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谁主沉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沉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山雨欲来风满楼
巨大的潜力
在讨论移动支付市场的时候,最常常被引用的一组数字是:截至2009年上半年,移动支付用户总量已经突破1920万,交易金额达到6268万笔,金额170多亿元。
仅仅看这一组数字还不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从事网银支付的企业一天的交易金额就可以达到10亿元人民币以上。移动支付的交易数额实际上证明了这个市场还仅仅处在培育期。
另一组说明问题的数字是,截至2010年2月中国移动通信用户的数量分布。中国移动用户总数已达到5.33亿户,中国电信手机用户总数达6215万户,中国联通GSM用户达1.46亿户。实际上这个数字一直在不断变化,全国移动通信用户的数量依然不断增加。1920万移动支付用户和7亿多并且正在增长的移动用户总量相比,移动支付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锁定了电子钱包
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移动就尝试着和几家商业银行合作推广移动支付业务,而中国银联也积极和移动运营商合作探索移动支付创新业务。不过当时的移动支付并非今天的移动支付。早期的移动支付定义模糊,涵盖了今天我们称为WAP银行、短信银行等许多功能,而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移动支付的概念逐步锁定在手机钱包这个焦点上。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潘辛平告诉记者:“现在大家讨论的移动支付,大多数指通过改造手机,做小额、近距离、非接触、无密码的支付,不论能否远程充值,都可以称为手机支付。”
而易观国际分析师王留生从另一个角度阐释:“未来移动支付承载终端的两个比较基本的要素,一是可手持,第二是可通信。目前我们所讲的移动支付主要是基于手机所承载的支付行为,但移动支付的设备不一定是手机,比如上网本、可手持的平板电脑,也应当属于移动支付的一种。移动支付形式包括两种:现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从业务的本质看,和原来的刷卡支付是一致的,不过在许多细分服务上增加了运营商、终端厂商和SIM卡这些新的环节。”
而站在银行的角度,中国工商银行产品创新管理部总经理苏文力认为,所谓的移动支付,和目前大量使用的非接触IC卡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只不过是利用了手机这个工具来实现。小额快捷支付是一种支付手段,功能就是让支付更加方便。
摩拳擦掌
因为移动支付的主体中包含了移动设备,这给了三大电信运营商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因此,他们开始了基于小额便捷支付技术的研发。在电信运营商重组之后,三大运营商都可以经营移动通信业务,加上中国银联,就形成了移动支付领域的主要四大参与方。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运营商和中国银联纷纷发力开始了在移动支付领域的角逐。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业务研究所主任研究员黄更生介绍,2009年底中国移动在湖南开始推广使用2.4GHz频段的RFID-SIM卡。同时建成了密管中心,负责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包括手机支付密钥的发放。中国移动建了两个平台:一个是手机支付平台,负责商户接入、清结算、支付等功能;同时在重庆建成了SIM卡多应用管理平台,这张SIM卡不仅可以支付,同时可以具有其他的功能,比如在世博会上的门票。
中国联通技术部标准管理处处长顾旻霞介绍,中国联通和上海公交卡公司合作,因为发卡量已经超过2000万,渗透率超过100%。复旦微电子与上海联通是战略伙伴,IC卡可以在巴士公交、申通地铁、出租车、轮渡上使用。可以进行公交卡充值、余额查询等。
中国电信集团副总工程师靳东滨则介绍,陕西电信面向校园网推出翼机通业务,可以用于刷门禁、考勤、吃饭、在澡堂洗澡等,在陕西已经完成10所学校试点,大概有6万用户。
运营商纷纷看好这一市场,虽然试点刚刚启动,却已经制定了详细的战略。正像黄更生所言,他们认为移动支付目前正是一块蓝海。面对蓝海,跑马圈地对今后的市场地位至关重要。
技术方案知多少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小额支付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远在使用移动设备之前,非接触IC卡就承载着小额支付的业务。
从事小额支付的企业并不一定是银行,香港的八达通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八达通不仅可以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使用,更可以充当小额支付工具,在很多场合刷卡结账。
对于非金融机构来说,小额支付虽然数额不大,但是由于使用者是预付费,而且不需要向用户支付利息,因此当用户数量巨大时,沉淀资金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所以是有利可图的。潘辛平告诉记者,即使沉淀资金仅仅用于银行协议存款,利息收入也很丰厚。
