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亚卜[1]2001年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头颈肿瘤发展及转移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与头颈肿瘤发展及转移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2例头颈恶性肿瘤、15例头颈良性肿瘤、16例头颈部无瘤组织石蜡标本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微血管密度(MVD)。 结果 头颈恶性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及MVD明显高于头颈良性肿瘤及头颈无瘤组织(P<0.05),转移组比较非转移组高(P<0.05)。此外,在头颈肿瘤的发展及转移中VEGF的表达及MVD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0.398, P<0.05)。结论 VEGF 与头颈肿瘤血管生成有密切关系;VEGF的表达和MVD的增高对头颈肿瘤发展及转移有促进作用,其检测有可能作为头颈肿瘤预后的指标。
陈月红[2]2012年在《TrKB、VEGF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调控肿瘤侵袭转移的体内体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来源于鼻咽上皮组织的高度恶性肿瘤,其预后与肿瘤的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肿瘤血管形成与恶性肿瘤生长、侵袭转移与及预后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人们发现的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通过促肿瘤血管生成而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酪氨酸激酶B(Tyrosine kinase B, TrKB)在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浸润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本部分研究意在探讨VEGF及TrKB在NPC组织中的表达并比较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分析与肿瘤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5例鼻咽癌组织和30例正常鼻咽组织中VEGF及TrKB蛋白表达水平,比较二者表达差异。根据患者年龄、肿瘤临床分型、原发灶大小、淋巴结转移和有无远处转移将病例分组,应用双变量相关pearson检验分析研究VEGF及TrKB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1.VEGF蛋白于肿瘤细胞浆及血管内皮细胞浆中均表达,TrKB蛋白阳性表达绝大多数位于细胞浆内。在55例鼻咽癌中,45例表达TrKB阳性,表达率为82.1%,47例表达VEGF阳性,表达率为85.7%。30例正常鼻咽组织中,只有3例表达TrKB阳性,5例表达VEGF阳性,肿瘤组织中TrKB、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鼻咽组织(P<0.05),鼻咽癌组织中VEGF与TrKB表达有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R=0.586,P<0.05)。2.VEGF蛋白表达与NPC的临床分期(P=0.002)、肿瘤的直径大小(P=0.009)及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1)明显相关,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远处转移无关(P>0.05)。TrKB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P=0.00)、肿瘤的直径大小(P=0.00)、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6)明显相关,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远处转移无关(P>0.05)。结论1.VEGF, TrKB在NPC组织中表达增加,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有关;2.TrKB可能与鼻咽癌血管形成有关。目的探讨通过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K252a抑制TrKB表达,观察抑制TrKB表达对体外培养的鼻咽癌CNE-1细胞增殖、运动迁移、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及对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K252a干预鼻咽癌CNE-1细胞,MTT实验比较不同浓度K252a对鼻咽癌CNE-1细胞生长的影响,并计算细胞生存(增殖)率,筛选出K252a最佳干预浓度;通过划痕愈合试验观察抑制TrKB表达后对鼻咽癌CNE-1细胞运动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抑制TrKB表达对鼻咽癌CNE-1细胞迁移、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分别用RT-PCR、Western-blot检测K252a干预鼻咽癌CNE-1细胞后VEGF、TrkB在mRNA以及蛋白层面表达的改变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结果MTT实验:K252a能明显抑制鼻咽癌CNE-1细胞的增殖,使细胞数量减少、密度减低、细胞生存率下降,其对鼻咽癌CNE-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与K252a干预时间、浓度呈正相关。K252a作用48h使鼻咽癌CNE-1细胞增殖率抑制最明显的浓度为400nmol/L,细胞生存减少50%(与对照组相比),故选取此浓度为K252a最佳干预浓度。划痕愈合实验:抑制TrKB表达可使划痕愈合延迟,使12h鼻咽癌CNE-1细胞迁移距离明显小于对照组,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8),使24h小时细胞迁移距离细胞迁移距离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3),说明抑制TrKB表达能一定程度上抑制鼻咽癌CNE-1细胞的运动迁移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K252a干预鼻咽癌CNE-1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与对照组相比,鼻咽癌CNE-1细胞中处于G0/G1期的细胞显着增多(57.67士7.03vs73.86±4.22, P=0.018),而处于S期(30.67±3.68vs15.37±2.16,P=0.025)的细胞显着减少,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K252a干预鼻咽癌CNE-1细胞后细胞凋亡情况,K252a与对照组细胞的凋亡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2.27±3.09vs3.42±2.56,P=0.01)。