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可持续性研究:理论与实证_赤字率论文

中国财政可持续性研究:理论与实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性论文,实证论文,中国论文,财政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剧烈调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出台超常规经济刺激计划,实施赤字财政政策及宽松货币政策,全球经济在2009年呈现触底回升的态势,世界经济成功避免了出现类似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经济持续衰退的局面。然而,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结果是赤字水平的大幅度攀升,加剧了本已债台高筑的美国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的财政问题。希腊已经出现严重的主权债务问题,欧元区“猪群”(Pigs)集团的债务可持续性也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财政债务风险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热点话题。

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我国调控手段以“出拳快”、“出手重”为总体特征,及时出台4万亿元刺激计划,2009年中央赤字9500亿元,经济呈现“V形”回升,但赤字高企将推升我国债务水平,我国财政可持续性问题重新受到关注。特别是,当前地方政府尽管没有举债权(不包含中央代发地方债券情形),但却可以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直接融资或者通过政府担保形式筹集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在地方政府缺乏破产机制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债务平台债务责任最终将转嫁到中央财政,因而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成为影响我国财政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根据审计署2011年第35号审计报告,截至2010年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再考虑到中央财政60237.68亿元的国债余额,那么我国债务余额已经超过16万亿元,财政可持续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评价现阶段我国财政可持续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采用著名的《马约》规定的债务负担率不得高于60%、债务依存度不得高于30%、赤字率不得高于3%等指标作为我国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的检验标准,以此判断中国债务是否可能引发风险。刘迎秋(2001)认为人们是在尚未问及为什么的情况下,就将《马约》视为“国际公认”并直接用于指导中国实践的,把一个带有明显区域特性、政治上不无“妥协”与“武断”影子的《马约》提出的“指导线”直接当做一种“标准”用于指导中国目前的经济实践,未必妥当。正确的选择只能是积极借鉴《马约》确定“指导线”的方法,通过更为深入的理论研究,来确定符合中国实际的“标准”和“警戒线”。

另外,我国也有其他学者通过构造分析框架来判断财政可持续性。余永定(2000)通过微分方法构建分析框架研究债务的动态特性,研究表明:首先,如果政府能够长期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则政府财政处于稳定状态;其次,尽管在相当长时期内不能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但政府却能够通过发行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则政府财政依然可以说处于稳定状态;最后,如果在经济中存在这样一种机制,当财政脱离稳定状态之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财政状况恢复或趋于恢复稳定状态,则政府的财政状况也可以说是稳定的。然而,如果随着债务的累积,到未来的某一天,政府既无法利用财政节余偿还债务,又不能通过发行新国债偿还旧国债,那么财政就不可持续。

然而,余永定的分析是建立在确定性模型的基础之上,模型简单但结论可能存在偏误,因而将不确定性分析框架用于国债研究显然更能体现实际情况。陈建奇(2006)的研究实现了这种扩展,将财政可持续性分析扩展到随机动态环境,能更好地评价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因而,本文也将借鉴这种思路,分析中国财政可持续性问题。本文第一部分是财政可持续性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实证研究;第三部分是保持我国财政健康发展的债务率、赤字率组合;最后是结论。

一、财政可持续性理论分析

目前研究财政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以政府的预算约束式为基本分析框架,演化推理得出国债的动态方程,然后对政府支出、税收、国债和经济增长率等不同变量做相应的假定,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债规模的变化规律,并进而研究国债的稳定性、可持续性等问题;二是以个人消费预算约束下最大化个人目标函数为基本分析框架,研究引入国债无风险资产后对个人其他资产的替代,在个人消费最大化前提下研究国债的变化规律,探讨国债政策的变化对个人消费的影响,这种分析方法比第一种优越的地方在于其可以直接研究国债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问题。本文采用的不确定性两期代际交叠模型属于第二种分析框架,确定性经济中的两期代际交叠模型(OLG,over-lapping generations)最先由Samuelson(1958)提出,后来Diamond(1965)对其进行了扩展,本文采用的是在Zilcha(1990)将不确定性引入两期代际交叠模型基础之上而发展起来的随机两期模型。

