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山江湖区域开发与管理调查_治理理论论文

江西省山江湖区域开发与管理调查_治理理论论文

江西山江湖区域开发治理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西论文,区域论文,江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山江湖工程的由来和发展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地丘陵,中部丘陵盆地相间,北部为鄱阳湖平原。所谓山江湖,即鄱阳湖和流入该湖的赣、抚、信、饶、修5大河流及其流域的简称。这是一个完整、 独特的水系,整个山江湖工程施治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7%。由于种种原因,江西历史上也出现过山区毁林种粮、湖区盲目围垦和酷渔滥捕等短期行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80年代初,仅赣南山区,每年泥沙流失就达5335万吨,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10万公顷, 占全区山区总面积的35%以上。考察研究表明,因水土流失,全省水运航行里程由过去的1.2万公里锐减至5000公里。泥沙俱下, 造成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不堪负重,水体萎缩,湖泊功能下降,湖区洪涝灾害严重。

山江湖工程的第一阶段是由治理鄱阳湖开始的。过去,水利、农业、交通、卫生、地质等部门,从各自的业务范围对鄱阳湖做了大量的考察研究工作,但没有形成统一的综合开发整治规划,而单项的治理,往往难以奏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为鄱阳湖开发治理带来了契机。1983年,省委、省政府组织600多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对鄱阳湖和赣江流域进行全面、深入的综合科学考察和开发治理研究试验。考察发现,治理鄱阳湖的关键在于解决泥沙淤积问题,要解决泥沙淤积只有从山区、源头的水土保持抓起。由此得出共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山是源,江是流,湖是库,山、江、湖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互为依托的大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这一科学认识,抓住了治理山、江、湖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山江湖工程开发治理的系统论思想。

山江湖工程的第二阶段是把治理山江湖和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由于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湖区,这些地方要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就必须治理山水,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力。基于这种认识,山江湖工程进一步提出了“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方针,将山江湖工程由单纯的山水治理系统工程扩展为治山、治水、治穷相结合并融为一体的生态经济系统工程。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决定把山江湖开发治理作为振兴江西经济的奠基工程和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治本之策来抓,成立了省山江湖开发治理领导小组暨办公室,由省长挂帅,对山江湖开发治理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协调; 编制《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总体规划纲要》, 并于1991年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并批准,从而把山江湖工程纳入法治的轨道。

山江湖工程的第三阶段是以1992年世界环发会议为契机,使山江湖工程成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首选项目之一,并纳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轨道。山江湖工程的实践,由于符合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潮流而为举世瞩目,成为江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山江湖工程又成为《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山江湖工程变为政府的重大决策。

10多年来,山江湖区先后建立9大类26个试验示范基地和127个推广点,112个农业综合开发基地和6个小流域治理样板。从1985年到1996年,全省400万贫困人口脱贫;水土流失面积从330万公顷下降到130 万公顷;全省植树造林230万公顷,基本上消灭了宜林荒山, 森林覆盖率由31.5%上升到54.6%,泥沙入湖量大大减少。昔日“山光、田瘦、人穷”的荒凉山村,初步出现了“山青、水绿、人富”的喜人景象。

二、山江湖开发治理的主要模式

1.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南康市境内的龙回河是赣江上游的二级支流,流经3个乡,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占山丘面积的70 %,其中强度流失面积占1/3,部分农田成了“江南沙漠”,有“龙回千百家,家家米淘沙”的民谣。他们以小流域为单元,3个乡统一规划, 综合治理,采取“山顶树,山腰果,山边猪,水面鸭,水中鱼”立体开发模式。经过10年努力,全流域水土流失已基本得到控制,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7%提高到1996年的63%,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增加20%,每年减少泥沙下泄量4.3万吨,河床刷深20~30厘米, 洪涝灾害大为减轻。现已建立南康柚、瘦肉型猪和板鸭加工等3大拳头产品, 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龙回模式”被中外专家誉为中国南方山区治理水土流失的“希望之光”。

