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9+3”学生人际交往案例分析与思考
杨丽娟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0)
摘 要: 200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启动了“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许多藏区学生纷纷到内地各职业院校接受3年的免费职业教育学习,随着环境的改变,藏区“9+3”学生对生活环境、语言环境以及学习环境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能力比较欠缺,给“9+3”班级管理造成一定的难度。该文针对具体案例,对藏区“9+3”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进行简要分析,希冀找到解决的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 “9+3”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 案例分析
1 “9+3”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9+3”学生免费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提升藏区“9+3”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藏区学生的就业,切实帮助藏区困难群众的孩子有学上,帮助藏区脱贫致富。“9+3”学生是建设藏区和发展藏区的后备生力军。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加强对“9+3”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案例介绍
笔者所带班级是纯“9+3”学生班级,所有学生均是来自藏区同学,除个别同学是汉族,大部分是藏、羌族同学,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既好奇又新鲜,好奇、新鲜之后就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生活的不适应、交流的不适应、后来的学习不适应以及中职学院的教学和管理的不适应。尤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断呈现出矛盾和冲突。
案例一:泽同学,性格豪爽、遇事易冲动,好打抱不平。有一次,学生会检查人员在对“9+3”班级检查过程中同该班学习委员严同学发生了冲突,当时严同学哭了,泽同学见此情景就激动地冲过去,大声说道:“啥子嘛?要打架吗?”,你一言,我一语冲突就升级了,最后动起了手,后来总值班老师到场才控制了局面。
案例二:金同学,性格内向,腼腆、害羞,但遇事急躁。金同学是学生会学习部的检察人员,金同学在检查一高年级高职班时,站在教室门口吃力地看黑板上的备注,该班学生让金同学进教室看,金同学不愿意,该班同学就觉得奇怪了,就追问金同学,金同学由于表达不清,最后又发生了冲突。后来在两个班辅导员的协调下才彻底消除了误会和矛盾。
3 案例分析
3.1 藏汉文化差异
从以上案例中不难看出,藏汉文化的差异导致了“9+3”学生与别班的汉族同学、学生会干部、老师的沟通交流不畅,而发生各类矛盾和冲突。来自藏区的“9+3”学生在内地的新环境中,需要面对观念的改变、知识结构的变化、专业技能的提升、生活和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改变以及道德情操的培养等,这些改变对于一个藏区学生来说要很快完全适应和应对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如何解决“9+3”学生因文化差异和同学、老师在人际交往中的各类问题,是老师和同学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培养“9+3”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更是扫清学生在人交往过程中障碍的关键。
3.2 语言障碍
4.2.1 激发学生跨文化交往兴趣
4.2.2 搭建“爱”的平台
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做到用“爱”去滋养学生,在教育管理中,采取各种形式,深入学生学习、生活中,深入教室和寝室,关注细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针对性地化解和教育。用真心、耐心、细心、感染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集体的关爱,让“爱”的种子生根发芽。
3.3 民族意识较强,融合能力较弱
将班级分为10个学习小组,任命一位组长,带领同学们定期或不定期学习,小组展开各类问题的讨论,并做好记录,小组间比赛,进行月考核,优秀组给予奖励,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锻炼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能力。
4 提升藏区“9+3”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帮扶措施
4.1 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
藏区“9+3”学生从小受藏文化的影响,藏文化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是根深蒂固的,突然来到内地接受和适应与原来不一样的生活和学习,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老师要引导内地同学认可和理解藏汉文化的差异,尊重藏汉文化的差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包容和理解“9+3”同学因文化差异而出现的问题。引导“9+3”同学和内地同学互相学习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平等交流,促进理解彼此间的文化价值,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4.2 搭建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平台
藏区“9+3”学生接受的是中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职业技能和就业,往往忽略人文教育,更不太关注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认为作为教育者应该为“9+3”学生搭建以下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平台。
在人际交往方面,既需要正确理解他人的思想,也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够顺利完成交流,这时就需要相应的人际交往理解表达能力[1]。“9+3”同学对自己的母语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内地学校要求说普通话和汉话,对于汉语言文字的接受和理解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以上的案例明显看出对语言的理解不到位,不会运用语言,语言缺乏艺术,表达也不流畅,情急之下更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语言一出口就让别人误解甚至给他人造成伤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帮助学生从交往中得到快乐与认同。“9+3”学生和内地同学交往中,出现问题不回避,正确引导学生面对、解决。笔者所带班级是纯“9+3”学生班级,学生在宿舍和同一层楼的内地同学发生冲突,有人建议把寝室分开,笔者不同意,笔者认为正是这样才有利于锻炼“9+3”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能力,当时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引导和疏导“9+3”学生和内地同学,互相学习藏汉民族的优秀文化,现在相处十分融洽。
Poor people went to London to make money.And London had theatres(剧场).Shakespeare became an actor(男演员).Soon(不久)he began(开始)writing plays.
