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村妇女文化程度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甘肃省中部地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甘肃省论文,贫困地区论文,为例论文,其对论文,文化程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变迁和农村劳动力转移, 大规模的以男子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以农村妇女为主。这种现象在贫困地区尤为明显。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农民所拥有的文化程度有助于他们提高生产力水平。这表现为文化程度提高了农民从事生产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且提高了农民配置信息资源的能力。然而,也有不少研究表明,文化程度对生产率的作用并不总是正向的。在有些研究中,文化程度对农业生产率的作用虽然为正,但总体上却非常微弱(朱农,2003)。那么,在农业女性化的背景下,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是否会给农业生产带来直接影响,是否关系到未来贫困的缓解?本文的主旨在于探讨贫困地区妇女文化程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本文采用了2003年1~5月笔者对甘肃中部10个贫困县的问卷调查所收集的资料, 就贫困地区妇女文化程度对家庭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次调查涉及45个乡(镇),530户农户,主要调查对象为20~54 岁的已婚农村妇女(农村女性劳动力主体),最终收到有效问卷520份。本文重点研究妇女文化程度对农业生产、 非农转移和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
一、农村妇女文化程度基本状况
妇女的文化程度作为妇女参与社会的能力的基础和发展的潜力, 既是衡量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又是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其他方面具有重大影响的制约因素。一般评价妇女文化程度的高低是相对于男性而言的。女性总体的文化水平一般低于男性,这是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一)妇女的文化程度
在表1列出了接受调查的妇女及其丈夫的文化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妇女中,有91.5%的妇女为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妇女仅占8.5%。 而妇女的丈夫的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下水平的人数占丈夫总人数的76.6%,而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丈夫占丈夫总数的21.7%。这说明,妇女的文化程度远低于她们的丈夫的文化程度,特别是妇女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高达23.5%,差不多是丈夫中文盲、半文盲比例的4倍。此外,表2还反映出文盲、半文盲的妇女在30岁以下、30~40岁、40~50岁、50岁以上4 个年龄段中的比例分别为11.0%(17人)、25.6%(61人)、33.0%(37人)、46.7%(7人);4个年龄段中初中文化程度妇女的比例分别为47.1%(73人)、27.3%(65人)、17.9%(20人)、20%(3人)。可见,妇女年龄越大,文化程度相对越低。
表1 妇女及其丈夫文化程度分布频数
文化程度妇女文化程度频数百分比(%)
丈夫文化程度频数 百分比(%)
大专及以上51.0 11
2.1
中专
61.2 10
1.9
高中
33
6.3 92
17.7
初中
161 31.0 249 47.9
小学
193 37.1 118 22.7
文盲半文盲122 23.5 31
6.0
合计
520 100.0511 98.3
注:对丈夫文化程度的调查样本中有9人缺失,占1.7%。
表2 不同年龄妇女的文化程度 单位:人
年龄段 大专及以上中专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半文盲合计
30岁以下3
416 73 42 17 155
30~40岁1
113 65 97 61 238
40~50岁1
14
20 49 37 112
50岁以上-
--
3
5
7
15
合计 5
633 161 193 122 520
(二)妇女对自身文化程度的认识
妇女对自身文化程度的满意度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她们对文化程度重要性的认识。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有68.3%(355人)的妇女对自己的文化程度表示不满意, 有21.0%(109人)的妇女说不清楚自己对自身的文化程度是满意还是不满意, 对自己文化程度满意的妇女仅占10.7%(56人)。从年龄分组看,对自己文化程度不满意的妇女,在30岁以下、30~40岁、40~50岁、50岁以上各年龄组中分别占65.2%、69.3%、68.8%和80.0%。可见,六成以上的妇女对自己所受到的文化教育不满意。这反映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地区的妇女也意识到自己的文化水平的不足。调查结果还显示,妇女年龄越大,对自己文化程度不满的比例越高。另外,在访谈中发现,年龄长的妇女对自己文化程度不满意的主要理由是自己目不识丁;年龄轻的妇女感觉自己接受的教育不适应外出就业的需要。
