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系统的经济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系统论文,试论论文,环境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系统,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其内在逻辑与社会历史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教育系统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的历史演化,而且取决于它所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的影响。本文试图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在一般探讨教育系统环境有关概念的基础上,主要从社会的经济方面来具体阐述它们作为社会环境因素,对教育系统的存在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系统的环境概述
环境(Entironment)是指某一客观事物周围的条件。也就是说,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围绕某一主体的外部世界称为该主体的环境。概而言之,环境是主体赖以生存和发展并对主体发生作用与影响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例如,相对于人这一主体来说,围绕于人并对人发生作用的外界环境就有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日常具体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等。
1、系统与环境。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构成系统,任何系统都是由各要素按一定结构形成并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系统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受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一般系统论创始人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Bertalanfy)曾经通过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来定义系统概念和控制论。他指出:“系统可以定义为处于自身相互关系中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的要素集合。”[①]“控制论是以系统与环境之间和系统内部的通信(信息传递),以及系统对环境的功能的控制(反馈)为基础的一种控制系统理论”[②]。任何一个具体的系统,作为时空上的一个有限的存在,总有它的外界围绕的事物和现象。因此,一般都把系统之外存在的、并与系统发生作用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称为该系统的环境,有时亦称外部环境或外界环境。
环境是系统存在与演化的必要条件。任何系统都不可能没有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环境对系统的性质和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功能是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因此,没有一定的环境,就不存在一定的系统,当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系统为维持自身的生存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
2、教育系统的环境及其基本类型。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它和其它一切系统一样,始终都与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所谓教育系统的环境,是指作为整体的教育周围存在的一切与之相关的事物与现象的总和。也就是说,以整个教育为中心,所有与教育相关的外部介质都称为教育系统的环境。
教育系统的环境,一般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基本类型。其中,天然环境称为自然环境,一般由空气、水土、矿物、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它们是影响教育系统形成与演化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人工环境亦称为社会环境,一般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构成,它们不仅是人类为创立和发展教育及其体系而利用并改造自然环境的结果,而且是推动教育进步及其体系演化的人类历史文明和社会实践的综合体现。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彼此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统一的环境整体,对教育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3、教育系统的社会环境及其构成特征。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构成社会系统的其它诸如技术、生产、经济、政治、军事、法制、文化以及包括哲学、宗教、伦理、美学、文学、艺术在内的观念意识等子系统,始终处于相互作用和互相影响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就教育系统而言,教育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的确定,以及人才的培养,都要受到构成社会系统诸子系统即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0世纪以来,随着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发展趋势的日益增强,现代社会对教育系统的影响和制约越来越明显。其中,对教育系统影响比较强烈的社会因素,主要有反映经济需要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物质技术基础、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等等。这些社会因素的总和构成了教育发展的条件,亦即教育系统的社会环境。
教育系统的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联结其周围社会环境要素所构成的,它是一个呈现着动态变化的有机整体。因此,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各种社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社会环境之间,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教育系统在对社会整体及其各构成要素发挥巨大功能的同时,它本身也受着作为外部环境的社会整体及其构成整体的各种社会要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亦即通过整体与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一种社会环境对教育系统的整体效应。
教育系统的经济环境
教育系统的形成和演变总是与它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所谓教育系统的经济环境,是指存在于教育整体之外,并对教育整体产生作用和影响的经济因素的总和。
现代社会发展表明,教育与经济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但在彼此之间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总体上看,经济是大系统,教育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就教育系统而言,它的产生和发展要以经济系统作为基础,经济系统是维持教育系统存在和演变的重要社会环境。同时,经济系统作为教育系统的外部环境,它的产生和发展要受教育系统的制约,并以教育系统为先导,教育系统是推动经济系统形态和结构变革的强大杠杆,从而显示出重要的社会功能。
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它受经济系统这一外部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经济需求和经济矛盾两个方面。也就是说,教育系统要以经济发展需求来刺激,并且要以经济实力后盾作支撑。
1、经济是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因。经济作为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基础,它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实践活动。人类社会的经济需求是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动因之一。经济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环节。这些环节以生产为核心,而生产又以生产力为核心。生产力则是人类凭借和应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所发生的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即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方面。其中劳动力是指掌握一定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并且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一个人只有掌握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具有劳动能力并参加生产劳动时,才成为现实的劳动力。劳动力或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要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就需要象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③]。通过教育发展人的智力,使之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生产技能,通过教育发展人的体力,使之获得适应生产需要的精力和体魄,成为现实的劳动力,进而推动教育的不断发展。