(一)基本模型

假设市场经济由个人和企业组成,个人生存两期:青年期和老年期,第t期的青年人将在t+1期变为老年人。每期存在一代青年人和一代老年人。假设每个人在青年时期无弹性地提供1单位劳动而获得工资,每个人将得到的工资分成当期消费和储蓄,如果有政府债券,也可以将部分储蓄用于债券的购买。老年人不工作,消费年轻时的储蓄和资产收益。t期出生的人面临最大化问题:

(二)动态效率

动态效率是经济增长、公共财政以及资产定价等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Abel et a1.,1989)。Phelps(1961)将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实际经济增长率的资本存量水平称为黄金律(Golden Rule)水平。Diamond(1965)最早注意到资本存量偏离黄金率水平的动态效率问题,并通过确定性两期代际交叠模型证明了当经济增长率超过资本的边际产量时,竞争经济可能会出现过度积累的均衡,这样的经济被称为动态无效的经济,反之称为动态有效经济。在一个动态无效的经济中,资源配置不再是帕累托最优:人们可以通过减少资本存量、增加消费来提高当期社会福利水平。但Abel et a1.(1989)和Zilcha(1990,1991)认为Diamond的动态效率判断方法并不合理,理由是确定性经济意味着经济变量不存在不确定性,这就无法区分利率水平是指资本的边际产出率还是国债的真实利率,也没有考虑经济增长率和资本品相对价格波动等情况。对此,Abel等人将随机性引入模型,研究了不确定性经济中的动态效率问题,提出了AMSZ法则,Zilcha提出了判断动态效率的充要条件。根据研究需要,这里也给出随机条件下的动态效率定义:

由此可见,动态效率跟帕累托效率有着紧密的关系,动态有效意味着无法重新分配资源使其中至少一个个体的状况得到改善而不使其他人的状况受损,动态有效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命题1:动态效率的充要条件(Zilcha,1991):经济处于动态有效的充要条件①是:

Eln[f’(k(w))]≥ln(1+n)

或者Eln[R(w)]≥ln(1+n)(4)

同样的,经济处于动态无效的充要条件是:

Eln[f’(k(w))]<ln(1+n)

或者Eln[R(w)]<ln(1+n)(5)

这里n代表经济增长率,R(w)=1+r(w)=f’(k(w)),r(w)为利率水平,可以发现在确定性经济中r>n有Eln[1+r(w)]=ln(1+r)>ln(1+n)从而得出经济动态有效的结论,但是在不确定性环境中经济动态无效Eln[1+r(w)]<ln(1+n)却未必能推出r<n这个确定性经济中的动态无效的条件。这说明了确定性经济中将利率和经济增长率直接比较来判断动态效率问题跟随机经济条件下的判断标准产生了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不确定性经济充分考虑了一些实际经济变量的随机性,相应的动态效率标准蕴涵了经济变量上下波动的可能。

(三)财政可持续性判断标准

下面将探讨财政赤字国债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以及政策可行性,并进而研究不同经济形势下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即动态无效经济的财政可持续性和动态有效经济的财政可持续性,这首先需要对财政可持续性做一个定义,然后才能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明确分析。

1.财政可持续性定义。目前财政可持续性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研究财政可持续性问题遵循的财政可持续性定义大致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特定的债务可持续性指标上限作为参照,并将满足参照线的国债规模称为可持续的,比如Buiter(1985)和Blanchard(1990)提出的指标法,1992年欧盟《马约》采用的也是可持续性指标上限,《马约》规定债务可持续标准是债务GDP比率不得高于60%,以此作为申请加入欧盟成员国的债务衡量标准。Aiyagari和McGrattan(1998)对美国政府最优债务规模进行测算,发现美国最优的债务GDP比率是2/3。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很难构造出各国普遍适用的财政可持续性指标上限。另一种财政可持续性定义以现值预算约束条件(PVBC,Present Value Budget Constraint)为依据,满足现值预算约束的国债规模称为可持续的,这个条件主要强调政府未来预算盈余现值和未来债务现值的一致性,由于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使得这个条件在现实中的实用性受到质疑,这一点可以由Trehan和Walsh(1988)与Hakkio和Rush(1991)的检验得到说明,他们使用该方法对美国债务可持续性进行判断却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本文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定义采用第一种方式,但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债务上限不做规定,只将财政可持续性定义为债务占GDP比重有界,如果无界那么意味着财政债务将无限偏离GDP水平,财政必然不可持续。

