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冲突中学会交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冲突论文,让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言传身教”,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的人际交往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当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如果家长一味要求孩子“以牙还牙”,会强化孩子的攻击行为,最终恶化了他的人际关系。
人物档案:
滔滔:男,6岁,性格活泼、任性、急躁、人际交往能力差
家庭背景:爸爸是公务员,妈妈是教师
滔滔的故事
6岁的滔滔,脾气暴躁、爱打人。事情说来话长,那时他刚上幼儿园,有一天回家后哭着对妈妈说小朋友打他了。妈妈还没来得及问清情况,滔滔爸爸就大声呵斥:“你这个没用的东西,以后谁打你,你就打他,打坏了有我。”滔滔爸爸性格粗犷,有时候急了容易动手,平日管教滔滔时也比较粗暴。滔滔妈妈心疼孩子被打,也怕他总是被人欺负将来性格懦弱,就没阻止滔滔爸爸。
从此以后,滔滔爸爸常说“有人打你就打他”之类的话,还为滔滔报了跆拳道班。可自此也开始渐渐有家长、老师投诉滔滔爱打人。不过每次都被滔滔爸爸给搪塞过去了。慢慢的,滔滔妈妈发现班上的小朋友开始躲着滔滔,不愿意和他一起玩。看到滔滔落寞的样子,这才意识到问题有些严重了。滔滔妈妈观察发现,滔滔对他人的肢体接触非常敏感,有时候小朋友不注意碰他一下、摸他一下,都被他当成是人家打他,马上进行反击。有时候爸爸训斥他,他也是一副不服气、恶狠狠的样子。
滔滔妈妈试图与爸爸沟通,但是滔爸总说:“我小时候就经常挨我爸爸的打,上学时经常请家长,跟同学打架!我不是好好长大了吗?滔滔就随我,得好好管教。”听到这些话,滔妈虽然知道他说的不对,但是正确的应该怎么做她也不知道。从小到大,她对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并不认同,她的母亲非常严厉,爸爸有些温和懦弱,家里事事都得听母亲的。母亲从来没有笑过,总是苦着一张脸。她一直都在刻意选择与母亲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不一样的人生。
案例分析
通过沟通,我了解到滔滔妈妈她对孩子的现状很担忧,而滔滔爸爸对此却有些不以为然。对孩子打人这个问题,更多的感觉是心烦!“人家打他了心烦,烦他没出息,就知道挨打!他打人家了,也心烦,烦他不会处理事情,害得人家来找。”但并不认为打人有什么不对,在他看来孩子大了自然就会好了,现在能帮孩子的就是挨打了教他还手,打别人了帮他顶住!
我能够理解父母的心情,但这样的做法真帮到孩子了吗?其实滔滔父母的本意是希望滔滔能够跟小朋友友好相处,但也不要懦弱。滔滔爸爸的做法只是不想让孩子受气受委屈,比较简单直接,但并没有教孩子如何处理冲突,如何与人友好相处。
在滔滔第一次被小朋友打时,爸爸的处理方式和引导的话语很不恰当,直接影响了以后滔滔的处理方式,而滔滔不恰当的处理小朋友冲突的方式也直接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恶化。
幼儿阶段的交往方式直接受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人际交往的影响。在幼儿3岁至5岁阶段,由于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局限,小朋友之间很容易有冲突,这是正常的年龄特征,家长需要正视这个问题,担心孩子吃亏就教孩子一些极端的处理方法,或打骂斥责孩子,甚至说一些“如果今天你在幼儿园挨了打就不许回家!”等极端话语,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并让他们学会以错误的方式处理问题。
其实,孩子之间的冲突对双方孩子都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是他们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我们做父母的不是给孩子解决冲突,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解决冲突的办法,这样孩子才会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今后才会自己去解决。滔滔性格外向、脾气较急,防卫意识强,属于“进攻型”的孩子,而且长得比较壮实,如果发生冲突,容易伤到别人。因此不能直接教他还手,要问清原因,教他用语言表达,也可以安慰他,学会宽容他人。
“可我担心他一味忍让,将来会不会变得懦弱?”滔滔爸爸小声说。
其实,滔滔爸爸的这种担心,有部分原因是他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不自信造成的。有些父母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担心加载在孩子身上了,教孩子的办法是在发泄他们自己的情绪。用自己过往的人生经验指导孩子,才导致孩子人际关系的问题。孩子有他应对人际关系的办法,作为家长,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支持就够了。
在滔滔的教育上,滔滔爸爸的方法偏向简单粗暴,滔滔妈妈的想法也欠妥。一部分人在教育子女时沿用自己父母的方式,一部分人不认同自己父母的方式,认为“只要我父母做的我都不做”,滔滔妈妈就是后者。其实这两种做法都不恰当,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不是有了孩子就具备做父母的能力了,家长同样需要成长。
后记:三个月后,再见到滔滔全家时,看的出来,滔滔爸爸平和多了,滔滔也温柔了许多,跟三个月前那个满身扎刺的小男生完全不一样了。
Tips:给家长们的建议
孩子经常与同伴发生冲突家长们该怎样做?
正确做法:
1.当孩子被小朋友打了,家长不要冲动,先安慰孩子的情绪,然后平静地问:“他为什么打你呀?你生气吗?你需要妈妈帮助你吗?”
2.如果家长决定要找“肇事”小朋友或他们的家长理论,千万不要威胁恐吓对方孩子,那只会让事情更糟,有可能会引起成年人的冲突,把自己的孩子置身于更加不安的境地。
3.如果你的孩子属于进攻型、易激惹、身高力量明显占优势,建议尽可能告诉他:“小朋友不是故意的,你要原谅他”,不要轻易鼓励孩子还手。
4.如果你的孩子胆小、内向、敏感,必要时可以教他一些自我保护的技巧,甚至可以鼓励孩子还手,但是一定要告诉孩子怎么还手,包括话语:“你打我,我很生气!”帮助孩子宣泄情绪,保护自己。
5.任何时候,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都不能卷入“战争”。家长之间的冲突对双方的孩子都是巨大的伤害,甚至会直接影响孩子成年以后的人际交往和安全感。
不当的方法:
1.斥责自己的孩子没出息。
2.当着自己孩子的面抱怨对方孩子没有教养。
3.威胁孩子:“如果不还手,回家我就打死你!”“谁让你不会还手,被打活该!”
4.鼓励孩子用动手:“如果他再打你,你就打他!”
5.动不动就带孩子找对方家长、发生语言冲突。
6.家长卷入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