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编辑是名牌出版社的基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名牌论文,基石论文,出版社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出版界喊得最响的就是出版创名牌,也就是创出版社的品牌,其实,大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编辑的品牌问题。一个出版社要想创名牌,必须有一大批优秀图书,而优秀图书是要靠优秀编辑策划、编辑、出版的。编辑品牌的建设和出版社品牌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没有编辑的品牌,一个出版社可能一时偶然能出版几本好书,但不会形成好书的连续性出版,出版社也就难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等之所以成为名牌出版社,就是有那么一批专家级的编辑在做编辑工作。
编辑首先要给自己一个科学的专业定位
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是行家里手,只能在某一方面成为专家。专家,顾名思义就是在某一方面有成就,成为大家,而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是行家。编辑也一样,不可能通晓所有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并结合出版社的专业定位给自己一个合理的编辑定位。合理的编辑定位有利于编辑集中精力编好定位内的书稿,有利于积累专业经验,增长专业学识。编辑一旦确定与自己兴趣、专业相符的编辑定位,就不要轻易地改变。要在此一领域内逐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学识,积极向有关专家求教。在这一领域内自己要具备相当的学识,许多著名编辑本人就是著名的学者、专家,如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张元济先生就不仅是一位名牌编辑,同时也是一位校雠学家、版本鉴定专家,著有《校史随笔》等。
优秀编辑最忌讳编辑与自己专业定位不符的稿件,自己不熟悉的稿件因无法判断其是否已具备出版水平,其文化价值如何,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很难发现书稿中的差错,更不可能向作者提出完善书稿的高质量的修改建议。
作为一个名牌编辑不仅要编出几本好书,而且能吸引有名望的作者,在作者与读者心目中树立注重质量的编辑形象。而吸引到众多的著名作者向出版社供稿,出版社的书稿质量无疑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出版社的发展是可想而知的。
编辑要提高自己业务素质
编辑要有自己的专业研究,对自己编辑定位内的学问要有很深的研究。这样才能使自己与作者处于平等的地位上谈问题。如果自己对策划的选题所涉及的内容所知甚少,就很难与作者交流,作者也很难相信你会把稿子编好。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在1996年再版以前据说有很多出版社出高价约稿,但是钱先生仍然在中华书局这家名牌出版社再版,说到底钱先生还是看重中华书局编辑的学术研究水平。
现在在岗的编辑应该在不断的编辑业务中学习,许多著名的编辑就是在编辑过程中不断学习才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的,也就是“编学相长”。如曾经参加二十四史的校点工作和新版《鲁迅全集》的注释定稿工作的中华书局的著名编辑周振甫先生,就是在几十年的编辑岗位上不断学习,卓然成家。周先生在60年代出版的《诗词例话》到1993年已加印到66万册,他还著有《文心雕龙译注》、《周易译注》、《中国修辞学史》、《中国文章学史》等著作。中华书局的品牌就是由这些学者型的编辑擎举起来的。现在有些人提出“编辑学者化”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编辑创名牌关键是编出来的书的质量高,不仅文化含量高,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且要编校质量高,二者缺一不可。这就要求编辑的业务素质要过硬,加工稿件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严肃认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职责,决不能急功近利,马虎从事。现在出版界浮躁成风,无错不成书,要想创名牌,必须改变这种作风,尽量消灭一切差错,不留遗憾。即使是极为细小的疑问,也要认真查阅相关文献,认真核实,不能凭想当然。许多学问正是在小问题上见水平,一旦发现了相关的错误,作者会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会更加认真地修改稿件,同时也会对编辑的态度、学问产生敬佩之情,对编辑的感情无形中也加深了,对长期合作非常有利。
加强自己的道德与文化修养
编辑品牌的建设不仅是一个能力问题,还是一个道德品质问题,一个人格问题。也就是说,一个编辑品牌的树立,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己的人格勉力来获得的。在做人问题上不能含糊,那些以出卖出版社利益为代价,换取作者为自己谋好处的做法;那些将某些上级领导的不具备发表水平的作品放在自己责编的图书中予以发表的做法;那些在自己任责编的图书中安插自己的作品的做法等都是违背起码做人原则的。
要讲信誉,形成按合同办事的习惯,对待作者要有诚意
一个编辑应该使作者感到诚实可信,愿意将自己最好的稿件授权你出版。要严格按合同要求的时间出版书稿,许多编辑和出版社办事效率不高,远远超出合同规定的时间仍无法将书稿出版,一拖再拖,实际上已经违约,只是由于我国当前大多数作者缺乏保护自己权益的相关知识或者不愿与出版社关系搞僵,才使出版社免成被告。这种做法于编辑、出版社创名牌极为有害,应尽快纠正。另一项就是要按时付稿费,要严格按合同的要求及时向作者付酬。如果出版社内部办事效率不高的话,相关编辑要及时协调各部门加快流程,严格按合同办事。这一点国外、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编辑和出版社做得要比我们好。
编辑要充分理解作者创作的辛苦,尊重作者的利益,那种靠损害作者利益为出版社谋利益的做法无疑是鼠目寸光、杀鸡取卵的做法。有的出版社的编辑在取得作者授权后,私自加印而不通知作者,更不向作者付酬;有的编辑和出版社在取得作者一种形式的授权后变相地做好几种版本的书,而只向作者付一种版本的稿费;有的编辑和出版社将作者的作品多次使用而只付一次稿酬;有的编辑将作者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改头换面换成自己的东西予以发表。出版社一时获利,但是最终损伤的是自己的利益。
要善于发现优秀作者、好稿件,不要一窝蜂地拥在名作者的门前抢稿子
现在出版界名人效应较为明显,名作者的稿件大家都抢。多数名人稿件质量是很高的,但有的名作者的稿件往往多次重复授权,有的名作者由于对出版社编辑约稿不胜烦扰,将稿件改头换面重新授权出版,也有的名作者不自重,对出版社的约稿只是敷衍,东拼西凑,稿件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大家到书店走走,名作者的书照样积压,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稿件质量不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这一点应引起同仁的注意。
作为一个名牌编辑对这些行为应该坚决摒弃。名作者也是有一个从不出名到出名的过程的,也是首先被某一位编辑发现的,由某一部作品走红的。真正的好稿件往往是由那些无名的,多少年一直在研究一个问题、专心写一部稿件的作者写的,一个优秀的编辑要善于发现这样的作者。要独具慧眼,慧眼识珠,不能眼睛只盯着名作者,在不出名的作者中间发现优秀作者、优秀稿件。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编辑才能。
要有前瞻性
现在不为社会承认的稿件,将来不一定不为社会所承认。编辑要有前瞻性。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较高的胆识与文化修养,有较为深邃的社会洞察力,了解社会发展规律,永远走在时代潮流之前。能做到这一点,是要下很多苦功夫的,要进行科学的深入的市场调查,懂得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要经过一系列的尝试等等,靠坐等或呆在书斋里苦思冥想是不可能预测策划超前选题的。
出版社要为编辑创名牌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意识地造就一批名牌编辑,并要进行充分的宣传
出版社要为自己的编辑品牌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出版社内部养成一种高效、守法、重信誉的工作作风,对于一些较有发展前途的编辑组稿、深造等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要经常组织编辑参与一些高层次的学术活动,为编辑们开阔眼界、与名家交流提供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一批名牌编辑脱颖而出。
出版社培育名牌编辑应突破本单位的局限,应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向社会招聘一些著名学者专家做编辑工作,以人带书,以名牌编辑带动名牌书的出版,充分利用这些人的学识,提高本社图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