当问妇女“文化程度低对农村妇女生产和生活有没有影响”时,有390人回答“有影响”。她们列举出的影响有:不会读写书信;出远门不认识路;不会使用家用电器;看不懂电视剧;不会科学种田;外出打工难,等等。有109 人认为文化低对农村妇女没有影响。她们觉得种地不需要太多文化,干农活只要有力气就可以,文化程度高在农村也没有多大用处。有21人没有回答这一问题。这表明,大多数农村妇女已经认识到文化程度对她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制约,但仍有少数妇女不懂科学文化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妇女的实用技术水平
在农村,妇女对实用技术掌握的程度反映了她们拥有劳动技能的水平。在调查中,妇女对裁缝、编织、烹饪、饲养、食品加工、诊疗、园艺、理发等这些实用技术的掌握情况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有44.2%的妇女掌握一种或几种实用技术,有55.8%的妇女不会任何实用技术。从年龄分组看,在40岁以下的妇女中,有46.7%的人掌握一门或数门技术;在40岁以上的妇女中,有37.0%人掌握实用技术。当问她们是否愿意参加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时,有69.0%的妇女愿意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有31.0%的妇女不愿意学习技术。在对待技术培训问题上,妇女的态度和理由各式各样。从表4可以看到,在有效回答这一问题的499名妇女中,有38.9%(194人)的妇女觉得学一门技术有利于赚钱;有33.1%(165人)的妇女想通过学习技术提高自己的能力;有13.8%(69人)的妇女对技术培训没兴趣;有9.2%(46人)的妇女认为学习技术在农村没有用处,不想浪费时间和精力;有4.4%(22人)的妇女说自己太忙,没有时间学习技术;而认为自己学不会的妇女只占0.6%(3人)。在统计过程中发现,没有回答这一问题的21 人全部是不愿意参加技术培训的妇女。她们只是不想学习实用技术,至于为什么不想学,她们没有考虑过。
表3 妇女对实用技术的掌握和学习 单位:人
年龄段 人数 掌握技术不掌握技术参加技术培训不参加技术培训
30岁以下 15579 76 33 122
30~40岁 238104 134 75 163
40~50岁 11239 73 48 64
50岁以上 15 8
7
5 10
合计 520230 290 161359
表4 妇女愿不愿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理由 单位:人
年龄段 自己忙没兴趣学技术学技术提高自学不会合计
没时间不想学没用处好赚钱已能力 技术
30岁以下 3 16876 47-150
30~40岁 13 3023
80 822230
40~50岁 6 2114
35 291106
50岁以上 - 2 13 7 -13
合计 22 6946
194165
3499
二、妇女文化程度与农业生产
农业是甘肃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基础。现阶段要实现本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 必须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接受调查的520名妇女中, 主要从事农业劳动的妇女占妇女总数的91.2%。考虑到贫困地区男性劳动力大量外流的普遍现实,笔者专门调查了妇女的丈夫外出打工的比例。结果发现,只有22.7%(118 人)的丈夫在家劳动,77.3%(402人)的丈夫常年外出打工。可见, 绝大部分妇女是家庭的主要农业生产经营者。那么,妇女的文化程度以及农业劳动技能对本地区农业发展必然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妇女中真正懂得科学种田或养殖的人微乎其微。而从事农业的妇女中,有64.8%(307 人)的妇女的文化程度是小学和文盲、半文盲(如表5所示)。这些妇女基本上全部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她们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普遍很差,主要依靠体力投入进行农业生产。
再从种植业内部结构看,有86%的家庭以粮食生产为主,只有14.0 %的家庭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从发展庭院养殖来看,有94.6%(492 )的妇女回答自家有庭院养殖。家庭养殖主要包括养猪、养鸡、养牛马和养羊。但是,除了养羊能够通过出售为农户家庭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外,大部分家庭养殖的牛、马、驴等主要是为了耕地和作为运载的工具。牲口是贫困家庭很重要的农业劳动工具。而养猪和养鸡也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对肉食的需要,用于出售的数量有限。只有个别妇女的庭院养殖达到了创造经济效益的规模。“养鸡为下蛋,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正是这里大多数农民生活的写照。
表5 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的文化程度 单位:人
文化程度 从事农业生产没有从事农业 合计
大专及以上14 5
中专
33 6
高中
22
1133
初中
141 20161
小学
186 7 193
文盲半文盲121 1 122
合计
474 46520
