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耕地提质改造、以补改结合方式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一项创新举措,也是当前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建议对项目区耕作层土壤进行改良;加强全过程技术指导,落实耕地提质改造的规模和布局;因地制宜系统设计项目内容,注重生态景观建设。
关键词:提质改造;耕地保护;时效
1引言
我国于1997年提出实行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的政策,并于1998年将“耕地占补平衡”写入《土地管理法》,之后又相继出台了多个关于耕地占补平衡的政策文件。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再次强调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土地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耕地更是精华所在。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社会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矛盾逐渐凸显,已经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为了保护耕地资源,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升现有耕地质量、将旱地改造为水田,是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升保护时效的新举措。
2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2.1耕地提质改造效果不明显
耕地质量提升是针对当前耕地质量评价等级较低的耕地,通过耕作层土壤改良、农业生产条件完善等方式,提升耕地质量。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规定,旱地为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紧靠引洪灌溉的耕地;而水田则是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旱改水”,即旱地改造为水田,是将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改造为种植水稻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6],主要通过土地平整、修筑灌排设施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并且结合生物措施等使旱地升级改造为种植水生农作物的水田。,从调查中发现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建设效果不明显。
2.2改造区域分散,未形成规模化效益
集中连片是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实施需要考虑的因素。经济建设过程中,往往占用的是地势平坦、水热条件较好的耕地,而新补充的耕地区位条件相比以前较差,同时由于缺少合理的规划布局,致使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区选址欠佳,表现为耕地提质改造区域分散,耗费较多人力、财力和物力,未能实现集中连片,最终整体规模效益较低。部分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建设缺少合理规划布局,项目建设区域分散,未形成集中连片规模,缺乏整体性谋划。
2.3项目内容单一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道路建设等物理工程建设为主,项目建设内容较为单一,缺少农田防护林等农田防护措施建设,同时还缺少对农田生态系统修复等生物工程以及农田景观建设等建设内容,由此将会导致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建设区整体生态环境效益较低,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均衡发展。同时,耕地提质改造项目缺乏对地区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考虑,未能将因地制宜发展理念融入到耕地提质改造项目中。
3关于新时期提升我国耕地保护实效的对策建议
3.1科学改良土壤,推进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
耕地提质改造整体效果不佳主要在于耕作层土壤质量较低,致使耕地产出率低,产生的经济效益低。因此,对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建设区耕作层的土壤改良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土壤改良主要运用物理工程措施、化学改良剂及生物工程修复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提高土壤肥力。然而该技术方法通常持续时间较长,土壤改良进程较慢。项目实施过程中,可根据不同区域条件、不同供需要求合理匹配表土剥离区域和覆土区域,尽可能降低表土堆放时间和运输成本,这就要求各部门之间紧密协调,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匹配供需区域。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多数质量较好、土壤肥沃,为了保证耕地提质改造项目竣工验收后耕地质量不被破坏,建议自然资源部门将项目建设区划入重点保护区范围,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信息化动态监测手段,加大监管力度,防止违规违法进行非农建设,破坏耕地。
3.2全过程技术指导,落实耕地提质改造的规模和布局
耕地提质改造整体规划、选址、工程设计、项目实施及竣工验收等全过程需要相关技术指导,建议自然资源、农业和水利等部门组建专业人才队伍,制定技术标准,保证耕地提质改造项目顺利进行。同时,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建设区的合理布局是产生规模效益的关键,并且项目区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等要求,考虑地区的自然条件、生态条件、灌溉条件,还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便于机械化作业及后期管理维护。因此,建议在项目规划设计前,按照提质改造有关要求,结合拟开展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建设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农用地分等数据和后备资源等基础数据,筛选面积较大、坡度较小和分布较为集中的耕地斑块作为耕地提质改造建设区,并且组织实施项目区的土壤、水源灌溉及地形坡度等条件外业调查,科学选取和确定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区,实现集中连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发挥规模效益。
3.3因地制宜系统性设计工程内容,注重生态景观建设
提质改造项目要充分考虑项目区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规划和安排项目建设内容。并非所有的项目都需要新建机井、水泥路面等,应结合地区实际,综合考虑降水量、地下水储藏量等因素,农田生产道路应以素土或砂石路为主,有利于土壤动物迁移及农田生态系统稳定。因此,在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实施前需要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在规划中加入因地制宜发展理念,从自然条件和生态建设要求出发,科学合理安排项目建设内容,以防止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其结果却未能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另外,生态景观建设也是耕地提质改造过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以往的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均未考虑到生态景观对农田生态系统及农业生产的潜在价值,通常在项目建设中只进行土地平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道路建设等工程。建议在耕地提质改造中加入景观生态学理念,结合地区文化特色,进行生态型耕地提质改造建设,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优化农田生态系统、发挥农田的基础生态作用,提高耕地可持续利用能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结语
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保护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近三十年来制定了一系列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现了从数量保护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提质改造是在补足耕地数量的前提下,通过对现有耕地提质改造、以补充耕地与改造耕地相结合方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民心工程。本研究在描述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耕地提质改造项目的公众参与和全过程管理,实现项目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提高项目绩效。
参考文献:
[1]吕佐腾.浅谈广东省耕地提质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地理,2017(8):37.
[2]廖成泉,胡银根,陈海素,等.耕地提质改造的痛点与改进路径研究[J].特区经济,2017(4):95-96.
[3]陈雪花.对山区县实施耕地提质改造的探索:以尤溪县为例[J].福建农业科技,2018(11):65-67.
[4]范雁阳.“甜蜜之乡”的良田梦:崇左市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前期工作实施记略[J].南方国土资源,2015(9):7-9.
论文作者:许琳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耕地论文; 土壤论文; 项目建设论文; 农田论文; 耕作层论文; 项目论文; 改造项目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