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七大定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斯卡论文,定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上半年的好莱坞,尽管没受什么病毒的袭击,除了几部续集,却也没什么值得一提的大制作问世。到了下半年,那些习惯于在颁奖典礼上姗姗来迟的贵宾,纷纷带着他们的得意之作,来赶奥斯卡大叔的集了。这些电影无一不是耗资巨大、场景壮观、明星云集之作,介绍起来都可以套用一个句式(由低沉的男中音宣读):“根据xx的畅销小说改编,由曾获奥斯卡最佳导演的xx指导,奥斯卡最佳男(女)演员xx加盟的……”美国的独立制片人说好莱坞制片人比银行家还要保守,对照《卫报》总结出的奥斯卡七大定律,你就会发现,尽管近期大量出现的这些电影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却鲜有哪部电影跳出这个框框。
1.三年前最畅销的小说就是现在最卖座的电影
吸引人们进电影院,除了小说本身的号召力,还需要有大牌明星无懈可击地表演,精致的场景设计,执导筒的则是性格像天气一样冷静的英国人(山姆·门德斯、安东尼·明格拉)或者好莱坞的国宝级导演。影片的最大特点就是与父母一起观看不至于感到尴尬。
《冷山》是米拉迈克斯公司2003年投资8000万美元的大制作,这个公司以发行小成本的另类影片起家后,却不能免俗地像好莱坞的大制片厂看齐,转而投资高成本高回报的电影,因为成本高了,在创作上倒趋向保守。发行也选在冬季,以金球、奥斯卡提名为噱头,保证票房。电影改编自1998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查尔斯·弗雷泽的同名小说。导演是意大利裔英国人安东尼·明格拉,擅长浪漫的叙事风格,以前曾执导过《英国病人》、《天才雷普利》,但水准一直不太稳定。故事的框架很简单,符合好莱坞大片一贯的路数:所有的情节都为一个终极目标服务,在这部电影中就是男女主人公的重逢。1861年,在北卡罗来纳的冷山镇,英曼(裘德·洛饰)遇见了艾达(妮可·基德曼饰),经过几次毛草的会面和一个长吻,两人就此别了——英曼被送往前线。三年后,对爱人的思念促使他开了小差,踏上漫长艰辛的归家之路,而三年里,支撑着艾达度过了惨淡人生的,也是同样的对爱的信念。就内战题材来说,这部电影可以与《乱世佳人》有一拼,拥护后者的人认为这部电影好看却不伟大,演员的表演没有出彩的地方。妮可·基德曼把高跟鞋变成战靴以后,表演时而让人觉得太弩。拥护前者的,比如《纽约客》的影评却欣赏导演对细腻情感的把握,影片中的浪漫情怀始终就像一条潺潺的小溪,既没有一泻如柱,也没有把人带往令人绝望的幽潭里——确是非常英式的风格。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擅长悲剧写实,他的新作《神秘河》又是这一类型电影。西恩·潘饰演一个童年有过创伤的小店主,妻子早逝,他们惟一的女儿成了他生活的动力,有一天这个动力消失了——19的女儿被人杀害了……丹尼斯·莱恩的同名悬疑小说一经推出就被华纳兄弟公司相中,导演伊斯特伍德觉得西恩·潘是能够把握主人公情感的不二人选,年龄给他的不仅是沧桑的面容,更有经验和成熟。
