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制度扭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生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发展战略论文,经济制度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发展中国家存在各种经济制度扭曲,如对某些产业的税收(补贴)、金融抑制、国内货币高估、资本与外汇的配给、行政垄断、国有化,等等。这些经济制度扭曲常常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绩效变差,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引发经济危机(Easterly,1993;Knack和Keefer,1995;Hall和Jones,1999;Acemoglu et al.,2001;以及Acemoglu et al.,2003)①。但是,人们对经济制度扭曲产生的根源及其表现缺乏共识。
许多经济学家从“利益集团”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制度扭曲作出解释(Grossman和Helpman,1994;Sokoloff和Engerman,2000;Acemoglu,2007)。这种观点强调,经济制度扭曲能够维护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而这些集团拥有足够的政治影响力,使得政府实施有利于它们的经济制度安排。这种观点有一定的解释力。在发展中国家,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利益集团大多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关系密切,而这些产业部门受到的保护与支持也最多。这种观点存在两点不足。首先,它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是发展中国家的适宜产业(技术)(林毅夫、张鹏飞,2006;黄茂兴、李军军,2009)②。因此,这种观点难以解释,为什么拥有政治影响力的集团不投资于更适宜的产业,采用更适宜的技术——显然这样做获利更多。其次,这种观点主要围绕经济制度扭曲的根源展开讨论,没有对经济制度扭曲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进行深入分析③。
Gordon和Li(2005,2009)从“公共财政”的角度作出新的解释。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管制与扭曲,主要是为了缓解因政府税收能力不足所导致的财政困难。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大规模、难以征税的地下经济,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得不扭曲经济制度,把资源转移到容易征税的部门(主要是正规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部门),来扩大税基。这种观点对解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税制差异,有很强的说服力,但对于全面解释各种扭曲,仍有缺陷。首先,尽管发展中国家存在大规模的地下经济,但是经济制度扭曲可能是地下经济的原因而非其结果;其次,他们分析的重点是税制,没有讨论各种扭曲间的互动关系。
Lin及其合作者(1995,1996,1999,2003和2007)把发展中国家复杂的管制与扭曲归因于发展中国家政府推行的赶超战略④。二战后,一大批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从当时的世界经济格局来看,这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大大地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为了消除贫困实现经济腾飞,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希望尽快发展经济。当时,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非社会主义国家,它们的国家领导人和社会精英都把发展当时先进的产业或技术看作是实现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从而摆脱发达国家的剥削并取得经济和政治独立的最佳途径。因此,他们追求重工业的发展——这是当时先进的产业——并实施赶超战略,加速这些产业的发展。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劳动或资源相对充裕的国家,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先进产业不符合其比较优势。这种赶超战略使得赶超产业中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自生能力⑤。为实现赶超战略,发展中国家政府不得不扭曲经济制度,为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提供各种保护。