2.财政可持续性判别命题。

命题2:如果财政处于可持续水平,那么总可以通过实行特定的国债政策,重新分配资源,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综上所述,如果财政处于可持续水平,计划者只要恰当地制定赤字债务政策,那么这种政策不但不会给社会构成负担,反而有助于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然而经济在什么形势下财政政策可持续呢?下面这个命题给出了一个充分条件。

命题3:如果经济是动态无效的,初始财政政策处于可持续水平,那么未来继续实行赤字债务政策不但不会影响财政可持续性,而且可能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3.动态无效经济与财政可持续性。按照命题3的结论,动态无效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赤字国债政策是可持续财政政策,这提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理由,经济动态无效时政府采用恰当的财政赤字政策可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提升,政府可以制定有助于帕累托改进的可持续性国债政策。但是当经济处于动态有效时,政府是否也能够实行同样的财政政策?这里将以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例子1 考虑对数偏好的最大化问题:

下面将研究财政政策可持续性问题,假设为时期0发行的国债水平,并假定后期国债的发行只用于0期国债的还本付息而不增加新的债券,④那么由国债还本付息的政策可以得出t期国债与GDP比率为:

例子2考虑与第一个例子同样的对数可加性偏好:

由于禀赋w>0是非随机的,所以资本存量与年轻时的消费也都是非随机的,根据资本回报率的对数满足独立同分布的特性,由(10)容易得出t期老年人消费的对数也是随机的而且独立同分布。这与例1相比可以发现,例1中的年轻时的消费与老年时的消费完全相关的性质在这里就不再保持了。

例子1与例子2给出了动态有效经济财政政策可持续性问题的两种不同答案,说明了不确定性经济环境中财政可持续性在经济动态有效情况下的不确定性,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经济动态有效的发达国家可以在高额债务下实现高速发展而有些国家却发生了债务危机。综合以上两个例子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命题。

命题4:当经济处于动态有效时,财政可持续问题具有不确定性,从而政府也就不一定可以持续实行赤字国债政策。⑤

二、中国财政可持续性实证研究

从模型的讨论分析知道财政可持续性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只有对中国宏观经济动态效率问题进行评价才能对财政可持续性作出判断。命题1提供了判断经济动态效率的方法,接下来将采取命题1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具体数据讨论中国经济动态效率问题。

根据命题1 Zilcha(1991)的判断标准,比较利率与1之和对数的期望值和经济增长率与1之和对数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就可以判断出经济的动态效率,这里将判断标准做一些转化,将变量期望理解为变量的平均值,根据对数的性质可以直接判别利率与1之和的均值和经济增长率与1之和均值的大小关系,由于利率未实现完全市场化,所以在判断中使用了三种利率指标:中央国债利率、地方政府债券利率与央票利率,分别与经济增长率进行比较。表1给出了1995-2009年中央国债利率、地方政府债券利率与央票利率数据情况,可以看出1+GDP增长率的平均值为15.06,三种利率情况下相应的利率与1之和的均值都小于经济增长率与1之和的均值。

当然,采取简单的利率平均手段可能会得出有偏的结论,因而需要进一步考虑时间数据序列的特征,表2是1995-2009年各品种利率与GDP增长率比较结果。数据显示,1995-2009年各债券品种利率都小于对应的经济增长率,根据数学期望的性质,容易得出各品种利率与1之和对数的期望值小于经济增长率与1之和对数的期望值,因此,根据命题2的动态效率充要条件可以说明中国经济处于动态无效。

上面以Zilcha动态效率充要条件对中国实际经济运行的动态效率进行了考察,得出了中国经济动态无效的结论。事实上,从更现实的角度看,当经济运行处于动态无效区域时,资本会积累过度,表现为储蓄的持续上升,资金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如果一国经济处于投资小于储蓄的状态,那么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实经济正处于动态无效状态。为此,我们在表3中给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金融机构历年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和存贷差额。从表3可以看出,1994年以前,中国的贷款余额大于存款余额。但从1995年开始,随着存款余额的迅速增加,存贷差额变成正数。截至2009年,中国的存贷差额已经超过了19万亿元,这是国内储蓄偏高的有力证据。由此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更有力地证明中国当前经济正处于动态无效。

