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读瑜伽与转俗成真
——黄宗仰对章太炎佛学研究的推助
麻天祥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 章太炎与黄宗仰结识于爱国学社,后经“苏报案”遂成生死之交。章氏身陷囹圄,宗仰除设法多方营救外,并指引章氏学佛。在狱中,章太炎因得宗仰的指引与推助,系统反思法相义理,对照比较西方哲学与佛学,发现佛学中的名相分析与西方哲学不谋而合,并通过对宇宙无限与“凡人思想所及”有限的比较,证明了“色心不二”、“识中有物”的唯心唯识观念。因而成就了一个以庄解佛,借法相唯识资料实现哲学革命的国学大师。
关键词: 章太炎;黄宗仰;佛学研究
章太炎在《菿汉微言》中详细追述了其思想变迁的三个阶段,概述了其法相唯识哲学的从入之途。他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孜孜以求经国之政术,因而奉荀、韩之说为圭臬,此即所谓“俗”的第一个阶段。“继阅佛藏,涉猎华严、法华、涅槃诸经”,触发了他求“是”求“真”的兴趣。后因苏报案囚系上海,“专修慈氏、世亲之书”及其他法相宗典籍。“此一术也,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与这位朴学大师的思维方式最相契合,因而“转俗成真”,开始了其学术思想的第二个阶段,即谓之“真”的纯思辨的道路。他援西入佛,“格以大乘”,以佛解庄,“端居深观而释齐物,乃与瑜伽、华严相会”,为其法相唯识哲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癸甲之际,厄于龙泉”,又援佛入儒,“以庄证孔”,进而确认孔子之学,根本也在破除一切主观成见,“本以菩萨利生为务”。于是通过对名相的具体分析,达到了对世界的宏观把握,使其平生所治朴学和经国之术得以理论上的升华,终又“回真向俗”,搭建成法相唯识哲学的理论构架,完成了他的哲学革命。转俗成真、回真向俗,显然同佛教哲学密切相关;尤其是第二阶段,囚系上海,专修法相唯识之学,实在是和黄宗仰的佛学因缘而结的哲学之果。
宗仰上人,亦名中央,法名印楞,别号乌目山僧,俗姓黄,字宗仰(亦名中央),江苏省常熟市人,清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年)辛酉岁十月十日生。自幼读书,颖悟异于常人,博览群籍,尤工诗古文辞。稍长就学于翁同龢,时翁已举进士,阅宗仰文章,辞茂义幽,莫测其际,因谓之曰:“子习举子业,住著自缚,傥入缁门,慧海之舟楫也。”宗仰有感而悟,遂栖心内典,视功名如粪土。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年十六岁时,投本邑三峰寺,依药龛和尚落发出家。
三峰寺,全称三峰清凉禅寺,因合乌目峰、龙母峰、中峰而得名。乌目山僧亦得名于此。相传建于南朝齐梁之间,亦为明末禅僧汉月法藏住锡之所,常熟之首刹。清军入关,法藏门下多抗清义士,而被雍正旧案重提,视之为魔及魔子魔孙而予以口诛笔伐。丁闇公有诗颂之曰:
为此,可将三层框架的各层构件刚度降低60%后,再在相同地震波作用下取得加速度反应谱值,以此作为输入重复上述的训练,就可得到测试结果。
三峰汉月古禅堂,钟板飘零塔院荒。是道是魔吾不解,山门竟有蔡忠襄。
抽选我院收治的3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48.7±2.4)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50.3±2.2)岁。对比两组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上述蔡忠襄,亦抗清义士,由此可见法藏门下不甘屈辱的民族气节。同样说明三峰寺夙有反清传统,宗仰以缁衣投身革命,也是三峰寺民族气节长期熏染的结果。
宗仰于禅修之余,研习英、日、梵等文字,旁及诗、书、画及金石之学,卓荦绝俗。受戒于金山江天寺,法名印楞,世称宗仰上人。1901年即追随孙中山参加反清活动,为早期同盟会会员。1903年,著名的《苏报》案发,以主论名在清廷通缉之列,因而东渡日本,继续反清的民主革命。民国政府成立之后,曾继蔡元培之后,任中国教育会第二任会长。其佛学融合禅教,以禅宗而讲华严,也曾主刻《频伽精舍大藏经》,并创华严大学。于佑任称其:“实佛门之龙象,亦吾党之瑰奇。”
早在1902年,宗仰与章太炎夙未谋面,但对章太炎的学问、志向钦敬有加,而神交已久。宗仰尝赋诗《赠太炎》曰:
“断发著书”、“哭麟歌凤”,但在宗仰的眼里并非披发佯狂之士,诗中充分表达了对章太炎的理解与推崇。翌年三月,章太炎与黄宗仰结识于爱国学社,后经“苏报案”遂成生死之交。章氏身陷囹圄,宗仰除设法多方营救外,并指引章氏学佛,因而成就了一个以庄解佛,借法相唯识的资料实现哲学革命的国学大师。宗仰曾有《寄太炎》诗两首,云:
神州莽莽事堪伤,浪藉家私脏客王。断发著书黄歇浦,哭麟歌凤岂佯狂?
