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多极化进程--论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_经济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多极化进程--论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_经济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多极化进程——试论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联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化与论文,试论论文,进程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环顾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什么是对未来世界包括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基本趋势?概言之,一是政治多极化,二是经济全球化,“两化”预示着人类将在二十世纪百年激荡的基础上,经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大转折、大调整和大较量,逐步构筑起规范新世纪国际关系行为准则的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世界上各种力量都将参与这场世纪较量,相互磨合、碰撞甚至对抗。江泽民主席指出:“当今世界正走在向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这些趋势给国际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和压力”(注:“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江泽民发表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2月3日。)。中国作为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不仅应当积极参与“两化”的历史进程,还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一步研究“两化”在当今形势下的新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从而使我们更为能动地抓住机遇,化解挑战,并推动“两化”朝着有利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强调世界处于普遍的联系与永恒的发展之中。同时又认为这种联系和发展有内在的规律可寻。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各不相同,但两者之间显然存在有规律的必然联系并相互作用。本文试图在迄今分别对“两化”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侧重探寻“两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搞清“两化”于世界整体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性与统一性,力争把多极化和全球化这两幅不同的图景辩证和有机地叠合成一个真实的总画面,从而使我们能够更为科学地把握“两化”尤其是政治多极化的演变规律及未来走向。

一、多极化在全球背景下的新特征

“极”的概念是国际政治学中的一个常见的术语,传统上是指具有世界影响并拥有势力范围的大国。在强权政治盛行的传统国际政治实践中,多极存在往往是一种暂时的力量均衡,呈现十分不稳定的状态。但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多极化进程显然具有不同以往的一些新的特征。

(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从而为多极化进程注入了一副稳定剂,构成了有利于多极化发展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急剧扩张,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的经济含义十分明确,即把世界做为一个统一的市场,将有限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从而获求效用的最大化。鉴此,全球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相互依存,造成一种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局面。这一特征为当代的政治多极化进程提供了与以往不同的历史条件。如果说传统的多极竞争曾使各国之间磨擦增多、冲突频仍,尤其是后来崛起的新兴力量势必受到维护既存格局的各大国的联合压制的话,当代经济全球化给各国间带来的相互依存度的不断加深,不仅有可能成为阻防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之一,而且可以起到缓解各国间对抗,增加相互协调与合作的正面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这种正面作用还会进一步增强,这就给往往是不稳定的多极化进程注入了一副稳定剂,构成了有利于多极化发展,尤其是有助于减少新兴力量崛起阻力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

(二)经济全球化当前的不平衡状况强化了世界力量对比的失衡,多极化进程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密切相关。由于发达国家比其他国家掌握了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客观上构成了迄今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力量。在人类向“新经济”迈进的时代,发达国家又获取了更多“新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与人才。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发达国家仍可能继续成为推动并影响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力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不仅难以很快缩小,甚至还会扩大。鉴此,经济全球化目前实际上更多表现为发达国家、即现代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延伸。美国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首,又独占“新经济”鳌头,经济全球化事实上一定程度地反映了美国的意志和模式。经济全球化当前这种不平衡发展的客观现实作用在国际政治层面,使我们看到世界力量对比出现进一步严重失衡。美国国内一些势力自恃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露骨地鼓吹建立美国领导下的“单极世界”或以美国为主导的符合西方发达国家集体利益的新秩序,并明显加大了与多极化进程对抗的力度。

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美国经济在高新技术推动下虽有较快发展,但经济周期和波动并未消失。美国有关当局也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正在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加以调控,以期实现软着陆。支撑美国景气持续扩张的外部因素,如外资大量流入和外国廉价商品的大量进口等,正随着世界经济特别是东亚经济的全面复苏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化发生变化。支撑美国经济景气一些内部因素,如以信息和网络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现象,由于知识经济所特有的非垄断性、技术更新初始阶段的高成本性,使美国实际上难以长时期保持技术上的全面垄断。芯片技术、纳米技术、基因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全球扩散均可为例。最近一些权威经济机构纷纷预测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预点,下一步将再次盛极而衰,预计10年后,即2010年,美国经济占世界GDP的比重将由28.5%再次降至26.8%,有的预计甚至更低。与此同时,欧盟、中国、日本占世界GDP的比重均将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注: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和世界银行《2000年全球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美国经济景气扩张势头的趋缓将直接制约美国政治军事扩张的势头。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的现实也证明美国要搞单极世界力不从心。科索沃战争给美国和西方带来的不是重塑世界的信心,而是深刻的反思。美及其盟国均不愿分开承认此役构成了先例。欧盟国家反而加快了自主防务进程,在一体化方面迈出更具实质性的步伐。广大发展中国家明显增加了彼此间的协调,警惕和抵制强权政治的声音和力量进一步增强。综上所述,多极化的发展虽是曲折的,有时还会出现局部和暂时的反复,但多极化反映了世界上各种力量相继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三)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