以上分析说明,甘肃中部地区依然维持着自给自足式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当地妇女的劳动主要是为了满足全家人的衣食需要,大部分家庭的经济主要是靠丈夫打工、经商的收入来维持。这也就是说,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低下的农业生产率水平使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成果仅够自身和家人消费,从而使农户经济处于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在遇到灾害时,农户的这种经济模式容易造成农户的自给不足或贫困。事实上,在黄土高原的贫困地区,农户要实现粮食自给,在不可能扩大耕地面积的条件下,主要靠旱地农业潜力的挖掘,靠单位面积产量的大幅度提高。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者要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显然,该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者——农村妇女的技术水平不能适应当地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需要。
三、妇女文化程度与非农转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影响极为深刻。一方面,这种转移缓解了土地紧张和粮食紧缺的矛盾,带来了宝贵的资金,为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积累了物质、资金和技术资本,成为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有能力实现流动和迁移的人,在村庄里大多是受教育程度较高和较富裕者,他们的流动和迁移对贫困乡村而言无异于优秀劳动力及人才的流失,这在一定阶段势必会加剧贫困地区及留守群体的贫困。本文利用调查数据,主要对农村妇女文化程度与妇女流动机会、外出就业时间和范围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描述。
(一)妇女文化程度与非农就业
这里把种植业、养殖业等称为农业,而把服务业、商业、 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和加工业、建筑业等称为非农产业。那么,从表6可以看出,从事非农业的妇女有293人,占妇女总数的56.3%。其中,34.8%的妇女从事商业,28.3%的妇女从事农产品加工,24.6%的妇女在乡镇企业打工、或有固定工作、或从事其他非农产业,11.9%的妇女从事建筑业,3.1%的妇女协助丈夫或他人搞运输。从文化程度上看, 若按不同文化程度分组,例如,按大专以上、中专、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和半文盲分组,各组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妇女在该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0%(5人)、100 %(6人)、75.8%(25人)、61.5%(99人)、59.6%(115人)、42.6%(52人)。这说明,妇女的文化程度对妇女从事非农产业有较大的影响。
表6 不同文化程度的妇女从事非农劳动种类的人数单位:人、%
文化
农产品加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乡企或其他合计
大专及以上00 0 3 2 5
中专
10 0 0 5 6
高中
43 0 14 5 25
初中
17
9 3 46 18 99
小学
44
174 33 19 115
文盲半文盲17
6 2 6 23 52
合计
83
359 10272 293
比重(%)28.3 11.9 3.1
34.8
24.6
102.7
注:本问题是多项选择,故累计百分比为102.7%。
(二)妇女文化程度与外出打工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妇女逐渐从封闭状态下解放出来, 呈现出由农村向城镇、由贫困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不过,相对于男性劳动力而言,农村妇女的流动规模较小。从表7夫妻外出打工经历上看出, 从来没有外出打工经历的妇女占妇女总人数的69.6%(362人),而2000~2002年没有外出打工经历的丈夫只占22.7%(118人)。从打工的区域看, 男女在本县内打工或经商的人数相差不大;而到外省打工的妇女只有66人,2000~2002年丈夫跨省打工或经商的人数却高达183人。这说明,大部分妇女没有外出打工或经商, 即使外出打工也一般选择离家较近的区域。而且多数妇女的打工经历发生在结婚之前,婚后,她们一般不能自由地外出打工。这主要是因为:①农村的大量男性劳动力转移后从事其他职业,劳动分工的递补效应把妇女推上了农业生产主角的位置。②妇女有照顾家庭的特殊责任,大部分妇女只能就近从事非农业劳动。而在贫困地区,由于乡镇企业和商业往往不发达,从而也严重制约着妇女的就业转移。③文化水平偏低也阻碍了农村妇女向其他职业发展。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文盲、半文盲农村妇女对外出就业缺乏自信心。
表7 夫妻外出打工经历比较单位:人
选项 丈夫(2000~2002年) 妻子(2002年以前)
没有外出打工经历 118 362
外出打工最远到本县 40 38
外出打工最远到本省 179 54
外出打工最远到外省 183 66
在贫困农村,大部分妇女的生产以及生活主要限于本村范围内, 外出机会比较少,外出就业的妇女是少数。表8是对被调查妇女在2000~2002年外出3天以上情形以及外出主要事由的调查结果。其中,有3 天以上外出时间的被调查妇女占全体被调查妇女的75.6%(393人)。从外出事由上看,86.8 %的妇女外出是为了走亲访友,20.9%的妇女是为了看病求医,务工经商3天以上的妇女只占14.5%, 外出参加学习培训和开会公务的妇女更少,分别只占3.1%和3.3%。再从妇女文化程度上分析,3天以上外出的妇女在大专、中专、高中、初中、小学、 文盲和半文盲各组中的比例分别为80%(4人)、50%(3人)、78.8%(26人)、81.4%(131人)、 75.6%(146人)、68%(83人)。这些数据说明, 妇女的文化程度对妇女外出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如果考虑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妇女有固定职业而不便外出的原因,统计结果可能更加显著。
表8 2000~2002年不同文化程度的妇女3天以上外出情况单位:人、%
其中
有3天以
