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文本解释的长期性的“过程”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文本解释的长期性的“过程”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过程”——论邓小平文本解读的长期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一个论文,长期性论文,邓小平理论论文,文本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7)05—0063—04

一、实践理论观:邓小平理论是一个“过程”的根本原因

在研究鲁迅的学者看来,鲁迅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鲁迅的思想是一个过程。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同鲁迅一样,也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邓小平理论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自我扬弃的辩证过程。当然,一切伟大的思想家的人生与思想都是如此,这可以说是一条一般规律。但在这一点上,邓小平较之鲁迅,更重要的是较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领袖人物更加突出。而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邓小平倡导和坚持的是实践真理观、实践理论观与实践马克思主义观。邓小平一贯倡导和坚持“实践真理观”。在他看来,衡量一种理论、观点,以及方针、政策对不对,是不是真理,不能以已有的“本本”和“老规矩”为标准,而是应当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标准。邓小平在总结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时曾强调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1] 由此可见,在邓小平看来,革命战争的理论、战略战术和方式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是真理,衡量的基本标准是战争的实践,看其是否合乎实际情况,从而是否“打赢”取得胜利。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进一步倡导和坚持“实践真理观”。这首先突出表现在邓小平1962年7月7日关于“怎样恢复农业生产”这次讲话中。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了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需要调整生产关系。但是,在怎样调整,合理的生产关系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当时党内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主张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原则,以是否能多打粮食,能够更快地发展生产为基本标准;而另一种意见则以“本本”、文件上的东西,以及传统观念为标准和指导思想。邓小平是前一种意见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就在这次讲话中,邓小平态度明确地强调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2] 不难看出,邓小平评价生产关系形式好坏的标准,是严格地以实践真理观为指南的。而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给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邓小平更加强调要坚持实践真理观、实践理论观。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严肃地批评了当时存在的理论脱离实践的错误做法,也就是违背实践真理观的做法。他强调说:“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3] 而在1979年7月的一次讲话中,当论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场讨论时,邓小平再次强调:“就全国范围来说,就大的方面来说,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已经比较明确地解决了我们的思想路线问题,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这是很重要的。”[4] 邓小平在这两次讲话中,分别从反面和正面提出和倡导坚持实践真理观与实践理论观。而坚持实践真理观和实践理论观,目的是为了进而倡导和坚持实践马克思主义观、实践毛泽东思想观。在1979年7月这次讲话中,邓小平还强调说:“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5] 在这里,邓小平认定,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坚持实践真理观、实践理论观,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是一个“过程”的直接原因探析

决定邓小平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邓小平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过程,除了邓小平倡导和坚持实践真理观、实践理论观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观这个根本性原因之外,还有以下三方面的直接原因。

1.“问题是怎么坚持”是邓小平十分重视的关键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

邓小平之所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空前困难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的大地上成功地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及时敏锐地提出并紧紧地抓住“怎么坚持”这个关键问题。

1985年8月21日,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论及“四个坚持”时说:“我们总的原则是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已经写进中国的宪法。问题是怎么坚持。”[6] 邓小平之所以强调提出“怎么坚持”这个问题,因为在他看来,当时国内外有些人误以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而产生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弄清楚怎么坚持才是真正的坚持,怎么坚持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四项基本原则。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早在改革之初就提出来了。在1978年9月16日的一次讲话中,当邓小平谈到“怎样”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时就指出:“现在党内外、国内外很多人都赞成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什么叫高举?怎么样高举?”[7] 邓小平在这里郑重地提出了怎么举旗这个大问题。而要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只能坚持实践检验真理这个标准,通过长期的、反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去回答这个问题,在实践中求得正确的答案,找到解决“怎么坚持”的思想途径、方式方法、战略举措。“怎么坚持”问题是邓小平后半生的奋斗目标,新的人生追求,由此成为整个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主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多次强调提出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从属于“怎么坚持”这个核心、关键问题。但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邓小平强调说,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是一条后浪推前浪,不断深入发展的奔流不息的长河。不言而喻,这也就决定邓小平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邓小平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过程。

2.邓小平倡导和坚持“优越性社会主义观”

所谓“优越性社会主义观”,是邓小平认识和规定社会主义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具体来说,它是站在优越性的角度,以优越性作为认识、评价和判断社会主义的基本标准;把优越性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内容,作为搞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因此,优越性社会主义观在一定意义上把优越性等同于社会主义。为了把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与优越性社会主义观区别开来,我们把前者称之为“唯制度社会主义观”。唯制度社会主义观只是片面、简单地从制度本身认识、评价和判断社会主义。

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论及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时说:“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8] 这段话意义深远,奠定了优越性社会主义观的基础,优越性才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邓小平还强调:“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9] 邓小平是从优越性的角度看待和评价社会主义的,所以他认定“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10]。邓小平在这里明确地认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由于他站在优越性社会主义观的立场上看待和评价社会主义的。

从实践理论观、实践马克思主义观的角度与要求来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和社会制度,必须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这就必定要坚持优越性社会主义观。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表明社会主义是真理,是科学的理论,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社会制度。所以邓小平曾尖锐地指出:“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11] 而如果社会主义没有优越性,“人民不相信”,那么,在实践上它就势必站不住,就没有生命力。

由于优越性社会主义观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长期实践经验提出来的,因此,它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同时,优越性社会主义观的内容又将随着实践的推进而不断变化。1985年10月,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强调说:“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上。”[12] 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他又明确地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3]。由于对于“最大优越性”的认识与规定发生了这个变化,所以,虽然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后多次强调经济建设是“中心”,但是,在这时,他却强调说,实现共同富裕将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课题”[14]。

