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重在观念更新--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志敏博士_大学论文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重在观念更新--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志敏博士_大学论文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在观念更新——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志民博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部论文,副主任论文,成果转化论文,观念论文,博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任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198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84年—1990年留校任教,1990年—1994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留学,并获博士学位;1994年—1996年在教育部外事司任职,1996年—2000年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一等秘书、留学生管理组组长;2000年至今,任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兼任赛尔宽带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等。曾公开发表论文13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5篇。

近年来,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为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最近,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以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为深入贯彻两部文件精神,本刊记者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及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采访了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志民博士。

记者:您有着长期在西方留学和工作的经历,对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作为教育部科技产业工作主管部门的领导,您是如何看待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李志民:技术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国家也已明确提出高校的科技工作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个人认为,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成果和转化问题应是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技术,将它推广、应用到企业中去,使其成为产品化、规模化的工作。通俗地讲,科研成果好比是种子,企业好比是农田,要想实现广种精收,必须要在培育良种、选种、因地适时、高效率撒种上下大工夫。也就是说,在种子和农田之间我们需要专门的人从事培育种子和销售种子的工作,需要大量的培育种子和销售种子的中介机构或企业,这也正是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高校有一支力量很强的科研队伍,有大量的科研成果,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是高校推动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高校的科技工作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应该受到更加充分的重视。

我们都希望中国能够强大、兴盛,我们都知道一个强国一般都有一个强国的标志性产业。在谈到当今世界上七大工业强国时我们都能说出他们的标志性产业。例如,日本的电器,德国的汽车,法国的化妆品,意大利的时装,英国的金融服务业等。我曾和美国的教授、学生谈到美国的强项或标志性产业,他们多数人回答说是电影或娱乐业。的确,美国的娱乐业是它的第一大创汇产业。但是许多专家、有识之士在总结美国的强盛原因时都特别提到美国有世界上一流的大学,特别是美国有120多所很强的研究型大学。美国的科学研究或者说发达国家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大学的科学研究和科研力量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高校是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基地。我一直认为,高校本身所具有的人才和资源优势使得大学在进行跨学科研究中更适合开展具有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界的联系和合作应该更加紧密,彼此间展开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应逐步发展成为普遍趋势。这些年来,我们鼓励大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并推进产业化发展的尝试,一些大学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也初步形成了自己有学科特色的科技产业,这是我们的特殊国情所致,主要原因是我国企业的研发力量比较薄弱;我们的用人制度、奖励、激励体制不够健全;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够完善,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支撑体系。我认为,教育要有前瞻性,要有全局观,要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新型人才。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办科技产业的同时可以培养新型人才。例如,我国大学通过办科技产业已经培养了一批工程硕士以及经营性人才。高校办科技产业对于高校科技发展,转变科研人员的科研观念,特别是国家的科研体制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统计,在我国高校中,目前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大约有67万人,占全国科研力量的22%,而完成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占全国的70%以上。在2001年的国家“三大奖”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8项中有9项是有高校参加的,占50%;国家发明奖12项当中有8项是高校参与的;科技进步奖137项中高校参与了64项,高校科研力量的作用和地位在近几年的上升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高校已经在国家的科技工作中赢得了一席之地,用科技部徐冠华部长的话讲: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基础研究方面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为此,我个人认为,如果能整合高校现有人才,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将会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群体,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高校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高校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责任。

记者:我国高校近年来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李志民:作为教育部的科技成果管理部门来讲,近些年我们的确开展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工作,这其中包括科技成果的登记、鉴定、评奖等对科技成果的管理,以及专利、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管理,还有就是在高校系统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制订的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法规,同时针对高校情况制订了教育部系统相关法规等。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强调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更有效地加强和促进已建立起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信息系统的运作,每年要举办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培训班;目前我们正在研究设立“教育部专利基金”的必要性。

谈到知识产权管理,我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今年3月份,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其中对在国家的科研经费支持下完成的科技成果产权的归属问题做了明确规定:即成果的知识产权属于研究单位。关于这个文件,我们通常称它为中国的“贝多法”。美国于20多年前发布了“贝多法”,其核心内容是规定在美国联邦政府经费支持下完成的研究成果属于研究单位所有,联邦政府保留对科技成果优先使用的权力,但据报道,20年来联邦政府从未使用过该权力。该项法案对于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我相信,我国虽然是今年刚刚颁布这个文件,它的意义还没有被社会各界人士意识到,但是它对促进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记者:高校专利申请及专利授权情况怎样?

