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高校空间分布研究--以三省为例_地级市论文

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空间分布研究——对三个案例省份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院校论文,省份论文,案例论文,我国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8)03-0108-09

一、引言

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1][2][3][4],而在各级教育结构中,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1][2]。在我国,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校的比重呈逐渐上升趋势(见表1),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地方高等院校可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地方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否均衡,对于经济社会能否协调发展,对于缩小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区域差距的研究较为丰富[5](P162—177),而有关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差距的研究还显不足。梁志、曾冬梅运用“每亿元GDP负担的大学生数”、“每百万人口拥有的高校数”、“每万人口拥有的在校生数”、“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等指标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经济和人口的区域布局进行了分析[6],薛澜、侯龙龙使用全国城市发展和高等教育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等指标对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分布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①。与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有三个特点:第一,聚焦于地方高等院校,这是高等教育空间分布研究中被忽略的一个群体;第二,运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研究,这可以揭示大样本无法深入的内容;第三,分析了高等教育的区域差异同各行政区城市化程度之间的关系。

二、数据及衡量地方高等院校布局的指标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取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

1.使用“每万人所供养的大学生数”和“在校生数/亿元GDP”等绝对差异指标,可作为衡量各省高等教育资源差异的基本指标。

2.将城市化指标与绝对差异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求其相关系数Pearson检验。该指标可对各行政区的城市化程度与行政区内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状况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探究各行政区与其内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之间的关系。

3.研究案例省份的高等教育总体分布——高等教育人口相对于各城市GDP水平和人口的均衡程度②。

4.研究分布于地级市和县级市的高校的特点:总体情况、规模、学校类型等。

5.进行地级市、县级市与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以及省会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差异的比较。

三、实证分析

为了说明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的分布和发展情况,下面分别以山东省、湖南省和甘肃省分别作为东、中、西部的案例省份进行具体分析③。

(一)东部省份案例:山东省

2002年,山东省的48个城市中,除了济南和青岛两个副省级城市外,另有15个地级市和31个县级市。从表2可以看出,山东省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从在校生规模和专任教师人数看,排在前四位的城市为:济南、青岛、烟台和泰安;同山东省各城市的城市化率相对照,高等教育的在校生规模和专任教师人数与各城市的城市化发展不相一致;从每万人供养的大学生数和亿元GDP负担的大学生数这两个指标来看,前一指标排在前四位的是济南、青岛、泰安和烟台,而后一指标排在前四位的是烟台、淄博、济南和泰安。可见,高等教育相对于人口的发展同相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是不一致的。此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1个地级市和31个县级市的高等教育接近空白。高等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济南和青岛两个副省级城市,而14个地级市的高等教育相对薄弱。

下面再进一步分析山东省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济南和青岛)与其他地级、县级市的高等教育差异。从表3可以看出,山东省地级市的高校以师范院校(4所)、医学院(5所)和大专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12所)居多,而综合类的经管、政法、工程等面向工商企业需要的高校类型偏少。

总之,山东省高等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平衡,高等教育的发展同城市化的发展不相协调;除了少数城市外,地级市的高等教育资源不仅匮乏,而且学校类型受历史影响也存在局限。此外,山东省的大量城市高等教育仍处于空白状态,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中部省份案例:湖南省

2002年,湖南省的29个城市中共有13个地级市和16个县级市。从表4可以看出,湖南省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过于集中在省会长沙,而其余12个地级市的高等教育相对薄弱。另外,16个县级市的高等教育接近空白。

下面再来看长沙与其他地级、县级市的高等教育差异。观察表5,可以看出湖南省地级市的高校以师范院校(2所)、医学院(4所)和大专型职业技术学院(12所)居多,而综合类的经管、政法、工程等类型偏少。

可以看出,湖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平衡,高校过分集中在省会长沙;地级市的高等教育资源不仅匮乏,而且学校类型也很单一;其他城市的高等教育仍处于空白状态。

(三)西部省份案例:甘肃省

2002年甘肃省的14个城市中,除了省会兰州外,另有9个地级市和4个县级市。从表6可以看出,甘肃省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就高等学校数、在校生规模和专任教师数而言,过于集中在省会兰州,虽然另有4个地级市拥有高等院校,但数量偏少。更应引起注意的是,其他5个地级市和4个县级市的高等教育接近空白。从在校生规模和专任教师人数看,排在前四位的城市为:兰州、天水、张掖和庆阳;同甘肃省各城市的城市化率相对照,高等教育的在校生规模和专任教师人数与各城市的城市化发展不相一致。

总之,与山东、湖南的情况类似,甘肃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很不平衡,高校过分集中在省会城市,其他城市所拥有的高等教育资源数量很少。而且,从在校生规模和专任教师人数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各城市的城市化发展不相一致。

(四)对三个省份高校布局的比较

1.城市化水平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相关性

这里,我们对城市化率和“每万人供养的大学生数”、“亿元GDP负担的大学生数”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从表8的结果可以看出,山东、湖南、甘肃的城市化率与高等教育这两个指标都是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三个省份各城市万人供养的大学生数越高,亿元GDP负担的大学生数越多;高等教育资源越充裕,该省份城市化程度就越高。其中,除甘肃外,城市化率与每万人供养的大学生数相关程度较高(山东和湖南分别为0.66和0.7,而甘肃只有0.3左右)。所以,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如济南、青岛、淄博、东营、威海、长沙、郴州、淄博、株洲、湘潭、衡阳),其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充裕;而在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城市(如菏泽、临沂、邵阳、永州),相应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2.从分布系数和泰尔指数比较三个省份的高等教育分布

