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舆论监督类新闻采编技巧的探讨
王冰 巴彦淖尔广播电视台
摘要: 作为舆论监督类新闻的采编人员应坚定自我职业认知,具备发现问题的敏感性,以专业的采编能力为群众提供更加真实、直观、有效的新闻信息。本文将结合舆论类新闻的特点,讨论选择最佳取证方式、加强突发应变能力、保持客观冷静态度、提高自我安全意识等采编技巧,为工作人员开展采编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舆论监督;新闻采编;采编技巧
舆论监督类新闻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着一定社会舆论导向与社会监督的责任。但是目前有很多采编人员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不能客观冷静的看待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导致群众降低对舆论监督类新闻的信任度,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因此分析科学的采编技巧,对提高电视新闻质量十分重要。
一、舆论监督类新闻的特点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了新闻舆论的工作方向,指明舆论监督类新闻要做到“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因此在开展舆论监督类新闻的采编工作时,也要做到上述几点。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命脉,也是舆论监督类型的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但是目前很多舆论类新闻为了获取受众的关注,开始模糊舆论导向的界限。例如:我国法律规定对于刑事案件的量刑情况与定性情况不能采取评价,但是在实际的媒体传播环境中,仍有一些新闻凭条融入了自己的主观看法。不仅会煽动受众情绪,同时也不利于法律执行正常的处理流程,舆论监督类新闻本身并不具备舆论导向的功能,而是通过反映客观事实,让受众了解事情的正向并做出判断或评价。因此采编人员应明确自己的定位,清楚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保持工作时的严肃性与纪律性。因为舆论监督类新闻的采编人员在收集素材时,往往要深入社会,与事件的相关人员直接接触,所以工作难度较大,为保证新闻质量需要掌握以下几点采编技巧[1]。
据中国知网统计: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我院医务人员近两年发表得学术论文2016年度为482篇、2017年度为557篇。有效提升了我院各类型读者的信息素养和科研产出能力,同时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与技能。
二、舆论监督类新闻采编的技巧
(一)选择最佳取证方式
不同类型的新闻在取证采访的方式上也有明显区别,所以想要确保采访工作顺利开展,就需要“因材施教”。做好前期的采访准备工作,选择最佳的取证方式。根据事件实际情况设置出“直击痛点”的问题,并根据被采访对象的年龄、职位、生活环境列出采访提纲,确保采访细节得到丰满。而且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无法预知被访人的回答,所以要严格按照提纲设置的问题进行采访,以免采访进行时受到外界因素所干扰而导致采访方向倾斜。记者应明确自己与被访者是处于平等、合作的关系,并且采访的目的就是为了新闻输出获取证据,精准、可靠的证据是新闻的基础,尤其是对于舆论监督类新闻来说,取证更是重中之重因此记者应灵活使用取证方式,例如:隐蔽录像、隐蔽录音、拍摄图像等等。
和大米混合煮饭。在大米饭表面撒一层生燕麦片,并不会影响大米饭的美味,还增加了香气。燕麦片吸水性强,需要额外多加点水。
(二)保持客观冷静态度
记者这项职业的专业性与社会性都比较强,特别是舆论监督新闻采访记者,更是背负着舆论监督责任的重要责任。因此舆论监督类新闻的采编记者需要重视新闻素材的权威性、科学性、真实性。保持客观冷静的工作态度更是一名记者必须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水准。因为才采访过程中,被访人会传达出各式各样的意图与态度,有的是为了获取同情企图掩盖自己的行为,有的则是将自己的怨气发泄给记者。这时记者要沉着冷静,保证客观、公平、公正的态度,坚定采访的意图与目标,真实传达事情的真相,不能随意扭曲、改变、夸大被访者的意思。目前新闻媒体平台都很容易出现“越位”的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涉及到司法、制度的事件中,舆论监督类新闻中的一言一词都会对社会群众的评价产生巨大影响。所以记者在进行采编工作时,要合理把握自己阐述的尺度,保持公允的态度,不能在新闻中增加自己私人情感,做到将新闻时间真实、全面的呈现给受众。
(三)提高自我安全意识
一直以来舆论监督类新闻在采编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安全风险,因为受众所关注的社会新闻所涉猎的范围比较繁杂,包含了社会中的各个阶层,例如:政府高官、企业管理者、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者、涉及事件本身的黑恶群体等等。因此采编人员在进行采访时往往需要隐蔽进行,甚至生命安全都会受到一定的威胁。但是这种风险也是完成舆论监督素材采集的毕竟环境。作为记者,需要不断提高自我安全意识,正确处理这种风险,在获取需要的新闻真相的同时,合法的保护自身权益。因为只有保证自身安全,才能推进采访工作顺利进行。首先在了解新闻事件后要根据情况适当隐藏自己的身份,如果被采访者表现出恶劣、不配合甚至威胁的态度时,要及时变通自己的语言,例如:对于一些黑加工坊可以表现出合作、进货的意愿,减轻对方的怀疑,以免出现肢体冲突。另外,作为舆论监督新闻的采编人员要具备基本的防范意识,例如:在外出采访之前要在手机中设置快速报警按键,发生危险后迅速向警方求助[2]。
三、结论
综上所述,近几年新媒体盛行,很多社会新闻在庞杂的网络环境中都无法保证自身的真实性。作为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监督新闻应坚定信念,塑造高水平的职业道德认知,不受网络环境的干扰,深入事件的中心,挖掘新闻真相,从而给观众带来更真实、直观、准确的咨询服务,留住观众的信任。
参考文献:
[1]刘桂玉.关于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思考——从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舆论监督事件说起[J].青年记者,2019(25):36-37.
[2]毛锦伟.新媒体时代党报舆论监督的深化、拓展和出路——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民情12345”栏目为例[J].新闻世界,2019(03):32-37.
标签:舆论监督论文; 新闻采编论文; 采编技巧论文; 巴彦淖尔广播电视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