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论文

通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论文

通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布成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示,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0年来,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现代化的迟到国”,变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通向现代化的成功之路。认真总结中国道路的经验,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于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探寻现代化道路,也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一招

任何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我国赶上时代发展的重要法宝。而在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西方经济学家对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看法不一,但大都强调政府要尽可能少干预市场,让市场自然发育。凯恩斯主义出现后,西方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这对挽救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的大萧条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即使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时期,西方国家也没有放弃自由主义原则。

(1)开放的教育理念。现有队伍集中为中青年教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比较到位,且有从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留学归来的教师占比接近28%,他们本身接受过不同程度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国际化教育视野。而且学院已经和英国、美国、泰国等国家的一些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办学的国际化思考也内化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在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及自身的教学中,各位教师逐步学习创新创业政策、专业领域的新发展,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上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知识与综合素质并重的教学理念。创业教育是贯穿于市场营销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理念已在教师队伍中达成共识。

而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发展过程。从党的十二大时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再到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外业调查:本系统利用RS技术来对土地利用图进行更新,因此,需确定变化图斑的边界与土地利用类型。这一系列工作可在内业完成,但判读确定部分土地利用类型的卫星数据与TM数据则必须要通过外业调查实现。

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在英国、美国、俄国革命之前都有过类似的状况,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经济增长以某种速度促进物质福利提高,但却以另一种更快的速度造成社会的怨愤。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印度的经历也同样表明,经济发展远没有促进政治稳定,反而趋于造成政治上的动荡。

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市场经济本身没有制度属性,但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和个性。从市场经济的共性看,中国也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方式,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市场经济规律在经济活动中起着支配性作用。但是,中国从来没有按照西方自由放任的模式来发展经济,而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从中国国情出发去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经济杠杆、法律法规甚至行政手段,对市场加以调节和引导。实践证明,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实施。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提前完成,前两步目标顺利实现。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的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战略规划,指出21世纪的头50年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们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体制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70年,我们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跨越、经济体制的转轨,也正面对社会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即便经历了一些波折,中国总体上实现了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稳定局面。中国之所以能够既实现快速发展又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是因为中国注重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发展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动态平衡,不仅把发展作为目标任务,而且把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方法。

发展和稳定,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稳定都是走向现代化重要而基本的前提条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是,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现代化更无从谈起。

实现现代化,中国在规模上具有超大性,有近14亿人口,比此前崛起的大国人口总和还要多;而在时间上,又具有超级“压缩性”,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根本精髓

所得到的仿真模型图包括:BOOST电路,电压控制环路和一个串联电源扰动电路,一个串联电阻扰动,一个并联电阻扰动。具体设计如图6所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如何完成这一执政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现代化发展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左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03年,全市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达5.06万t/a,在3个水系中冀东沿海水系排放量居首为3.24万t/a,占比64.1%;北三河水系占比23.6%,滦河水系占比12.3%。在3种污染物中COD排放总量为4.73万t/a,占比93.6%;氨氮占比6.32%,挥发酚占比0.1%。可见,全市在2003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试点前,入河污染物排放量较大,以COD占比最多,且排污行为多发生在冀东沿海水系各河流内。

实事求是,是中国道路成功的基本经验,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在现代化发展步骤上体现为“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确定了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是几代领导人一以贯之、前后衔接、接力探索的路线图。这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既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灵魂所在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却往往“见物不见人”。中国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物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可以说,人民是新中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1.1 对象 选择2011年1—10月在我院或科室请求与接受应急人力调配的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入组标准:①医院或科室提出应急人力请求;②提供增援的科室护士人力条件许可;③提供增援的科室护士自愿参加。

195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8元,人均消费支出仅为88元。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1956年实际增长36.8倍,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比1956年实际增长28.5倍。2018年人均国民收入达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进入新时代,通过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农村贫困人口(按2010年贫困标准)由1978年的7.7亿减少至2018年的166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这被世界银行称之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最好的教科书”。

中国道路在经济上是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文化上是坚持继承和创新的融合,不忘本来、汲取外来、开拓未来。总之,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既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更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自主开发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崭新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现代化道路,并以不断创新的实践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作者系江苏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苏胜利

标签:;  ;  ;  ;  ;  ;  ;  ;  

通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