前面使用不同的方法对中国经济动态效率作出了评价,均得出中国经济处于动态无效的结论,从而可以说明中国经济正处于动态无效。根据命题3可以知道,当前我国财政具备可持续性。

三、保持中国财政健康发展的赤字率、债务率参考标准

(一)不导致财政债务负担率上升的赤字率、经济增长率组合

最近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加大,各国纷纷重启赤字财政政策,当财政风险受到质疑时,赤字率3%的参考值又重登舞台,成为各国制定财政政策的事实标准。2009年6月1日上午,作为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特别代表,新任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表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比美国政府更关注财政赤字问题,未来美国财政赤字将控制在美国GDP总量的3%之内。言外之意就是将3%赤字率视为所谓的财政风险“分水岭”,同时,近来欧盟也由于法国、爱尔兰、西班牙、德国和希腊等国财政赤字占GDP比例超过3%而抓紧制定相关惩罚措施。中国在制定2009年财政预算时也明确表示赤字率在3%以内,财政风险可控。世界大量媒体、政府机构和大多数学者也引此为标准。

为什么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今天,屡次遭受质疑的《马约》赤字债务风险参考值却近乎一致的被接受了,难道社会各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普遍失语,或者是这一标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具有超强的解释力?或者是财政风险问题过于复杂而没有更有效的标准?不管怎样,诸多国家以3%赤字率为参照系制定财政政策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足以让我们有理由重新关注这一话题,进一步重新反思财政风险标准问题,特别是厘清《马约》财政风险参考标准背后的逻辑,弄清财政风险状况与这一参考值的联系,探讨3%赤字率到底能否使美国这一超级或者中国这样的大国摆脱财政困境?

1.《马约》3%、60%财政参考标准之谜。《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因欧共体国家首脑于1991年12月11日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就条约内容达成协议而得名,这一协议实际是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2月1日,欧盟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马约》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当时这一条约制定主要目标在于促进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实现,条约为稳步推进这一进程制定了三个重要内容:一是从1990年7月1日开始,逐步取消外汇管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二是从1994年开始,主要任务是实现各成员国的经济趋同效应,要求在通货膨胀、利率及财政政策稳定方面加强协调管理,其中包含重要的财政风险参考值,即要求加入欧盟的国家赤字率必须低于3%、债务占GDP比重不高于60%;三是从1999年开始,实现统一货币,建立欧洲独立中央银行体系,届时没有达标成员国将被排除在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之外。显然,在这三个方面中,最重要的是第二方面,财政状况也成为各国普遍认同的重要问题,但从背景来说,《马约》关于财政赤字、国债的论述只是加入欧盟的门槛条件,而并非所谓的标准。真正要求将其作为一种常规约束手段的是1997年的《稳定与增长协定》。

当然,财政风险状况参考值出自《马约》,因而参考值是否值得信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参考值的确定依据,即为什么是3%而不是5%,为什么是60%而不是80%。按照目前的资料看,当时欧盟并没有给出准确的测算依据,参考值也不是在《马约》的正文中出现的,而是由《马约》的附录协议给出这些参考值,而且没有任何相关说明。目前有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这些参考值源自当时欧盟各国的一个平均数,根据欧盟数据库资料显示,1991年欧盟有十二个成员国,他们的赤字率分别是比利时6.3%、德国3.1%、西班牙4.5%、法国2.1%、爱尔兰2.3%、意大利10.1%、卢森堡盈余1.9%、荷兰2.9%、奥地利3%、葡萄牙6%、芬兰1.5%和希腊10%,如果不考虑意大利与希腊两个赤字显著高于其他国家的两个异常样本点,那么平均赤字率刚好为2.9%,与3%的参考水平很接近。同时,欧盟各国债务率分别为:比利时127.5%、德国125.7%、西班牙41.5%、法国35.8%、爱尔兰95.3%、意大利101.5%、卢森堡4.2%、荷兰78.9%、奥地利58.1%、葡萄牙67.3%、芬兰23%和希腊75%,平均债务率为61.8%,与60%债务率参考值也相差无几。