李志民: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显著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每年都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包括大量的专利技术成果。其中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具有产业化的应用前景,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生长点与辐射源。

近年来,由于我国专利制度进一步完善,高校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的保护意识不断加强,高校的专利申请也呈逐年增长趋势。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高等院校共申请专利27677件,占全国总量的7.7%;其中发明专利14028件,占全国总量的19.1%。全国高等院校的专利授权量为15247件,占全国总量的7.3%;其中发明专利4471件,占全国总量的28.9%。2001年高校专利申请量为3810件(其中发明专利2636件,占当年全国总量的17.8%),比上一年(2000年为2909件)增长30.9%;获专利授权数为1534件。由此可以看到,随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加强,高校技术发明成果也将呈逐步增加趋势。但是我们清醒地看到,目前高校的整体科研力量与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专利的申请量以及授权数量的比例是极不协调的。上面我们提到,高校的专利申请数量仅占全国的7.7%,专利授权量仅占全国的7.3%,另外,以2001年度统计为准,目前高校科技产业的产值大约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2%左右。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记者:社会上对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情况有一些看法,如一些社会人士认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李志民:与高校所完成的科研任务相比,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是偏低,而是很低。当然,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应有一个正确的衡量方法及评估方法,不能简单化。我也了解到一些重点高校如清华、北大等,他们这些年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转化率有的是很高的,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高校科技成果总的转化率较低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缺乏资金、体制不顺等。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涉及到诸多因素,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在这儿着重想谈一谈,观念更新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重要性。任何制度或机制的创新,都离不开观念的转变。只有观念更新了,才有可能在制度和机制上创新。我个人认为,要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社会对大学功能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教学”这一单一功能上。

我国《高教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大学具有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现在,我们习惯上讲大学应当“产学研相结合”。西方通常将大学的功能分为三大项:第一是知识产生的功能;第二是知识传播的功能;第三是知识的应用功能。相比之下,我们在大学功能的排序上和西方是相反的。我们的‘产’是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学’是传播,‘研’是研究。总体上看,东西方文化在对于大学的功能认识和理解上是没有本质性差别的,但是在对它的重视程度上是有很大差别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学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同的。在古代,大学被认为是传业、授道、解惑的场所;80年代社会上曾展开了大学要不要搞科研的大讨论。我个人认为,社会上不应只将大学视为是搞好教学的场地。搞好教学固然是重要的,它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搞好教学,也要有很好的科研来支撑,因为能给予学生新的知识才能称之为好的教学。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大学本身的知识产生和应用功能同样重要。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猛的年代,知识的传播形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大学的知识产生功能变得尤为重要。尽管人类历史写的多是战争史,帝王将相史,但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都是以技术发展为标志的。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蒸汽机时代一直到现在的信息技术时代,每一次技术的发明会引发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而其中随着教育的知识内容和手段等方面发生的急剧变革,大学的功能也相应引起深刻的变化。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对于大学知识的产生和传播引发的变化将是深远的。对此,我们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认识,社会各界应将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工作放在和教学同等重要的高度上给予重视,使之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

第二,高校领导对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应加以进一步提高。

为什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工作在一些高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和有些校领导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着直接关系。有些校领导只是把成果转化简单地理解为办校办产业,学校领导怕影响教学,怕国有资产流失,怕承担责任,认为只有控股了才不会丢失校办企业。有的学校对于多年不死不活、甚至亏损的校办产业,也不愿放出去,就是不让转制和融资。实际上,如果将校办产业和社会企业或资本结合起来会使校办企业发展得更快,这一点恰恰说明了我们的校领导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在促进高校科研发展,转变教师观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推进国家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上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

科技成果转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办企业,我们要注重科研和教学的结合,高校应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课堂上去,即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准,进而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素质。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培养与市场结合、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硕士、博士。在一定意义上看,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而培养的人才更适合于社会,更能为社会所接受。这个过程可能就是在当今时代中的一种知识的“活学活用”,我认为,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还有一点,有许多校领导一味强调国家没有给予高校相关政策和授权。事实上国家颁布的关于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文件已经很多,只是由于有些校领导一直以来在观念上认为教学是第一位的,所以没有在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上给予相应的重视,因而使国家的相关政策不能得到有力地执行。例如,《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第26条中明确提到:高等学校的知识产权或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转让给他人或许可他人使用的,应当从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所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对完成该项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对实施产业化的可以从转化收入中提取不低于30%的比例作为奖酬。类似的规定有很多,只是由于有些校领导在观念上没有完全转变,致使国家政策没有得到积极贯彻和执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现在大学领导开始重视科研了,最后我还想提醒大学领导,如果不重视科技成果和产业化,那么我们搞科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学校建议的科研项目没有产业背景或重要科学意义,国家能支持立项吗?企业愿意资助吗?