从分布系数的情况看(参见表9),山东和湖南的分布系数1和3在0.6左右,都大于分布系数2和4(在0.4左右),表明山东和湖南两省各城市的高等教育相对于人口分布来说,不均衡的现象比较严重,各城市的高等教育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分布比较均衡。从泰尔指数的情况看,也能得到相似的结论。

甘肃的分布系数1和3都在0.5以上,分布系数2和4都在0.7以上,表明高等教育相对于人口分布来说,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比较严重,各城市的高等教育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分布也很不均衡。但是,使用泰尔指数指标来测量高等教育分布的均衡性,则与使用分布系数指标得出的结果有很大不同:甘肃的泰尔指数1较小(小于0.1),泰尔指数2、3和4都大于0.1,表明在不考虑质量因素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分布比较均衡。

3.各省份的省会和副省级城市高等教育集中程度

从表10可以看出,济南和青岛两地在山东省高等教育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两者的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都占到了整个山东省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专任教师数也占将近一半;长沙在湖南省高等教育中也占重要地位,所拥有的高等教育资源接近湖南的一半;兰州在甘肃省高等教育拥有支配地位,其高校数量占到全省的70%以上,而在校生规模以及专任教师数占到了整个甘肃省的80%以上。这表明,三个省份的高等教育都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甘肃比湖南和山东的高等教育还要集中。

四、进一步的讨论

通过对东、中、西部三个样本省份山东、湖南和甘肃的案例分析发现:三地的高等教育资源都过分集中在了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而广大的地级市和县级市高等教育十分薄弱,即使在拥有少量高等教育的地级市,高校的类型也比较局限在师范、医学和职业技术学校方面;此外,三省都存在大量高等教育空白的城市,有待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根据统计,在全国660个城市中,除了四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市,在260个地级市和381个县级市中还有300个左右的地级、县级市根本没有高等教育。即便在拥有少量高等教育的地级市,学校类型也多是以师范、医学为主,缺少综合性、财经类等为城市服务的高校④。我们认为,这一状况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就已建立了205所大学,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或是具有显赫地位的中心城市。[7]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大学变成国有,但是并没有改变这些大学的区域分布状态,大部分大学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同时,政府又新设立一批大学,由教育部统一管理,这些大学都分布在各大行政区的领导机关所在地(如华北的京津、华东的沪宁、东北的沈阳、西北的西安、西南的成渝、中南的武汉),这对后来我国高等教育高度集中分布的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尽管后来国家又进行了多次调整,但基本的格局并没有实质性变化。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分布受行政因素的影响很大。

第二,经济的原因。出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政治考虑,我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了一批院校,并加大了在那里的教育投入。尽管西部的高等教育发展超出了与经济情况相应的水平,西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却不愿意在西部工作,东部的大学生也不愿到西部工作,甚至西部优秀的高中生都外流到东部,造成东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

第三,制度的原因。我国高校的布局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政府计划决策的结果,高校的布局、设点都由政府决策制定,而这种决策又往往缺少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和匹配的考虑。正是由于高校布点工作的计划指令性色彩太浓,造成了高校布局与城市发展和市场发育的日益脱节。

五、结论与建议

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区域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在调整高等教育布局时,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经济、人口区域分布状况。通过分析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情况,主要有以下一些发现:(1)对三个案例省份的个案分析表明,各省的高等教育资源都过分集中在了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而广大的地级市和县级市高等教育十分薄弱,即使在拥有少量高等教育的地级市,高校的类型也受历史影响,比较局限在师范、医学和职业技术学校方面。(2)通过三个案例省份的对比考察发现,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状况在省内更为严重,这同之前的全国范围的研究发现相一致。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我国高等教育分布的调整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尚无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十分薄弱的中小城市及县级市。在未来的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中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城市及县级市,如果具备相应条件,可独立增设一所综合性地方专科学院;二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城市及县级市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与临近的本科高校联合办学,在本地建立分校;三是采取在原有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扩建成综合性的地方专科学院。对于一座小城市及县级市,至少应保证有一所综合性的高等专科院校。

第二,高等教育空间布局调整的主要工作应当放在各个行政区的内部。行政区之间的调整虽然也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平衡,但行政区内部的调整对促进高等教育的整体均衡发展的作用更为显著。

第三,高等教育与城市化进程应当协调发展,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调整应当与各行政区的城市化发展结合起来。在城市数量增多的同时,不应忽视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应当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注释:

①参见薛澜、侯龙龙:《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讨论稿),2006年。

②这里使用的指标主要包括基尼系数和泰尔系数的变形,具体含义可参见薛澜、侯龙龙:《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讨论稿),2006年。

③之所以选择这三个省份作为案例省份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这三个省份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各省份中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代表性;二是基于数据和资料的可得性。

④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相关数据整理。

标签:;  ;  ;  ;  

我国地方高校空间分布研究--以三省为例_地级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