凭君不短英雄气,斩虏勇肝亿倍加。
米曲霉曲精(Aspergillus oryzae)沪酿 3.042:济宁玉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谷朊粉:郑州全盛商贸有限公司;面粉、食盐:均为市售。三氯乙酸、浓硫酸、甲醛: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3,5-二硝基水杨酸:上海润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钴胺素、细胞色素C、牛血清白蛋白:分析纯,上海展云化工有限公司;5-磺基水杨酸:分析纯,上海邦景实业有限公司。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是以问题为载体,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训练;重在综合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新课程明确要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多个维度,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5].因此,在进行“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类的课题教学时,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学科核心素养才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但通过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国培时的解题研讨过程发现,绝大多数农村教师的学科核心素养较匮乏,影响了“综合与实践”课题学习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留个铁头铸铜像,羁囚有地胜无家。
飒飒风霜点铁衣,音容憔悴须发肥。
年轻父母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年轻家长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敏感度,取决于他们的家庭教育理论背景和家庭教育的临床经验,也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自省反思的个性特征和能力。提升年轻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觉察力,最重要的是要促进年轻家长自觉学习,同时需要加强社会教育力量,时刻提醒和帮助年轻家长,尽早觉察家庭教育问题,尽快把家庭教育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自佛家观之,色心不二,则识中本自有物。而凡人思想所及者,即不得谓其物为无有。此非主观武断也。今之所见不过地球,华严世界本所未窥,故科学所可定者,不能遽以为定见(此亦陆野儿(或译罗素)之言),况世间常识耶?夫此地球龟无毛,兔无角矣,安知宇宙之大,不更有龟毛兔角。以所未见,而谓之无,此非特于主观不合,亦于客观不合也。龟毛兔角,犹曰恒理所有。今使设一念曰:有石女所生之儿,有一物亦方亦圆亦三角,此理所必无也。然而既有此念,则不得谓无此事。即使遍游华严世界,初不见此事,而此事仍不得言无[1]。
仰上人侍者,快接复曹,神气为开,所问幻梦事状,今试笔述,愿上人评之:
应当承认,佛学作为晚清思想界的一股伏流,于清末民初已经蔚为时代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父章浚“中年颇好禅学”,其师俞樾也“茹蔬念佛”(《章氏笔述》《制言》第43期)。但极有个性的章太炎,起初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投身于佛学思辩之海,既不把佛学作为经世之武器,更缺乏对佛教的真信仰。二十七岁那年,精通法相且为其至交的夏曾佑曾建议其购览佛典,欲引为佛学之同道,但章氏“略涉《法华》、《华严》、《涅槃》诸经”之后,对佛家仍然持一种拒斥的心理和批判的态度。他对谭嗣同《仁学》援引佛典、谈心说仁甚不以为然,而有“怪其杂糅,不甚许也”(《自定年谱》)之言。他还撰写《公言》,批判包括佛教徒在内的“宗教之士”“阻塞人之智虑,使不获公言”,由是慨叹佛教“犹不免欲上古野人之说”(《干蛊》)。至三十岁,宋恕促其读《三论》,仍然不能引起他对佛学的兴趣。其后,偶读《大乘起信论》,似有所悟,“常讽诵之”(《自定年谱》)。同年(1903年),章氏因苏报案囚系上海狱中, “私谓释迦玄言过晚周诸子不可计数,程朱以下,尤不足论”(《菿汉微言》),因而沉浸在繁难艰涩的佛典和无边无际的玄想之中。在狱中,章氏多方罗致佛典,“晨夕研诵,乃悟大乘深义”(《自定年谱》),而“达大乘深趣”(《菿汉微言》),终于与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章氏有《狱中致黄宗仰论佛书》,可窥其学佛的心得,以及以佛学推进哲学革命的思路。摘要如下:
去岁十二月初,夜梦有人持刺,请吃午餐,阅其主名,则王鏊(王鏊,震泽人,明武宗时贤相)也。走及门外,已有马车。至其宅中,主人以大餐相饷;旁有陪客:印度人、欧洲人、汉人皆与。各出名刺,汉人有夏侯玄、梅尧臣。
(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完善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的价格、财税、投资等政策。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推进社会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间取哲学诸书以与内典对照,则彼熔合无少分相异者。夫见识、现实,名相虽殊,而实际最难分别。心王、心所,体用有别,而他书无此名词。详细思之,堪德(即康德)所谓“事前之识”者,即能见;所谓“事后之识”即能现。此说自堪德发明后学者无不奉为圭臬。削宾霍野尔(今译叔本华)立“认识充足义”,分四范畴,其中所谓先论理的真理、“先天的真理”者,亦皆此能见。有此三说,而后内典大明。庄以俗情言之,能见则当时已现,能现则当时已见,何见、现之殊也?
