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引 “琵琶”应该怎样“弹”——兼谈作文教学的“逆向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琵琶论文,作文教学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写作指引
一、“反弹”开辟新天地
“反弹琵琶”指的是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把它用于指导学生作文,能开辟新天地,既能扩大选材范围,又容易确定立意新颖的命题,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反弹”的运用并不始于今日,而是古已有之的现象。北宋的改革家、文坛巨将王安石就是“反弹”能手,他写过有名的《读孟尝君传》,就是“反弹琵琶”的典型篇目。司马迁的《史记》里收有《孟尝君传》,盛赞孟尝君礼贤下士、很有作为。历代读者也大多按司马迁的立意去理解,对孟尝君取褒扬态度,可以说已形成了“思维定势”。王安石摆脱了这种思维方式的束缚,通过辩证分析,否定了孟尝君的“能得士”。他认为,如果孟尝君能得到一位有能力的“士”,就能制服秦国,根本用不着“鸡鸣狗盗”之徒效力。正因为孟尝君交结的都是“鸡鸣狗盗”之徒,这些低档次的人充斥了他的门庭,真正有能力的“士”也就不来了。这种见解很新颖。王安石说出了别人不曾说过的话,阐发了别人从未阐发过的道理。
“反弹”其实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这种情况在驳论文章里体现得很明显,如鲁迅先生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就是针对“应该立即施行”的主张而发的。“反弹”体现了辩证思维方式,这在名言警句里也有体现,如巴尔扎克的名言:“挫折就像一块石头 对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使你站得更高”就是对“让你却步不前”的“反弹”。这样一“反弹”,就使所谈的道理更全面而深刻了。
这种逆向思维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1991年高考作文题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让任选其一写议论文。其实后者就是对前者的“反弹”。
科学地训练“反弹”,可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上升到较高档次,并给作文的立意选材开辟新天地。学生们会学着按新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却撷取可入文的材料。“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其讽刺意味是很明显的;而华罗庚却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意义就更深刻了。因为“名师出高徒”,不怕出丑,有勇气向行家学习,让他们指点迷津,一定会进步很快;而“无师自通”要走好多弯路,想成功是非常困难的,甚至会形成永远在低层次徘徊、最终难以登堂入室的局面。“伯乐相马”赞扬慧眼识珠的人,然而“马相伯乐”也不无道理。刘备三顾茅庐,孔明才“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是这匹千里马相中了作为“伯乐”的刘皇叔,才肯出山的。“艺高人胆大”道理不言自明,而“胆大人艺高”更有道理,因为胆大的艺人会勇敢地向高难动作探讨,不断创出新招儿。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思维品格,并不断设计一些有教益的题目去训练,将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出现新机制,创出新境界。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反弹”也会陷入误区的。
二、“乱弹琵琶”误入歧途
一家语文小报曾刊发一位老师《怎样写读后感》的文章,谈到立意应该新颖,要运用“逆向思维”。这样的指导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该老师在结尾时竟写道:“如果原文是‘狗咬人’,你的读后感的立意是‘人咬狗’方叫新颖。”尽管“人咬狗”之说是大洋彼岸的舶来品,我们也不敢苟同。在社会生活中,“狗咬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当然咬人的情况有诸多不同,不在谈论的范围之内。但是,“人咬狗”的反常现象谁见过?除非那人是疯子,正常人是绝不会轻易去咬狗的。因为那样做,既失常态,又没意义,绝不会揭示什么哲理。所以,“人咬狗”云云,只是有悖于正常行动的可笑行为。把这类耸人听闻的离奇内容写入文章中去,能成为好文章吗?这又怎能说是富于科学性而又极富活力的“逆向思维”呢?不客气地说,那不过是胡思乱想而已。
一家指导中学生学习的报纸,在“反弹琵琶”专栏里,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庐山有无真面目》。作者认为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只有第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好,其余三句表现了苏轼有“三愚”。第二句,苏轼不能推知“远近高低各不同”,而“非要远近高低地去看”,那是“犯傻”。第三句,“不识庐山真面目”,文章认为庐山有没有真面目,都是苏轼的过错:有而不识,是“知识不多,学问不大,智商不高”;没有而识,是“自作多情,自寻烦恼”。第四句,“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在错误的前提下得出的错误结论。文章还认为,后三句诗必须联系人类社会,特别是官场的丑恶才合适。根据上述“反弹”出来的高见,作者还勇敢地把《题西林壁》改为:“横看成岭侧成峰,庐山没有真面容。欲把山势比人事,淡妆浓抹道具同。”作者竟把艺术欣赏、文学评论范畴的问题,等同于一般杂谈类的文章去“反弹”;把由诗句再现的艺术境界,当作可具体把握的东西去“反弹”;把通过诗句所揭示的哲理,等同于一般议论文提出的观点去“反弹”。新则新矣,“弹”出的却是怪调!如果再加上文章所显示的浮躁文风和偏激的言辞去综合考虑,说成“乱弹”也不以为过。这样的文章除了给读者带来思想上的混乱之外,绝不会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思辨能力。连是非观念、文体界限都弄不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反弹”对读者能有什么益处吗?