上面的猜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毕竟参考值与当时欧盟各国的平均值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但问题是凭借什么证明1991年的平均值就是最合理的参考标准,为什么不考虑1990年或者1996年的呢?欧盟《马约》中没有给出任何相关说明,也没有关于参数调整的任何建议,这也恰恰是各国学者质疑的重要原因,也催生了所谓的赤字率债务率标准之谜,换句话讲欧盟也不知道如何解释!那么,最后只有一种解释,3%的赤字率与60%债务率天然具有保证财政可持续的某种逻辑!但这种做法明显缺乏科学依据。然而与此同时,这些参考值毕竟已经在各国实践中奉为准则,财政预算以此为镜,这就有必要弄清其中的奥秘,即它有什么魅力让诸多学者、政府官员极力追捧,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从指标内在逻辑角度探讨这两个指标到底具有哪些含义,弄清他们保证财政摆脱风险的条件,为参考标准披上科学的外衣。

2.《马约》3%、60%财政参考标准的含义推测。在经济学意义上,赤字率属于流量,而债务率属于存量,要探讨赤字率3%、债务率60%的真正意义,必然涉及对两者关系及其对财政可持续影响的探讨。然而,目前学术界关于财政可持续定义并没有达成共识,这就必须弄清《马约》财政参考指标所揭示的财政可持续的含义,一般地,财政不会因为赤字率的上升而陷入困境,而主要是弥补财政赤字的债务水平不断上涨最终债务无法偿还,由此才可能导致财政危机的出现,因而,当前高额赤字率并不意味着马上对财政可持续问题产生影响,关键在于债务率的结果,由于《马约》规定了60%的债务率上限,由此可引申出《马约》潜在的财政可持续含义是债务不超过60%,或者可以说赤字率不导致债务水平的上升就可以称为财政可持续。

按照公共财政学债务理论,债务就是赤字的累积,债务与赤字具有如下稳定的关系:当期债务存量是上期债务存量B与当期赤字流量ΔB之和(此处赤字流量包含债务利息支出),如果当期的GDP为Y,名义经济增长率为g=ΔY/Y,那么要保持未来债务率不超过当前债务率,必须有以下关系式成立:即(B+ΔB)/(Y+ΔY)≤B/Y,而(B+ΔB)/(Y+ΔY)=B/Y[(1+Δ/B)/(1+ΔY/Y)],因此有B/Y[(1+ΔB/B)/(1+ΔY/Y)]≤B/Y,由此可以看出(1+ΔB/B)/(1+ΔY/Y)≤1,简化得ΔB/B≤ΔY/Y=g,进一步地,ΔB/B=(ΔB/Y)/(B/Y),因而有,(ΔB/Y)/(B/Y)≤g,即ΔB/Y≤g(B/Y),这就是赤字率与债务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要保持债务率不上升,必须使当期赤字率不超过债务率与经济增长率的乘积。

根据上述债务率与赤字率的关系式,如果要保持《马约》提出的债务率60%、赤字率3%的标准,那么名义经济增长率必须保持在g≥5%,这样才能保证赤字率ΔB/Y在3%以下动态变化时,债务率不会超过60%。同样的如果要保证债务率不高于90%,赤字率不高于3%,那么对应的名义经济增长率必须在3.4%以上,同样的,如果名义经济增长率保持在g≥6%,那么赤字率在3.6%以下时,债务率不会超过60%,依此类推理论上可以有无数种类似《马约》财政参考值的组合。基于这种思想,可以测算出不导致债务负担率上升的赤字率、债务率及GDP增长率组合,具体结果体现在表4中。