《人性的污点》来头比较大,改编自多次获诺贝尔提名的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同名小说,这是他“战后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与某些在写作时就期待被制片人相中的畅销小说不同,《人性的污点》的深刻之处在于,打破了种族写作的隔离,对人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还隐讳地表述了一定政治倾向,对导演罗伯特·本顿(《克莱默夫妇》、《我心深处》)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1998年,年过半百的犹太裔教授科尔曼□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正处于事业巅峰期,却因为课堂上的一句无心的话被扣上“种族主义者”的帽子,从此,他的人生从山顶上一路狂奔而下。妻子疏远他,婚外恋被曝光,情人是一个比他年轻许多,没受过多少教育、美丽却粗俗的学校清洁工□妮可·基德曼饰□,接二连三的灾难性事件之后,科尔曼终于知道,正是他的好友朱克曼在暗中操纵着一切。而朱克曼还准备给他带来更大的伤害,最后秘密被揭开。
丹尼斯·华莱士的小说《大鱼》起初是被斯皮尔伯格看上,但最终还是归于哥伦比亚公司和他们相中的鬼才导演蒂姆·伯顿。而伯顿也不负众望,本周美国票房排行榜上,《大鱼》打败了《指环王》成了冠军。伯顿的电影总是笼罩着诡异的黑色童话色彩,像《剪刀手爱德华》、《沉睡谷》等,只要看到这部电影的剧情,也想不出比他更合适的导演了。小时候,父亲爱德华(伊万·麦克格雷戈饰)经常给儿子威廉讲述云游世界的经历,他遇到过美人鱼、三米多高的巨人、邪恶的女巫、马戏团漂亮的连体姐妹……长大后,威廉在跨国传媒集团工作,知道了父亲的真实身份是一个推销员,那些故事都是他杜撰出来的。父亲去世后,儿子根据他生前讲述的那些经历,虚构了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以父亲的死亡作为结局。这部电影就好像是一部成人版的《爱丽丝漫游仙境》,导演带着观众在这些故事中展开冒险之旅,感悟人生百态。
与前者一样,《托斯卡那阳光下》也是非常让人渴望在电影院里观看的影片。弗朗西丝(黛安·莲恩饰)是旧金山大学的文学讲师,因为生活、创作上的不如意,她来到意大利的托斯卡那地区旅行,在一时冲动下买下一栋房子,不过在以后的十年里,她每天都为这个英明的决定感谢上帝。她亲自粉刷墙壁,搭建厨房,整理酒窖,订制家具,在集市上购买天然的亚麻床单和窗帘,学习烹制意大利美食,她请人在院子里打下一眼甜水井,自己榨橄榄油,做果酱……在这般田园诗的生活中,爱情也是自然天成,一个黝黑、健壮的当地小伙子(由一位意大利游泳运动员饰演)闯入她的生活,从此以后他们一起在田间劳作,在泉水中嬉戏,在春风沉醉的傍晚品红酒。影片改编自美国女作家的同名自传体游记小说,曾连续两年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小说文字细腻优美,就像一幅水彩风景画:“顺着山谷方向望去,就可以看见亚平宁山脉,下雨或者光线变幻的时候,房子的正面就会变成金色、浓黄色和赭色……”不难想象,当这样的句子变成画面的时候,该是如何的绚烂。
2.从筹拍一直嚷到上映的巨额投资的大型史诗片
十几年下来,好莱坞发现一个规律,如果让英联邦国家的演员演绎带有帝国主义情结的角色,《怒海争锋》改编自英国人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小说,原著建立在1812年美英战争的背景上,英国船长追击并击沉的敌舰来自美国,但在电影中,却被改成了法国船。去年以来,美国人对法国在美伊战争时的懦弱表现极尽讽刺之能事,美国观众不记得美英战争时美国和法国是站在一头的。拉塞尔·克罗回归“角斗士”式的英雄主义路线,在电影中扮演英雄船长奥布里,带领舰队与台风、海难、谋杀和敌舰做斗争,本应是一部扣人心弦,干净利索,痛痛快快的娱乐大片,却因为导演对娱乐性把握不足,拍成了稳重有余、激情不足的写实文艺片,毫无生猛之气,情节没有高潮,节奏拖沓,最后的海上大战短促收场,尤其令人泄气。
