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当代中国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马克思主义史: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科学沉思
19世纪和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变革极为深刻,经验教训极为丰富的时期。对前一世纪的思考和研究,人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还不能说已经取得了共识和有了定论;对当今世纪的思考和研究,有些记忆犹新,还较多地处在回忆和描述之中,还未及作系统的研究和分析。马克思主义作为经历了上述两个世纪的科学理论,其最大的特点是和它所处的时代紧密结合,力求去认识时代的矛盾,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对于两个世纪的思考是连续的、认真的、深层次的,在广度和深度上也是其他社会思潮所难以比拟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
马克思主义在近两个世纪的岁月中有过大量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知灼见,也有过不少经过严密论证的科学预见,特别是在实践中有过震惊世界的成功和胜利;当然,它在自己的发展中也出现过一些曲折、失误甚至失败。但是,只要我们从总体上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历史,应当承认马克思主义在自己的行程中,并没有偏离人类发展的文明大道,它是对人类智慧的凝聚、升华和创新,体现着对已经逝去的19世纪和即将逝去的20世纪的科学的沉思,体现着人类在这两个世纪中对面临的种种问题、挑战和任务的严肃的探索和回答。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反映着两个世纪社会发展的足迹,反映着两个世纪思想文化的演变,反映着两个世纪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艰辛,等等。因此,研究19世纪和20世纪的历史,研究其中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诸多方面的变化,了解两个世纪的来龙去脉,了解其中的经验教训,如果置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于不顾,那就像“缘木求鱼”一样,必将茫然无绪。不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取何种态度,它的客观存在和巨大作用,它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历史是我们研究19世纪和20世纪的科学的理论工具和丰富的理论宝库。
两个世纪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和剧烈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在漫长的历程中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化。从19世纪看,马克思主义从剖析资本主义,注视欧洲革命,瞻望革命前途,到考察东方社会,关注世界革命,研究共产主义,其研究的视角、重点和方法,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从20世纪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创建社会主义国家的前后经历着重大的变化,经历着从如何革命,如何为革命扫除障碍,到如何巩固政权,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扫除障碍的变化,也产生过以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道路和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的道路,而且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也仍然在不断适应新形势提出新任务,既有适应十月革命后俄国的新形势而产生的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也有适应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的新形势而产生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既有建设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也有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既有“二战”后苏联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也有中国在50年代提出的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又在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在本世纪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在两个世纪中的变化,有力地表明这种变化是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断深化的变化,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产生的变化,是随着时代前进而前进的变化,是自身日益成熟和不断完善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这一理论之初所宣告的那样: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发展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的命运和前途抱有充分的信心。
二、两个世纪的沉思:走向新世纪的基础和出发点
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多事之秋”的20世纪即将和人类告别,当我们送别这位世纪“老人”的时候,不能不看到世纪末发生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两件大事:一是苏联东欧的剧变,有70余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国家毁于一旦;二是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经历了30年探索和曲折之后,终于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两件事恰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纪末貌似“山重水复”的局面,出现了“柳暗花明”的形势,笼罩在社会主义头上的大片乌云,正的被冉冉升起的曙光所穿透而普照大地。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的命运和前途,成了人们关注和议论的一个焦点。
西方某些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抱有特殊偏见和敌意的人,断言20世纪是社会主义“大失败”的世纪,21世纪是社会主义在地球上“消失”的世纪。他们扬言某些国家社会主义的失败也就是所谓“民主观念”、“自由市场制度”等西方政治观点的胜利。他们虽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在世纪末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然而又总是习惯性地以传统的和阶级的偏见看事物,不理解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我们的意识形态的一致性,仍然把最“理想”的目标定在中国有朝一日会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个成员。
上述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挑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和无知。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和历史上一切反动阶级的独裁统治及其对人民的残酷镇压根本不同,而是从多方面提供合理的环境,使阶级斗争能够以最合理、最人道的方式经过不同的阶段最终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诚然,马克思主义在自己的发展中出现过曲折和失误,甚至因为犯了严重错误而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过迷惑和失望。但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过错,而恰恰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只要我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就可以使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使失败化为成功之母,把经验教训变成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宝贵财富。本世纪末,正是马克思主义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崛起的时期。邓小平同志说的好:“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心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正当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期,而在东方崛起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却反映着当前世纪之交的时代特点,反映着面临严峻挑战和跨世纪的形势,反映着马克思主义对两个世纪以来经验教训的消化和积累,反映着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新思路和新倾向。
首先,这一理论是在世纪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这一时期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时代,那时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还只能是一种科学的设想和预见;也不同于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那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还只能在既无现成经验,又无充裕时间,而是在极其艰苦的斗争条件下探索形成的;也不同于毛泽东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年代,那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还难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牢固树立起来;当今的时代,世界上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中国国内改革与开放成为突出标志,而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又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然要全力以赴地求得自身的经济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体制,壮大自己的力量,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这一理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有着罕见的毫不动摇的坚定性;在吸收历史和现实、正面和反面的经验教训上,表现出少有的清醒和全面。