三是实施水安全规制方略,严格水资源管理和产业调控。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 “三条红线”,逐级分解控制指标,完善水资源论证、水功能区监管、用水定额、取水许可地区限批、管理与考核等制度,将水资源作为手段调控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
稔君狱读瑜伽论,还与书信理合非。
显然,此信写在宗仰赠梵文阿弥陀经之后。文中所谓事前之识、事后之识,应当指先验(先验感性、先验知性,以及先验理性)和自在。至于能见、能现都是佛学中的特殊范畴,用哲学的语言大致相当现象与本体,或者通俗地说现象的存在与生成万物的本原。用龟毛兔角说明人的认识的有限性,突出佛学对有限科学性的超越。所有这些都说明,章太炎在狱中因得宗仰的指引与帮助,完全沉湎于对法相义理的系统反思,并以之求教于他的指路人了。于此,他不仅品味把玩佛典,而且取西方哲学家之言与佛家学说对照,以至于内典大明、茅塞顿开。他强调,佛学中的名相分析与西方哲学不谋而合,人的感知或直观素材,同摄取、识别这些感知对象和素材的能力,认识对象和认识主体相对而无差别。并通过对宇宙无限与“凡人思想所及”有限的比较,证明“色心不二”、“识中有物”的唯心唯识观念,告诉人们认知无限的可能性。一场求真求是,以西方哲学对校、诠释佛学名相,进而以佛学改变传统思维的哲学革命,便在大墙下面的囚室中孕育成长起来了。狱中的章太炎,一反过去厌佛之常态,托友人四处罗致佛典,得《因明入正理论》、《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法相典籍,以及梵文《阿弥陀经》,晨夜研诵,手不释卷,由是而悟佛家奥义,与佛学结下终身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他还诱导邹容学佛,要用佛家的心性之说,以解邹氏三年牢狱之忧。对佛学异乎寻常的关爱,与前此以往判若两人。后来他在《支那内学院缘起》一文中告诉人们说:“中遭忧患,而好治心之言,始窥大乘,终以慈氏无著为主”,正说明他由儒入佛、儒佛兼治的思想转折,以及借法相唯识资料实现哲学革命的心路历程。
毫无疑问,这里也有宗仰的一分贡献。就现有的资料看,对章太炎狱中学佛,融汇中西的色心观念等,宗仰上人虽然没有直接回应,但对于章、邹二人的革命气概和蹈死如饴的大无畏精神又给予高度赞扬,有《寄太炎》[2]诗曰:
大鱼飞跃浙江潮,雷峰塔震玉泉号。
宗仰的这首诗,显然是为章太炎和邹容二人所作。首联以浙江名物——钱塘江潮、雷峰塔震赞颂太炎;颈联以峨眉山月凛然相照,形容邹容做大狮子吼。尾联“自投夷狱经百日,两颗头颅争一刀”,不仅把章、邹二人气壮山河,重义轻死,杀身成仁的大无畏精神烘染得淋漓尽致,而且也让当时呼吁睡狮猛醒、肇兴中华、推翻帝制,将共和革命进行到底的时代精神跃然纸上。
独有峨嵋一片月,凛凛相照印怒涛。
神州男子气何壮,义如山岳死鸿毛。
自投夷狱经百日,两颗头颅争一刀。
哀吾同胞正酣睡,万籁微闻鼾声调。
另,民国四年,袁世凯欲做皇帝,诱骗章太炎至北京,幽囚龙泉寺。囚禁中,章太炎白天读经,夜则梦入地狱做判官,连续四十日,于是有致宗仰上人书数札。其中,虽事涉鬼神,却以佛法论之。其中《报宗仰和尚书》[3]原文如次:
众所周知,今年五月份开始土耳其等新兴市场连续陷入金融危机。继土耳其里拉对美元暴跌,国际评级机构降低对土耳其二十多家金融机构的评级之后,阿根廷、巴西、南非兰特等国家也出现金融危机并在不断蔓延。那么为什么金融市场会出现危机?危机的传导机制又是什么?能否寻找有效机制预防和阻断金融危机的产生和传导?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从理论梳理和案例分析两个角度来探究这些问题。
宗仰大师左右:得梵文阿弥陀经后,即复一函,并略举所得求诲。
余问王公:“读史知先生名德,而素无杯酒之欢。今兹召饮,情有所感。”王曰:“与君共理簿书事耳。梅君则总检察,吾辈皆裁判官,以九人分主五洲刑事;而我与君,则主亚东事件者也。”余问王曰:“生死为寿量所限,轮回则业力所牵;大自在天尚不能为其主宰,而况吾侪?”梅氏答曰:“生死轮转,本无主者,此地唯受控诉,得有传讯、逮捕事耳。传讯者不皆死,逮捕则死矣。既判决处分后,至彼期满释放后,又趣生诸道,则示非此所主也。”