本文沿着发展战略的思路,运用理论模型进一步讨论发展中国家经济制度扭曲的根源及其表现。本文集中分析两类经济制度扭曲——税收(补贴)与要素价格管制。这两类扭曲分别作用于经济的两大市场——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是发展中国家最典型的两种扭曲形式。推行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向其他经济部门征税来补贴赶超产业中无自生能力的企业。税收补贴的多少,取决于赶超产业的规模。如果赶超产业的规模比较小,税收补贴就足以支持赶超产业的发展⑥。现实中,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很低⑦,而赶超产业的规模常常很大,财政补贴不足以弥补赶超产业中无自生能力企业的亏损。受预算约束的限制,政府需要利用其他制度安排来实施赶超战略。一个经常在发展中国家看到的方法是要素价格管制(比如说,压低利率和高估国内货币)来降低无自生能力企业的投资与进口成本。但是,要素价格管制会使得要素市场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进一步建立计划配置体制,采用计划的、行政的手段,把资源配置给赶超产业中无自生能力的企业(Lin,2003)。
本文的主要假说是,一国的经济制度扭曲程度,与其赶超战略偏离其适宜产业的程度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赶超产业规模越大,赶超产业的自生能力越差,则推行赶超战略所需的扭曲越多,扭曲的程度越严重,经济体的效率损失也越大。
与相关文献相比,本文的贡献在于:1)为全面解释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各种经济制度扭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2)分析了经济制度扭曲的内部结构,揭示了各种扭曲间的互动关系。
二、基准模型
(一)经济环境
代表性消费者的间接效用函数为:
为名义总产出。ψ(P*)非增且严格凸。我们采取拟线性效用函数是出于分析简便。在经济制度方面,首先是对生产的税收和补贴,税率t和补贴率s非负。我们用S表示得到政府保护的产业部门的集合,用T表示其他产业部门的集合⑧。税收和补贴扭曲产品价格,使得生产者价格从世界市场价格P*变为:
不存在其他的财政措施(特别是不存在没有扭曲的一次性税收措施)。
另外,对于受补贴的部门,政府可以实行要素价格管制并建立与之配套计划配置体制,直接把资源以低于市场水平的价格配置到受补贴的部门。价格压低的比率用τ表示。τ非负。
这些活动都需要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持。政府保护措施的成本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政府把资源转移到被保护部门所需的成本,另一个是政府防止被保护部门改变资源用途所产生的监管成本。要素价格被压低后,被保护部门的生产者以低于市场水平的价格获得生产资料,如果它们把资源转移到其他部门,可以得到超额利润。因此,除了转移资源,计划配置体制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防止被保护部门的生产者套利。为此,政府不得不监管被保护部门的生产者,惩罚套利者,以确保计划配置的资源用于被保护部门的生产。
前一个成本与直接配置的资源量成正向关系,后一个成本与τ成正向关系。这是因为,τ越大,套利的激励越强,所以随着τ增大,政府不得不加强监管的强度。我们用表示政府没有扭曲经济时被保护部门的产出,也就是说,t=s=τ=0的时候。这样我们把这些成本特征化为:
用被保护部门在政府保护下所增加的产出值来度量直接配置的资源量。m(·)非减且严格凸,满足条件:m(0)=0,m’(0)=0和m’(∞)=∞。
政府的发展战略是上述经济制度的集合(t,s,τ,T,S)。在发展战略下,政府的预算约为⑨:
与消费者不同,政府不仅关注经济的总产值,而是对它支持的产业部门的产值赋予权重θ,其他部门的产值赋予权重1-θ。θ非负。政府的目标函数为⑩:
明显地,如果T=0或者S=0,即政府对某些部门没有特殊偏向,那么政府的目标函数是消费者效用函数的单调变换,政府与消费者的目标一致。
(二)无制度扭曲下的经济均衡
每个生产者都把工资率和利率看作是给定的,企业追求净利润最大化。因此,企业的优化问题可以写为:
其中π表示单位产品的利润,AC表示平均成本。结合资源约束:
命题1表明,随着要素禀赋的提升,生产者会进入资本密集度更高的产业。各产业在一经济体中盈利能力取决于该经济体的要素禀赋。当劳动力相对丰富的时候,劳动力相对便宜,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盈利能力比较强;当资本相对丰富的时候,资本相对便宜,这样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盈利能力比较强。另外,容易验证,在没有扭曲的情况下,上述经济均衡与最大化消费者效用V(P*,I)的配置相同。
三、赶超战略下的经济均衡
在这里,我们讨论发展中国家政府如何通过扭曲经济制度来实施赶超战略,说明政府如何建立一个适合赶超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并给出相应的经济均衡。
我们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环境特征化为命题1中的情形(ii),即农业和轻工业生产,而重工业不生产。因此我们做假设2:
由于在没有制度扭曲的情况下,农业和轻工业生产而重工业不生产,那么它们是适宜产业,而重工业是赶超产业。考虑一个追求赶超战略的政府。它通过对农业和轻工业征税,并压低重工业部门的要素投入价格来补贴重工业。这样,我们有θ>0,T={1,2}和S={3},赶超战略为(t,s,τ,{1,2},{3}),政府的制度安排简化为(t,s,τ)。如命题1所示,在没有制度扭曲的情况下只有部门1和部门2得到投资。部门3的利润为:
度量部门3自生能力(12)。V越大,部门3存活越难。因此,V也度量了政府保护部门3的难度。
当θ≠0时,政府对部门3的产值有特殊的偏好,因此政府需要建立一个能让部门3生产的经济环境。本文只关注那些三个部门都能生产的经济环境(13)。给定(w,r),根据式(6)和式(7),制度安排(t,s,τ)要满足。这样,我们有:
考察式(10)、式(11)和式(12),我们发现三项措施都起到支持部门3生产的作用。补贴提高了部门3产品的生产者价格,税收和要素价格管制降低部门3的投入品价格。
另外,如果制度安排(t,s,τ)幅度足够大,以至于满足条件:
那么,部门3的生产者与部门1和部门2中的生产者一样,获得零利润。这样,条件(SC)是部门3生产的必要条件。总结上面的分析得到:
引理1:如果假设(A1)成立,那么三个部门同时获得零利润的必要条件是制度安排(t,s,τ)满足条件(SC)。
我们接着计算在制度安排(t,s,τ)满足条件(SC)的情况下的经济均衡。把式(5)代入式(8),并与式(9)、式(10)和式(11)结合,均衡的劳动力配置为:
根据假设(A2),上式右边为正,这保证了和的非负解。我们有下面的引理:
引理2:如果假设(A1)和(A2)和条件(SC)成立,那么在均衡时,式(10)和式(11)成立,而且:
首先,我们观察到经济均衡是一个区间,这是因为,在均衡时经济中有三个部门生产而只有两种要素。其次,是的增函数,是的减函数。这是因为,从劳动投入的角度看,部门1和部门3是互补的,而部门2和部门3是相互替代的。
尽管在均衡时,部门3的规模可以达到其上限,但政府政策是由部门1和部门2的税收所支持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0,)对政府来说可得。为了找到政府预算约束所支持的部门3的规模,我们把政府预算约束纳入分析。在赶超战略(t,s,τ,{1,2},{3})下,政府的预算约束式(3)变为:
上式表明,政府预算约束意味着与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直观地看,当部门3的规模增大时,政府需要更多的财政收入来为补贴政策和计划配置体制融资,而增加部门2的规模能够扩大税基。
根据式(13)和式(17),满足政府预算约束的部门3的劳动力投入,能够表示为制度安排(t,s,τ)的函数:
把条件(SC)带入式(18)以消去s,退化为t和τ的函数:
上式一个有趣的特征是为t的增函数。直观地看,征税从两个方面扩大部门3的规模:一是通过压低要素投入的价格,二是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τ对有两个相反的作用:首先,通过进一步压低要素价格,扩大部门3的规模;其次,通过加大m(τ),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从而缩小部门3的规模。我们把上面的讨论总结为如下命题:
命题2:如果假设(A1)和(A2)和条件(SC)成立,那么满足政府预算约束式(3)的经济均衡为式(14)、式(15)、式(16)和式(19)。
命题2说明了政府政策对经济均衡的影响。政府不仅可以通过保护政策使得部门3获得零利润,而且可以通过调节保护的力度,改变部门3的规模。但政府的保护政策受到其预算约束和经济体资源约束的限制,在提高部门3规模的同时,必须降低部门2的规模,也就是说,政府必须在部门2和部门3之间做选择。下面我们引入政府的效用函数,根据政府对部门3的偏好,计算部门3的规模及相应的政策选择。
四、赶超战略下的制度均衡
在此部分,我们要说明经济制度扭曲如何被赶超战略所决定。为了以最简便的方式把机制说清楚,我们仅仅关注一定范围内的参数,而忽略其他经济互动。在整篇文章中,我们假定税率有上限,t<。这个上限可以是制度上的,也可能来自生产者逃税的能力(14)。
博弈的时序为:政府先给出制度安排,然后企业根据制度安排作生产决策。一个制度均衡指的是满足政府的预算约束式(3),并考虑到企业反应,最大化政府目标函数的制度安排(t,s,τ)。
当θ>0,T={1,2}和S={3}时,根据(4)政府的目标函数可以写为:
联合式(1)、式(5)、式(10)、式(11)、式(14)和式(15),可以得到:
其中部门1和部门2的总产值是的增函数,而部门3的产值是的减函数。利用这种替代关系,政府意愿的部门3的规模可以表示为:
在我们给出制度均衡之前,我们先计算政策所能支持的的最大值。最大化式(19)给出最优的选择(t*,s*,τ*)(15)和最大值。容易知道,由于是t的增函数,税率会定在最大值,即t*=。因此,τ*满足一阶条件(16):
命题3表明在θ或V比较小,而t比较大的情况下,直观上说,如果与税收能力相比,政府的赶超意愿不是特别强烈,即赶超的规模不大,赶超产业的自生能力不是很差,那么税收补贴足以支持赶超战略,政府没有必要引入要素价格管制和相应的计划配置体制。在这种情况下,t是θ的增函数,s是θ的减函数。税率增加,税收增加,如果同时补贴率减低,政府所能支持的部门3的规模增大。另外,t和s都是V的增函数,这说明部门3的生产成本越高,它所需的保护补贴越多。
命题4表明,当在θ或V比较大,而t比较小的情况下,直观上说,如果与税收能力相比,政府的赶超意愿特别强烈,即赶超的规模大、赶超产业的自生能力很差,那么政府实施赶超必须综合运用税收补贴、要素价格管制和相应的计划配置体制。政府的赶超意愿越强烈,要素价格扭曲的程度越大,计划配置体系的成本越高。另外,要素价格扭曲程度与税收能力的关系取决于政府赶超规模是否达到部门3的上限。在上限之下时,要素价格扭曲程度是税收能力的减函数,两者为替代关系;在上限之上时,要素价格扭曲程度是税收能力的增函数,两者为互补关系。