由于邓小平提出和倡导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观是一个过程,这也就意味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过程,而作为我们国家改革的“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如同鲁迅一样,也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

3.邓小平考察和回答问题一般采用“不是”什么的科学方法

邓小平倡导和坚持实践理论观、实践马克思主义观,他曾经多次强调说,在中国无论进行革命,还是现代化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搬、现成的路可走,必须探索前进,迈开双腿,“走自己的路”。而这也就意味着,邓小平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基本问题,一般来说,不会用“是”什么的方式去回答。事实上也正是这样,邓小平在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时,除了极个别地方外,大都是用“不是”什么的方式去回答。例如,邓小平在批评“四人帮”的“假社会主义”时,就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缓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显然,从这些“不是”型的答案中,我们还不可能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而邓小平之所以用“不是”型答案,采取“不是”什么的方式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他看来,必须让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来回答。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所能告诉人们的,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希望要靠自己去实现,路要靠自己去走去开辟,也就只能“走自己的路”。而这条路到底怎么走,则要靠我们自己去摸索,去进行长期的实践,从而需要一个很长的探索过程。当然,邓小平在个别地方也给社会主义下了“定义”,似乎采用了“是”的方式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这是指1986年12月的一次谈话。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指出:“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强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15] 不难看出,邓小平的这个社会主义“定义”与传统的社会主义定义有着重大的区别。在过去一个很长的时期里,人们把社会主义定义为公有制加按劳分配。这种“定义”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固定的、静态的。而邓小平的上述社会主义的“定义”,却是具有发展的、动态的显著特征。它不仅包括公有制,还包括生产力,并且要求不断迅速地发展壮大它们。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社会主义“定义”还提出“共同富裕”目标,但是实现这个目标要采取“允许让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的办法,并且不是现在立即实现“共同富裕”,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里面就有如何发展社会生产力,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怎样让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又怎样让先富裕起来的地区与人们带动落后者也富裕起来,从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问题。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领导者的邓小平的理论也势必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

三、长期性:解读邓小平文本的基本要求

学术界认为,鲁迅从来没有给人们指出过什么明确的路,但他的魅力就在于他的文本可以无限制地解读下去。同样,邓小平可以让你永远解读不完,邓小平的文本永远是鲜活的。邓小平的光辉理论及其壮丽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动的过程,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它们兼有固守与变动的二重性。邓小平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动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还不会因为它的创始人辞世而停止,从而致使对它们的解读具有长期性,那么,由此也就要求在解读邓小平文本时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抓住邓小平理论和文本的“精髓”,根据实事求是原则的要求去理解和把握邓小平文本的思路与观点。邓小平曾经明确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由此可见,在邓小平看来,在一定意义上讲,实事求是就是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此,邓小平大力倡导要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按照实事求是原则的要求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这也就意味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实事求是。而这就要求我们像邓小平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抓住邓小平理论这个精髓。由此决定,对于邓小平文本的解读,主要是把握其基本的、本质的东西,而不是囿于某些具体的提法和结论。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发展过程,它在坚守一些基本东西的同时,必定自我扬弃一些东西,或者改变一些东西。就是说,邓小平理论在他的创始人那里,是在不断完善、发展的。为此,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但要继承邓小平理论,坚守邓小平文本中基本的、本质性的东西,我们还应当不断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

其次,要密切联系实践。邓小平理论来源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尤其是近20年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较之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征。为此,我们必须紧密联系新时期改革与建设的丰富实践,并从实践的角度去解读邓小平文本。邓小平理论的价值,只有在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才能充分放射出它的光辉,进一步显示出来。而我们也只有以新的实践经验为向导,才能深入到邓小平博大精深的理论宝库中去;才能不断深刻地认识和正确领会邓小平文本的精神实质与价值所在。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要不断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1987年11月16日,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我们党的十三大的特点时强调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16] 因此,要搞好改革与经济建设,关键在于不断地“总结经验”[17]。我们只有通过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才能找到解读邓小平文本的关键点、视角、科学的方法和评价标准,从而把鲜活的邓小平文本永远解读下去。二是要像邓小平那样不断在实践中吸取广大群众的智慧,重视和采用群众的“发明”与创造。邓小平在谈到他个人的作用时曾经说:“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情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18] 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广大群众“发明”、创造的产物,是广大群众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因此,我们也要重视和吸收群众在新时期的“发明”、创造。这既有助于理解邓小平文本,又有助于不断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这种鲜明的开放性,也是它可以永远解读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要按照邓小平所赞赏的态度去研究邓小平及其理论。在鲁迅研究领域有人提出,不能用鲁迅不喜欢的方式研究鲁迅。我们也认为,也要避免用邓小平不喜欢的方式研究邓小平。为此,首先,在研究和应用邓小平理论时,我们解读邓小平文本,把握邓小平思想的基本观点时,不能抓住邓小平文本上的个别词句做文章,而把它们同整个邓小平理论割裂开来,以免以偏概全,甚至误读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在谈论怎样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时曾强调说,应当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由此可见,邓小平所赞赏的研究态度与方式是要着眼于整个理论体系。因此,我们要把邓小平的各种思想和观点,置于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进行研究。其次,不要轻易下结论,尤其是最后的结论。既然邓小平理论是一个过程,邓小平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也就意味着不能给邓小平的思想、观点做最后的结论。鲁迅的研究者强调提出要注意这一点。我们认为,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者更要注意这一点。只有认识了这一点,才可以说真正理解了邓小平理论,正确地把握了他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

[收稿日期]2007—05—20

标签:;  ;  ;  ;  ;  ;  

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文本解释的长期性的“过程”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