《最后的武士》是华纳公司的巨制,也是汤姆·克鲁斯瞄准奥斯卡的野心之作,在上映前声势非常浩大,由于汤姆·克鲁斯的感召力和异国情调的广告以及影视杂志事无巨细的报道,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汤姆·克鲁斯饰演的美国军官被明治时期的日本政府邀请来训练士兵,教授他们以现代化的军事方法抵抗叛变的武士军团的袭击,在一次作战中,克鲁斯被俘,通过和武士们接触,被武士道精神所感动,于是倒戈,练成绝世刀法,和武士们并肩作战。和一般的商业片一样,《最后的武士》剧情不乏漏洞与妥协,尤其是到最后,汤姆·克鲁斯竟然以一个人的力量,改变了天皇的决定,其搞笑程度不亚于《天地英雄》。但好莱坞在制作电影的认真态度上一直不愧是我们的楷模,影片场面的宏大、戏服的考究和武打动作的精益求精还是值得喜欢这类电影的人去看。
3.特技效果带来的幻想世界之旅
表演到了这一步,可以降低到哑剧般的夸张状态(《星球大战:克隆袭击》)或者睡着了都可以演的《黑客帝国》。人们对中文版配音说三道四,可你们为什么不先去听听原声?要说,李亚鹏把那呆劲儿学得很像哩。矩阵到底是什么?怀疑导演还没有那些在网上分析来分析去的程序员整得明白,黑客3的剧情是……尘归尘,土归土,该活着的活着,我们还是停止谈论鲍德里安吧,来谈谈锡安的机械人为什么不用激光枪而是用需要不停上子弹的机关枪?
“让我们给弗洛多一个机会”,在《指环王》第三集中,阿拉贡对大家说。不要因为黑客续集的不尽人意,就对《指环王》的大结局充满焦虑。给彼得·杰克逊一个机会,他不会让我们失望。《指环王3之王者归来》长约三个半小时(去电影院的时候不要忘记带上水和干粮),情节比起上两集来得更为紧凑、直接。影片分三条线索:弗洛多继续毁灭魔戒的艰辛旅程;阿拉贡和罗翰兵将出发拯救甘多国;甘道夫则和哈比人毕尔伯赶到甘多整合残兵旧部,准备援战。三条主线的发展都经过精细的谋划,扣人心弦,PJ(大家都这么称呼导演)驾御大场面的能力一如既往地出色。二十万兽人和猛犸象攻城的场面惊险壮观、气魄不凡,而且编导怕是不想惹人生厌,聪明地控制了攻城的时间,节奏感刚好。你也许能从各类影视杂志上充斥着阿拉贡的扮演者维果·莫坦森的专访推断出他在第三集中有重要的戏份,的确如此,片名中“王者归来”中的王者指的就是人类之王阿拉贡,而在成为真正的王者之前,他还要与索伦决一死战。
彼得·潘很容易在当今的年轻人中找到共鸣:企盼自己永远长不大。诞生一百年来,关于他的故事是舞台、电视、电影长盛不衰的题材。这次由《我最好的朋友的婚礼》的导演P.J.霍根拍摄的《彼得·潘》,在突破以往影视作品给人留下的印象上费了很大力气。仅就剧情,编剧早就发誓要打破迪斯尼四平八稳的那一套,你会发现一个爱翘尾巴的彼得·潘,故作大人样的温迪,爱嫉妒的仙女叮叮铃,邪恶的美人鱼,恐怖的令人血液凝固的大鳄。和《哈里·波特》这类电影一样,对原著的理解以及特效会直接影响影片的成败,导演没有完全仰赖特技效果,而花了心思在彼得和温迪之间朦朦胧胧的爱意和具有儿童特色的真诚诙谐的对白上,那才是更有看头的地方。
4.低调、不乏幽默感的英国小制作
人们总是喜欢这两类英国电影:一类是艾玛·汤普森领衔主演的住在大庄园里的贵族的故事,比如《理智与情感》;另一类,一定少不了休·格兰特和皇家莎士比亚剧团里的角儿,讲述当代英国老百姓的故事,他们通常爱开着小汽车(的确是从体型上讲)在伦敦的窄巷里窜来窜去,他们含蓄、幽默(但不滑稽),常常逼得喜欢他们的女孩主动表白,比如《诺丁山》和《四个婚礼一个葬礼》等。
