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论文_丁立发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论文_丁立发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镇人民政府 天津宝坻区 301800

摘要:对新农村背景下的小城镇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了解小城镇的作用,通过审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总结了小城镇现如今存在的问题:如土地利用率低、缺乏一个公共的交流平台、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资金缺乏、基本设施落后等,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推动生态化的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建设,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小城镇;规划;建设

小城镇的发展对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今,随着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的加大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通讯等渠道已经基本畅通。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公报显示。2006年末全国乡镇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有46.1%,乡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在一小时车程内的有78.1%,距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在50km之内的占61.3%,95.5%的村和82.6%的自然村通公路,97.6%的村和93.7%的自然村通电话。小城镇与大中城市联系紧密,已经可以被看作是城市在农村延伸的一个平台。政府应利用好这个平台,使其在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实现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目标。

1、小城镇的作用

小城镇作为我国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结合点,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同时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能够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根本性问题,担负着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责任。因此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总体规划,将小城镇看作是城市在农村延伸的一个平台,通过结合地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建立规划项目和标准,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小城镇建设目标。现阶段,我国正大力的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建设,提出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坚持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因此小城镇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土地利用缺乏总体规划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给出了清晰的思路,首先,当前我国土地制度城乡分割、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的总特征,以土地出让收入、土地抵押贷款为核心的“以地谋发展”模式,为上一轮城镇化的推进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目前土地制度安排已经明显不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许多地方对小城镇的性质认识模糊,定位不清,没有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基础进行因地制宜的发展,粗制滥造,盲目向外扩张,规划缺乏科学性,既难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也无法抑制城市漫无目的铺摊子式的无序发展。并且这种以局部和短期利益为目的的过度开发不仅能够导致区域土地结构失衡,而且会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其次,伴随着人口外流,过疏化现象逐渐出现,许多村镇建设时布局分散,“空心村”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不仅能够改变农村地区的原始风貌,也加剧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难度,有可能还会引起一系列社会安全隐患问题。再次,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在流转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迅速攀升,因此围绕土地利益争夺的现象也在不断加剧,这种征地问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2.2产品质量差,缺乏公平的交流平台

现如今,工业废水、污水不达标排放,农药、化肥的过度和非法使用,使农业生产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污染,再加上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完善,检验检疫技术、设施落后,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很多地方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致使很多不合格的农产品就直接入市。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更多关心自己的食品和健康,追求养生之道,对纯天然的有机绿色食品需求量大,这不仅导致农业比重不断降低,社会地位不断下降,而且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因此无法充分的掌握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对价格的走势也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他们只是为农产品物流提供商品源,却无法与购买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很少能形成真正利益的共同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使农民很容易受到价格欺诈,农产品流通中的风险大多数也转嫁到农民身上。

2.3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养殖业不能够独立发展,需要长期依赖于种植业,这种格局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例如:大型养殖场中牲畜养殖的废水随意排放,不能够加以利用;农药化肥的使用和塑料薄膜等有机废气物污染等使用和管理方式比较落后,这不仅使生产规模难以稳定扩大,而且产品质量也难以稳定提高。在养殖业产品的开发利用上,主要局限于食品类,而在蕴藏着巨大经济效益的非食品类养殖产品上,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增产却不增收。农业产业链不长,农产品加工率低,农业增产而不增收的现象十分明显,再加上市场准入条件的提高,使农产品在品种类型、质量档次、工艺水平、营销策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主要措施

3.1制定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第二十四章,对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给出了六个方面的重大政策改革方向,分别是建立城镇用地规模结构调控机制、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和强化耕地保护制度。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1有效利用土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针对村镇发展规模不合理、耕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利用方式粗放等问题:首先,政府应对耕地实行重点保护,科学引导,防止建设用地进一步扩大,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和布局。第二,可以通过市场采用经济规律,通过多种经济杠杆调节土地利用规模,对盲目扩张建设用地进行约束,积极开展土地改良和土地整理。最后,对人口少、布局零散、土地利用率不高的村,施行撤销合并,集中建设,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步伐,推进农村建设节约集约用地。

3.1.2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严格的用地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六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这个集体究竟是属于哪一级,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为了让各个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明确土地产权,必须抓紧制定、完善和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在小城镇实行国家土地政策问题上,应当完善土地承包政策,推进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确保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得到保障,使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让农民在小城镇中得到实际利益。

3.2提高农产品质量

由于广大村民往往直接接触的是小城镇上的农资经销点,因此,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小城镇农资市场的监管,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等,确保农民购买到安全可靠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并且逐步扩大以小城镇为着力点的惠农政策覆盖面。其次,可以将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集中治理环境污染。

结语:

总之,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现代小城镇的地位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因此,小城镇规划建设应抓住重点,搞出特色,注重生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避免破坏生态的盲目发展。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M].北京:北京出版社;文津出版社.2006

[2]胡兵,乔晶.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J].生态经济,2005,10

[3]王广信,迟树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探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论文作者:丁立发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3

标签:;  ;  ;  ;  ;  ;  ;  ;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论文_丁立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