对银行而言,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手机银行相关负责人认为,评估小额支付的投入产出比应当从整个银行的收益出发。银行进入这个领域,可以提高用户的粘性。用户使用了这个介质,活跃度会很高,死户会减少。进入这个领域给银行业带来的第二个好处是通过发卡实现市场的重新洗牌,谁的动作快,谁的市场份额就会更大。而且手机可以开发新的应用,对客户更有吸引力。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运营商、商业银行、中国银联和其他发卡机构都希望在这个市场上分一杯羹。条条大路通罗马,各方都在自己业务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自然是千差万别,有基于NFC手机标准的方案,有基于RFID技术的RF-SIM方案,有采用贴膜的iSIM方案,也有SIMPass方案和智能SD卡方案。同时,在发射频率方面,也出现了所谓13.56MHz和2.4GHz两种技术。
潘辛平评价说,常用的技术方案有六七个,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不要改手机,要不要改卡,能不能实现远程充值。还有就是换卡还是仅仅在手机上贴卡。贴卡有的是和SIM卡连接,有的不连接。可能未来会生产一体的SIM卡。总而言之,这些技术方案距离行业标准还有一段距离,仅仅是厂商方案。
王留生则比较了主要的NFC方式和RFID方式,“NFC也有几种实现,因为技术比较成熟,因此比较安全,但是更换成本比较高。RFID是另一种实现方式,另外运营商也有更换SIM卡的方案,但是安全性不如NFC。”
光大银行手机银行相关负责人则说:“目前把IC卡置入手机的技术方案很多,但是具体哪一种方案是最合适的方案,我们也处于考察中,不好进行简单的判断。”
摩托罗拉服务部移动支付商务市场开发部中国区总监陈康弘提出了“三不一没有”的概念,即不改变手机、不改变SIM卡,不改变已经布放的POS机环境;手机没有电也可以用。他认为新的技术应当不破坏金融卡的发卡体系,从技术设计到制卡发卡,不能改变发卡流程,保证顺利的IC卡升级。
从某种意义上说,基于移动技术的小额支付还属于IC卡应用的一部分,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通常意义的IC卡,是一种异形的IC卡。而这张异形IC卡,只要承担了金融卡的功能,就应当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制订的技术标准。
不过王留生也承认,如果运营商的小额支付不与银行合作,就像市政公交一卡通一样,不属于金融IC卡,只是通过自己的缴费账户提供一些增值服务,那就不需要符合金融IC卡的技术标准。但是王留生认为,从目前各大运营商的战略看,他们都没有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小额便捷支付这个领域。
监管空白无禁区
不容忽视的监管空白
靳东滨形容目前移动支付监管有空白无禁区。有空白是指目前对于非金融机构从事小额移动支付清算,监管政策管理不细。因此运营商在这个领域从事移动支付的创新实际上是没有禁区的。不过情况相反的是商业银行,因为针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十分健全,因此商业银行涉足新的领域则必须考虑是否符合严格的银行监管规则。
潘辛平认为,可能涉及到公众资金的机构,有金融机构的性质,本质上就是金融机构。因此,像支付宝、中国移动这样的公司,都应当被当成金融机构的一种进行监管。
苏文力也认为,从监管上看,需要一个一致的规则,就是要求能够保证持卡人的利益、商户的利益,也能保证银行的利益,在这种条件下,各个参与方在一致的规则上参与。市场有需要,因此无法绝对禁止,但是只要涉及到资金,就要接受人民银行的管理,要接受金融监管。
不过苏文力也指出,监管首先需要一种积极的态度,即承认大众有这样的要求,尽量发挥银行主渠道的作用,同时保证市场健康发展。监管上应当制定原则性的要求,在原则下鼓励参与者创新。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人民银行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是规范支付行业发展的重要规范,但相关规定还比较粗。要规范和促进支付服务业的发展,还需要不断细化《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防止电子支付企业的无序化发展及违规运作的风险。
绕不开银行
如果运营商仅仅依赖于手机账户做一些小额支付,其实就不需要和银行合作。这样做表面上看,对运营商还有一定的好处:因为只是基于行业的一种储值卡,沉淀资金也可以计入企业的收入,在进行资本运作时也不受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
不过不论是银行还是运营商,对这种方式都不愿接受。银行不能接受还有情可原。光大银行手机银行相关负责人解释:“在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时,我们要求手机支付是和银行的账户相关联的,如果不是这样,仅仅是运营商自己开设账户,依靠银行进行充值,是银行不想看到的。”
运营商自己也不希望局限在单一行业的应用。中国移动在入股浦发银行时曾经表示,他们和浦发银行的合作的着眼点在于移动支付中的远程支付,而不是现场支付。也就是说,运营商不会仅仅满足于小额便捷支付,而希望通过将移动支付和银行账户绑定,实现在线的大额支付。
黄更生的解释说明了移动运营商的真正目的:“中国移动如果撇开金融系统来做支付有很大风险,而且支付额度也不能做太大。”
