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高校文化学课设置简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学论文,简况论文,俄罗斯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文化学课在人文教育中的地位
从90年代初开始,随着俄罗斯全国的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文化学课逐渐地在高校里出现了,并由开始的选修课或讲座进而作为必修课来设置。文化学教研室纷纷成立,从事文化学教学和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之前,文化学课只有文科院校的历史系及文化学院才开设,而且教学内容简单,学生对象面狭窄,与现在的文化学课无法相比。可以说文化学课被当做高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近几年来俄国高校人文教育改革的集中体现,是俄国高等教育实现人文化和人道化的具体体现。
苏联时代的高校人文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几十年僵化的教育体制使得这个人文教育的模式十分单一,人文教育的政治性太强,实质上就是为官方意识形态服务的。苏联解体(1991年)后,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丧失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原来的人文教育模式因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危机。最初是作为必修课的科学共产主义(也叫科学社会主义)被取消,之后是作为高校必修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被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课所代替。哲学仍然是高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它的内容已经彻底地被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门课中所占的地位与哲学史上其他哲学流派一样,甚至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很多情况下受到忽视。哲学课在总体上是多元化的,它包括哲学史上的各个主要学派和学说。这样,哲学课丧失了以前为学生提供统一的、“正确的”世界观的主要功能,现在它只能为学生提供自己选择世界观的基础和条件。而且,一方面哲学课正处在改革之中,作为一门课程而言它自身还有许多问题,另一方面世界观的选择需要广泛的基础。于是,高等教育中,从世界观的角度来看,除了哲学以外还需要能够为世界观的选择提供帮助的课程,文化学课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个需求。莫斯科大学进修学院文化学教研室主任沃兰科娃教授甚至认为,在高等院校开设文化学课,绝不是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热的简单结果,而是苏联教育体制的破产的标志,文化学课在许多方面代替了以前的哲学课。(注:听课笔记(笔者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在莫斯科进修期间,听过沃兰科娃教授的《文化学概论》课)。)。
哲学课的根本性改革标志着俄国人文教育方针的彻底改变,由此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人文教育的改革,其中,教育的人文化和人道化问题特别突出。教育的人文化和人道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导趋势,主要是针对旧的以自然科学为主的教育模式。这个旧模式在苏联教育体制中表现犹为突出,重理轻文是旧的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在苏联的高等学校建制中,理工院校是主体。在理工院校,文科课程所占比例极小,并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倾向,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学方面的知识几乎被忽略了。长期以来学生一直轻视文科,把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当作衡量一切的标准,仿佛文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在文科院校和一般的综合院校里这些倾向更明显,人文学科被强行地“科学化”,用科学的方法讲授和学习文科课程,把科学上的标准引进人文学科,从而导致了人文学科的科学化(非人文化)。因此,当今俄国人文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是,一方面在理工院校增加人文学科的课程,使学生接触到必要的人文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对过去的人文学科进行“人文化”。在俄国,教育的人道化是指教育要以人道主义为最高的指导原则和最高的价值取向,教育要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而不只是向受教育者灌输知识。人格、个性等的培养成了当今俄国教育的导向。文化学课的引进对教育的人文化和人道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在俄国高校人文课程主要包括: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等,其中文化学课最受欢迎,在整个人文教育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许多院校,文化学课是人文课程的核心。
二、文化学课的主要内容
俄国高校的文化学课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 共一学年, 总计约100学时左右。这门课有许多的名称,如文化史、文明史、 世界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史等,有一个比较流行的名称是“文化的历史及理论”,它比文化学更具体,所以被普遍采用。从这个名称中可以看出文化学这门课程的大致结构和内容,这就是文化史和文化理论两大部分。
