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凯[1]2007年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资源型城市曾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资源枯竭、市场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等原因,一些城市出现经济衰退、环境恶化、大量社会群体性事件发生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和多种分析方法,始终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展开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研究对象的背景与意义出发,指出资源枯竭型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在简要回顾了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些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结构与创新。第二部分首先探讨了什么是资源型城市,在此基础之上指出资源枯竭型城市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特殊阶段,并总结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的协调发展。第叁部分通过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总结出这些经验对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些启示。第四部分以白银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提出了白银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其次阐述了政府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措施;最后对白银市潜在的接续产业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且构建了白银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1990~2005年共十六年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对白银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白银市的经济转型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五部分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和对白银市的具体分析,提出了五条针对性较强的政策建议,希望能对白银市的进一步经济转型有借鉴作用,并有益于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史晋娜[2]2007年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这是由于这些城市因资源而兴,但是,伴随着资源型城市的不断发展会出现城市产业结构畸形、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如不加以控制,还会随着资源的减少而出现“矿竭城衰”的状况。我国资源型城市共计118座,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是非常大的一个城市类型。这118座资源型城市中,有些经过多年的粗放式发展已经出现了资源衰竭的状况,而有些才刚刚进入成熟期。对于处于不同时期的资源型城市,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是有所区别的。但是目前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转型”,而非“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更多的针对已出现了资源衰竭的城市进行研究,研究范围相对狭窄。因此,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以煤炭资源型城市山西省晋城市为案例研究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全国的资源型城市乃至世界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首先,本文在界定了资源型城市、研究了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分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联系与区别做出了明确界定。其次,通过对煤炭资源型城市晋城市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选取了27个指标,运用目标层次法对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在对晋城市发展现状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了定性分析。以此为基础,得出如下结论:一、晋城市目前处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成熟期;二、晋城市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叁、目前的晋城市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谋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即新一轮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的开始。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结合晋城市的实际情况,本文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确立“循序渐转”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先依托产业链延伸发展新的主导产业,与此同时培育下一轮产业生命周期中更新的主导产业)、形成“工业型生态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推动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唐启迪[3]2016年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研究》文中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引发的种种产业、生态、社会问题已然成为影响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从域外国家和地区情况来看,一些国家开始运用法治手段对其进行规制,通过法律、规范性文件,明确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公民的相关权利与义务,调整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而从我国现实的法治情况看,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却不容乐观。无论是在法治理念、法治体系、制度建构等方面都存在值得深入反思和继续探索的地方。在这种情形下,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层面的议题理应受到必要关注。为此,本文一方面从基础理论层面,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理论意涵、现实意义与制度价值;另一方面,从制度建构层面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备本土适应性的制度建构和法治规制方案,以期能够为中国,特别是湖南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法治化思路。本文的论述架构,除绪论部分以外,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概述。从“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叁个概念的阐释入手明确研究的基础范畴。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是规范公共机构和社会主体资源枯竭型城市治理行为的总称。它以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为法治目的,以特定空间区域整体为调整对象,以产业转型、生态修复、社会治理、司法保障等为主要内容,以政府管制与公众参与互动为治理手段,并覆盖了准入与开发、拓展与扶持、转型与退出全过程。其法治的必要性,源于社会的现实需要以及资源枯竭型城市治理对制度措施稳定性的渴求,体现了社会正义、利益平衡和社会发展权的诉求。第二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现状及实效。从法治现状看,经过若干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务院两个重要文件为政策基础,以环境治理、经济转型和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覆盖准入与开发、拓展与扶持、转型与退出全过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治理规则体系;从运行实效上看,本文选取湖南省3个县级资源枯竭型城市为样本,通过实地调研、参观走访,梳理、分析了法治实施取得的成效,并指出法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叁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现有法治存在结构性和制度双重问题。就法治结构而言,在规制路径选择上,政策指导被倚重,政策法治化程度较低;在规制体系上,相关立法较多,专门立法欠缺;在规制主体上,偏重于中央层面的立法,地方层面立法较少;在规制重点上,实体性规范较多,约束权力运行的程序性规范较少。就制度内容而言,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在有序开发综合利用资源、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财政转移支付与征收资源税费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问题。上述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先行经验不足、司法保障不完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具有综合性,背后关涉复杂利益博弈,需要展开深层次的利益调整。第四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域外镜鉴。资源枯竭型城市治理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社会问题。域外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等已经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方面,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步伐,形成了各自的规制特征。依靠法治手段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予以扶助,对于我国现阶段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第五部分,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的完善。就立法模式而言,我国应专门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展开立法,专门立法的形式应当是行政法规,并且应与地方立法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法治体系。在国家相关立法的完善方面,除了制定完善《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以外,还需要调整完善其他相关立法,以形成综合性的保障体系。在湖南省专门立法的探索上,湖南省具备制定专门立法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湖南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的基本框架主要应包含:总则、准入与开发、拓展与扶持、转型与退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统筹、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经济补偿与激励、法律责任、附则等内容。第六部分,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司法保障的完善。从法治运行层面看,在立法完善、严格执法以外,还应充分发挥环境司法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保障作用。通过加强环境司法来弥补行政执法的不足,形成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行政与司法手段的双轮驱动,并通过及时、有效、公正地裁判惩治相关违法犯罪行为,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主要的改革路径包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司法理念、畅通诉讼渠道、实现司法专门化、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相关环境公益诉讼的实施、完善诉讼程序、加大对环境犯罪和相关职务犯罪的惩治力度等,以完善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司法保障。