《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是一个短篇故事集,讲述了十个各自独立发展但又相互有牵连的爱情故事:一位新晋英国首相□休·格兰特饰□爱上了办公室的茶水阿姨;一个被女友抛弃的作家跑到法国南部去疗伤,爱上了葡萄牙管家;一个过气的摇滚歌星千方百计想重返舞台,同时发觉最爱的人原来就在身边;一个新娘和伴郎擦出火花;一对父子,同时爱上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女人……影片涉及跨越阶级、肤色的恋情、友情、兄妹、父子关系,写着都够乱的了,可是影片丝毫不会让你觉得混乱,几条线索同时平衡发展,充分展示了导演理查德·柯蒂斯处理群戏的能力。编喜剧出身的柯蒂斯自然不会让自己首执导筒的影片闷头闷脑,影片笑料百出成了近年浪漫喜剧的经典。
5.性情古怪的老家伙与年轻性感的女明星有一手
普通配偶,一方比另一方大个十几岁就了不起了,但在电影里,女主角的年龄都好像都是比照男方年龄的一半设定的,这种艺术来源于好莱坞的生活。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弗美尔的代表作品,画中少女头系蓝色丝巾,在神秘的玄色背景前侧身回眸,留下微妙的神情,引得几个世纪来好奇者不断猜度她的身世。在电影中她的名字叫格丽特(斯卡莱特·约翰逊,19岁),在弗美尔(科林·菲斯,42岁)家做女佣,她身上所具有的艺术气质使她顺理成章地成为画家的模特,格丽特爱上了男主人,然而,故事的高潮来临了,弗美尔嫉妒成性的妻子歇斯底里发作……中年人才是调情高手,影片中,不乏“添湿你的嘴唇”这样语义暧昧的台词。2003年影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人性的污点》里安东尼·霍普金斯(65岁)□妮可·基德曼(35岁);《杀死比尔》里彼得·方达□63岁□,乌玛瑟曼(33岁);《迷失东京》里比尔·默里(53岁)…
6.不要严惩妇女
如果好莱坞的女英雄不能主动把自己置于死地(《塞尔玛与路易丝》)或者向着危险一路狂奔(《沉默的羔羊》),那么总还有个屡试不爽的老办法来博得观众的同情——扮M(受虐狂),这类影片越来越多,你不禁会问,难道编剧们都是萨德的门徒?
格蕾斯是一个来自上层资产阶级的女孩,因为家庭矛盾来到一个叫做狗镇的美国小镇子住了下来,她很善良,一开始人们对她很客气,而这种客气令她变得越来越驯良,人们渐渐产生一种主宰的权利感,她被小镇上的人利用,虐待、摧残,终于在父亲寻找来的时候,开枪打死了镇上所有的人。影片里格蕾斯算不上是一个女英雄,她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与导演本人有相似性格的人(导演语),这是妮可·基德曼出道以来表演最为出色的作品。有人说《狗镇》是反电影的,因为整部电影在一个舞台上拍摄,所谓房子甚至狗都是是用白线画上去的,而越是简单的布景,越容易让人抛弃形式主义的视觉习惯,关注导演所展示的人性。这部电影是他在艺术上所做的又一次探索,对坐在家里观看的观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拉斯·冯·提尔是一位具有先锋精神的导演,他倡导的
DOGMA95,提了一些反对电影科技的要求,现在他拍的这样一部形式上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作品无论在票房和评论上都获得了成功。