靳东滨则承认,运营商面对的挑战一个是运营商需要防范的移动支付过程中的金融风险,需要有一个专业的团队来进行运营,因为是准金融的方式,进入这个领域要有专业化的应用。另一个挑战在清算和结算,金融企业内控与传统电信企业不同,从电信内部清算变成社会上合作型的清算,这都存在一些风险,所以要有一些安全管理的规则。
虽然运营商如此热切地希望进入大额支付市场,但是潘辛平认为,运营商本身还不能从事吸纳存款的业务,因此在目前的监管格局下,运营商如果想做基于资金账户的大额支付,就只能和银行合作。
王留生也认为,实现大额支付,如果把钱交给运营商,就需要运营商有金融资质,因此大额支付还要由银行实现。最好的方式还是运营商和银行紧密地合作。
商务模式无定式
各自的筹码
一边是移动运营商,一边是商业银行,围绕着移动支付思忖着竞争或者合作。
首先看一看移动运营商有哪些优势。潘辛平大致描述了一下双方的主要优势。移动运营商首先拥有移动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牌照区区只有3张,如果希望实现移动支付就只能和他们合作;另外移动运营商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未来的发卡对象,如果由中国移动发卡,其潜在发卡对象要远远超过任何一家商业银行。
说到发卡,就不能不提到中国银联。银联是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各银行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进而使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在中国银联与各家商业银行共同努力下,我国银行卡的联网通用不断深化,银联网络不仅在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日益普及,更进一步加速向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延伸。截至2009年年底,境内联网商户达157万户,联网POS机具达241万台,联网ATM机21.5万台。这就是中国银联的优势。
合纵与连横
除了运营商和中国银联,在移动支付领域活跃的各方主要有商业银行、行业发卡机构。而移动支付需要服务的对象则是商户和消费者(持卡人)。
如果从各自的优势看,合作是最佳的商业模式。王留生说,银联和运营商应当各自做自己有优势的事情,先把市场做大。目前发展期,还把资源分散,会导致发展的障碍。
黄更生也说,只有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合作,大家一起,这样可能蓝海会很大,这个蛋糕会做得更大。
但是据了解,虽然金卡办已经召集三大运营商和中国银联讨论技术方案和行业标准,即使三大运营商之间,所提出的技术标准也大相径庭。事实上每一家提出的技术方案各有不同,也和各自选择的商业模式紧密相关。
目前,由于各家的出发点不同,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商业合作模式。有运营商和银行合作的模式,也有中国银联联合运营商、商业银行的合作模式。因为收单无法绕开POS机,因此,除非像八达通公司一样自己布设POS机具,否则,就只能面临和商业银行或者中国银联的合作。
是否存在最佳的合作模式呢,苏文力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具体采用何种商业模式,要看市场的选择,重要的是监管部门需要制定一致的规则,保证大家都在同样的政策环境中运营。
从国外的经验看,除了商业银行主导模式,有DoCoMo这样的电信运营商主导模式,也有八达通这样的行业发卡机构主导模式。但是不管是谁主导,只要涉及支付清算业务和金融服务,就一定会被纳入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范围。需要保证金融安全和广大消费者的资金安全,这一点毫无疑问。
寻求突破点
4月16日,中国银联刚刚携手工行等5家商业银行在长沙首发金融标准长沙市民卡,同时,以长沙市民卡为载体,中国银联和中国联通将在湖南共同推广银联手机支付业务。用户申请开通该项业务时,无需更换手机号码,只要通过发卡银行将定制的金融智能卡植入手机即可。预计年内发卡量将达100万张。据悉,这是2009年11月中国银联与中国联通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在手机支付领域取得的首次实质性进展。
摩托罗拉积极参与了长沙市民卡项目,陈康弘表示,普及IC卡的应用,非接触的IC卡一定要发出来,当用户的习惯养成以后,以手机为载体的非接小额支付就会发展起来。
王留生也表示,做好市场,需要找到合适的细分市场,例如校园市场和世博会这样的大型社会活动或赛事。在试点的过程中,一是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第二也探索商业合作模式,提高产业各方的积极性。产业各方应当在技术上和安全性下大工夫,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
移动支付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也许在一段时间内,多种模式还要继续并存。而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点,将是所有参与方制胜的关键。
标签:运营商论文; 中国银联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ic卡论文; 手机银行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通信论文; 发夹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