向铮[4]2016年在《基于产业转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是资源,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城市。我国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出现于19世纪洋务运动时期,在建国后为配合我国推行重工业战略,经历了蓬勃发展,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体系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也为国家战略性能源安全供应体系提供了保障。由于资源储量的有限性,经过持续高强度的开采,受限于增长模式较为粗放,可持续发展观念淡漠,从计划经济切换至市场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资源利用率没有得到保障,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轨,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城市开始出现开采成本大幅攀升,失业人数激增,下岗职工无力承担生活开支等问题,体制性和结构性的问题凸显,有些城市甚至面临矿衰城竭的问题,城市的竞争力急速滑落。转方式、调结构,积极引导产业转型逐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由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很多国家都面临的难题,转型效果也良莠不齐,即便是在山东一省,煤炭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转型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究竟哪些因素对山东煤城的转型促进作用更加具有决定性,这些因素与城市竞争力提升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本文研究的问题。通过对于问题的研究,能够科学的分析找到更值得关注和对发展影响力更大的因素,帮助决策者制定城市转型提升过程中的政策和管理办法,这是本文研究的实践目的。本文对产业转型和城市竞争力提升的研究分为五个部分:(1)提出问题和收集问题相关材料部分(第1章、第2章、第3章):第1章主要简述了对问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现阶段煤炭资源型城市所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研究的意义和思路做出简述。第2章对相关概念界定、特征和规律进行了探讨。首先阐述了资源型城市的定义和衡量尺度,分析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明确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目标和产业转型的概念。第3章分门别类的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回顾了国内外对于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成果。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研究差异,寻找到了较为空白的区域,为本文的研究寻找到了切入点。(2)我国煤炭产业综合分析及关于山东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灵活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部分(第4章):第二部分首先通过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山东,山东环比各省区叁个角度对比分析了我国现有能源结构和煤炭发展趋势,说明了煤炭产业的重要性及山东煤炭资源型城市进行转型的紧迫性。其次,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构建了山东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灵活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并综合计算出了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基准城市作为参照。再次,对山东煤城进行随机抽样后完成了样本城市与基准城市间的单项指标动态分析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讨论,得出了关于山东煤城转型灵活性的研究结果。(3)关于山东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灵活性对城市竞争力提升影响因素的路径研究(第5章):首先简述了国内外比较权威的城市竞争力模型,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影响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四个主要矛盾。对其中可能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产生影响的因子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设计了研究假设。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并讨论了假设检验结果。(4)结合数据结论对实践经验进行吸取和借鉴部分(第6章):以数据结论的基础,有选择和重点地吸取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验,并分析了其中值得山东煤城转型提升借鉴的精华。对相关国家的转型模式和提升政策作出了归纳和吸取,分析了其措施方法对山东煤城的启示。(5)关于山东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竞争力系统性提升路径及策略和保障顺利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部分(第7章、第8章):第7章主要结合第五章的定量分析与第六章定性分析的内容,首先从产业角度讨论了新主导产业对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涉及新主导产业的选择规律、误区、模式等问题。然后又从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展开讨论了提升竞争力的策略。第8章是在通篇对问题研究后对于如何能够以更为柔顺和平滑的方式促进山东煤城产业转型和竞争力提升做出的思考和建议。讨论了发展过程中对山东煤城的政策支持在财税引导、金融体系建设、土地使用方式、资本运作、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以及通过对参与国际竞争打破资源诅咒等政府治理方面的问题。
牛妍[5]2007年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文中认为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发展起来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多年开采,这些资源型城市出现了资源衰竭、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地方财政困难、下岗职工就业压力大、经济增长缓慢、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强等问题。如何避免矿竭城衰,使这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至今为止尚未破解的世界性难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增长极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和阻碍城市经济转型的制约因素。为了使研究具有典型性、研究成果更具现实可行性,本文还以典型资源型城市“镍都”金昌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与理论指导。
韩术合, 张寿庭, 裴秋明[6]2016年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以来资源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在文献调研的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和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其中,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各个阶段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和研究重点各有侧重;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经历了资源型城市研究萌芽阶段、学术讨论起步阶段、转型及可持续发展全面研究和转型集中实践研究4个阶段,第叁阶段是国内研究的"黄金期",包括9个方面重点研究内容。研究认为,建立和完善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体系,创立和引入更加有效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创新和总结转型模式与模型,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王菲[7]2006年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我国有县、市级资源型城市100多座,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巨额利润和税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资源型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体系乃至区域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大局。由于种种原因,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与障碍。因此研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何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其综合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的进展以及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和特征,然后依据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构建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同时在对各种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后,确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大庆市是石油城市,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的特点。