Western blot:K252a干预鼻咽癌CNE-1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VEGF蛋白表达水平下调(0.6883±0.19vs0.378±0.44),TrKB蛋白表达水平下调(0.631±0.15vs0.313±0.28),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K252a干预鼻咽癌CNE-1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内TrkB mRNA表达下调(0.67±0.37vs0.435±0.63);VEGF mRNA表达下调(0.6883±0.49vs0.425±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rKB表达抑制可降低鼻咽癌CNE-1细胞生长迁移能力;2.TrKB表达抑制可通过促进鼻咽癌CNE-1细胞凋亡、细胞周期改变和降低VEGF表达,从而减弱生长与迁移能力;3.TrKB通过调控VEGF影响鼻咽癌血管形成。目的体内肿瘤生长依赖肿瘤血管生成。近年来发现VEGF通过诱导血管生成及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从而促进血管形成。研究证实血管生成、微血管与肿瘤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密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与肿瘤的转移和预后有关,且VEGF表达与MVD的表达有良好的相关性。前部分体外实验研究已经发现K252a能抑制VEGF蛋白和基因水平的表达,本部分实验通过建立裸小鼠移植瘤模型,探讨K252a干预鼻咽癌CNE-1细胞对人鼻咽癌血管生成抑制作用的体内研究,为针对鼻咽癌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寻找新的思路。方法使用4-6周龄雄性BALB/C-nu/nu裸鼠,体重在16-20g,将人鼻咽癌CNE-1细胞于裸鼠右侧季肋部皮下注射,建立荷人鼻咽癌细胞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将实验动物分为2组,A组:K252a干预组,7只;B组:PBS组,7只;于接种肿瘤细胞后第6、8、10、12、14天用微量注射器于A组裸鼠肿瘤内多点注射K252a药物,400nmol/L200ul/次,对两组移植瘤模型进行为期21天的实验观察,白第一次注射药物后每隔2天测量1次裸鼠肿瘤体积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于接种后第21天处死,剥离肿瘤标本,测量最后体积,观察标本整体特征。取出部分组织的标本于固定于10%福尔马林溶液中,于我院病理科常规石蜡包埋后行连续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VEGF、 TrKB和CD31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肿瘤标本大体形态及HE染色观察:2组实验动物成瘤均于接种后第4天。两组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包膜基本完整。K252a干预组治疗组皮下肿瘤瘤体较小,呈不规则球形,也有的呈分叶状,表面灰白色,质地较硬。剖面呈白色,剖面渗血较少。对照组肿瘤瘤体较K252a组明显增大,表面多不平,有分叶状结节状,表面丰富血管形成,剖面渗血较多;2.实验动物瘤体体积观察:K252a干预组从给药开始,肿瘤生长缓慢,第21天肿瘤瘤体体积为(328±326.7)mm3,同期对照组为(1044±818)mm3;3.两组CD31标记的MVD计数与VEGF、TrKB染色评分对比及相关性分析K252a干预组和对照组阳性血管计数分别为22.39±4.72、49.79±11.12,方差分析各组间差别具有显着性(P<0.05)。K252a干预组VEGF表达明显比对照组下降,并有统计学差异(7.57±2.82vs9.86±2.79,P=0.007),K252a干预组明显比对照组TrKB表达下降,并有统计学差异(5.8571±2.79vs7.43±2.64,P=0.005),各组VEGF表达与MVD明显相关(对照组:r=0.88,P=0.009,K252a组:r=0.96,P=0.01),MVD与TrKB表达明显正相关(对照组:r=0.79,P=0.03,K252a组:r=0.85,P=0.01)。对照组与K252a组VEGF表达与TrKB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抑制TrKB的表达能抑制鼻咽癌在动物体内的生长;并能通过减少VEGF表达明显减少鼻咽癌组织内的肿瘤新生血管;2.TrKB有可能成为抗鼻咽癌新生血管治疗的新靶点。
黄光武, 吉亚卜, 李杰恩, 邝国乾, 砂川昌范[3]2005年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头颈肿瘤发展和转移的关系(英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因子 (VBGV)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 (MVD)与头颈肿瘤发展及转移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 P法 ,检测 32例头颈恶性肿瘤、2 0例头颈良性肿瘤、16例头颈部无瘤组织石蜡标本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微血管密度 (MVD)。头颈恶性肿瘤组织 VEGF的表达及 MVD明显高于头颈良性肿瘤及头颈无瘤组织 (P <0 .0 5 ) ,转移组比较非转移组高 (P <0 .0 5 )。此外 ,在头颈肿瘤的发展及转移中VEGF的表达及 MVD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r =0 .398,P <0 .0 5 )。 VEGF与头颈肿瘤血管生成有密切关系 ;VEGF的表达和 MVD的增高对头颈肿瘤发展及转移有促进作用 ,其检测有可能作为头颈肿瘤预后的指标。
