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时代的哲学--当代哲学改革的书面论述--当代哲学的改革问题_哲学论文

关注我们时代的哲学--当代哲学改革的书面论述--当代哲学的改革问题_哲学论文

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作为问题的当代哲学观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当代论文,笔谈论文,这个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2)06-0005-22

1

近些年,学界一直在探讨当代哲学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启动了一场哲学变革。学者们结 合当代哲学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变化,并通过自己的哲学理解和学术资源去把握这场 变革,提出了诸如人的转向、价值转向、文化哲学的转向、实践转向、语言学转向、社 会理论转向、生存论转向、存在论转换等等。这诸多看起来说法不一、实际上存在着内 在关联并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提法都是从不同侧面对当代哲学转型的把握,显示了当代哲 学正在发生的整体性的转型。不过,随着探讨的深入,一个隐蔽的问题逐渐浮出界面: 如果当代哲学是一场整体性的变革,那么它首先应该是、也应当落实为哲学观的整体变 革,也只有理解了哲学观的当代变革,才能够理解并接受当代哲学的整体性的变革。

哲学观,就是与哲学的时代境遇、观念前提、理论使命相关联的哲学的世界观、态度 、立场和方法,哲学观总是要体现为哲学家的价值态度、思想视野、思维方式、历史意 识以及精神信念。世界观、态度、立场与方法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而且在本质上就是同一 的,世界观是哲学观的基础,世界观从基本的哲学问题方向规定和影响着哲学的态度、 立场和方法,态度蕴含着立场,立场支撑着态度,而方法则贯彻和体现着世界观、态度 和立场。哲学观的变革既是哲学变革的观念前提,是其中或显或隐并内在地影响着哲学 理解活动的“前见”,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构成对哲学的时代变革的解释并成为哲学作 为时代精神的思想成果。在此,作为解释活动的思想成果与作为观念前提的“前见”之 间构成了一种历史的“解释学循环”,因此,哲学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本身就是哲学 面向时代并理解时代的结果。从这一意义而言,哲学观变革作为一种哲学的自觉意识竟 滞后于诸多变革(包括存在论形态的变革),是并不奇怪的。哲学变革的根本解释源自于 哲学思想对历史时代之动变的自觉意识和深刻把握,历史时代之变动不可能自动引发哲 学变革,而是要求哲学以一种自我意识和反省的方式去把握一个变化了的时代。作为“ 思想中的活着的时代”,哲学也必须要体现为哲学观。哲学观的变革在哲学的变革中应 是前导性的和自觉的,同时又以自身的方式反映了整个哲学变革活动。

当代哲学观的深刻变革是显而易见的。从世界观方面看,由于受认识论思维方式的深 刻影响,传统哲学的世界观属于一种客体主义式的世界观,“世界”是外在于人的活动 的“对象世界”,而“观”则是一种先验的或认知的图式。从态度上看,传统哲学、特 别是自中世纪到德国古典哲学的近代哲学的主导倾向是独断论的,也是自我中心主义的 。从立场上看,是基础主义的、整体主义的和超验性的,而超验又必然蕴含着一种有神 论旨向。从方法上看,则是基于认识论思维方式的本质主义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但 是,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哲学观的巨大变化正是对传统哲学观的整体性的反叛,当代哲 学坚决反对以主客二分的方式定位人与世界的关系,世界绝不是外在于人的活动之外的 纯粹的或认知意义上的对象客体,“世界”就是属人世界,人在世界中居于主体地位, 我们甚至可以说,当代哲学的世界观已经不再是“世界观”,而是“观世界”,强调的 是世界的属人性。与世界观的变化关联在一起的是在当代哲学盛行的相对主义思想。在 当代哲学中,相对主义本身也发生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变化,如果说传统哲学中的相对主 义或怀疑论还只是局限于认识论论阈,并且其表现都是在为某种新的独断论的出场作一 种思想铺垫,那么,当代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则是通过走出认识论论阈从而直接导向了存 在论的虚无主义,当代哲学已经告别了哲学的存在论传统。态度上的变化又直接牵扯着 当代哲学立场的巨大变化,这就是从超验的有神论传统走向感性的无神论,马克思、尼 采等思想家在这一传统的历史转换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其实,作为传统理性主义集 大成的黑格尔哲学都应该看成是以无神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信仰体系。但是,在尼采之 后,当代哲学却依自身的巨大惯性走向了一个无信仰时代,这是一个以个体遭遇并且承 担虚无体验的无信仰时代。当代哲学主张的非基础主义和非整体主义不再是认识论上的 ,也舍弃了以认识论为外观的信仰内核,而是直接表现为感性个体的非理性的生存论体 验,非理性获得了空前的活力和表现力,正是非理性使得感性个体不断展开为种种新的 表现形式,从存在主义的此在个体到后现代主义的个人真实性见证了这一表现。哲学思 维方法上的变革同样巨大,传统哲学的实体主义的、本质主义的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受到当代哲学的一致反叛,代之而起的是对实践、关系、过程、流动性以及中介思维和 直觉思维的高度重视,而后现代哲学干脆主张一种“怎么都行”的无政府主义方法论。