正因为在“反弹”问题上出现了是非界限不清的现象,在学生中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名学生写了篇名为《贬雪篇》的杂文,应该说,雪未尝不可贬,因为它虽然可使大地一片洁白,给人们创造旷达舒畅的境界,但是,雪下面的杂物也同时被覆盖了,于是就有了“藏污纳垢”之嫌。从这个角度去“反弹”,是有道理可讲的。但那学生在文章的开笔却说:“凡是别人赞扬的,我就反对……”这种观点却非常错误,而且非常危险!在这类错误观点的影响下,我们发现,在学生的习作中,离奇的“反弹”时有所见。有位同学写了篇《“螳臂挡车”新义》,他赞扬螳螂的勇气,说什么势单力薄的螳螂,竟敢伸出前腿去阻挡滚滚向前的车子,粉身碎骨都无所畏惧,这种精神值得赞扬和学习。这简直把螳螂看成舍生取义的勇士了!这样的议论尽管做到了“领异标新”,但是不能让人赞同。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个成语的含义已在人们心里形成固定印象:前进的车子代表着新生事物,甚至可以看成“历史的车轮”,有不可阻挡之势。而螳螂只是不自量力的小丑形象,其行为的后果不过是自取灭亡。这样违反人们的共同心理去“反弹”,人们是不能接受的;持这种逆反观点的人,反而会把自己彻底孤立起来。还有位同学写了篇《画蛇要勇于添足》,说什么“添上足它就成龙了”,这不是奇谈怪论吗?他不想想,蛇头和龙头还相去甚远呢!
就中学生的阅历和所具备的认识水平来看,在理解分析某些问题时,极易出现片面性,做到正确无误地“反弹”更是谈何容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心血来潮、一时不慎而“乱弹”一曲,或发一些不合时宜、不合事理的议论,弄得学生扑朔迷离,无所适从,甚至盲目地随着你亦步亦趋地“乱弹”起来。
三、能否“反弹”当辨析
“反弹琵琶”是很值得研究的议题,我以为,我们应该取得以下共识。
1.可“反弹”的内容很广泛。
人类的社会生活很复杂,很多事物蕴含的道理也不那么简单,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通过科学思辨,从某些事物所含道理的“反方向”去发掘,从而得出新的认识,用这些有益的收获进一步丰富我们的思想,并运用于作文教学的实践,是有意义且有趣味的事情。好多生活现象中揭示的道理都是可以“反弹”一下的,诸如前面所举的“班门弄斧”、“伯乐相马”、“艺高人胆大”等,一经“反弹”,面貌全新,给人以新的启迪,诱导人们去认识新的课题,使思维能力也上升到新的水平。这样的“反弹”内容,在日常接触到的事物里,在古代寓言故事中,比比皆是。手电筒光线集中,可为夜行人照亮前进的道路,有助于公安人员夜间巡逻,但它也有“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缺点。写议论文时,把某些只看到别人的缺点错误,而不能明察自身不足的人比成“马列主义的手电筒”,就是把手电筒的作用“反弹”了。你说向日葵朝太阳是向往光明,我偏说它是取媚上司:你说愚公移山显示了向困难作斗争的精神,我却说搬家更讲经济效益;你说南郭先生灰溜溜地跑了,我偏说他有知耻之心,他会改弦更张,开始新的有意义的生活;你说兔子骄傲,在半路睡觉,结果赛跑失败了,我却说兔子应该睡觉,它有逆反心理,因为它觉得与乌龟赛跑的制度不合理。这样的可入文的材料真是俯拾皆是。就这些可以“反弹”的题材,选取新颖的角度,确定一个生动的题目为文,一定能写出别具一格、甚至不同凡响的文章。
2.“反弹”不具有普遍性。
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正常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在作文的选材立意中均属应摈弃之列。就前面提到的“螳臂挡车”来看,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反弹”一下,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很难显示回天之力;同样,“精卫填海”这一神话故事,褒扬精卫这只小鸟,它叼西山的木头、石头去填东海,是不可能填满的,但是,它的顽强意志却值得学习,能成为人们的精神财富。你如果“反弹”一下,批评精卫蛮干,人们也不会赞同。那么,“精卫”和“愚公”有什么不同?“愚公”为什么可以“反弹”?我以为,“精卫”是鸟,它的故事只有象征意义;而“愚公”是人,与人类社会里的人更切近。就“人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去做”去思辨,“反弹”一番,道理就显得中肯。但是,并非与人有关的内容都能“反弹”,如“缘木求鱼”,你能“反弹”成上树捉鱼的人,捉不到鱼会终于弄明白鱼不在树上?对“揠苗助长”,你能“反弹”成农夫终于吸取了教训,造成禾苗枯死对他来说也是好事?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对偶然性的东西,也不要轻易去“反弹”,就前面所说的“画蛇添足”来说,据报载,还真有一个地方发现了有足之蛇,但那不过是蛇的怪胎,怎能视偶然为必然!报上曾刊载一则消息,一农民拿着匾去送给经销农药的门市,表示感谢。原来他与妻子吵架,妻子一气之下喝了农药竟平安无事。喝农药本来可置人死地,你如果就此“反弹”成“喝农药也无妨”,不是大谬不然吗?
