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课程模式的构建_学历论文

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课程模式的构建_学历论文

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课程模式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成人论文,学历论文,技能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09)02-0052-04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少成人高校纷纷进行了课程改革,陆续在不少专业中推出了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学历+技能”课程模式。然而,构建新课程模式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重,并非“菜单”拼盘那么简单。在构建新课程模式进程中,除了必须始终瞄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采取得当而有力的课程变革推进策略、科学界定课程模式的内涵、明确构建课程模式的意义外,还必须着力厘清影响“学历+技能”课程模式构建成败的四大元素。

一、成人高教“学历+技能”课程模式的内涵

“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的课程观指导下,各种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评价课程等)在一定条件下的有机组合,是在课程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课程结构范式和运行机制。

“学历+技能”课程模式是指以提高学生从事某一职业(群)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某一个职业(群)对从业者现在和未来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课程结构范式和运行机制。

目前成人高教界运行这一课程模式大致有三种范式:一是“并联式”,针对应历届高中、职高及同等学历毕业生脱产学习而设计,学历教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同时推进;二是“串连式”,针对那些因缺乏职业技能而未就业的大学(专)毕业生脱产或业余学习而设计,先职业技能培训后学历提升;三是“螺旋式”,针对广大在职从业人员业余学习而设计,学历补偿教学与职业技能升级相互依次递进。不管哪一种范式,该课程模式一般包含以下四个特质:

1.从课程观念看:坚持以职业发展课程观为基点

职业发展课程观是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个体发展相辩证统一的课程观。参加“学历+技能”课程模式学习的目的是要提升职业水平和职业发展能力,而职业发展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种动态直接影响了“学历+技能”课程开发的动态性、变化性,它必须根据职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以动态的市场经济要求来调整该课程模式结构与内容,使成人高教更能动态地适应、积极地调整、主动地服务社会需要。

2.从课程目标看: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教育的结合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实行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双证制”是平行式的,课程模式上也是“两张皮”。变两种证书制度的“平行式”为“并联式”应是“学历+技能”课程模式的重要特征。学历证书是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的主要区别,职业资格证书是该课程模式与普通课程的主要区别。能否保证学历证书应有的“含金量”,能否使学生顺利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是衡量该课程模式成功与否的标准。

3.从课程结构看:是取学科课程模式、双元制课程模式等多种课程模式之优长的融合

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课程模式虽有如知识系统性、学科逻辑性、便于组织教学等诸多优点,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其固有的缺点:如过分强调以知识为中心和知识系统性,忽视了实践性教学;过分突出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能动作用等,也逐步被成人教育界同仁所发现。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双元制”课程模式,它是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和进行课程编排的,其突出特点是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但由于它过分强调岗位教育,侧重技能训练,也已暴露出其理论基础薄弱的不足,对培养复合化与智能化人才不利。其他如流行于北美等地区的能力模块课程、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技能模块课程等,也有各自的优缺点。“学历+技能”课程模式努力汲取上述多种经典课程模式之优长进行整合,较好地使成人高等教育真正成为一种既是“补短”的教育,又是一个“扬长”的教育。

4.从课程内容看:是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及职业教育三个层面课程模块的组合

“学历+技能”课程模式是一种适用于成人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即“基础教育”层面,设计内容并不针对某一专业,而是集中了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后劲”。该层面主要由文化课板块、工具课板块、公共课板块组成。第二层面:即“专业教育”层面,设计内容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技能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着眼于从业能力强化,并通过“考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该层面涵括职业群专业课板块、专业能力强化板块、考证必修课板块。第三层面:即“职业教育”层面,设计内容针对一个职业群中的一个或几个职业岗位对应的从业素质要求,以活动为中心和工学结合为特征,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来组织教学。该层面包括毕业设计板块、社会调研板块、专业实习板块。

二、构建“学历+技能”课程模式的现实意义

1.构建“学历+技能”课程模式是对传统成人学历教育课程设置的一次修正

长期以来,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一直采用固定课程的学年制教学模式。但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成人高校培养的人才培养规格也正由原来的“学历”教育走向学历教育和技能培养的统一,学校的课程模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但由于对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相对匮乏和滞后,课程目标与社会需求矛盾、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课程体系与成教特色偏离等课程问题还相当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成人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

追根溯源,人才模式和课程模式的错位是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因此,对成教人才模式的创新和对传统课程体系的变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历+技能”课程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呼之而出的,它是对原有成人高教课程模式中凸显“普教化”而忽视成人性、突出“学历化”而忽视职业性、强调“程式化”而忽视灵活性、注重“知识化”而忽视技能性、讲究“专业化”而忽视综合性等一系列问题的一次强力修正和创新。可以这么说,创建各个专业的适合我国国情、满足高科技发展下社会生产技术对人才规格要求的、既要保持具有实用性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新型课程模式,将是今后若干年内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2.“学历+技能”课程模式是链接“学历门”与“经历门”之间的一个管道

