任意选取90例作为本次对比治疗观察对象,本着盲选原则以其中48例患者按照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为观察组,另42例患者则单纯按照西医治疗,为对照组。针对疗效间差异进行对比。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整体治疗有效率高达87.92%,而对照组仅俄日71.43%,观察组在本次治疗中综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照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可显著提升临床对该部分患者诊治效率,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172-02
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糖尿病肾病临床病发率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且糖尿病肾病患者数量也在持续增加。蛋白尿以及渐进性肾功能损伤为该部分患者主要临床表现,症状较为严重患者更会出现肾功能衰竭症状。且该症存在有一定进行性,将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5~10年后即可出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致残致死率高,有效治疗可使早期DN得到控制和逆转,其治疗一直是中西医学界所关注的课题,因此积极探索治疗方法尤其重要。我们自2002年5月—2007年10月对90例早期DN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应用西药和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补肾阳、补气活血化瘀通脉之中药内服治疗,经观察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90例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分类及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诊断及分期标准完全按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3年制定)中有关标准进行,即患者每日尿液中白蛋白水平在30~300mg之间,且在常规尿检中,其呈现为阴性。本组患者中不存在有肾病综合征、恶性高血压以及慢性肾炎等症状。
1.2 研究对象
9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34~68岁,平均48.3岁;病程3~20年,平均6.2年。对照组42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32~68岁,平均48.4岁;病程3~21年,平均6.8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方面其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2.治疗与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本次研究中单纯按照常规方式进行治疗,主要使用胰岛素加以治疗,并指导患者多参与运动锻炼,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饮食均衡。确保患者在治疗期间血压处于稳定状态。针对存在有高血压患者,则需要使用ACEI类降压药物进行辅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熟地20g、山药10g、山萸肉10g、茯苓8g、泽泻8g、丹皮8g、桂枝5g、制附子5g、生黄芪30g、当归10g、丹参20g、水蛭10g、红花8g。潮热口干者加知母、地骨皮各10g;目糊头昏者加枸杞子10g、杭白芍10g;四肢麻木者加桑枝10g。一月为一疗程。
2.2 观察指标
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症状、空腹血糖、肾功能、24h尿白蛋白定量、血脂、血流变等项目观察。
2.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颁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24h尿白蛋白定量下降≥70%者;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24h尿白蛋白定量下降在30~70%;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24h尿白蛋白定量下降<30%。
3.结果
治疗结果见下表。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讨论
糖尿病肾病属中医“消渴”、“水肿”、“膏淋”等范畴,《灵枢》“五脏柔软者,善病消痹”,《景岳全书》云“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如膏如脂,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消也”,《证治要诀》“下消消肾,肾衰不能摄水,故小便虽多而不渴”。糖尿病肾病乃消渴日久,气阴两伤,阴损及阳,肾元亏虚,瘀浊留滞,脉络受损而致。属本虚标实,肾阳不足为其本,浊毒瘀血为其标。治疗上当以温为主,补肾阳兼补气活血化瘀通脉。临床研究已经证实,糖尿病肾病主要与患者血压情况,体内各系统代谢情况以及肾小球过滤情况等有效,同时与非酶性糖基化作用存在有一定关联。在长期高血压症的作用下,患者肾功能将出现一定程度损伤,促使其肾小球系膜细胞受到刺激,进而使得其出现异常增长的情况,且在糖尿病的作用下,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蛋白在非酶化基化作用的影响下,同样会出现增厚的情况,临床表现为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以及系膜基质结节样增生,从而出现肾小球硬化症的弥漫性病变和结节性改变。
我们所选方以金匮肾气丸为基础方,《金匮要略》消渴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肾气丸功效为温补肾阳,我们用此方为基础方加益气活血化瘀通脉药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本药方中所使用地黄主要存在有滋阴补肾的作用,而山药以及山萸肉功效则主要表现在补肾益肝的层面上。泽泻、茯苓的作用则侧重表现在对肝脾的调节方面;附子与桂枝在温阳暖气方面的作用已被临床所公认。上述各类药物联合使用则能达到温阳补肾的作用。从以往医学报道中可以发现,六味地黄丸在改善患者血糖、血脂以及肾脏功能方面均存在有一定功效,且能起到对患者免疫力提升的作用,能实现对尿蛋白症状的有效改善。此外,临床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从温补肾阳的角度出发进行治疗,可有效对肾上腺皮质功能进行改善,且通过化气利水的角度进行治疗能对患者排泄情况进行调整。脾为后天之本,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不能输布水谷濡养全身,而出现消渴,重用黄芪健脾益气。同时,黄芪的作用不单单局限对于血糖的调控方面,更能起到对患者免疫力提升的作用,降低免疫复合物对肾小球基底膜的损害,实现对肾脏微循环的有效改善,间接起到对肾小球过滤作用提升的效果。黄芪、当归即当归补血汤,气血足则水谷精微得到正常输布;丹参、红花、水蛭活血化瘀通脉;半夏、砂仁和胃温中,保护胃粘膜,减少活血药物(尤其是水蛭)对胃粘膜的刺激。全方共奏温补肾阳、补气、活血化瘀通脉之功效。
临床观察表明,在糖尿病肾病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能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保护肾功能、有效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有效防止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南征,高彦彬,钱秋海.糖尿病中西医综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高彦彬.古今糖尿病医论医案选[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3]叶任高、孙升荣.肾脏病中西医诊治精要[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196-209.
论文作者:王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5
标签:患者论文; 糖尿病肾病论文; 肾小球论文; 白蛋白论文; 活血化瘀论文; 症状论文; 作用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