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展的,发达国家显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全球化本身有力地拓展了世界市场,增加了全球财富,使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都可以更为便利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并不同程度地获得利益。二战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恰恰是把握住了全球化赋予的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外部资金和技术,超越本国市场和国内资金原始积累的局限,通过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获取比较优势,进而实现跳跃式发展。还要看到,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经济增长率虽有较大起伏,但总体上仍高于发达国家的整体增长率,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在逐步加大。

总的看,经济全球化将不可避免地波及和渗透到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即使被称为边际化的非洲某些地区也是处于全球化中的边缘,而不是置身于全球化进程之外。经济全球化本身呼吁各国的共同参与,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治理。在此背景下,多极化不应也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所谓“均势”。未来多极化的构成决不会仅限于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国和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能力、也有资格跻身于多极化的行列。

二、经济全球化构成多极化的社会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的根本的动力。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2卷,第32-33页。)。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社会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其它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注:“社会主义从空前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第130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当我们进一步考察政治多极化进程时,有必要寻找和研究支撑这一政治现象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如果我们认定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必然,那么就应该而且能够在另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必然,即经济全球化中找到它的“现实基础”。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不仅发韧早于多极化,持续时间也将长于多极化。与多极化相对应的“现实基础”更多地立足于全球化进程中的区域化阶段。

(一)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是全球化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最重要的外在形态之一。

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目标是经济一体化,其主要特征是民族国家边界的逐渐模糊和国家间经济体制和规则的不断趋同。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彼此之间的界限仍是牢固和清晰的,一体化将受到民族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等因素的严格制约,其进程必然十分漫长。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突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画面,除了各国间经济联系的普遍加强外,更为醒目和鲜活的则是蓬勃发展的经济区域化。

经济区域化实际上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率先逐步形成的一体化。它是经济全球化最终走向一体化这一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区域化突破了国界的限制,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和比较利益,许多国家也把区域合作作为参与全球化的第一步。目前世界经济界主流和最主要的国际经济机构都认为,经济区域化有利于自由贸易的扩大,与世贸组织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且是世贸组织实现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目标的重要步骤,世贸组织有关条款也允许建立区域性贸易组织(注: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委托奥古斯托·德拉托利、玛格丽特·R·凯利所著:《区域性贸易协定》,1993年,中国金融出版社及刘芳:“试论世界贸易组织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容性”,《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1期,第28-30页。)。因此从总体上看,区域化与全球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全球化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最重要的外在形态之一。

(二)区域化的实质是经济多极化,直接构成了政治多极化的经济基础。

冷战后,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倍增。据统计,从1948年到1994年,世界上先后出现了109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的产物(注:引自:“冷战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特点及其作用”,《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3期,第69页。),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独联体一体化、南锥体共同市场等,各类新生的经济合作机制几乎覆盖了全世界,而90年代又恰恰是政治多极化进程迅速抬头并较快发展的重要时期。

我们还应注意到,区域化的发展在全球地理分布上具有板快性和层次性。当今世界的主体是三大板块,即北美板块(北美自由贸易区)、西欧板块(欧盟)和东亚板块("10+3",即东盟10国加中国、日本、韩国)。1999年,三大板块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为9.8万亿美元、8.3万亿美元和6.3万亿美元,合计占世界经济总量的81%(注:数据来源:据世界银行2000年8月2日在网上公布的“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数字计算,网址[http://www.worldbank.org/data/2atabytopic/GDP.pdf]。同时,三大板块各自的融合程度和发展阶段并不一致,彼此又呈现出某种层次上的不同。

在三大板块之外,还存在着其他规模各异、层次有别的区域合作组织。如独联体的主要成员国之间事实上已经处于自由贸易区的状态,一些国家正在酝酿关税同盟计划。非统组织也承担着经济合作的任务,最近正式提出了建立非洲联盟的建议。拉美地区最活跃的是拉美一体化组织、安第斯集团、南锥体共同市场等,最近南美各国又聚首巴西召开首次南美首脑会议,加快推进南美区域一体化进程。

区域化的进程,为世界经济的多极格局奠定了基本框架。区域化的社会和政治含义,应当是经济层面的多极化。而经济层面的多极化显然构成了支撑政治多极化的重要背景,并为政治多极化进程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依托。