文化学课的内容安排方式在各院校都有所不同,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文化史为主。这种安排方式的出发点是把世界各民族文化看作一个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的统一的整体,通过历史的方法揭示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揭示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具体文化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至于文化理论方面的问题,是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涉及的,而且有所侧重,如文化的形态问题、文化发展的动力问题、不同类型文化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文化的整体性问题等等。这种安排方式的比较典型的教材是波利卡尔波夫的《文化学讲义》(注:B·C·波利卡尔波夫:《文化学讲义》,俄文版,莫斯科,1997年。),全书分为24讲,前两讲(分别为文化现象、文化学的学派和理论)简单地介绍了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等知识,其余22讲是从原始文化直到20世纪的文化发展的历史:原始文化、古埃及文化、美索布达米亚文化、古伊朗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日本文化、古典阿拉伯东方文化、澳大利亚文化、哥仑布前的美洲文化、黑色非洲各民族文化、欧亚游牧民族文化、经典的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拜占庭文化、中世纪的俄罗斯文化、西欧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文化、欧洲启蒙时代的文化、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化、20世纪的文化、21世纪前的文化。在这里,关于文化史的表述明显地与哲学史雷同,这也说明文化学课程还没能够彻底地摆脱哲学课的束缚。
2.以文化理论为主。这种安排方式的基础是把文化看作是一种现象,文化学课就是对这个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在这里,文化史不单独地作为文化学课的一个部分,而是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被涉及的,它是建立和阐述文化理论的历史背景。如果说前一种以文化史为主的安排方式更适合于非文化学专业,特别是理工科各专业的学生,那么这种以文化理论为主的安排方式则更适合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它通过对文化学中最主要的问题的叙述,给出文化学的基本轮廓。帕·谢·古列维奇教授所著的《文化学》(注:帕·谢·古列维奇:《文化学》,俄文版,莫斯科,1996年。)是这种类型教材的典型代表。这本教材共十五个部分:作为一种现象的文化、文化学的地位、自然界有机体和技术主义、技术与文明、文明理论、文明的冲突、文化中的阿波罗和笛奥尼索斯的成份、文化危机、文化与反文化、古代或起源、文化的等级、分立主义和普遍主义、文化的同一性问题、思维方式是文化的类型、神秘主义是文化传统。
如果说文化史在表述上依赖于哲学史,那么,文化理论的体系结构、表述方式则与社会学、社会哲学等学科有许多的类似之处。特别是在语言的使用上,文化学对其他学科的依赖性更大。
3.文化史和文化理论各占一半。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先讲文化史,然后在文化史的基础上分析文化理论。另一种是先介绍文化理论方面的基本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叙述文化发展的历史。这种混合型的安排方式被绝大多数教师采用,其基础是把文化学课程当做文化学的引论或导论,从文化的历史和理论等各个角度介绍文化学的知识。凯费利主编的《文化学: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史》(注:凯费里主编:《文化学: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史》,俄文版,圣彼得堡,1996年。)较为典型,全书分为四部分,前两部分是文化理论,后两部分是文化史。第一部分是文化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五章:文化及其属性、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动力、文化的逻辑、文化的语言。第二部分是文化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十章:文化与生态、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传统与革新、法制文化、文化与法律、公民社会中人的尺度及道德和行为文化、文化学背景中的美学、文化系统中的宗教、哲学文化是世界观和行动的基础。第三部分是世界文化史的主要阶段,包括七章:原始社会的文化、古代东方文明中的文化、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中世纪的文化、历史与传统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启蒙时代的文化、19—20世纪之交的文化探索。第四部分是俄罗斯文化发展的道路,包括以下七章:古代俄罗斯文化的根源、中世纪俄罗斯文化的主要特征、彼得大帝改革和俄国的启蒙时代的文化、19世纪俄罗斯文化、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化、欧亚派关于文化的学说、无产阶级文化的命运。
其它类型的安排方式,基本都是以上几种方式的混合。文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安排课程内容,自己编写教学计划或讲义,因为文化学课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教材,而且这样的统一教材在不久的将来也许无法编写出来。
莫斯科石油学院文化学课的讲法很有特色,自1994年起文化学在这所院校就成了面向所有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共同课,安排在第一学期上,它包括:欧洲文化的根源(从古代到中世纪的世界文化史)、文化学及其研究对象、原始文化、古代近东文化的历史发展、美索布达米亚文化、“旧约”及其组成部分和内容、古代世界的文化(指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第二部分是由各类选修课构成,如:古代东方各民族文化的历史、9—17世纪俄罗斯文化史等等。学生根据前一学期的文化学基础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注:资料来源于笔者对该校文化学教研室的考察。)
三、文化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学课在高校人文教育中的地位问题。短短的几年之内,文化学课便在俄国高校获得了必修课的地位,与哲学这样古老的学科并列,并成为人文学科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然而这门课程从各个方面说都不成熟,所以,俄国的学术界仍然对这门课的必要性和功能经常提出疑问。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著名哲学家,俄罗斯最权威的哲学杂志《哲学问题》主编列克托尔斯基在谈到文化学这门课时说:“对于把文化学作为一门学校里的课程,我没有一个清楚的观念,因为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特色还没有形成。我认为文化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一个混合体,它包括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等。所以我认为在学校里讲授这样一门还没有独立的学科是超前的。”(注:《哲学问题》,俄文版,1997年第2期,第5页。)与此有关的文化学课的教育功能也受到怀疑。既然文化学是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那么它很难承担起确定的教育功能,特别是文化学从一开始是企图取代哲学课(至今这个观点仍然十分流行),那么从功能上说,文化学是不能胜任的。然而,另外一种相反的意见认为,尽管文化学课还不成熟,但是这门课程确实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文化背景,而这就是当代大学教育的基础——培养有文化的人。