文化程度 务工经商学习培训开会公务
看病求医 走亲访友
上外出3天以上3天以上 3天以上3天以上 3天以上
大专以上42 10 23
中专 33 00 12
高中 26
6 26 524
初中 131 21 65 26
117
小学 146 20 32 30
121
文盲、半文盲83
5 00 18
74
合计 393 57 12
13 82
341
比重(%) 128.614.5
3.1 3.320.9 86.8
注:本问题属多项选择,故累计百分比为128.6%。
四、妇女文化程度对农户经济收入的影响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力, 劳动者的素质潜能逐步转化为实际生产效率,经营能力的高低和劳动质量的优劣也明显反映到家庭收入水平上。就甘肃中部地区来说,约有9.1%的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上,8.5%的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2500元之间,36.7%的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在800~1500元之间,还有45.8%的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在800元以下。当然, 造成农户间收入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必然会对家庭收入增长有重要影响。那么,在甘肃中部贫困地区,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对家庭收入的影响程度如何?为此,本文从微观层面上进一步分析农村妇女文化程度与农户收入状况,从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妇女文化程度与农户人均纯收入
从调查资料统计的结果看(如表9所示),文盲、半文盲妇女年人均纯收入为974.47元,而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 大专以上妇女的年人均纯收入则分别为986.23元、1275.29元、2049.96元、1850.00元、1980.00元。若以文盲、半文盲妇女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则小学、初中、高中、 中专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妇女户的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1、1.31、2.10、1.90和2.03。因此,从总体上看,文化程度高的妇女,其家庭的人均纯收入也高,只有个别妇女家庭的情况例外。
表9 妇女文化程度与家庭的平均各项收入单位:元
文化程度 家庭总收入人均纯收入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
大专及以上 14999.97 1979.99 1600.02 13400.02
中专 8499.99
1850.00 2499.98 6833.32
高中 10942.43 2049.96 1927.25 8887.83
初中 8177.99
1275.29 2862.81 5339.44
小学 6176.05
986.23
2005.75 4163.76
文盲、半文盲6191.70
974.47
1835.01 4362.48
注:表内收入数据均为货币性收入,实物性收入未统计在内。
(二)妇女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结构
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择业门路宽,收入来源广,来自第二、 第三产业收入的比重高。从表9的非农业收入情况看,文盲、 半文盲妇女户的年非农业收入为4362.32元,而小学、初中、高中、 中专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妇女户的年非农业收入则分别为4163.76元、5339.44元、8887.83元、6833.32元、13400.02元。如果以文盲、半文盲妇女户的年非农业收入为1,那么,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 高中、中专和大专的妇女户的年非农业收入分别为0.95、1.22、2.04、1.57和3.07。此外,从非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看,文盲、半文盲妇女户为70.45%,小学、 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文化程度的妇女户分别为67.42%、65.29%、81.22%、80.39%和89.33%。可见,妇女文化程度与农户收入结构之间有一定关联。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本文的农业收入和总收入仅计算了农产品出售的货币性收入,实物收入没有统计在内。
在调查中发现, 低收入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包括以从事种植业为主的妇女)的文化程度较低,生活水平局限在温饱上。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收入以男方收入为主,多数妇女缺少商品经济意识和独立意识,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是她们的日常大事。另外,在这些低收入家庭的妇女中,大多数人的年货币性收入为零,因为她们的农业生产主要是满足家庭内部消费。而收入较高的家庭主要是农商兼营者,其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打工、开小店、跑运输和固定工作等。这类家庭的妇女一般文化素质较高,自己有一定的非农业经济收入。
(三)妇女文化程度与农户收入的回归分析