诚然,经济多极化的现实与政治多极化并不存在绝对——对应的关系,但二者之间显然有着内在联系。尼克松所称的世界五大力量——美、欧、中、日、俄——都身处一个重要的区域合作板块内,都需要以区域为依托扩大竞争优势。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也自然地成为其所在次区域板块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力量。经济多极化板块性和层次性的现实和趋势,大体反映了国际政治多极化类似的现实和趋势;各经济板块和层次间的关系,同时构成国际政治关系的主线。

(三)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创新与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使多极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多样。

恩格斯在研究历史发展规律时提出了著名的“合力”论。他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最终出现的结果就是谁也没有希望过的事物。其中,每个意志却对合力有所贡献,因为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四卷第697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承认迄今为止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推动全球化的主要“意志”是掌握了更多生产要素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意志”并不显著,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言不同,是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度中应运而生。尽管由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曾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面对当前全球化的浪潮,资本主义的强势仍是一个客观现实。

但是,我们又应看到,生产力的大发展已经迫使传统资本主义意识到自身体制对全球化的极度不适应,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借鉴了很多社会主义的因素,通过自我调整和改造,以缓解经济社会矛盾。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悄然兴起,给生产力带来一场新的革命。这场革命一方面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新发展,一方面又在西方内部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引发了更为悬殊的贫富差距。从国别情况看,美国国内财富再次急剧集中,1%的富人掌握了40%的财富。1979年占总人口5%的高薪家庭平均收入约为排在末尾20%家庭的10倍,1999年已扩大到19倍,民意测验表明,75%的美国人认为新经济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均(注:崔奇、倪健民:“新千年:呼唤新的文明与进步”,《环球时报》2000年7月28日第十四版。)。从国际范围看,世界上20%最富人口与20%最穷人口的收入比已从1960年的30:1急剧扩大到1997年的74:1。这种在知识经济这一技术社会形态下以新的“掠夺方式”造成的新的两极分化,与知识经济本身应体现的历史进步与社会先进性极不协调,使资本主义在尚未解决工业经济形态下存在的根本社会矛盾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不平等与不合理。历史经验证明,任何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会引发或推动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从这一意义上讲,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将为新的社会制度变革孕育条件。可以预言,随着社会生产力在各种新的生产要素推动下进一步发展,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因素必将在全球范围内逐步生长,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必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明朗。推动和创造历史的“合力”中的主导“意志”也势将随之发生相应的积极变化。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力量将成为政治多极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多极化本身的内涵将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仅表现为政治力量的多极化,同时也表现为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更长远看,经济全球化通过区域化最终走向一体化时,绝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在“合力”的作用下,将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各种先进文化和价值体系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三、几点初步的结论

(一)政治多极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特定阶段在上层建筑领域的表现,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客观趋势。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世界力量对比的失衡,多极化进程又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在把握多极化总进程时,我们对出现各种曲折甚至一时倒退,也要有所准备。

多极化的实质应当是追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包括各国发展道路的多元化。其制度保障是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与经济全球化所内在要求的全球广泛参与是完全一致和互为吻合的。任何单独霸权或集体霸权的企图,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违背时代进步的。发展中国家在多极化进程中的应有地位,标志着多极化新构成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也符合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精神及各国争取国际社会平等一员的努力,因此是中国外交必须坚持的原则。

(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一体化三个概念互为联系,又各有含义,不应混为一谈。经济区域化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政治多极化的形成,符合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利益。我们有必要积极适应并推进区域化。需要看到,由于种种原因,东亚乃至整个亚太的区域化合作与西欧、北美甚至拉美的一体化进程差距较大,东亚区域合作才刚刚起步,自由贸易问题尚未提上议事日程,这种状况亟需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在世界主要大国中,中国是极少数没有参与自由贸易区安排的国家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参与全球和地区经济合作起步晚、程度低,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参与区域化合作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子,中国迄今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并积极参与图门江、湄公河流域合作,酝酿增加中俄哈吉塔“上海五国”机制的经济内涵。尤其是对于新生的东亚合作机制,中国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江泽民主席等中国领导人相继出席了历届峰会,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义,特别是有关举行财政部和央行副手会议的建议得到峰会采纳,现已提升为制度化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2000年5月,在泰国清迈举行的10+3财长会议决定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这是东亚国家第一个多边经济合作安排,具有历史意义。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许多挑战,但对于中国这样有着坚强政治领导、明确理论指导、较好经济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我们应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加速自身发展,营造周边依托,进而推动政治多极化的进程。同时,我们还可运用政治上的优势和在多极化进程上的特殊地位,抵御全球化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力争使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为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标签:;  ;  ;  ;  ;  ;  ;  ;  ;  

全球化背景下的多极化进程--论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