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的音之魅论文_万晶晶

语文中的音之魅论文_万晶晶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实验小学 266109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语文思维具有多向性。作者在作品中描述的景物、场面、意境,对读者来说,都是一种新的东西,每个人的理解都具有差异性。课文都具有这种思维的多向性,文学作品更是如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思维的多向性,正是语文吸引人的魅力之所在,它给读者在解读课文时以更广阔的想象力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空间。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教师用图片、录像和实物照片来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定向化,指向教师的思维模式,指向图片、录像和照片制作者的思维定势。学生得到的是老师心目中的“这一个哈姆雷特”。

如何避免思维的唯一性?笔者认为,音乐却不存在这一弊端。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在教学中灵活准确地运用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更加有效地集中精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们不难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是选取的音乐,要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要和谐,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使学生引起共鸣的目的。用音乐渲染,可以普遍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那些一般图画不足以表现的动态和意境,或是特别庄严肃穆、悲凉凄惨,或是特别欢快激动,或者是惊险紧张的场景,用音乐是再合适不过的。

在新课开始时播放音乐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我曾在教研活动时听过一段别出心裁的导入。

出示: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望穿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回你是谁为了谁我的战友你何时回你是谁为了谁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泪谁最美谁最累我的乡亲我的战友我的兄弟姐妹。

师:这是一段没有标点的话,你能十分流利地把它读出来吗?(学生观察一会儿后,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师:大家反应很快,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段文字其实是一首歌的歌词。(学生纷纷点头,个别同学恍然大悟。)

师:你们熟悉这首歌的旋律吗?(有的学生在下面开始小声哼唱歌曲《为了谁》的旋律。)

师:(观察一会儿后)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唱一段就可以。(八九名学生举手,其他同学流露出惊讶的神色。)

生:(唱,十分投入)“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望穿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回?你是谁,为了谁,我的战友你何时回?你是谁,为了谁,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泪!谁最美,谁最累,我的乡亲,我的战友,我的兄弟姐妹。”(教室里的气氛显得异常严肃。学生唱完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这位同学的演唱十分成功,那悠扬的乐音似乎把我们带入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这首歌记述了一个个动人的场面,你知道这些事都发生在何时?何地?(学生交头接耳,纷纷举手。)

生:这首歌中唱的是1998年我军几十万人民子弟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热情赞颂了解放军战士在抗洪抢险中的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师: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大江保卫战》。

自然,整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在教学重点段,通过音乐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语言。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课文描写了1976年1月8日,首都人民一起去十里长街悼念周总理的动人情境。亿万人民对周总理充满无限深情,对周总理怀有深切悼念,由于总理逝世时间已久,现在的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想到了哀乐,课堂上,悲凉的曲子,加上我的语言描述,学生仿佛也来到十里长街上,站在泣不成声悼念周总理的人群里,望着缓缓开来的灵车,他们都哭了,仿佛成了课文中的“我”,课文语言似乎成了他们的内心感受,深情地读着:“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下课了,有的学生认真地说:“老师,我仿佛看到了那情景,眼泪再也留不住了!” 我领悟了,音乐在课文中显示了它的无穷魅力;在课堂,音乐渲染,同样可以震撼幼小的心灵。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结尾,就像戏剧、电影、相声、弹词等艺术一样都注重结尾,希望所表演的内容能在观众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语文课堂教学则要求结尾能使整堂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课尾播放一首恰如其分的歌曲,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壮志豪情,总能掀起一个情感的高潮,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给人一种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受。

教学《赶海》一课时,同学们被赶海的趣闻吸引了,最后在《赶海的小姑娘》这支动听的歌曲中结束了这一课。课后,孩子们仍久久沉醉在优美的课文和欢快的音乐之中,那优美的歌曲在孩子们口中不停地传唱。

音乐像文学一样,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它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因而更易于使学生激起与课文相似的想象和联想,以至心驰神往。在实践中,我深感到通过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万晶晶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7月总第3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0

标签:;  ;  ;  ;  ;  ;  ;  ;  

语文中的音之魅论文_万晶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