余念此论,颇合佛法,与世俗传言焰摩(阎罗王)主轮回生死者不同。因复问言:“铁床铜柱,惨酷至极!谁制此法者?”皆答曰:“此处本无制刑法之人;吾辈受任,亦是阎浮提(指地球)人公举,无有任命之者。法律,则参用汉、唐、明、清及远西日本诸法,本无铁床铜柱事也(一切皆是唯心所现,唯业所感;且阴间是鬼道,不同于地狱)。受罪重者,禁捆一劫;短则有百年。而笞杖之与死刑,皆所不用。吾辈尚疑狱卒私刑,以铁床铜柱,困苦狱囚,因曾遣人微服往视之,皆云无有。而据受罪期满者所言,则云确受此痛。”
余曰:“狱卒私刑,非觇察所能得。吾此来当与诸公力除此弊何如?”王答曰:“固吾心也。”(圣贤同具慈悲心)遂返。
明日,复梦到署视事。自后夕夕梦之,所判亦无重大案件,唯械斗谋杀,诈欺取财为多。如此幻梦不已,而日曜(星期日)之夜,则无此梦。余甚厌之。去岁,梦此二十余日。一日,自书请假条焚之,夜亦无梦。
一夕,尽换狱卒,往询囚徒,云:“仍有铁床铜柱诸苦。”因问此具何在?囚徒皆指目所在。余视之则不见,归而大悟 (唯心之道)。佛典本说此为化现,初无有人逼迫之者,实罪人业力所现耳。余之梦此,是亦业感也。 今春以人参能安五脏,买得服之,并于晚饭后,宴坐观心一小时顷,思欲去此幻梦,终不可得。
1) 经洋山港东支航道和金山航道的内支线过往船舶较多,日均286艘次,船舶类型较为复杂,速度差别较大。
来示谓不作圣解,此义鄙人本自了然。但“比量”上知其幻妄,而“现量”上不能除此翳垢,自思此由瞋心所现故耳。吾辈处世,本多见不平事状。三岁以来,身遭患苦;而京师故人,除学生七、八人外,其余皆俯仰炎凉,无有足音过我者。更值去岁国体变更问题,心之瞋恚,益复炽然,以此业感,而得焰摩地位,固其所宜。息瞋唯有慈观,恐一行三昧,亦用不着。慈观见《涅槃经》,虽说其义,而无其法,亦如竟无从下手耳。想上人必有以教我也(所瞋之事,有何体性?能瞋之心,作何形象?未尝不随念观察,而终不能破坏。
2.2.1 CGF促进牙周组织、牙髓组织再生机制 无论是牙周组织、牙髓组织再生同样都需要干细胞、生长因子和生长支架。CGF提供了大量的生长因子和理想的3D立体网状结构。这些生长因子不仅能调节骨组织中的细胞,还能调节牙周、牙髓干细胞向其受损处迁徙和分化,诱导干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促进组织的再生[22]。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对牙周膜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呈正相关,同时,碱性磷酸酶还参与了牙体组织的构建。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增加是牙本质、牙髓形成的标志[23]。国内学者研究发现[24],CGF可以增强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从而促进牙周组织、牙髓组织和软组织的再生。
章炳麟和南 三月三十日
应当说,这是章太炎向宗仰上人请求开示的信函,但遗憾的是至今未能获得宗仰回复的信件。章太炎狱中论佛书同样如此。但这封信中说:“来示谓不作圣解”,足以说明,此前宗仰已经有信回复章太炎,并告以“不作圣解”,所谓“来示”者也。章太炎显然也是以佛学“唯心所现”、“唯业所感”的唯识学理论解析这一现象的。章太炎认为:以比量观照,知其幻妄;从现量而论,却不能息其噩梦,实在是“由瞋心所现故耳”。也就是说,是由于愤怒不平的怨恨之心,日复一日,炽然而盛,以此业感,化现而成阎罗地狱之相而已。故唯有以慈悲之心,方能息瞋恚之业,只是不知具体方法如何,而无从下手。以此求教上人,显然还是没有理解“不作圣解”的深意,哲学家和禅僧的差距也就洞若观火了。