2.红壤丘陵立体开发模式。红壤占江西全省土地面积的70%,改造红壤、建立良性生态经济系统刻不容缓。泰和县千烟洲原是典型的红壤丘陵荒地,是个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山村,经过开发,形成“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鱼粮,畜牧水产相促进,加工流通两兴旺”的产业链和食物链结构,并且实行“乔灌草”、“种养加”、“长中短”三结合,使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农村经济迅速发展。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00元,比开发前增长20倍;植被覆盖率已由开发前的4%增至95%以上。 科研单位还利用千烟洲基地完成了10多项土壤改良和利用的科研项目,先后有27批外国专家前往考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红壤丘陵综合开发治理试验研究国际示范站。

3.山地生态林业规模经营开发模式。这种模式适宜于坡度大的山地,其经营方式是建立以林为主,林工贸结合,多种经营的生态林业经济系统。以永修县京发林业合作社最具特色:一是采取合作制方式,进行大面积开发,经营山地面积达到2100公顷;二是林间套种生长期短的经济作物和果树,实行林农结合;三是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和商贸业,形成林业一、二、三产业协调,三大效益相统一的林业生态经济系统。如今,合作社周围近万公顷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生态经济系统进入良性循环。这种模式对实现林业产业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南方水田农林复合生态经济模式。丰城市杜市乡利用水稻田埂营造池杉,试验效果明显:首先,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和生态环境,林网内风速降低30%~50%,农田温度、湿度得到有效调节,农田冬季温度较高而夏季较凉,林网内的蒸发量减少20%。其次,池杉的落叶有利于提高农田的有机质,每亩池杉落叶量相当于每亩增施氮肥2公斤。再次, 池杉的根系发达,对护路、固定田埂、防止特大暴雨对农田的冲毁,有明显作用。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使水稻单产比对照田提高5%~11 %,粗蛋白的含量提高18%,此外还能提供一定的木材。该项目已被列为林业部和江西省重点推广项目之一。

5.南方农区草地资源开发模式。江西有380万公顷宜牧草地资源, 但长期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吉安地区畜禽良种场草业基地进行以“草业为龙头,牧业为主体”的开发试验。通过种草,发展草食畜禽和养鱼,果草间作,并利用籽粒苋提取天然色素,形成了以草促养、以牧促农、种养加结合的良性生态经济循环模式。高安市朱徐村等地也进行了草业开发试点,创立了“草牧渔”、“草牧农”开发模式,在全市推广,恢复了1.2万公顷草地生产能力,饲养肉用牛近10万头。 这项试验对我国南方农区的草山草坡利用,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6.大水面综合开发模式。鄱阳湖区大水面资源丰富,山江湖工程选择湖区的余干县进行大水面开发试点。该县拥有可利用水面2.5万公顷。他们采取典型引路、系统推进的方法,选择了3个试验点, 根据不同的水体生态环境,采取不同的养殖模式,基本做法是水中养鱼、蟹、珍珠,岸边种草养猎,以猪粪肥水、种草,以水草养鱼、蟹、珍珠,达到循环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在试点区开发大水面4800公顷,改造低产鱼池4000公顷,大水面单产比开发前提高1.5倍。

7.湖区治虫与治穷结合的开发模式。官田湖位于鄱阳湖区,总面积584公顷,其中湖滩草洲307公顷。由于血吸虫肆虐猖獗,水土资源难以利用,人民生活困苦。他们采取“治虫与治水”、“治虫与治山”、“治虫与治穷”三结合的办法,以破坏钉螺繁衍的水陆相生态环境。他们疏通和拉直南阳河,兴林灭螺,使官田湖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 %提高到57%。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改水田为旱作,低洼地蓄水养殖,增加了农民收入,达到了治虫与治穷的目的。

8.沙土治理开发模式。南昌县冈上乡地处赣江边,土地沙化严重,盛夏沙洲如火,寸草不生;秋冬飞沙滚滚,没田毁村。治沙试验基地选择耐旱耐瘠树种、草种为先锋植物,先后造林种草530多公顷, 有效地遏制了风沙的进一步扩大,地表开始长出低等植物,出现片片绿洲,预示着生态环境开始恢复。在此基础上,改造沙化低产田260公顷, 结合发展林果业、畜牧业,使土地得到进一步改良。这个乡已被林业部列入全国9大治沙示范区之一。