3.“反弹”内容也在发展。
“反弹”内容的发展,既说明现代人的思辨水平提高了,也显示了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比如“东施效颦”这一典故,对东施透出了明显的贬抑态度,她那“捧心而颦其里”的可怕样子,使得人们或“闭门而不出”,或“挈妻子而去之走”,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现在人们都用来耻笑那些丑陋或低能的人显示自己,这似乎已成定论,不可“反弹”。但是,如果就东施的学习精神去谈,还是有理可讲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东施虽丑却追求美,这是可以理解的;她见先进就学,精神可嘉,尽管学得不像样,毕竟有好强、向善之心,无可厚非。这样“反弹琵琶”,应该说“弹”出了几个美妙音符。再如“想入非非”,其贬义已无以复加,但是,如果牛顿见到苹果落地后不“想入非非”,他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吗?“想入非非”里竟蕴含着科学探索的内涵!某些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会出现新的认识,比如“南辕北辙”,去楚国往北走,在古代似乎不可思议,但拿现代交通条件来看,绕地球一周,是可以到达的,但是,那要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聪明人绝不会那样做,所以,此成语故事还是不能“反弹”。而“杞人忧天”就不同,古代那位杞人担心天要崩塌下来将无处安身,愁得觉也不睡,饭也不吃,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李白的诗句也讽刺了他“杞国无事忧天倾”。然而随着天文学的发展,特别是去年“彗木相撞”的天体事件发生,人们认识到忧天也是满有道理的,就此写一则《“忧天”新解》去“反弹”一下,强调人类对地球应有忧患意识,从而防患未然,不是很有意义吗?类似可“反弹”的内容还是为数不少的。
四、“正弹”、“反弹”各得其宜
舞剧《丝路花雨》里,有女演员“反弹琵琶”的艺术造型,真是潇洒优美,柔媚矫健。但要知道,那不过是表演琵琶演奏的整个舞蹈动作中的一个环节,是“正弹”序列里的一个特殊动作,甚至可以看成是特技表演,无论如何也没有“正弹”的动作多而丰富。从琵琶的演奏来看,还是“正弹”的成果显著,有名的乐曲《十面埋伏》就是“正弹”出来的,而《琵琶行》里的琵琶女的“正弹”技术,更是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步。
“正弹”和“反弹”各得其宜。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借用于作文教学,也正有相似之处,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还是要着重于对问题的正面理解,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探讨。可以“反弹”的问题,也应引导他们正确地运用“逆向思维”,以便培养对问题辩证分析的能力。但不能随意去“反弹”,要考虑是否有科学性、合理性,是否符合多数人的感情和意愿。更不能“凡是别人赞扬的,我就反对”,如果那样,就会造成抬杠、钻牛角尖,严重的还会“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成为偏执狂,甚至走上危险的道路!还应让学生明白,“反弹”出了新义,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的结果,而不能用此就否定原来的含义。比如“愚公移山”,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去谈,“移山”不如“搬家”,但其原来的寓义,即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的奋斗精神也不能否定。
教师在作文教学和课外练笔指导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避免错误倾向产生,应该做到“正弹”、“反弹”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基于此,教师更应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