吕超[4]2012年在《DSCR1基因与喉咽鳞状细胞癌血管新生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喉咽鳞状细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DSCR1基因蛋白的表达,了解其表达与肿瘤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DSCR1基因对下咽鳞状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以DSCR1基因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收集94例喉咽鳞状细胞癌病例,有78例同时取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使用兔抗DSCR1抗体DCT3,检测DSCR1基因蛋白在喉咽鳞状细胞癌与正常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数据输入SAS8.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部位、生长方式、淋巴结转移以及吸烟史组间表达差异,配对t检验方法对78例同一病人的肿瘤与癌旁组织中基因蛋白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肿瘤组织中DSCR1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94.9%,癌旁组织中表达阳性率35.9%,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t值23.69,P<0.001);DSCR1基因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显着相关(P<0.05);DSCR1基因的表达与与肿瘤的发病年龄、性别、部位、生长方式、淋巴结转移以及吸烟史均无关(P>0.05)。结论1.在喉咽癌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DSCR1基因蛋白的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2.DSCR1基因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有显着关系,分化程度越差,DSCR1基因蛋白的表达阳性率越高,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在喉咽癌的形成及发展进程中,DSCR1基因必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能是此基因的失活或功能失调导致了肿瘤的发展不受控制,并影响了肿瘤的生物学特征,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肿瘤基因治疗靶点。目的通过检测喉咽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数值,研究血管因素与肿瘤侵袭性间的相关性。并与前期测定的DSCR1基因表达之间做相关性分析,讨论DSCR1基因与喉咽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探讨DSCR1基因对喉咽癌的发生、血管新生等生物学行为特性的影响。方法使用免疫组化PV9000方法,在与第一部分相同的94例喉咽鳞状细胞癌病例,通过CD34抗体染色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值,通过与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MVD与各种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前期测定的肿瘤组织中DCT3抗体标记的DSCR1基因表达与MVD之间做相关性分析,MVD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齐),叁组以上样本间关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显着性。MVD与DSCR1表达相关性检验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在喉咽癌组织中MVD平均为17.57±10.61条/400倍视野,癌周正常组织为12.61±7.67条/400倍视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着(P<0.05)。MVD与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研究发现,转移组中MVD平均为18.96±11.63条/400倍视野,而非转移组为16.17±9.61条/400倍视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着(P<0.05);MVD与喉咽癌的病理分级的关系发现,高分化组的MVD平均为16.29±9.98条/400倍视野,中分化组为18.58±10.35条/400倍视野,低分化组为20.48±13.61条/400倍视野,叁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对瘤内血管密度MVD与肿瘤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研究表明,TNM分期Ⅰ~Ⅱ组MVD平均为16.13±9.61/400倍视野,而Ⅲ~Ⅳ组为18.43±11.61条/400倍视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着(P<0.05);本实验表明MVD与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及吸烟史等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喉咽癌肿瘤组织中随着MVD的升高,DSCR1基因的表达也逐渐增强,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01),且两者之间为正相关的关系(r=0.698)。结论1.喉咽癌组织中MVD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说明肿瘤不同的生物学特征伴随不同的微血管密度表达,可以通过检测MVD判断喉咽癌的预后,以及高MVD的喉咽癌患者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及术后的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是必要的。2.在喉咽癌鳞状细胞癌,随着DSCR1基因的表达活性增加,肿瘤微血管密度的也增强,两者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证实了DSCR1基因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密切相关性,说明DSCR1基因可以影响喉咽癌的侵袭、转移等过程,是很有前途的肿瘤治疗靶点。目的了解VEGF-C mRNA及DSCRl mRNA在喉咽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VEGF及DSCRl基因与肿瘤的关系,并将VEGF-C mRNA表达水平与DSCR1mRNA水平做相关性分析,探讨DSCR1基因与喉咽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RT-PCR方法检测DSCR1mRNA及VEGF-C mRNA在43例喉咽鳞癌组织及21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之间进行比较,并对二者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3例喉咽癌中35例可检测到DSCRl mRNA阳性,占81.39%,21例正常癌旁组织中8例可检测DSCR1mRNA阳性,占38.10%,喉咽鳞状细胞癌DSCR1mRNA表达的平均相对光密度值为0.91±0.10,明显高于正常癌旁组织0.61±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CR1mRNA的表达在不同的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均有显着差异(P<0.05)。