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概念的源流梳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源流论文,共产主义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是先有思想,后有概念。随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概念的形成及被广泛接受,批判和改造资本主义的各种思想主张有了最终的共同或相近属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概念既有历史性,也有发展性。它们所反映的特定思想内容,必然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概念的产生和流传 关于社会主义概念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一种社会思潮,社会主义起源于16世纪初,是以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而作为反映这种思潮的概念,社会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后期才被广为使用和流传的。在此之前,尽管也有人使用过社会主义这个词语,如有学者考证,意大利的传教士贾科莫·朱利阿尼很早就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但他的使用不是反映社会主义思潮,同人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没有什么关系。19世纪的三大社会主义思想家在阐释自己的思想时,都没有直接使用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只是欧文到了晚年才开始使用社会主义一词。圣西门把他追求的理想社会称为“实业制度”,傅立叶把他追求的理想社会称为“和谐制度”。欧文最初把自己追求的理想社会称为“理性社会制度”,到了1940年,他出版的演说集时,采用了社会主义一词,书名为《社会主义或理性社会制度》。① 根据英国学者科尔考证,“社会主义”一词是法国人首先使用的,“社会主义者”一词是英国人首先使用的。他在其多卷本的《社会主义思想史》中指出:“这两个词在1803年首次出现在意大利文的出版物中,可是当时的含义却同后来的毫不相干。往后就一直没有再出现过,直到1827年欧文社会主义者的《合作杂志》才使用‘社会主义者’一词来称呼合作学说的信徒。至于‘社会主义’一词,则是1832年在法文期刊《地球报》上初次出现的。”②他认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者”两词都是由“社会的”这一形容词衍生出来的,前者指学说,后者指倡导这种学说的人。这里所说的“社会的”,是同“个人的”相对。早期社会主义者用这个词,主要是来否定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个人主义,期望实现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1833年,英国欧文派的刊物《贫民卫报》上也使用了“社会主义”这个词,比法国晚了一年多。与此同时,法国也出现了“社会主义者”的用法,这比英国用这个词晚了好几年。此后,这两个词语开始流行英法两国,并很快传到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 “共产主义”这个词语比“社会主义”一词出现的略晚一些,其词源有“公有”、“共同体”的含义。共产主义思想早已有之,但其概念源出19世纪30年代中期的巴黎秘密革命团体。科尔认为,法国人使用共产主义这个词语有双重意义:一是期望实现财产公有制,二是力求建立以“公社”为单位的基层自治组织③。到了19世纪40年代,随着法国卡贝和德国魏特林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共产主义一词也在欧洲进一步流行开来。 随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两个概念的形成,批判和改造资本主义的各种思想主张也就有了明确的属性。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早期社会主义思想中包含着共产主义成分,早期共产主义思想中也包含社会主义的内容。这两种思想都体现着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和批判,都期望实现一个超越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但最早主张社会主义的人,更多地强调对资本主义进行和平改造;而最早主张共产主义的人,则更多地强调对资本主义进行彻底变革。还有一点就是,社会主义兴起于社会上层,主要是在知识分子中流传;共产主义兴起于社会下层,主要是工人群众中流传。对此,恩格斯是这样说的:“社会主义,至少在大陆上,是上流社会的,而共产主义却恰恰相反。”④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概念最初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由于有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利益考虑,社会主义本身也形成了不同的主张和流派。 无论早期的社会主义,还是早期的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更多地都是进行道德谴责,对未来理想社会更多地都是作价值判断。尤其是早期的社会主义,其注意力都集中在设计一个尽可能完美的社会制度上,并想通过思想宣传、典型示范,依靠外部的力量来实现这种救世方案。“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因为当时社会发展还没有产生能够推进这种社会变革的物质力量。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⑤。1839年,法国经济学家日洛姆·布朗基在他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把“乌托邦”同“社会主义”这两个词融合在一起,用来泛指早期的社会主义流派。此后,从莫尔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社会主义思想,被称为“乌托邦社会主义”,早期的共产主义也被称为“乌托邦共产主义”。我们所用的“空想社会主义”一词,是从日文转译而来的。一般来说,广义上的空想社会主义也包括空想共产主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语境中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两个概念是作为同义词使用的,只有在评述早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时他们才加以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在最初表达和阐释自己的社会主义主张时,没有用社会主义概念,而是选用了共产主义这个概念。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他们都是使用共产主义这个概念来表达和阐释社会主义主张。对于为什么没有选用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恩格斯在1890年为《共产党宣言》写的德文版序言中作过这样的解释:“当《宣言》出版时,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是指两种人。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社会主义体系的信徒,……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相反。当时确信单纯政治变革还不够而要求根本改造社会的那一部分工人,则把自己叫做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既然我们当时已经十分坚决地认定‘工人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刻也不怀疑究竟应该在这两个名称中间选定哪一个名称。而且后来我们也根本没有想到要把这个名称抛弃。”⑥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把自己的社会主义主张称为“共产主义学说”,把无产阶级革命称为“共产主义革命”,把无产阶级政党称为“共产主义政党”,把代替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称为“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很少用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他在使用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时候往往会加上限定。如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马克思在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作出分析和批判以后,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已“日益团结在革命的社会主义周围,团结被资产阶级用布朗基来命名的共产主义周围”⑦。这里所说的“革命的社会主义”,是相对于空想社会主义而言的,也等同于共产主义。在《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使用的都是共产主义这个概念,并把未来社会叫作“共产主义社会”。恩格斯在同马克思合作的著作中使用共产主义概念,他在自己的早期著作中也使用的是共产主义概念。如在《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中,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并不是英国或任何其他国家的特殊状况造成的结果,而是以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实际情况所具有的前提中不可避免地得出的必然结论。”⑧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社会主义主张称为共产主义,主要是为了同当时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相区别,也是为了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同于以往的彻底的社会革命。 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也开始把自己的社会主义主张称为“科学社会主义”,或直接称为“社会主义”。恩格斯在1872年《论住宅问题》一文中首先使用了“科学社会主义”概念。他说:“德国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即关于无产阶级必须采取政治行动,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达到废除阶级并和阶级一起废除国家的过渡。这种观点在《共产主义宣言》中已经申述过并且以后又重述过无数次。”⑨在《反杜林论》一书中,他指出:“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深入考察无产阶级完成解放世界“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⑩。马克思曾这样强调:“‘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才使用。”(11)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社会主义主张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为了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此后,恩格斯也把他们的社会主义主张直接称为社会主义。