一直以来,好莱坞女明星尽管也经常绯闻百出,但是比起她们的法国女同行,无论是苏菲·玛索,还是艾曼纽尔·贝阿,还是吝于把他们大胆无忌的作风带到银幕上来,现在好了,有了梅格·瑞安。《裸体切割》(In The Cut)是一部热辣、血腥的情色电影,女作家弗兰妮的公寓附近发生的离奇谋杀案,探长迈克尔敲开她的门,本意是要寻找蛛丝马迹,两人却产生了电光火石般的激情。弗兰妮决定用疯狂的性爱征服这个她寻觅已久的男人,自此之后,两人双双沉浸在情爱的旋涡里。随着调查深入,这桩谋杀案的线索一点点露出来,迈克尔发觉自己已经迷醉在弗兰妮的爱里,他无法分辨那是弗兰妮的真爱,还是她设置的色情圈套……梅格·瑞安在片中和她的搭档之间有着非常裸露的色情场景,她完全有理由因为出色、到位的表演受到褒奖,倒不是因为她敢演出裸体镜头,而是当马克·鲁法罗扮演的探长要她鉴别一具谋杀受害者的尸体时她脸上镇静的表情。大家可不要期待她大叫my god,都新世纪女性了,可惜出色的表演并不能成全一部电影,本来《裸体切割》是要讲一个破案故事,但女导演简·坎皮恩把犯罪、推理和惊悚通通忘在脑后剩下的只有《钢琴课》后,她对性爱的新探索。
7.一个艺术家或者作家的生活比他们的作品更为传奇的传记片
前一两年这类成功的例子有《弗里达》和《时时刻刻》,去年没有特别出众的传记类影片,但也有几部值得一看的小制作。
电影《希尔维亚》(Sylvia)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对照照片,你会觉得格温妮丝·帕尔特洛的样子和她十分相像。希尔维亚·普拉斯是二战后开始受人注目的美国女诗人,父亲是波士顿大学著名的蜜蜂专家,所以以前有一部关于她的影片叫做《养蜂人的女儿》。希尔维亚美丽聪明,过着让人羡慕的模范生活,表面上,她努力使自己符合主流文化价值,却一生都受着忧郁症困扰。影片中的故事发生于1956年,希尔维亚在英国邂逅了才华横溢的诗人泰德·休斯,两人一见钟情并火速结婚,时隔6年,希尔维亚发现了泰德的婚外情。如果对这位女诗人略知一二,当你看到希尔维亚在狂怒中,用煤气炉给出轨的丈夫烤制小饼的时候,就会闻到死亡的味道。第二年冬天,年仅30岁的希尔维亚用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亡是一门艺术”最早就出自她的口中。
《维罗妮卡·盖琳》(Veronica Guerin)因为涉及暴力、粗口及毒品内容而被定为R级电影。而这位传奇女记者的真实生活,比电影本身更加离奇、更加充满戏剧性。维罗妮卡·盖琳(凯特·布兰切特饰)是北爱尔兰的名记者,在动荡的北爱尔兰,毒品犯罪横行,而腐败的警察机构根本无法有效地打击这种犯罪行为。为了揪出毒品交易的幕后黑手,盖琳只身潜入犯罪组织内部,从中挖掘真相。那些轰动性的报道,为她迎来了民族英雄般的赞誉,同时也极大地威胁了毒品巨头们的利益,在他们眼中,维罗妮卡·盖琳的威胁超过了任何警察机构,最终,盖琳倒在了恐怖分子的枪下。她的死带来了全国震动,并促使政府修改了多项法律。布兰切特一向演技出众,善于诠释性格复杂的传奇女性,但这部电影没有给她提供太多的表演空间,剧本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欠缺深度,成了其进军奥斯卡的一大羁绊。
以上介绍的影片并不全是好莱坞的出品,如欧洲的《狗镇》和独立影片《杀死比尔》,但因使用好莱坞明星,也可算作一类,通过观看影片,你还会发现,其中有的影片跳入的框框可不止一两个……
标签:奥斯卡论文; 奥斯卡电影论文; 电影论文; 妮可·基德曼论文; 希尔维亚论文; 娱乐八卦论文; 传记电影论文; 剧情片论文; 美国电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