现今用人单位招聘人才,首先青睐的还是那些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的高学历人才,很多低学历的技能性人才往往被拒之门外,找工作屡受挫折,受制于“学历门”;同时,用人单位也需要大量的技能性人才,那些因缺少实际技能的高学历人才,同样因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其有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条件而在就业时常常碰壁,受挫于“经历门”。显然,单纯的高学历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下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学历+技能”的双优人才。然而,目前国内成人高等教育仍普遍强调“通才”教育,重学科、理论,忽视对学生技能、技术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而专门的职业培训强调的是能力本位,淡化学科体系,培养的人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那么,高等学历和技能实战,鱼和熊掌如何兼得?“学历+技能”课程模式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力求突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重视实践环节的实战训练;设计独特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完整的理论知识学习;依照严格的技能考核制度,执行国家标准的认证体系;实行全程的职业素养辅导,实现职前教育与职业素质的无缝对接;学生毕业时既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证书,又有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等等。这样就能在“学历”和“技能”间寻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满足企业找到所需人才,又让学子找到好的工作;既可解决学子迫在眉睫的就业难题,又可为未来的职业提升打好坚实的基础,真正为学生解决就业在“学历门”与“经历门”之间打通一个自由往来的管道。

3.“学历+技能”课程模式实现了成人高等教育的三个整合

一是实现了课程价值取向上“社会发展、个体发展、学校发展”的整合。“学历+技能”课程模式是在现今特定的社会环境、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依据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要趋势而确定的。这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课程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紧密的课程模式,因为能保证培养人才顺利就业并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做出贡献,起着对社会发展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样,该课程模式在关注社会发展的同时更重视培养学生个体毕生发展的能力和动力,力求规避传统课程模式中的那些专业面窄、教学计划呆滞、人才模式单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毕业后适应力差等弊端,尽量给学生提供既强调现实性、又具有前瞻性的职业训练课程模块,使课程目标从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职业生涯,以确保受教育者具有当前就业强势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的后续力。同时,该课程模式也为成人学校自身的发展安装了一个助力器。

二是实现了课程结构上“成人性、高等性、职业性”的整合。“成人性”是该课程模式的内涵。成人的身心发展状况、社会角色、生活经验和学习动机等因素决定了成人学习的下列特点: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短;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形式要求多样。“学历+技能”课程模式摈弃了长期沿袭普教课程模式的弊端,致力于开发出一套有明显成教特色的课程体系,回归了成人教育的“成人性”。“高等性”是该课程模式的规格。在层次上,该模式没有突破成人高等教育固有的规格,通过该课程模式中所有的理论课(包括实践环节)学习并考试成绩合格,完成专(本)科段实践课程的学习和考核,毕业鉴定符合要求后由高等院校和教育部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专(本)科毕业证书,与其它国家承认的大学专(本)毕业证书具有同等效力。“职业性”是该课程模式的特色。在该课程模式中技能和职业训练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是对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课程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批判,它把成人教育的职业属性揭示得淋漓尽致。

三是实现了课程实施上“多样性、开放性、自主性”的整合。课程综合化与技能训练阶梯化是“学历+技能”课程模式的两个主要特征。课程综合化,就是在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的基础上,以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主线构成的课程,也是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所开发的课程,如随着行业界趋于渗透与综合而开发的“机电一体化”、“商务秘书”等;如将智能与操作技能综合在一起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综合化不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拼盘”,而是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综合。在课程实施中,课程综合化要求在具体教学中力求“教学形式多样性、内容选择开放性与学习环境自主性”相契合,突破课程计划执行中的“忠实”度,以职业标准为指向,下放选课权,由师生共同确定的活动目标来引导教学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活动过程全面、主动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而技能训练又分为基本技能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呈阶梯状,这又要求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解析法、全真模拟法、实习实验法、实战操作法、行动导向法等转换,突出课程实施的互动性和主体化,使课程实施成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影响构建成人高教“学历+技能”课程模式成败的四大关键元素

1.课程人力资源

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构成课程人力资源的重要元素,是实施课程的基石。然而,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生一样迅速扩大,加之在学校内部,大部分高校的成人教育课程是由从事普教工作的专任教师兼任,这就导致了成人高教教师数量不保证、认识不到位、结构不合理、学术不精专的尴尬局面,很难在实施“学历+技能”课程模式中发挥应有作用。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源是教师数量不足,普教与成教抢师资,捉襟见肘;再加上好多教授不教、导师不导,任务过多地集中了在“讲师”身上,弄得他们疲于应付,成为“上课机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适合成人特点的教学模式,很少有人能满足技能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既有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又有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的“双师型”素质条件,这就严重地制约着“学历+技能”课程模式的进一步构建和实施。