如他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空想的发展》一书中说:“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做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做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12)还有一段经常被人们引述的话,就是他在致奥托·伯尼克的信中说的:“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该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3)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欧洲无产阶级已经普遍认同和接受了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人们普遍认为,无产阶级进行的革命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社会主义也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对此,恩格斯有这样的说法:“在1887年,大陆社会主义已经差不多完全是《宣言》中所宣布的那个理论了。”(14)也正是因为这样,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相继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都称为社会主义政党,而没有称为共产主义政党。1889年成立的第二国际,其成员都是各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如果仅就这个时期的概念使用来说,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也可以说成就是社会主义第一阶段和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在表达和阐释自己的社会主义主张时候,先后使用了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等概念。这三个概念都包含着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的目标追求等内涵,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和场合有不同的侧重。这些概念的交替使用,不是思想内涵的变化,而是因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明确的思想指向。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社会主义主张无论叫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还是直接叫社会主义的时候,都是旨在明确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和目标,并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科学的指导。他们的思想主张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唯物史观是他们阐释社会主义主张的思想起点。正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历史性变革,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了全新的内容和全新的视野,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 三、列宁语境中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在列宁的思想理论中,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理想。在这方面,他同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一致的。在阐释到思想体系时,他更多地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在阐释到革命运动时,他更多地用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在他阐释到目标追求时,他更多地用共产主义这个概念。 列宁在使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两个概念过程中,理论上有一个独到贡献,就是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他把社会主义看成是无产阶级解放的第一步,而把共产主义视为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追求。在社会主义思想上,首先有这种认识的是德国的女革命家卢森堡。她认为,资本主义之后的未来社会可分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共产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基础上而来的。但由于卢森堡的思想影响有限度,她的这种看法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列宁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阐释与无产阶级革命的相联系,也与共产主义政党的重新组建相联系,不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被后来世界各国共产党所认同。 列宁在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出明确界定。他认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是实现社会主义,然后再向着共产主义发展。列宁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一文中说:“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我们党看得更远些:社会主义必然会逐渐成长为共产主义。”(15)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列宁又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把它称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既然生产资料已成为公有财产,那么‘共产主义’这个名词在这里也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忘记这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16)他后来又作过这样的强调:“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那时人们从事劳动都是由于觉悟到必须为共同利益而工作。”(17)此外,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认识,列宁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社会主义可以一国或数国实现,而共产主义将是一个世界性的进程。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界定和区分,为后来的共产党认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供了新的视野,也共产党实现社会主义、追求共产主义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列宁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这种界定,也为他重新建立共产主义政党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列宁认为,欧洲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者已经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扭曲了社会主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不宜再称为社会主义政党,应该改变名称,“应该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称自己为共产党”(18)。根据列宁的提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1918年3月召开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把党的名称改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随着俄国共产党的建立,世界各国相继产生了一大批共产党。这些政党都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也都接受列宁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区分。共产党不仅要实现社会主义,还要实现共产主义。理论上的区分,带来了政治上的分野。此后,主张社会主义的政党依旧存在,实现共产主义则成为共产党的鲜明主张,共产党人也称为共产主义者。1919年成立的第三国际,就是共产主义政党的国际组织。西方国家后来也把共产党执政的国家称为“共产主义国家”,但在西方眼里,这个“共产主义”被视为集权主义或专制主义。 在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出界定的同时,列宁也强调,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只能先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但他只是提出了这样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初期,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估计不是很足。如他在1920年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曾作过这样估计,再过10到20年的时间,俄国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19)。到了晚年,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才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一些新的思路。由于列宁过早离世,这种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完全深入人心。由于共产党这个名称同共产主义相联系,共产主义政党要实现共产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样的思想观念对共产党人的社会改造和社会实践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在列宁之后,斯大林没有按照列宁晚年的思路持续探索,他依然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短暂的时期。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过了三年即1939年,他就把向共产主义过渡提上了日程。战争的爆发,中断了过渡进程。