(二)保持中国财政健康发展的赤字率、债务率参考标准

1.《马约》参考标准对我国财政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说,《马约》实际上是向我们提示了在一定经济增长速度情况下,保持债务水平不上升的一个赤字率控制标准。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债务水平不同,因此赤字率也没有必要控制在一个标准内。因此,可以说,《马约》关于债务率与赤字率60%与3%的组合是不适合我国国情的。但是,我们也从《马约》中发现,它确实提出了约束财经纪律的一种方法,中国运用其约束自身财政行为,我们至少应该学习它这种精神,以便促使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向前推进一大步,对约束财政无限制举债和赤字扩张行为进行遏制,有利于促进财政收支管理制度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讲,《马约》参考标准确实对我国财政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没有找到更好的评价方法之前,不能因为《马约》的指标不准确而放弃执行,放任政府对财政收支的随意调节。《马约》的参考值可以探讨,但这种约束财经纪律的方式却值得我国长期实行。

此外,由于当前我国政府债务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到底政府债务上升到一个怎样的水平才是合理的,才不会引发财政危机,这些都是困扰财政管理部门的重要问题。从欧元区国家债务水平来看,一般负债率在60%以下的国家其财政状况还是相对安全的,发生财政危机的可能性也比较小。目前,我国负债率离60%上限还有很大的距离,遵循60%的上限标准对于促进我国财政和经济更健康是十分有利的。可见,债务率60%上限的参考标准对于促进当前我国财政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全国财政赤字率、债务率参考标准推测。当然,从前面的分析知道,要实现债务率60%的上限水平,结合不同的经济名义增幅,可以测算出不同的赤字率上限水平,而并非局限于3%的水平(对应5%的经济增长率)。上述命题3也揭示了经济增长率在保障财政债务水平稳定的关键作用,如果未来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那么相对较高的赤字率不仅不一定会导致债务率的上升,相反的还可能出现高赤字率与债务率稳步下降并存的现象,为此,推测未来我国名义经济增长率,是评判中国在60%债务率水平下的赤字率参考标准的前提和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1979-2009年之间的年均名义经济增长率达到16%,对照表4可以知道如果要保持债务占GDP比重在60%以下,那么年度赤字占GDP比重最高不得超过9.6%。换句话说,若以前30年中国名义经济增长率来测算,那么(60%,9.6%)的组合是我国财政可持续的(债务率、赤字率)参考标准。

然而,仅仅依靠前30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来测算,可能存在高估财政健康水平的嫌疑,因为在不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未来我国经济增长能否保持16%名义增长率的问题并没有确定的结论,而是值得深入分析的。目前有些比较明显的因素可能在未来使我国经济发生适度的增长下降,一是最近我国东南沿海等城市出现“民工荒”现象,可能预示我国农村人口转移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用当下通俗的解释是“刘易斯拐点”可能来临或者即将来临,人口红利将逐步下降,这将成为导致未来经济增长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全球后危机时代面临再平衡的问题,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也强调由出口依赖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发展转变,消费需求的提升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渠道,但消费需求的提高不仅依赖劳动者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且还在于国家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配套制度的建设,因而经济结构转型也隐含着短期内经济增长下调的含义。

综合来看,未来几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可能适度下调1~2个百分点,再考虑适度的通货膨胀率水平,名义经济增长率估计在11%~13%左右。因而如果财政要保持60%以下的债务率水平,那么结合未来经济增长率,可以测算出与之相适应的赤字率分别是6.6%~7.8%,可见,未来我国能够承受的经济增长的赤字空间还较大,即使是要求债务率在30%以下的债务率水平,与之相对应的赤字率也在3.3%~3.9%之间。结合现实情况,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国债余额为67526.91亿元,占GDP的17%,不仅在60%以下并且在30%以下,另外近年来我国赤字占GDP比重都在3%以下(见图1),因而从上述的标准可以看出,我国财政处于健康的区间。尽管未来经济结构转型或者完善社会保障,可能会加大财政负担,赤字率可能出现上升,但只有保持在7%以下的赤字水平,那么总体上不会影响财政可持续性。

当然,上面的情况并没有考虑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情况,如果考虑到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那么我国债务占GDP比重就会上升,但仍然在60%之下。根据银监会发布2009年底全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达到7.38万亿元,虽然融资平台贷款并不等于地方政府债务,一般会大于地方政府债务,但即便如此,再加上同期全国国债余额60237.68亿元,总债务水平也低于60%之下,因而,在负债率为60%及赤字率为6.6%~7.8%的水平下,目前及未来我国财政仍然处于可持续空间。