当代哲学观的变革如此巨大,先前看起来确定无疑的“哲学”变得问题重重,甚至于 已经失去了合法性,出现了像一些当代哲学家反复唠叨的所谓“哲学的终结”,哲学观 的变革带来的看样子并不是令人愉悦的辉煌,而是挥之不去的困境与疑虑,而人们不无 忧虑或者干脆嘲弄的也正是哲学在现实中所处的尴尬处境。然而问题并不在于人们是否 理解当代哲学的转变,而是能否接受并认可这一转变。

2

哲学观即哲学的态度、立场和方法,但这一定义仍然是模糊的,是人们对哲学的态度 、立场和方法,还是哲学对诸如时代、现实或者就是哲学自身问题的态度、立场和方法 ?如果是前者,那么这里的“人们”又是指谁,是哲学家吗?是公众吗?抑或是指某种不 在场、却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存在,比如历史、时代精神或者就是某种超验者?做出这一 区分是十分必要的,人们对哲学的不同的态度、立场和方法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哲 学家的哲学观,但具体的支配方式以及由此呈现出的哲学观的图景在传统时代与当代却 大不一样。在传统时代,哲学家的工作并没有直接进入大众视野(因此也常常受到大众 的误解),而哲学也自觉地与现实生活保持距离,甚至以一种抽象的方式把握时代精神 并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占有一种特有的和不可替代的位置。不管是在文化品位还是在理论 姿态上看,哲学都是高居于现实生活以及社会大众之上的,理论的玄奥与晦涩承载的却 是高远而纯粹的精神境界,而哲学也享有了某种神圣性,由此,哲学家不仅在理论高度 ,而且在理论境界上都成为启蒙者。在传统时代,哲学家与社会公众就是启蒙者和被启 蒙者的区分,而人们之所以“认”哲学的账,在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哲学的这种品位、姿 态以及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哲学的抽象性与形上性还是哲学介入社会并发挥社会批判 与意识形态批判功能的依托,当传统哲学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和社会批判时,显然已经禀 持着一种具有确定性内涵与完备体系的理论学说,这就是超验的和抽象的形而上学。在 此,问题并不在于人们是否能够从知识能力上理解形而上学,而在于从精神信念深处接 受并推崇形而上学,这种超验性的精神关怀显然不断鼓舞和增加了哲学家们解释和建构 精神世界的理论自信。但是,当代哲学显然缺乏这种理论自信,而当代大众文化抹平思 想深度、放逐历史意识、消解崇高境界的主流态势也在不断消蚀这种自信。在当代哲学 观的变革中,来自哲学“外部”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实际上,如果说在传统哲学中, 哲学观无疑就是哲学家的哲学观,社会公众的哲学观则在“哲学”之外,那么,对于当 代哲学而言,哲学观不仅只是哲学家的哲学观,还必须是社会公众的哲学观,甚至于在 很大程度上哲学家的哲学观已直接受制于社会公众的哲学观。当代哲学对形而上学以及 神圣精神的剧烈反叛与拒斥,对启蒙精神的瓦解,对常识的前所未有的重视以及通过实 践、现实、生活世界等等家族相似的话语进行的不断的自我批判,都似乎在表明当代哲 学告别形而上学、走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决心与努力。