经济均衡是无差异曲线与可能集的切点,而制度均衡是与曲线B上的经济均衡点相对应的t和τ曲线上的点。当θ变大时,无差异曲线向上移,部门3的规模增大,t和τ也变大。当比较小的时候,只有税收补贴政策,即t<0和τ=0。当足够大,使得t达到,那么要素价格管制被引入,即τ>0。
五、结束语
本文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各种经济制度扭曲提供了一个一致的解释。本文表明,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要发展不符合其要素禀赋的产业,那么这些赶超产业没有自生能力,政府不得不为它们提供保护补贴。如果政府的赶超意愿不是非常强烈,税收补贴政策足以实现政府的目标。但是,如果政府的赶超意愿非常强烈,那么其他的制度扭曲就成为必需。因此,在经济制度的扭曲程度与政府赶超战略偏离其适宜产业(技术)(由要素禀赋所决定)的程度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本文的政策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推动本国产业升级时,应该充分考虑本国发展阶段以及相应的适宜产业(技术)。产业政策是“双刃剑”。错误的产业政策,不仅导致产业结构扭曲,而且会导致经济制度扭曲。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税收能力逐渐增强,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它推行产业政策的能力也在提高。但命题4表明,如果政府推行赶超战略且赶超的意愿较强,那么税收能力增强将加重经济制度的扭曲程度,扩大经济效率损失。因此,随着经济发展,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选择主导产业(技术)时,应该更加谨慎,避免拉美国家经历的“资源诅咒”。最后,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对经济制度扭曲进行改革时,采取“渐进式”的过程还是采取“休克疗法”,要看赶超产业的相对规模。根据本文的分析,经济制度扭曲的根源是赶超战略导致的产业(技术)结构的扭曲。如果经济体中的赶超产业规模较大,那么把资源从赶超产业转移到适宜产业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应该从企业自生能力比较强、经济制度扭曲比较少的产业开始,逐步深化,使得经济制度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进行。否则,一次性地取消对赶超产业的所有保护,容易导致大量企业破产,以及随之而来的失业与衰退。
*作者感谢霍德明、巫和懋、龚强、张鹏飞、孙希芳、徐朝阳、陈斌开、徐高、廖谋华、柴桦、海荣、王勇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展组其他成员的讨论和建议,也要感谢2008年北京大学经济发展论坛、2009年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术讲座的参与者。文责自负。
注释:
①这些文献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经济发展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做实证分析,也有大量文献从微观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如Besley(1995),Goldstein和Udry(2008)。
②关于适宜产业(技术)的理论,参见Basu和Weil(1998),Acemoglu和Zilibotti(2001)。
③例如,Acemoglu(2007)以税制代表经济制度扭曲,并未涉及其他类型的经济制度扭曲。
④类似于Rodrick(2005)中的定义,在这里发展战略指的是政府为达到政府的发展目标所做经济政策与制度安排。
⑤一个正常管理的企业是有自生能力的,如果这个企业能够在没有保护补贴的情况下获得社会可接受的预期利润。林认为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取决于它选择的产业、产品或技术是否符合要素禀赋结构。详见Lin(2003)。
⑥农业部门就属于这种情况。
⑦要素禀赋用资本劳动比率度量。
⑧T∩S=0,且T∪S={1,2,3}。
⑨我们没有在政府预算约束中纳入诸如公共开支、税收成本等通常的项目,是因为这些项目与发展战略无关。这种简化对我们的分析无害。
(12)根据假设(A1),容易知道v>1。
(13)尽管其他的经济环境在理论上也是可能的,但在现实中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没有为了追求重工业的发展而牺牲农业和轻工业。另外,这个简化对我们分析经济制度扭曲的形成机制无影响。
(14)在现实中,高税率不一定能带来高税收。首先,随着税率的提高,收税越来越难,征税的成本越来越高。其次,税基会随着税率的提高而下降。一方面,征税降低要素回报,从而减少工人的努力程度和生产者的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税收制度不完善,生产者为逃避税收会把生产活动转入地下,退出正式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