3.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率、债务率参考标准推测。财政可持续性的另一层含义在于地方政府财政可持续性。在我国当前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尚不能自行发债,而是由中央财政代地方政府发行,地方财政债务规模及发行频率都由中央财政决定,因而探讨地方政府显性债务规模及其可持续性问题,显然缺乏直接的意义。然而,尽管我国地方政府还没有自主发债权利,但却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进行融资,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期间,国家推行4万亿元刺激计划,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及宽松货币政策,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大量举债,引起社会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关心。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具有内在的发债改善基础设施环境的需求,另一方面地方融资平台表面上属于非政府直接债务,但又与政府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可能带来风险盲区。

如何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如何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设计地方政府发债制度从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潜在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应如何确定?赤字率与债务率是否也有什么标准?这也是我国财政可持续的重要内容。

地方政府负债率主要反映地方经济总规模对政府债务的承载能力及地方政府的风险程度,或地方经济增长对政府举债的依赖程度。指标值越大,说明风险越高;反之亦然。对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各国基于其特定的国情,指标口径不同,警戒线数值迥异,但大多在30%以下。如美国规定负债率(州政府债务余额/州内生产总值)警戒线在13%~16%之间;加拿大规定负债率不得超过25%。⑥

但是,考虑到我国单一制的财政体制,中央政府要承担地方政府债务最后“兜底”责任,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如果与中央政府同等规模,不利于财政风险的防范。同时,遵循低层级政府债务警戒标准要低于高层级政府债务警戒标准的规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警戒标准不能高于中央政府债务警戒标准,可考虑定为中央政府要承担如果按照30%的债务占GDP比重为地方政府债务率的上限,那么根据表4可以知道,结合各地方政府的GDP增长率可以确定相应的赤字率。图2是1980-2009年各省经济平均名义增长率,数据显示,各省名义平均经济增长率都在13%以上,其对应的可持续的赤字水平最低为3.9%,因而,如果按照各省经济前30年的增长速度,那么财政可持续性的参考标准为(30%,3.9%)。当然未来我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经济增长速度可能适度回落,为客观体现参考标准,这里也测算各省平均经济增长率回落2个百分点、4个百分点的情况,测算结果如图3。

可以看出,未来中国地方政府名义增速如果下降4个百分点,那么地方政府对应的赤字率、债务率参考标准为(2.9%,30%),其含义是只要地方政府保持2.9%以下的赤字率,那么就可以将债务控制在30%以下,与目前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参考标准保持一致。特别地,从图3还可以看出,除黑龙江省、甘肃省外,大部分的省份可持续的赤字参考标准可以提高到3%以上。表明赤字率、债务率参考标准(2.9%,30%)能够比较有效地促使地方政府保持健康的财政状况。因而在当前及未来几年可以将此作为地方政府发行债务的准则。当然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我国全国及地方政府经济增长在未来更长时期内可能进一步回落,因而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周期性调整财政可持续性的参考标准。

四、总结

本部分主要研究我国财政可持续性。研究表明,如果经济是动态无效的,初始财政政策处于可持续水平,那么未来继续实行赤字债务政策不但不会影响财政可持续性,而且可能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运用我国经验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当前财政仍然处于可持续水平,没有偏离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关于未来我国财政健康发展的赤字率、债务率参考标准,研究表明,只要我国全国债务率水平在60%及赤字率保持在6.6%~7.8%或者以下的水平,那么未来债务占GDP比重将处于60%以下,不会对财政可持续性产生影响。为了实现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目标,地方政府需要遵循(30%,2.9%)的参考标准。

注释:

①命题的证明可以参考Zilcha(1991)。

③引入不确定性的最优化问题求解方法可以参考布兰查德和费希尔《高级宏观经济学》(中译本,1998),两个例子是在Blanchard和Weil(2001)的基础上发展与修改而来的。

④由于这是一个具体的例子,所以作具体假设是合理的。

⑤在动态有效经济条件下,什么条件下财政可持续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⑥资料来自中国财政部网站。

标签:;  ;  ;  ;  ;  ;  ;  ;  ;  ;  ;  ;  ;  ;  

我国财政可持续性研究:理论与实证_赤字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