4.1 在青贮发酵后的5 d时,各比例混合青贮的pH值下降速度较快,达到了5. 5左右;发酵的5~35 d期间,青贮pH下降速度缓慢;在55 d时,0%的甜高粱混贮pH最大,其它比例混合青贮基本降到了4. 2左右。
对照组给予多西他赛治疗,d1,3周为1个疗程,剂量:75 mg/m2,静脉滴注1 h,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进行稀释。滴注前3天开始肌注地塞米松,每次8 mg,12 h 1次;口服西咪替丁300 mg,10 h 1次。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天,连续3天。所有患者均以3周作为1个疗程,持续4个疗程。
4.2.3 以班为单位开展“小组学习”帮扶活动
“至少,在S看来那个女人就是这么好,他们的爱情就是这么好,简单,直接,毫无保留,又狂野又纯真。她瞧得上的男人没几个。她不是省油的灯,跟S一样,阅人无数而又不屑一顾。他们曾像两朵飘荡的云,像随心所欲的风,没有障碍和负担,各自越过了河流、树林、沙漠乃至国境线……跟虚空融为一体。天空那么辽远广阔,这两朵云却狭路相逢,猛然相撞,迸发出了雷霆和电光。于是风起云涌,山河为之变色,草木摧折,暴雨骤至,粗大的雨柱如巨人挣断的锁链,从天而降,撒落了一地,天空和大地都被一片白茫茫的雨幕所覆盖。那个女人在S的怀里流下了喜悦的泪水,正是她泪雨滂沱的脸庞让S想起了被暴雨洗劫的夏日天空。”
(4)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案例,难度要适中,不能过难或过于简单,要有一定的代表性。选择的案例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分析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分析要不断深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藏区“9+3”学生大多数都有较强的民族意识,自我保护、自我封闭意识太强,来自同一地区的学生“抱团”现象和“小团体”现象较为突出,有些学生思想偏激,甚至偏激得来不分原则、不辨是非、不管对错,一味地包庇和宽容同学的错误。这种浓厚的民族意识严重影响“9+3”学生与内地同学的交往,同时也削弱了“9+3”学生与内地同学的融合能力。
4.2.4 校内开展同专业帮扶活动
术前检查出3例已有下肢血栓患者外院会诊后其中2例安装过滤网后再行手术,1例给予溶栓治疗缓解后再手术,其余患者均行手术。通过相应预防措施及护理,术后无1例患者发生DVT和肺栓死等严重并发症。
藏区“9+3”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有一定的困难,内地同专业的同学和“9+3”同学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帮扶,在帮扶过程中互相学习和进步,既能促进跨文化融合,又能增进内地同学和“9+3”同学的友谊,同时还能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4.2.5 发现“9+3”学生特长,提供展示平台
“9+3”学生大多嗓音好,多才多艺,音乐、体育等方面是他们的特长和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组织和各类大、小活动。在不同的舞台上展示他们的风采,让学生感受到幸福感、存在感以及成就感。在各类活动中加强“9+3”学生和内地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促进藏汉文化的融合,同时也能提高“9+3”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作为教育者应该努力践行“有教无类”教育观念,针对藏区“9+3”学生既要关爱有加,又要严格要求,还要遵循“9+3”学生教育规律,结合“9+3”学生具体的特点采取适合“9+3”学生的管理方式和途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9+3”学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鉴.跨越民族文化的教育使者——民族地区双文化教师口述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1):176-179.
[2]巴登尼玛.文明的困惑——藏族教育之路[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 G75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91(2019)10(b)-0250-02
DOI: 10.16661/j.cnki.1672-3791.2019.29.250
标签:“9+3”学生论文; 人际交往能力论文; 案例分析论文;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