43例喉咽癌32例可检测到VEGF-C mRNA,占74.42%,21例正常组织中6例可检测至VEGF-C mRNA,占28.57%,癌周组织平均相对灰度值为(0.56±0.19),癌内组织平均相对灰度值为(1.21±0.41),二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例肿瘤组织中DSCR1mRNA表达与VEGF-C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两者之间成正相关。结论1.在喉咽癌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DSCR1mRNA的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DSCR1与不同的肿瘤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显着关系,此基因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2. VEGF-C mRNA的表达从癌周组织到癌内组织相对灰度值呈增高趋势,有显着差异,说明VEGF-C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3.在喉咽癌肿瘤组织中DSCR1mRNA表达与VEGF-CmRNA表达呈正相关,DSCR1基因与喉咽鳞状细胞癌的血管生成存在密切关系。
刘勇[5]2011年在《EphA2调控头颈鳞癌侵袭转移的体内外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EphA2在头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A2(EphA2) mRNA及蛋白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头颈鳞癌)组织及细胞株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与头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EphA2蛋白在98例头颈鳞癌石蜡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并统计分析EphA2蛋白与头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另外,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EphA2mRNA及蛋白在13例配对头颈鳞癌组织及癌旁黏膜组织和头颈鳞癌细胞株中的表达。结果:EphA2mRNA及蛋白在头颈鳞癌细胞株及组织中的表达均上调,且EphA2蛋白的表达与头颈鳞癌的肿瘤发生位置(P=0.018)、T分级(T1+T2/T3+T4)(P=0.016)、临床分期(Ⅰ期+1Ⅱ期/Ⅲ期+ⅣV期)(P=0.001)、转移(P=0.002)及复发(P=0.002)密切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EphA2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27.8%与64.1%,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8.9%和8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一步显示,EphA2表达水平为头颈鳞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6)。结论:EphA2在头颈鳞癌组织及细胞中表达显着升高,且其高表达与头颈鳞癌患者的复发、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这些结果均提示EphA2可能在头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头颈鳞癌复发、转移及预后具有评估价值。第二章EphA2调控头颈鳞癌细胞生长及侵袭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研究表明EphA2在多种实体瘤中高表达,且我们前期研究表明EphA2蛋白在头颈鳞癌组织中显着上调,并与头颈鳞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复发、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该部分将沉默EphA2在头颈鳞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并观察EphA2基因沉默后对头颈鳞癌细胞体外生长、凋亡、运动、侵袭能力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介导的EphA2shRNA沉默头颈鳞癌Tu686细胞中EphA2的表达,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phA2基因的沉默效果;嘌呤霉素筛选EphA2基因稳定沉默的Tu686细胞;通过CCK-8法、流式细胞技术、划痕实验及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EphA2沉默后对Tu686细胞的体外生长能力、细胞周期分布、凋亡率、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慢病毒介导的EphA2shRNA成功抑制了Tu686细胞中EphA2的表达。与对照组Tu686及Tu686EPhA2RNAi-细胞比较,实验组Tu686EPhA2RNAi+细胞增殖能力减弱,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率显着增多(75.04±1.08vs56.09±1.58,55.04±1.38),而处于S期(18.33±0.77vs32.54±1.70,32.66±0.99)和G2/M期(6.64±1.00vs12.30±0.76,11.37±0.87)的细胞比率显着减少(P均<0.01),而凋亡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划痕48h后Tu686EPhA2RNAi+细胞愈合率仅(46.7±7.6)%,而对照组Tu686和Tu686EPhA2RNAi-细胞的创面愈合率则达到(88.7±4.5)%与(86.0±2.6)%,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Transwell侵袭实验发现48小时后穿过Transwell聚碳酸酯膜的Tu686EPhA2RNAi+细胞较两对照组明显减少(123±13vs288±20,303±11)(P<0.01)。