第三,科研人员本身的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对科技成果转化本身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于“科研是为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就是科研观念问题。有些教师、科研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所具有的意义,只满足与发表论文,提职称,分房子,因而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抱积极态度。有些人是过分看重、看大他的科研成果,一直“捂”着不放,还不让别人转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之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人形象地把科研成果比作是一块冰,如果总是把科研成果“捂”在手里不转化的话,这块“冰”便会很快融化而变的一文不值。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科技成果的时效性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急迫性,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了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否则,就失去了科研的真正意义。

另外,教师和科研人员本身在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的同时还应该有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观念。还有一点必须说清楚:在学校完成的成果是职务发明,是学校的成果,这就是说,成果完成人并不一定拥有成果的所有权。对于这一点的认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由于认识不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例子是不少的。

记者:结合我国大学情况,美国大学在促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有哪些方面值得借鉴?

李志民:总体来说,美国从政府到大学以及大学教师,都非常重视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我在美国对美国大学的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一些了解,和我国大学的情况做了一些比较,总的我感觉到有这样两点:

管理体制不同。美国的大学不象我们的大学设有科研处,他们一般是设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TTO)。美国大学的科研经费渠道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和美国军方,医学上有个国家健康研究院(NIH),经费也是采取基金管理方式。这些经费的申请就凭科研人员的项目建议书,不需要学校来盖章。而盖不盖章实际是一个信誉问题。美国大学的科研管理部门实际上就是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它主要从事管理学校的知识产权,与企业或金融机构联系,替教授把科研成果转化出去、申请专利、把钱分给成果所有人和学校等服务性工作。美国的企业界接受科技成果的能力强,因而科技成果能比较容易卖出去。我们这儿是企业买的积极性不高,或企业买回去消化不了致使高校科技成果拿出去换不回钱,从而影响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科研导向不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科研导向是荣誉和地位的导向,美国是以商业成功为导向,是否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是检验科研人员科学研究是否成功的标志。科研获得成功就能得到大企业的支持,就能从中得到丰厚的回报。而我们的科研导向是以论文来衡量科研人员是否能够提职称、分住房、长工资、继而荣升职位的一个标准。因此,在有些教授的科研观念中发表论文是他获取一切的重要手段。可见,科研导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对于转变我们科研人员的科研观念有着重大作用和意义。

记者:加入WTO以后,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开放将进入全新的阶段,国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对此,我国大学的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着许多重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您认为我国大学应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李志民:我国已经加入WTO,根据WTO规则,今后,关税壁垒要逐步取消,剩下的就是技术壁垒。所以现在我们强调标准战略、专利战略等,而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我们这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整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我认为,WTO给予我们更加开放的机遇,使我们与国外同行有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我们可以有选择性的将国外的先进技术拿来进行消化、吸收,学以致用,更好的充实我们自己,提高我们的水平。与此同时,挑战与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它迫使我们在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的同时,加快改革步伐,尽力缩短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方面的差距,逐步谋求与国际化管理方式接轨。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将进一步推进和落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这一问题提到极为重要的议程上来。

近几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共获得科技经费174.5亿元,高校共承担各类科技课题12.1万项,其中科技服务课题2万多项;从项目的来源分析,企事业委托项目占总数32.9%,而经费却占49.4%;高校共与社会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540项,合同金额达22.2亿。2001年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2001年度全国高校校办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607.5亿元,比2000年度增加了123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销售收入为452.3亿元,占总额的74.45%,比2000年度增长近30%。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最近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文件中已经就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提出了意见。7月底,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校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进一步部署了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科技部徐冠华部长专门到会作了重要讲话,教育部副部长周济同志在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以贯彻落实两部文件为契机,积极做好当前的高校科技工作,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整体发展;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推进大学科技和高校产业的发展。我相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作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  ;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重在观念更新--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志敏博士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