卫国战争结束后,苏联刚刚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后不久,斯大林再次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1952年苏共十九大的文件中明确提出:“现在,苏联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继任以后,提出了“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思想。在1961年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上,他又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因苏联共产党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思想主张必然会对其他国家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产生着“辐射作用”或“榜样效应”。这种急于过渡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认识。后来,苏联共产党对这种做法有所调整,提出过“发达社会主义”概念,但在理论上没有新的建树。 四、中国共产党语境中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性质和名称决定了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最终指向都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样的实践活动也自然被称为共产主义运动。所以,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员都不自称为是社会主义者,而是强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是共产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的最初认识和理解,主要来自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阐释。如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纲领明确强调:要“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但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接受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区分,把实现社会主义看作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把共产主义看作是社会主义充分发展的结果。毛泽东曾这样说过:“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20)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步,强调“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2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到共产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中国社会发展确立的基本路径。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没有作更多的阐释,其思想认识主要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强调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国家政权,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现社会平等,由按劳分配最终走向按需分配。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方向的同时,也把社会主义同“拯救中国”、“发展中国”联系在一起。毛泽东指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来“改革和建设我们的社会”,建设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22)。中国共产党不仅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相联系,也同国家富强相联系,使社会主义有了新的意义,既有远大追求,又有现实目标。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进行新的认识。但由于自身理论准备不足,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缺乏深入研究,加之受苏联共产党的思想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如一度把社会主义看成是暂短的时期,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在较长的时间里,又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坚持列宁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界定和区分,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同时,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邓小平指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23)“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24)他还特别强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始终坚守如一,没有改变。习近平也明确强调:“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立足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推进我们的事业。”(25)在社会主义理论探讨过程中,有人提出过“社会主义是一个独立社会形态”的观点。这种观点会带来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逻辑混乱,显然是不合适的。 关于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从历史进程上加深理解,也着重从本质上加深认识,提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等,是社会主义本质及本质要求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以往有过诸多的描绘和猜测。邓小平在谈到共产主义时作了这样的概括:“共产主义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6)江泽民后来也作了简洁的概括:“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27)从以往的经验来说,加深认识社会主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意义重大,而对共产主义更重要的是强调坚持方向、坚定信念,理论上阐释得越多越细,越容易脱离现实、陷入空想。 对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进程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作出一个重要判断,提出一个重要命题。这个重要判断是: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重要命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概念和思想上的重要创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关系,邓小平是这样说的:“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28)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是扎根中国土壤的科学社会主义。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29)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是这样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30)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重要判断,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要命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全新的认识,也形成社会主义的中国话语体系,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注释: ①参见高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9页。 ②③参见[英]G.D.H.科尔:《社会主义思想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7~8、13页。 ④⑥⑦(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2、392~393、532、392页。 ⑤⑨⑩(1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0~781、248~249、671、341、796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页。 (15)(16)(18)《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199~200、64页。 (17)(19)《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7、296页。 (2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9页。 (2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1~652页。 (22)《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267、275页。 (23)(24)(26)(2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228、137、252页。 (25)(2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5~116、118页。 (27)(30)《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293页。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恩格斯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共产主义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英国政党论文; 共产党宣言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列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