第二,这一理论是围绕着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这一十分紧迫的问题而形成的。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何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往往陷于不清醒、不自觉的状态。有人从个人得失来理解问题,把平均主义、大锅饭、不讲物质利益等看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人以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一天然的、必然要发挥出来的,盲目乐观而不作主观努力,看不到当今逼人的形势;等等。而实际上,社会主义制度从诞生以来的70多年中,其优越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体制上的弊端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革除和纠正,最根本的是对社会主义必须高度发展生产力缺少一贯的重视和切实的措施。这些不仅在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即使在中国,也曾过多地注重生产关系问题而忽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毛泽东也号召过全党要加强学习生产力方面的知识,但却不能一以贯之,以至在我国一个较长时期内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抓住了发展生产力这个极端重要的问题,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鲜明而果断地提出没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高度,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深刻地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发展生产力当然要做许多踏实的具体的工作,要真抓实干,杜绝空谈,不搞无谓的争论,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要把发展社会主义的长期规划通过不同的台阶和具体的战略步骤来逐步实现,等等。可以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充分适应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时代需要,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和实干精神,有突出的实践性、务实性和操作性。
第三,这一理论是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再实践中形成的。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从列宁到毛泽东,他们的主要精力是建立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十分艰难而又难能可贵的。但是,对于社会主义这样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何以能从资本主义社会中诞生出来,何以能在资本主义包围、敌视下生存和发展,何以能受到千百万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一切往往被看作理所当然而无须深入研究的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产生的弊端、缺陷或落后资本主义的状况,则往往归咎于历史的原因、外部的原因或人为的原因,而不去研究体制上的问题;总之,社会主义需要再认识,过去坚持的东西是否都正确,摒弃的东西是否都错误,也需要再认识,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是否适应新情况,也需要再认识,社会主义特别需要从内部找动力、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于社会主义也是完全适用的。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是新的社会形态从旧的社会形态中产生,并以对旧社会形态的扬弃和新社会形态的优越性而逐步取得优势,逐步取代旧的形态。社会主义既然是从资本主义脱胎而来的,它当然应该拥有自己特殊的优点,同时又应当拥有资本主义所具有的一切先进成果,才能真正发挥超过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着眼于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两个方面提出解放思想、重新认识的任务。一是从过去僵化的体制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通过对内改革把社会主义本身的活力焕发出来;二是从顾虑和害怕资本主义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从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中解放出来,通过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和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以赢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可见,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对社会主义再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改革开放,而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会在僵化的模式中墨守成规而没有出路,就谈不上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说明,它是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开放的,而对于改革开放又突出两个方面,一是把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待,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全面而有序地展开;二是把改革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构想对待,要求一百年不动摇而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这两点既体现了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史和马克思主义史上一个全新的创举。可以说,这一理论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中成功地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在战略设计中又充分体现了系统性和长期性的思想。
综上所说,作为本世纪后期形成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变化和特点表明马克思主义正在从两个世纪的实践中、从自己的经验教训中对时代的脉搏、对群众的向背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变得更加成熟,更善于自我完善,有更强的应变力和生命力了。把这一理论作为世纪之交的产物,称为跨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十分恰当的。
新世纪已经不是遥远的目标,而是计日可待的了。新世纪的两大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这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形势的估计和出发点是完全一致的;新世纪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重要的问题仍然是围绕着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而展开的。因此,我们已经有了走向新世纪的良好基础和出发点,可以说,目标已经明确,道路已经开通,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实践,沿着这一理论开辟的新思路和新倾向,既清醒又坚定、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使社会主义的旗帜飘扬于21世纪,谱写出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新胜利的光辉篇章。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任重道远
延续了两个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史,也是一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坚持,就是坚持正确的、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发展,就是结合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而有所发挥、有所深化、有所变革、有所创新。只有坚持,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站稳脚根,保持阵地,发挥影响;只有发展,才能使马克思主义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任务,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头。马克思主义在既往的两个世纪经久而不衰,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和应变力,靠的就是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而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新世纪的命运和前途,同样也要靠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有有利的条件,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从有利条件看,马克思主义已经积累了两个世纪正面和反面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提供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鲜经验,而且提供了反对自由化和反对僵化、为坚持和发展扫除障碍的新鲜经验,使马克思主义跨进新世纪、继续前进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出发点。从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来看,本世纪后期社会主义在某些国家的失败还会使人记忆犹新,失败在人们心理上的创伤和负面影响还有待清除;而社会主义为适应新形势所作的调整和改革,不论在人民群众的接受理解或敌对者制造的混乱上都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作反复的解释和澄清;西方资产阶级战略家还会利用某些发达国家在物质上所拥有的领先优势,利用他们的民主观念、价值观念、自由市场制度和极端纵欲的生活方式,频繁地对社会主义进行责难、攻击和挑战,把所谓先进的西方说成是第三世界贫困群众“梦寐以求的楷模”;新世纪的漫长历程尚未开始,还要走很长很长的路,其动荡多变,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和大国霸权主义的活动,还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复杂情况,社会主义还要有经受更大考验的精神准备;等等。
面对即将来临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自然应当把握目前的机遇,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在这一理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前进,特别是坚持这一理论的核心和精髓的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也就是邓小平同志概括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1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虽然新世纪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这条思想路线去解决,而要争取新世纪的新局面和新胜利,也还是要靠这条思想路线去开创。
当然,在新世纪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非轻而易举的,也不是靠现有经验就能完全解决的,而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创造性的战略任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开始,就要把这一任务提到理论工作、宣传工作、教育工作和组织工作的重要日程上来。要持久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史的宣传教育,要把马克思主义传统教育作为整个传统教育的一部分,让更多的人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两个世纪以来的经验教训,了解中国人民从本世纪初到本世纪末所作的历史抉择,增强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前进的自觉性;要培养一定数量的既精通马克思主义,又通晓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前沿、熟悉当代世界基本情况的一代又一代新人来承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事业。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战略工程,是一项关系到民族和人类前途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