本文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大庆的实际,构建了大庆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大庆市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进行了诊断,分析了大庆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大庆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李平[8]2009年在《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一大批资源的发现和勘查开发成功,一座座资源型城市拔地而起,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但长期以来,在资源无限思想的指导下,高强度地对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开采,许多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资源衰竭、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地方财政困难、下岗失业压力大、经济增长缓慢、社会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在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规避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的依赖,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主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中,在对资源、资源型城市、资源型产业、产业结构演进这样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遵照科学性与现实性原则、全面性与系统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简明性与可操作性原则、发生学与动态性的原则,通过聚类分析,将资源型城市分为资源产业依附型、资源产业并重型和资源产业主导型叁类。用不同类别城市产业结构的特征来说明聚类的判断标准,选择K-均值聚类方法作为资源型城市的聚类方法,并运用SPSS软件对枣庄、东营、济宁等12个资源型城市进行分类,验证聚类方法的可行性。根据投入和产出,对资源产业并重型城市和资源产业主导型城市进行类别分析,建立研究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叁种模型:替代演进模型、非均衡演进模型、扩散演进模型。通过对这两类城市产业结构演进的不同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和排序,确立其产业转型模式。以枣庄市和兖州市为例,研究这两类城市的产业结构演进状况及未来可以采取的演进措施。由于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的,在转型过程中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影响产业转型的因素也就是可持续发展中应该解决和注意的问题,由此提出对策并建立保障体系。笔者采用定性、定量及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发现其内在的新的规律和特点。把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力求在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共同探索转型经验环境下探讨我国尤其是山东省的这类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等主要问题,可为政府制定政策和管理提供依据,为资源型城市及其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程建方[9]2011年在《当代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是构成国家和地区的一个个微量元素,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比较突出的位置。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这一特殊形体应运而生,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又使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大大加快。具体对于我们国家实际而言,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类特殊的城市群体,大多是在建国后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后期形成的。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城市群体中占有很大比重,他们为我国国民体系的建立,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但由于资源型城市本身的发展受到管理体制、资源储量和开发模式等多重因素影响和限制,资源型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也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发生较为显着的变化。如果还是坚持早期的以资源消耗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必将随资源的开采殆尽其经济增长出现萧条乃至停滞。因此,针对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现状,探索一条经济、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便变得尤其重要。当前,在全球经济加速一体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大背景下,新材料、新能源大量应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这一切都使处于落后发展模式的资源型城市加速衰退。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诸如企业与城市各自功能混淆不清、产业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环保问题严峻、资源面临开采殆尽和城市各项矛盾错综复杂等问题。怎样发挥资源型城市的优势,积极弥补其劣势,做到扬长避短,继而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地具有针对性的自身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途径及对策措施,是摆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研究资源型城市的现状、特征、发展及变化规律,积极探求一条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写此文主要是基于通过总结归纳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产业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积极分析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生命周期,努力探寻其客观规律,从而为探索与我国实际国情相适应的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这一思路而展开的。本文充分运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首先阐述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继而归纳介绍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在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成功经验。在分析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指出了其衰退的原因及资源型城市当前发展面临的困难,最后将重点放在了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与对策上,并探索了政府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
牛美灵[10]2005年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源型城市一般是由其先天的资源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目前资源型城市形成的特殊性和体制管理上的误区,使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动因,探索资源型产业的模式选择,必将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八章,主体部分由六章构成,可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2—3)本部分由两章构成。2 主要对资源型城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归纳,介绍了目前资源型城市的主要分类。3 分别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相关理论,并根据本文主旨,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相结合,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第二部分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性分析(4—6)本部分由叁章构成。4主要分析影响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从产业结构、体制、发展所需资金、人才这几个角度进行逐一分析,特别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的突出问题从产生的机制到存在的问题给予了重点剖析。由资源特性中的非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必须走可持续发展这条道路,才能避免“矿竭城废”。由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都在进行探索出路,因此,5 先介绍了国外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种
参考文献:
[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 亢凯.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2].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史晋娜. 四川大学. 2007
[3].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研究[D]. 唐启迪. 湘潭大学. 2016
[4]. 基于产业转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 向铮. 山东师范大学. 2016
[5].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 牛妍.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6]. 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 韩术合, 张寿庭, 裴秋明.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6
[7].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研究[D]. 王菲. 大庆石油学院. 2006
[8]. 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平. 山东科技大学. 2009
[9]. 当代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 程建方.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
[10].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牛美灵. 新疆大学. 2005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资源枯竭城市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法治政府论文; 立法原则论文; 煤炭资源论文; 法治国家论文; 产业转型论文; 国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