结论:EphA2表达抑制后能减弱头颈鳞癌Tu686细胞的体外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提示其在头颈鳞癌的恶性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叁章EphA2调控头颈鳞癌细胞生长及侵袭转移的体内实验研究目的:进一步从体内实验证实组织及细胞水平的实验结果,并利用所获得的移植瘤组织标本对EphA2引起头颈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利用慢病毒介导的shRNA沉默EphA2在高转移性头颈鳞癌细胞株M2中的表达;嘌呤霉素筛选稳定克隆,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phA2沉默效果;构建头颈鳞癌高转移动物模型,通过HE染色验证其成瘤及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移植瘤微血管密度;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移植瘤标本中EphA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筛选出EphA2基因稳定沉默的M2细胞,并成功构建头颈鳞癌高转移动物模型,成瘤率达100%。实验组M2EphA2RN Ai+细胞移植瘤较对照组M2及M2EPhA2RNAi-细胞移植瘤体积减少63.5%-69.4%,重量减轻51.8%-60.0%,颈淋巴结转移率亦减少(21.4%vs66.7%,58.3%;P<0.05)。Western blot显示实验组移植瘤组织中EphA2及VEGF蛋白显着下调,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发现实验组瘤体微血管密度显着减少(P<0.01)。结论:EphA2沉默后抑制头颈鳞癌细胞在动物体内的生长及转移;并能明显减少头颈鳞癌组织内的肿瘤新生血管,且该肿瘤新生血管的抑制可能与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减少有关。
赵军[6]2014年在《喉鳞状细胞癌中微血管密度与PI3K、VEGF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喉癌患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表达水平及其与喉癌血管生成的关系,并且探讨VEGF与PI3K在调控血管生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的实验方法对40例喉癌手术石蜡标本和10例癌旁正常黏膜中VEGF、PI3K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喉癌中VEGF、PI3K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32/40)、87.5%(35/40)。MVD为48.24±10.54,癌旁正常黏膜中VEGF、PI3K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4/10)、20.0%(2/10),MVD为19.14±7.10。喉癌组较正常黏膜组血管密度增加。PI3K、VEGF在喉癌组中较正常黏膜组高表达。PI3K、VEGF均与MVD呈正相关。在调控血管生成过程中,PI3K与VEGF呈正相关。在淋巴结转移组,PI3K、VEGF、MVD均高于非转移组。结论:PI3K、VEGF均参与喉癌的血管生成。PI3K能通过促进VEGF的表达,在喉癌血管生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共同参与喉癌颈淋巴结转移过程。
刘红[7]2006年在《环氧化酶-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当今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现晚、转移早、病死率高、生存率低,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肺癌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研究表明,肺癌细胞的恶性转化需要基因表型的改变和新生血管生成。新生血管可为肿瘤提供营养物质,刺激肿瘤生长,也是肿瘤播散转移的前提。肿瘤血管生成与某些基因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多种细胞因子的正负性调节等均有密切关系。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是炎症病理过程中前列腺素合成的关键酶,在肿瘤组织中亦存在着表达增强。近年来研究表明,COX-2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其中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是主要途径之一。血管生成是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血管生成因子之间失衡的结果,目前发现有20多种因子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特性,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目前发现刺激肿瘤血管生长最重要而直接的因子,在促进肿瘤微血管与微淋巴管生成中起着关键作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一个依赖于血管生成的过程,肿瘤有诱导血管生成(angiogenesis)的能力。肿瘤直径达1~2mm后,若无新生血管形成以提供营养,肿瘤就不能继续生长。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肿瘤的血管生成与实体肿瘤的发生、恶性程度、生长转移和患者预后有密切关系,因此,了解肺癌的血管生成情况,有助于阐明肺癌的生长与转移机制。血管生成的评估常用计数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density,MVD)来间接评价,MVD是反映血管生成及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数。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肺良性病变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COX-2、VEGF、MVD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进一步探讨COX-2、VEGF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肺癌的临床诊断、预测转移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分组NSCLC组:80例2004年10月~2006年6月郑州大学一附院胸外科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34~75岁,大于等于60岁46例,小于60岁34例。组织学分类:鳞癌43例,其中高分化15例,中分化14例,低分化14例;腺癌37例,其中高分化17例,低分化20例。80例中有淋巴结转移48例,无淋巴结转移32例。对照组:以肺良性病变20例作对照,其中支气管扩张7例,肺炎性假瘤4例,肺结核9例。