上述分析没有考虑家庭中男子文化程度以及妇女技术能力等影响因子, 这可能使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为了更进一步掌握妇女及其丈夫文化程度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差异,这里有必要进行简单的回归分析。在根据调查资料做数据散点图的基础上,选择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年农业收入和年非农业收入分别作因变量,以妇女文化程度、丈夫文化程度和妇女掌握实用技术情况作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0所示。
表10 妇女及其丈夫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变量回归模型结果
人均纯收入 农业收入 非农业收入
常数项 2950.07*** 3174.85*** 12661.73***
妇女文化程度 -140.29*** -286.83** -732.35**
(2) (3) (2)
丈夫文化程度 -211.22*** 304.12**
-1030.08***
(1) (2)
(1)
妇女掌握技术技术情况-173.07** -535.71**
(3) (1)
注:①文化程度和妇女掌握技术的变量参数设计是:大专及以上=1,中专=2, 高中=3,初中=4,小学=5,文盲、半文盲=6;掌握技术=1,不掌握技术=2。
②*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p为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值。
③小括号中的数字是变量进入模型的顺序。
从表10可以看出:
1.造成农户人均纯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差异的首要原因不是妇女文化程度的差异,而是丈夫文化程度的差异。在三个模型中,丈夫文化程度变量均先于妇女文化程度进入逐步回归模型,且回归系数具有很强的统计显著性。从人均纯收入方程看,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丈夫文化程度降低一级,人均纯收入下降211.22元;而妇女文化程度降低一级,人均纯收入下降140.29元。从非农业收入方程看,其他因素一定时,丈夫文化程度相差一级,非农业收入相差1030.08元; 妇女文化程度相差一级,非农业收入相差732.35元。此外,妇女的技术能力是影响人均纯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对非农业收入没有影响。
2.妇女掌握实用技术的情况是影响农户农业收入的首要因素。 妇女掌握实用技术的家庭与一无所长者家庭的农业收入相差535.71元。回归模型显示,妇女文化程度对农业收入也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丈夫的文化程度与农业收入呈负相关,即丈夫文化程度升高一级,农业收入下降304.12元。这说明丈夫文化程度较高越有可能从事非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主要依赖妇女经营。
五、简短的结论
本文对甘肃中部贫困地区妇女文化程度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表明, 贫困地区农村妇女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在文化程度的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组差异,即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程度逐渐降低;妇女文化程度明显低于男性。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意识到文化程度对脱贫致富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她们大多数人有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强烈动机。
对妇女参与农业和非农业活动的分析表明, 农村妇女是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一支主要力量,农业女性化趋势开始显现。与此同时,农村妇女文化程度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这主要表现为农业经营粗放,结构单一,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另外,文化程度对于农村妇女非农转移也有一定影响。尽管多种因素使农村女性在转移上明显滞后于男性劳动力,但是,文化程度对农村妇女的非农就业、外出打工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劳动力(包括妇女)文化素质太低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柳玉芝,1998)。本文的分析基本证实了这一论断。
对文化程度与农户经济收入关系的分析表明, 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对农户经济收入产生显著影响,这在人均纯收入上表现得尤其明显。随着妇女文化水平的提高,家庭人均纯收入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揭示,丈夫的文化程度对农户经济收入的影响更显著。这表明,贫困地区农村妇女的劳动以满足全家人的衣食需要为主,家庭经济来源主要是丈夫的非农业收入。
另外,从妇女文化程度对农户经济收入的影响看, 由于贫困地区市场经济不发达,乡村企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文化程度较高的妇女也只能与文化水平较低的妇女从事同样的农业劳动。妇女劳动力市场的缺乏,使劳动者教育收益机制不能正常运作并发挥作用。这说明,落后的经济环境制约了较高文化程度的妇女从事非农产业,从而限制了她们的教育收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