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也是城市建设中降低净流的重要路径,能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管理结构的升级,确保水资源短缺问题能得到有效处理和系统化管控。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对新兴城市形态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发展机制的综合优化。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问题;控制措施
1导言
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缓解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也可加强雨水回收和再利用,但这项技术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以至于在建设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海绵城市已成为水文循环和可持续良性健康发展的一个新的城市建设模式。随着如火如荼的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中面临着从建设模式、规划、工程设计到后期的绩效考核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因地制宜、合理高效地选择技术设施与产品成为突出问题和迫切需求。
2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
“海绵城市”就是将原来大量排至管渠末端的雨水,通过如同“海绵”一样在应对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变化时具有弹性的建筑、道路和草地、河流等吸收、存蓄、渗透消化掉,有效破解城市“逢雨必涝”的魔咒,同时补充和净化地下水源的城市建设方法。在城市缺水干旱时,又可以将大雨时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让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在城市的各个区域,设置若干地块,作为海绵体;这些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下暴雨的时候就成为蓄水之地。泥地、草地、树林,以及小河、小湖泊、下水道、蓄水池等,都能吸收大量雨水。这样,可以把雨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暴雨时雨水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当大量雨水都被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就没有积水,也没有内涝。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广泛利用,如浇灌花草植物、洗车、冲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海绵城市要求对天然河流、湖泊进行保护和利用,要求尽可能减少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及钢筋混凝土蓄水池,要求排水设施与城市已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并解决暴雨后城市排污道、厕所污物溢出对水环境污染的问题。从经济角度看,海绵城市的建设,一是降低了城市建设的成本,二是降低了内涝造成的一系列经济损失,三是发挥了城市的生态效益。
3海绵城市建设及相关技术问题
3.1突袭式建设存在弊端和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将给城市带来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例如,改造道路绿化带为海绵体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理论支撑和安全评价,特别是在北方城市,植物品种普遍耐涝,夏季降水可能会瞬间发生,导致灾难性后果。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改造原有市政设施,将基本结构破坏到一定程度,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避免人为灾后重建。雨水的后期净化和回用不仅成本高,安全风险具有一定的处理效果和利用率。此外,随着进一步建设和后期应用逐渐深入,需要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新旧观念的对抗
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不难发现,传统城市建设大都采用“以求应供”的模式,导致大量资源的不合理堆滞浪费。而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却如它的名字一般,有弹性地“以供应求”。从根本上与传统的城市雨洪管理模式区别开来,也就使得大部分企业难以适应,从而成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阻碍。传统的城市雨洪管理建设设施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地面下纵横交错的下水道正是最好的体现。仔细想想,我们不难发现:雨水直接变成了废水。事实上,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强,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的逐步稀缺,雨水——资源回收率及其低的天然水资源,是具有超能的创造力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效益,生态上带来的益处简直是国人的福音。所以,深入贯彻落实“海绵思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海绵思想,即有弹性的思想,以海绵城市为出发点,不拘泥与时代,不拘泥于生活。以此逐步构建生态和谐的社会。
3.3管理体制条块分割
海绵城市建设,是运用整体性思维对城市生态予以综合性治理的重大创举。“由于地方政府的部门利益和行政责权所使然,往往政出多门,不能形成统筹协调的生态治理系统。不同的生态环境要素被分开来管理,甚至同一生态环境要素也被分割成几个方面来管理,使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有机整体性被割裂,因此,难以达到生态治理上的高效率和生态环境系统的最优化。”以我国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为例,城市地面水、地下水、居民用水、工业用水、农林牧渔业供水、水污染,这些并不是由一个或两个部门实施集中统一管理,而是分属于建设部门和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部等多个部门,这种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格局,无法形成严密规范和高效协调的生态治理系统。
4海绵城市建设及相关技术措施
4.1构建园林绿化草沟
在城市园林绿化项目建立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管理应用效度和控制模型之间的完整度,实现整体管控机制和效果的优化。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管控效果和实际管理机制,践行绿化要求,并对绿色植被以及管理维度进行升级。地表沟渠中对绿色植被进行系统化升级和处理,利用排水系统关联结构建构有效性。在雨季进行效果互通,确保水源有效收集,也能提高净化水源和涵养水源的能力,提高城市排水有效性。结合实际管理需求和管控措施,落实雨水花园以及生物滞留带等设施,确保改造项目符合实际需求,也能一定程度上保证安居工程项目的综合优化,保证积水问题和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利用生物滞留带能实现最优化控水,保证园林绿化中的土壤以及植被能获得净化雨水,从而一定程度上筛选那径流的改造项目,切实维护整体管理机制和管控效果的最优化,实现经济发展机制和管理要求的综合化升级。另外,在实际改造项目建立过程中,主要是将处理后的水直接输送至治理区,利用隔离带以及水洼区等方式进行综合化治理,在过滤后,能实现水资源系统的综合性优化。生物滞留带等雨水净化系统和管理机制等项目的综合分析和系统化优化
4.2建构下沉式绿地结构
在应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绿地管理的过程中,针对相关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分析,需要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系统化处理,结合整体管理层级结构和管控模型。针对目前问题,多数城市绿地设计项目结构都要高于道路路面,而利用条石对绿化带以及道路进行有效分割,这种传统的管理结构和绿化管理模型不利于雨水的流动和利用。而新型绿化海绵城市结构中,整体管理体系具有吸水性,其整体结构能像海绵进行吸水。正是基于此,在实际建立结构中应用下沉式绿地处理机制,能实现园林绿化的发展目标,且整体成效较为明显,利用下沉式绿地结构对调蓄容积进行有效控制和集中管理,真正落实蓄水和净水目标,要借助湿塘、湿地和生物滞留设施等对其进行集中处理,确保管理维度和管控要求的贴合度。比如:无锡市新吴区海绵体公园示范工程:在小游园内选择低洼区域,建设下沉式绿地。通过梯田式种植池,让周边雨水过滤收集到开挖的湿地蓄水池内,蓄水池设有溢水口,降雨量不大时,雨水在此沉淀净化;当蓄水量达到最高水位时,则通过溢水口进入城市雨水管网,这样下沉式绿地像海绵一样承担了过滤、滞留雨水的作用,缓解了雨水管网的压力。
5结论
总而言之,在海绵城市系统建立过程中,正是基于新兴城市形态的综合管控,需要在维护新型城市理念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落实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发展观念,也为了进一步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提供有效的助力。
参考文献:
[1]方正,张磊,刘非.海绵城市建设及相关技术问题分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6,03:31-36+56.
[2]邱睿.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关键点分析[J].现代园艺,2016,12:211-212.
[3]栾勇,刘家宏.海绵城市建设中相关支撑技术简介[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6,05:374-378.
[4]李玲.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问题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30:110-111.
论文作者:李红伟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3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雨水论文; 绿地论文; 结构论文; 水资源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