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了解,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决定初中生德育教育的重点学科,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载体,展开德育教育,能够让广大初中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思想,对于初中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更加有效,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融入赏识教育,从而构建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11-176-01
前言: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重点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遵循学生本位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归属感。因此,在组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政治教师应合理引进赏识教育,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以及在生活中表现的行为与品德,给予一定的赏识和激励性评价,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培养与建设。
一、赏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素质改革的全面到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呈现出全新面貌[1]。新课标要求政治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核心,根据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而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将其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将呈现出十分显著的课堂效果。首先,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通过赏识教育能够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建立起课程学习的自信心,从而督促学生主动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当中,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通过赏识教育还能够获得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认可感,增进师生感情。
二、赏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路径
(一)规范教学语言,关注学生学习表现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政治教师应该合理规范教学语言,合理选择教学语言[2]。首先,教师应保持语言和谐、幽默,保证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获得有效调动。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深入观察并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从学生的学习表现中,了解学生在具体事情上所表现的德育素养和法治思想,并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堂教学。比如说,教师在讲解《交友的智慧》时,不妨根据交友的原则,以及自身对友谊的认识展开课堂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相互探讨和交流,让学生对交友形成正确认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和肯定,促使学生对课程学习建立起自信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立足于学生个体情况考虑,赏识学生行为与品德
教师在组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不妨立足于学生个体情况考虑,综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良好行为表现以及道德品质,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既能够满足学生个人荣誉感,又能有效地发挥榜样带头作用。首先,教师应该重视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表现。之后根据道德与法治具体课程内容,引入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将两者综合分析。以便学生根据自己对实际生活的认知,对道德内涵和法治思想认知更加准确。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师生交往》时,教师可以将某位学生在师生交往期间的良好表现作为案例,呈现给班级其他学生。以便学生在真实案例的引导下,对如何进行师生交往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
(三)丰富教学渠道,重视道德素养与法治思想培养
教师为了更好地将赏识教育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需要丰富教学渠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更加主动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归属感。例如,在《网络交友新时空》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如何正确看待网络交友展开辩论活动,并根据自身生活常识,以及对网络的态度组织发言。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对与网络交友相关的道德内涵与法治内容,形成正确思想认知。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情境模拟演示、角色表演以及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有效落实赏识教育。
(四)构建良好班风、校风、家风,营造良好的德育气氛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良好班风、校风,构建良好的德育教育体系,从而实现初中生品德修养和法治思想有效建设。作为任课教师要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3]。并鼓励班级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积极学习法治常识,提升自身法治修养。同时,在落实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政治教师应该与学生家长建立有效联系,要求学生家长明确教育理念,以赏识教育的方式,规范学生的行为表现,提高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并实现法治思想、认知的有效培养。
结论:综上,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阶段重点学科,不仅属于文化基础课程,同时也决定着初中生的德育素养建设。为了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价值,实现初中生德育素养培养,政治教师应该将赏识教育有效引进到课堂当中,通过鼓励和激励学生行为表现,端正学生道德修养,加强初中生法治思想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小燕. 赏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 文理导航(上旬), 2018(1):88-88.
[2]刘爱霞. 论赏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2017(2).
[3]刘凡华. 赏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016.
论文作者:李万利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法治论文; 学生论文; 道德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初中论文; 初中生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