综上所述,章太炎因苏报案囚系狱中,对佛学的兴趣不发则已,一发则穷源究委,倾全力营造起他的哲学体系。《读佛典杂记》是他在狱中“晨夜研诵”的结晶,而《狱中致黄宗仰论佛学书》及《报宗仰和尚书》等,则是其“转俗成真”的真实记录。在此他不仅品味把玩佛典,而且取西方哲学,如康德、叔本华的著作“与内典对照”,“而后内典大明”。其意在说明,法相宗的名相分析与西方哲学的某些概念、范畴不谋而合;人的感性印象,或直观素材与摄取或识别这些印象素材的能力,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相对而无差别。同时通过对宇宙的无限和“凡人之思想所及”有限的论述,证明“色心不二”、“识中有物”的唯心唯识观念,表明认识无限的可能性。一场求是求真,以西方哲学对校、诠释佛学繁难名相,以佛学改变传统思维方式的哲学革命,便在大墙下面的囚室之中孕育起来了(关于章太炎的法相唯识之学详见拙著《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相关章节)。
由此还可以看出“转俗成真”是章太炎思想上的重要转折,而佛学,特别是法相宗的名相分析,则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思维基础。同样可以肯定,黄宗仰对章太炎学佛的诱掖、推助,正是章太炎“转俗成真”的哲学革命的助缘。而从章太炎在宗仰的指引,或者说影响下钻研佛法的成就,也可以看出,佛教哲学对那个时代社会思潮的渗透,以及思想家,或者说哲学家公然为佛弟子而研习佛法的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1]谢樱宁.章太炎年谱摭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中央.寄太炎[J].江苏,1903(6).
[3]章太炎书信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Studying Yoga in Prison and Turning from Vulgar to Genuine
MA Tianxia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Abstract :Zhang Taiyan and Huang Zongyang got to know each other in Patriotic Society and became best friends after the Su-pao Case. Mr. Zhang was put into prison, and Zongyang tried his best to save him and guided Zhang to study Buddhism. With the guidance and help of Zongyang, Zhang Taiyan systematically reflected on “Dharma一Iaksana” in prison.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Buddhism, infinite universe and limited human thoughts, and an emphasis on the overlapping of Buddhism glossary and western philosophy, he proved the idealism and “Vijnana一Vade”, thus he became a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ical reformer.
Key Words :Zhang Taiyan; Huang Zongyang; study of Buddhism
中图分类号: B94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681( 2019) 03-0078-04
收稿日期: 2019-01-15
作者简介: 麻天祥(1948— ),男,河南郑州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驻院研究员,哲学学院教授,珞珈杰出学者。研究方向: 中国佛教。
(责任编校:简小烜)
标签:章太炎论文; 黄宗仰论文; 佛学研究论文;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