解决“师资难”这一问题的对策有三:第一,高校对于成人教育教师师资建设应当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建设的“一盘棋”之中,加强管理,增加投入,制定如访问工程师制度、教师轮训和定期实践制度等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加大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多任成教课、多做成教研究;对普教教师与成教教师的劳动要一视同仁。第二,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建设,更新课程观,提高课程理论水平,注重进修,通过“产、学、研”结合,“教、学、做”一体,努力掌握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技术和课程实施技能。第三,外聘教师,也是缓解目前“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有效办法之一。加强校校、校企及学校与社会其他行业合作,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源的渠道,在学校解决基本师资的情况下力求社会上聘一点、企业里请一点,以期先解决师资的数量问题,再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从而扫除实施“学历+技能”课程模式的一大资源瓶颈。

2.课程知识资源

构成课程知识资源的要素有两个,一是纸质平面教材,二是电子课件、光盘和网络。高质量的教材是“学历+技能”课程模式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然而,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设工作一直严重滞后,专业教材选用上普遍存在着可选择的版本少、普教化突出、内容更新滞缓等弊端,至于能满足不同地区培养不同人才类型、规格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典型区域特征的成人高等教育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充斥市场的基本上是普教教材的复制品,要其与“学历+技能”课程进行“拉郎配”,实在勉为其难了。因此,教材建设是构建该课程模式的基本建设任务之一。

那么,什么样的教材适合“学历+技能”课程模式使用呢?一般须具备以下5个特点:一是教材内容选择上要以实用性、应用性为主,区别于普通高教教材侧重理论的特点,难易程度适中。二是教材内容编排上要充分体现对学习过程的层次控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便于自学。三是教材内容学习效果的检测上,要以学生自测为主,将传统的一次性考试变为对单元、学习时段的多层次测试,因此根据不同课时和单元配备的习题和实训指导题,应成为教材的重要部分。四是教材内容的体现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在平面教材基础上配备电子课件、实物场景影像VCD和指定浏览的网站等,具备形象、声音和参考资料汇集于一身的特点,学生只要一本书和一个光盘,就可以自主学习。五是教材更新、出版要充分运用飞速发展的科技手段,如电子课件提供的内容要与远程网络即时连线、点播,充分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特性。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各成人高校协作编写、共同使用教材,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形态新颖,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材;要在课程改革实践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将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开发包括纸质教材、音像媒体、网络课件、CAl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立体化教材。同时,还必须加快课群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建设,以便在网络教学方面能提供一系列的网络教学支持工具。

3.课程实践资源

多数高校很少有成人教育专用的实习、实验和实训基地,更缺少实验车间和工厂。因此,要进一步推广

“学历+技能”课程模式,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体对策有三:一是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成教学院要利用专业学院已有的实验、实训场所,与专业学院合作进行“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提高校内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充实、完善校外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三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室、虚拟实验室等,进行多媒体电教、虚拟仿真、模拟实训。通过上述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基本能够满足“学历+技能”课程教学的要求。

4.课程开发信息资源

课程开发是构建课程模式的核心工作,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式需要通过对各种影响课程开发的资料信息进行搜集、综合、分析、评估、取舍、设计、编制后才得以完成。因此,制约课程开发的各种信息资源的多与少、真与伪、主与次、显与默都将直接影响课程模式构建的成败。一般的,课程开发要经过“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编制”和“课程评价”4个阶段,各种课程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评估、取舍等基本上都是在“课程分析”阶段进行的,因此,“课程分析”是成人高校确定专业和课程模式的关键。

那么,“课程分析”分析什么?具体而言,一是“行业与企业需求分析”,通过分析获取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成分的变化,产业、行业和职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等的发展态势等资料,从而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使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保持发展性。二是“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分析可使成人高教了解和把握自己可以占有的“市场份额”和专业设置的有效需求,从而正确定位既有特色又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和课程模式。三是“人才规格需求分析”,通过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企业专家的主导作用,由熟悉职业岗位的专家、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具有“双师”素质经历、掌握新课程开发技术的专业教师对从事社会某一行业、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进行分析,来确定相关课程模式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四是“教育受众(学习者)需求分析”,通过对学习者年龄、基础、经历、动机、兴趣、特长、理想、品德等个性特征及他们对工作的性质、条件、环境、待遇、社会地位、发展可能等的社会期望值的分析,确定能协调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关系的课程。五是“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分析”,通过对不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的构成分析,确定“技能”课程理论和实践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通过“课程分析”,成人高教就可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和本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充分考虑本校现有办学基础、办学特色、办学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增设新专业,调整和改造就业不畅、生源严重不足的专业,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收稿日期:2008-09-10

标签:;  ;  ;  ;  ;  ;  ;  ;  

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课程模式的构建_学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