布耶娃教授认为,当今高校的文化学课的教育功能是值得怀疑的,“一是文化学自身同哲学、社会学、文化史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划分清楚,二是实际上文化学课只是对学生应该掌握的那个文化的一个补充,现在的文化学教材都是先采取一个定义来理解文化,然而在此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内容、结构和功能、文化在社会中的领域和形式,偶尔(但很少)与人本身的文化相联系。”(注:《哲学问题》,俄文版,1997年第2 期,第14页。)
2.教材和教学大纲问题。文化学既然已经成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学研究不同,它应该有一个成熟的体系,并有通用的教材与这个体系相适应,这是任何一门大学必修课程的基本要求。然而文化学课在俄罗斯高校至今也没有形成这样的体系,没有编写出相应的通用教材。目前出版的几十种教材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区别也是十分明显的。据统计,仅1990年以后出版的文化学方面的各类教材就达40多种,特别是1994—1996年出版的文化学教材最多。教材的名称大致代表了所侧重的问题:《文化学》、《文化学概论》、《文化学引论》、《文化学基础》、《文化学的理论问题》、《文化与教育》、《文化的哲学问题》、《文化哲学》、《世界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的历史和理论》、《俄罗斯文化史》、《文化社会学》、《社会学和文化学人学引论》、《文化的概念、实质和功能》等等。这些教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化学通论,另一类是有关文化学的个别方面和专题,如:《俄罗斯文化史》、《文化社会学》、《文化哲学》、《二十世纪初俄国实证主义文化哲学》等。这些教材在概念和术语方面,在内容安排方面都不一致,甚至是混乱的。所以,有关方面(如俄国高等教育委员会)曾企图组织专家对这些教材进行考察和审定,选出几本作为“典范”教材向全国高校推广,但至今这项工作也没能获得理想的结果,因为一方面评委的意见无法统一,另一方面教师对统一教材的要求从根本上不能统一。所以,通用教材问题至今悬而未决。1995年俄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人文和社会、经济方面各学科教学大纲,其中关于文化学课的教学内容的最低要求是,“世界文化史;俄罗斯文化史;文化学中的流派和理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俄文版,莫斯科,1995年,第54页。)这个大纲只是规定了文化学教学的大致范围,但是,根据这个范围几乎是可以任意地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至少上边提到的那几种内容安排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根据。所以,文化学教师对这个大纲很不满意。
3.文化学教师短缺。文化学作为一门高校的必修课的一个突出困难是教师队伍没有建立起来。随着文化热的兴起,人们从各个学科领域纷纷转到文化学研究上来,其中多数是从哲学领域转过来的,还有是从语言文学、历史、社会学等与文化学相近或相关的领域转过来的,甚至还有从自然科学领域转行来研究文化学的。文化学的研究和教学都没有自己的专业人员。其实文化学研究只是到了90年代初才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从1994年开始建立了自己的学术机构和组织,正在培养文化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是直到1997年俄国还没有一个文化学专业的博士(当然,有许多专门从事文化学研究的人由于以前文化学没有从哲学中独立出来而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目前是通过培训等方式在短期内解决文化学教师短缺问题(如莫斯科大学教师进修学院有文化学教研室),但经过培训的教师多数情况下只能是应付局面,因为俄国毕竟没有文化学的教学传统,没有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文化学课的教师不得不一切从头做起,加上这些教师大多数是从其它专业转行过来的,其中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4.俄罗斯文化在文化学课中的位置问题。不论从文化学课程的内容上,还是从俄罗斯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的角度来看,俄罗斯文化在文化学课中都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把俄罗斯文化单独突出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有的则放在整个文化历史背景之中,即放在文化史中。当然也有不单独突出俄罗斯文化的地位,甚至忽略不提。这几种情况在上边提到的三种教材中分别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这些差异反应了人们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的不同:有的人过分强调俄国文化的独特性(这是历史上的斯拉夫派的观点);有的人认为俄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特殊部分,但与世纪文化之间以共性为主;还有的人认为在文化上,俄国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反应,西方文化具有绝对的价值,所以文化学应该以欧洲文化为主,没有必要突出俄国的文化(这是典型的欧洲中心论的观点)。
中国文化在俄国高校文化学课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尽管很小,但深受欢迎。一般叙述世界文化史,或讨论文化的类型时都涉及有中国文化部分。当然也有的教材根本不涉及,即使把中国文化作为一个部分或类型,也局限于一些很表面的问题。从总体上说,俄国高校的文化学课是以西方文化学的模式为主的。
虽然文化学课现在同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并列,成为俄国高校的必修课,并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但在许多方面文化学课的成熟性都不如前三者,它是正在形成中的一门课程。文化学课给学生的是文化学方面的知识,在这方面没有哪一门课程能代替它,然而,文化学课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到底能有多大的帮助?文化学是否应该成为大学的一门必修课?文化学课在大学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到底如何?这些问题仍然是教育界和学术界争论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