人类社会进化的历史证明,早在古代以农牧业为主的生产实践中,就孕育着教育的萌芽。例如:由于丈量地段面积、衡量器物容积、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等的需要,产生了古代数学的教育。中世纪以后,欧洲机器工业生产的兴起和繁荣,为近代工程技术教育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经济环境,尤其使自然科学教育包括数学、力学、医学、生物学等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20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经济需求日益明显地激发着现代教育的形成和演化。
经济的发展需要三种人才:一是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二者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管理人才;三是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科技工作者、教育文化工作者以及其它各条战线的高级专业人员。目前,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竞争经济,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科技的竞争与人才的竞争,有了人才,才能赢得市场。
2、教育经费是保证教育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任何时代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那个时代教育经费的多寡。因此,教育经费的数量决定着一个时代或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和速度。教育经费的投入,归根结底都取决于一个国家或时代的生产能力和经济状况。就时代而言,从古代中世纪到近代和现代,随着生产发展和经济进步,所能提供的教育经费数量也不断增长,因而使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逐渐由个人、集体发展到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也就越来越高。就国家而言,生产发达和经济繁荣的国家由于能够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因而使教育的发展在总上通体常表现出规模大、水平高、速度快等特点。
教育从来就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保证。教育经费在任何国家都是由政府保证的,特别是义务教育,世界各国都是实行免费的。从公立教育相关的经费负担情况看,国外公立中小学的教育经费几乎全部来自政府,从其它渠道(如赠予和学费)所得到的收入一般不超过全部资金的0.5%,公立高等教育经费的绝大部分也来自于政府。从80年代中期几个发达国家政府在公私立高等教育中的经费负担统计资料来看,英国、法国、原西德的整个高等教育经费几乎全部由政府负担。
美国政府在1973年至1979年期间,大约负担全国教育总经费的82%至91%。原西德政府和各州政府在1973年至1980年期间,分别支付全国教育总经费的81.1%、80.9%,州以下地方政府和私人团体在同期支付19%左右。法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负担全国教育总经费的85%左右,公民负担10%左右,其余的则由企业承担。英国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多数由国家支付,少数由地方支付;英国中央政府不直接设立任何学校,但国家补助大学经费的80%,也对某些私立学校提供资助,大部分中小学和大学以外的多数高等学校及继续教育机关经费的60%由国家拨付,不足部分由地方税支付。印度从70年代以来,政府负担教育总经费的80%—85%,私人财源占总经费的15%左右。总之,上述这些国家相对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为其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当然,上述国家政府在全国教育总经费中所负担的比例并不是从立国开始就达到如此高的水平的。
3、要正确认识教育系统与经济环境的关系,避免片面的理解以至走入误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各有不同。因此,教育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也要有所区别,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更不能笼统地使之商品化、市场化、企业化。
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为教育对象进一步学习和将来就业打好基础,它不直接培养劳动力,而是为培养劳动力打好德、智、体诸方面的基础。由于我国教育发展水平还较低,至今尚未完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许多青少年在完成基础教育、甚至于初等基础教育以后就立即就业。因此,基础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直接培养了劳动力。所以也要考虑基础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教育内容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使毕业生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要求。但是,基础教育毕竟有其自身的主要任务。按常规来讲,完成基础教育以后,必须经过职业培训,然后才能进入劳动者队伍。因此,基础教育不能商品化,不能推向市场,也不能让学校办企业。只有这样,中小学教师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才能把学生培养好。
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各种产业培养人才,也就是直接培养劳动力。学生完成职业技术教育以后就可以直接进入社会的劳动者队伍。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与市场经济有较直接的联系,它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制定专业设置、课程计划和培养的方式方法。当然,职业技术教育中也有一部分与市场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专业。如师范、卫生保健、艺术、体育等。这些专业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规划,而不能仅仅根据市场的需要去发展。
高等教育门类繁多,有理、工、农、医、文、法、财经等类。各类高等教育又分基础教育和应用教育。其中有一部分专业是直接为生产部门专门培养人才的,如工、农、金融等专业,它们与市场靠得最近,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地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计划和培养方式;而另有一部分专业则离市场较远,如理医法、文史哲等专业,则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规划和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要特别扶持这些专业,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吸引优秀青年报考这些专业,以促使这些专业健全地发展。否则,这些专业就会萎缩,人才便会出现断层,最终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高等教育为市场服务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为市场提供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能够直接影响到生产率的提高,它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成人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也比较密切,但是成人教育也分两部分。一部分属于补偿教育,如扫盲教育,即为未能完成正规教育的成人补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他们作为一名公民的文化素养;当然,提高了文化素养,也就提高了劳动能力,但它毕竟不是与市场经济直接相关的。另一部分是职业性的继续教育,其中生产部门职工的岗位培训与市场经济有直接的联系,非生产部门职工的岗位培训与市场经济就没有直接的联系。
在当前经济改革形势与现实条件下,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为了“以学养学”的目的收取适当学费也是可以的,但必须控制在家长负担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并且要把办学着眼点放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上,而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使之成为国家办学的一种补充。此外,这些学校都具有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因此,结合学校的性质和专业设置办企业,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社会实践场所,而且也能适当弥补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所以这是值得提倡的,因为它最终有利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