令人困惑的是,当代哲学破除了传统哲学的神圣性,走下神坛的哲学并没有由此被生 活接纳。当代哲学以自我否定的方式祛除了附着于哲学之上的“神圣之魅”,突然发现 哲学的存在原来是离不了这种“附魅”的,不管当代哲学作何种解剖和表白(基本都带 有媚俗性),但看来并没有获得现实生活的体谅和理解。似乎还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 样,哲学声称一定要贴近生活现实,但同时好像也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现实生活 中的人们对“哲学”如此敬而远之。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由于哲学的“ 前卫”性导致的与现实生活的隔离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哲学家们强调走向现实生活是一 回事,大众是否能够转变对哲学的看法或者说让现实生活接受哲学又是另一回事。实际 上,相对于当代哲学观的巨大变化而言,社会公众对哲学的看法的变化是相当缓慢的, 甚至于根本就没有变化,这样一来,当代哲学所强调的哲学观的变革在公众中就会形成 一种反差,甚至于感到无所适从。事实上,正是由于避开了公众对哲学的基本态度和要 求,一味地强调观念的追新猎奇,哲学观的变革在很多情况下已经表现为自言自语、孤 芳自赏,甚至蜕变为带有自我虐待倾向的思想表演。把哲学看成是形而上学的同义语, 看来的确构成了大众难以接受哲学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成见,但也许正是这一成见确立了 哲学的市场,并且在社会分工的意义上确定了哲学在文化体系中的定位与功能,这一点 ,对于日益学科化和市场化的当代哲学而言,是值得认真反省的。

3

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哲学观就在开始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但这场变革本身也陷 入了当代性困惑。有学者把20世纪看成是“过渡性的时代”,在同样的理路上,这种过 渡性的历史在19世纪下半叶就已经开始,在整个20世纪一直呈持续和加剧态势,并在世 纪末积聚成一种集体性的焦虑。当代哲学见证了当代的过渡性并且本身也呈现出过渡状 态。所谓过渡,即一方面逝去的必须历史地逝去,而另一方面,未来世界尚未明确地呈 现出来,从精神处境分析,就像尚未走出传统的现时代一样,整个当代哲学仍然处于走 出传统哲学的初始状态,而问题也就在于始终没有摆脱这种初始状态。很明显,处于扬 弃状态的传统仍以某种强制性的力量约束和制肘着哲学的整体转型,另一方面,随着市 场社会而来的功利的和浮躁的心态又深深地困扰着哲学观变革,虽然思潮迭出、新论纷 呈,但由于缺乏独创性和原创性而只是迎合人们追求时尚的新奇感,因而不仅没有促进 思想理念的根本转变,还助长了某种复古的和守成的情绪,增加了思想转型的艰难。从 表面看,哲学上的各种转向甚至哲学观的转变似乎都在强调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态度和超 越立场,但在日益强势的大众文化与后工业文化浪潮中,这种态度或立场倒可能强化甚 至制造出一种当代哲学与传统哲学之间的断裂,并遮蔽当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内在超越 性。

当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超越从时代精神的转换上应该看成是哲学理念的转换。哲学的 核心概念是理念,理念赋予哲学以稳重的精神气质,换言之,一种新的时代,只有在真 正形成了一种哲学理念从而铸就了时代精神的情况下,才完成了对于传统时代的超越。 当代哲学理念的转换,就是从传统的超验的、形上的理念转变为根源于现实生活世界并 承载着人类解放使命的实践理念。实践理念并不是对实践的崇拜,相反,这一理念把人 的实践活动看成是不断流变并自我扬弃的人的历史性的自我生成性,实践理念的本质就 在于通过实践活动的自我批判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我超越本性。当代哲学观的变革,实 质就在于对人的实践理念的理解与把握以及由此实现的对于传统哲学观的扬弃和超越, 而当代哲学观变革的困惑、当代哲学自我理解的困境、时代精神的困顿与焦虑,包括当 代本身的过渡性,都反映了哲学理念转换的必然性以及转换过程的艰难。

当代精神尚未形成对于未来的稳健的理解,而且,末世论的终结也稍稍地消解了未来 在时间上的在场性,但恰恰是未出场的未来更加激惹了人们的焦虑。然而,如果这种始 终处于不在场状态的未来被思想表征为只能陷于一种虚无状态,那么等待本身就是一种 对存在或生存的否定,而焦虑倒充当了哲学主题之艰难转换的一个乏力却真实的注脚。 按照某种天真的期待,人们指望世纪转换能够消除这种焦虑,但是在经历了一场弥漫着 浓厚的商业气息和时尚体验的千禧年的狂欢之后,人们发现,当代的过渡性,包括当下 精神的病理状况仍然在延续着。时代精神显然还没有培植和积攒起能够走出这种当代历 史及精神处境之过渡性的精神与智慧。在这种境况下,谈论哲学观的变革必然表现为种 种困惑。因此,问题本身包括谈论问题的方式倒可以以一种真切的方式开放出来,并激 起当代哲学的自我批判与反省。

标签:;  ;  ;  ;  ;  ;  

关注我们时代的哲学--当代哲学改革的书面论述--当代哲学的改革问题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