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物画 小学高年级 视觉型 非视觉型
罗恩菲德是美术教育界的泰斗,他提出在儿童绘画写实阶段(11至13岁)儿童在绘画上走向两个不同的分支即写实倾向和情感倾向,使我在人物画教学方面大受启发。人物画本身就是一个教学难点,不仅学生怕画人物,老师也怕上人物画课,可以说人物画教学还是一片处女地。综上所述学生的人物画水平较低,画面中出现的形象低级简陋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罗恩菲德关于儿童在拟写实阶段绘画类型的分类。
罗恩菲德将小学高年级学生对美术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分成两类,一类是视觉型,一类是非视觉型。他写道:在儿童的创作经验中看到一项差别;显然,有些儿童喜爱视觉刺激,而其他人却比较专注于经验的阐释。视觉经验与我们的视觉有关,他们关心的是大气情况和空间透视所引起之色彩、光线和阴影的不同。主观的阐释(非视觉型)则强调个人对外在世界与身体的感觉。“视觉型”的个人,在画面中咨询自然,而“非视觉型”的个人,则是表现者,喜爱视觉经验的儿童觉得他是旁观者,从外面观看他们的作品;主观的儿童则觉得与他们的作品合二为一。但是,这两种类型不是绝对的,大多数人会“偏向于”其中一个类型,而不是仅仅属于其中一个类型。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确实发现这样的倾向,鉴于我们班级人数较多,只能制定符合大部分学生需求的教学设计。要在课堂中两者兼顾,合理地刺激这些因素,既有视觉的刺激又有情感的兼顾,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发展。
三、根据视觉型和触觉型改进人物画教学策略
笔者认为应该进行不同题材的创作,通过塑造人物来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人物画。还可以充分利用陶泥的可塑性,通过不同人物、不同动作的塑造,帮助学生扩大经验范围。并且在每一环节的设置中都应该关注视觉型和非视觉型的学生,两者兼顾,以实现不同学生都有所收获。
①针对性表扬,帮助树立信心
因为是处在青春期与儿童的转折阶段,如果这一阶段成人的见解影响了儿童,使其认识到自己绘画水平的稚嫩,会使儿童越来越不敢画,也越来越不会画,长此以往使儿童最终失去绘画的能力,所以这一阶段鼓励对于视觉型和非视觉型的学生来说都很重要,恰当的鼓励尤为重要。我们不能要求视觉型的学生画出很主观,类似于表现主义的画,也不能苛求触觉型的孩子画出比例精准的人物。所以在上课时,应该先经过多次观察、交流,判断学生到底是偏向哪一类型的,然后再依据其绘画特色,表扬他的长处,必要的时候引导学生往更高的层次发展。
②巧用火柴人,掌握人物动态
我曾尝试过拿出各种姿势的人的照片给学生写生画火柴人,但是他们对此兴趣并不大。而以我说人物动作学生画的方式则较为感兴趣。如:画一个正在走路的老人,他们就会想到平时看到的老人形象,根据记忆和经验画出生动的老人形象。再比如:画你妈妈在家做家务时的样子,那学生就更感兴趣了,因为这些都是亲身经历过的,并且是自己的亲人,画起来很有感情。这样能够满足偏向非视觉型的学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③模特写生,深入理解
我会请活泼外向的学生上台当模特,让他们做出夸张的动作。在这里模特的姿势非常重要,罗恩菲德指出模特的动作必须有意义,否则非视觉型的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而感到挫折。如让“模特”做出耷拉着脑袋和四肢非常沮丧的动作。我可以提问,你猜猜看他为什么沮丧?等等一系列与自身情感相关的提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那些偏向非视觉型的学生在绘画时,能够以自己的经验去解释这些动作,融入自己的情感在里面,也使视觉型的学生也能关注情感的描绘。
④命题塑造,厚积薄发。
命题人物可以从单个开始。首先教师要把塑造人物的性格加以特征化,让他们有一些动作,如:一个客人(你的爷爷)来看你,他坐下来,要讲故事给你听,学生首先在脑海中塑造爷爷的形象,穿着老旧的衣服,满头白发,吭哧吭哧,好像他刚到达一样,然后把他放在表示他说故事的位置,他在讲故事时手里有没有东西,双脚是如何摆放的,……完成后教师可以有更大的命题,让学生尝试画由多个人组成的画面,如“课间十分钟”、“我和我的好朋友”等等。视觉型学生可以借助之前积累的视觉经验,非视觉型可以凭借自己的情感经验。由写生到创作,他们所学的人物画知识都得到了巩固。
⑤运用陶泥,扎实掌握人物画
陶泥的可塑性使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动作,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去思考动作、形状。首先在上课时,我请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观察大师是如何将人物的动作表现出来,人的头部什么大致什么形状,手臂“安”在什么位置,身体大致是什么形状等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塑造,可以是玩耍的我,我的好朋友,我的奶奶等等。通过不同动作,状态,形象的人物的塑造学生会逐渐的意识到形状、关节、大小、比例、动作,最终掌握人物画的要点。
罗恩菲德将青春期转折点学生绘画类型的分类让我更加清晰地体会到学生在绘画时的不同倾向,在上课时能够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自己能力和优势范围内更加自由地绘画成长。课堂上兼顾两种类型学生的感受无疑使人物画的教学效果更好,使学生更乐于画画,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信心。他提出的先写生后创作的方法也更加丰富我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分析与教程[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3]尹少淳.如果我们能理解的更全面些——罗恩菲德美术教育思想评析[J].北京:中国美术教育,199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5]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央美术学院 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1—6年级)[M].或者: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论文作者:彭晓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5期6批次
论文发表时间:2020/3/2
标签:人物画论文; 视觉论文; 学生论文; 儿童论文; 动作论文; 罗恩论文; 人物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5期6批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