9.生态市规划和建设模式。当前,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山江湖工程也从治理农村社区的环境生态向治理城镇的环境生态推进。1987年宜春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生态市规划和建设试点。他们运用环境科学、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手段,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使城市经济的发展同生态环境的建设相协调。目前,该市“三废”处理率达到65%以上,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农村达到一级标准,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经验。

三、山江湖工程的基本经验

山江湖工程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地说,就是把山江湖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大流域生态经济系统,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开放促开发,治山、治江、治湖、治穷有机结合,辩证施治。其基本经验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值得认真总结。

1.可持续发展是实施山江湖工程的目标。上面介绍的9 种开发治理模式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鲜明特点:一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发展应持续能满足现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达到现代与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二是发展的协调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达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治山、治水与治穷的统一性,即通过治山治水,改善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实现脱贫致富。10多年来,先后培育了赣南亚热带水果、九江特种水产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扶持项目年新增产值4.5亿多元,利税1.1亿元,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6万多人, 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重大贡献。

2.依靠科技是山江湖工程成功的关键。山江湖工程的构想充分体现了系统工程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结合。在项目区内,工程开始前,就组织省内外专家进行广泛的区域科学考察、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的编制,用科学理论指导全程。在具体试验示范工作中,工程以实用技术为先导,科技进山,科技进点,大力推广短平快、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随着工程的步步推进,基本形成了一个多学科、多部门、多层次联合协作攻关的科技网络。工程先后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欧盟援助项目建立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一体化技术,进行洪水预测、监测和灾后评估工作,近几年来又将它进一步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提高了山江湖工程的整体科技水平。山江湖工程提出治愚,旨在开发人力资源,通过试验、示范工作,培训和组建了一支科技人员与农民相结合的技术服务队伍。为提高试验基地与推广点农户的科技素质,工程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培训中心,先后为项目区培训各类人员11万人次。

3.治理水土流失是治山治水工程的重点。产生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是山上植被的破坏;但从深层次考察,水土流失却是极其复杂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人的行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山江湖工程正是抓住了治理水土流失这一根本,实行标本兼治。针对自然因素,采取山顶种树、种草及水利工程措施;针对经济因素,通过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以增加农民收入,调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针对行为因素,则通过教育、培训措施,以提高人口的素质,改变传统落后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方式,引导人们的行为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4.系统性和综合性是山江湖工程的特色。所谓系统性,就是在宏观层次上把江西赣南山区、赣江流域和鄱阳湖区,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省域生态经济系统;在微观层次上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小流域作为治理单元,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统筹规划,整体部署,其优点是在同一流域内,只要抓住流域源头的治理,便容易调控全流域的水土资源,治理成本比跨流域治理要低得多。所谓综合性,就是多学科协作联合攻关。山江湖工程的试验样板和治理典型,便是生态、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结晶,凝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多学科协作联合攻关,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5.建立高效管理体系是山江湖工程顺利实施的保证。山江湖工程艰巨浩繁,如何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组成浩浩荡荡的开发大军,至关重要。为此,工程十分重视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机构。省政府三届领导一把手都亲自参与规划和指导,强调“要举全省之力,抓好山江湖工程”。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是决策机构,发挥强有力的决策、统筹、协调功能;有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是决策咨询机构;由精干班子组成的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是办事机构。这一管理体制,上面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有地(市)、县建立相应的机构,形成多层次的管理网络,实施有效的管理。山江湖工程重视软件管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切身利益入手,不断增强群众自治、自觉、自富的能力,用政策调动和保护广大群众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小流域开发治理,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招标方式,分片承包给农户经营,发展庭院经济;有的采取“公司加农户”或股份合作等形式,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投入机制方面,贯彻“自力更生,多方联合,国家支持,共谋振兴”的方针,内聚外引,广辟引资渠道,充分利用开放机会争取到1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多种形式的资助和支持。

标签:;  ;  ;  ;  ;  

江西省山江湖区域开发与管理调查_治理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