全部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制成厚4μm的切片,分别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COX-2、VEGF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COX-2、VEGF蛋白阳性率的分析采用x~2检验和确切概率法,MVD的分析采用(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显着性的标准。[结果]1.COX-2在组织中的表达:NSCLC组织COX-2表达阳性表达率为56.25%,显着高于肺良性病变(5.00%)(P<0.05);COX-2在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78.38%)显着高于鳞癌组织(37.21%)(P<0.05);COX-2在高、中、低分化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28.57%、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低分化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71%、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72.92%)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37.50%)(P<0.05)。结果表明COX-2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与不同的病理组织类型、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COX-2的表达与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2.VEGF在组织中的表达:NSCLC组织VEGF表达阳性表达率为63.75%,显着高于肺良性病变(10.00%)(P<0.05);其中鳞癌组织、腺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47%、67.57%,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中、低分化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0%、64.29%、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低分化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06%、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77.08%)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46.88%)(P<0.05)。表明VEGF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和不同的病理组织类型无关(P<0.05)。3.组织MVD值:NSCLC组织MVD值为42.67±10.58,肺良性病变MVD值为12.34±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组织MVD值(50.56±8.87)明显高于鳞癌组织MVD值(35.16±6.96)(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肺癌组织MVD值为48.65±8.89,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34.12±6.83)(P<0.05)。4.NSCLC组织COX-2与MVD的关系:COX-2阳性组MVD值为51.36±8.47,显着高于COX-2阴性组(33.45±6.43)(P<0.05)。5.NSCLC组织VEGF与MVD的关系:VEGF阳性组MVD值为52.34±8.54,显着高于VEGF阴性组(32.14±6.43)(P<0.05)。6.NSCLC组织COX-2与VEGF的关系:COX-2阳性组,VEGF阳性表达率为71.11%;COX-2阴性组,VEGF阳性表达率为5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与VEGF显着相关(P<0.05)。[结论]1.COX-2在NSCLC组织表达增强,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表明COX-2参与NSCLC的发生。COX-2表达与肺癌不同的病理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程度有关,表明COX-2参与了NSCLC的发展。COX-2表达多见于腺癌,这揭示了肺腺癌易于早期血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COX-2对判断NSCLC的发展和预后有一定帮助。2.VEGF在NSCLC组织表达增强,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VEGF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与年龄、性别和不同的病理类型无关,表明VEGF表达增强与NSCLC的浸润性发展和血管生成有密切关系,VEGF可作为评价肺癌预后的指标。3.NSCLC组织MVD值显着高于肺良性病变。MVD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和评价预后的指标。NSCLC组织COX-2及VEGF表达阳性组MVD值均高于阴性组,提示二者均参与肿瘤血管生成,与肺癌细胞浸润转移有关。NSCLC组织COX-2与VEGF表达显着相关,提示二者在肺癌的肿瘤血管生成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孙旭[8]2011年在《HIF-1α和c-met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lpha, HIF-la)、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c-met)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el density, MVD)在人喉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联系,探讨HIF-1α和c-met在喉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从而为喉癌的发生机制与基因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2010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所做喉鳞癌标本58例,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 peroxidase, 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IF-1α和c-met在喉鳞状细胞癌不同分化类型中的表达,并测定微血管密度(MVD),观察HIF-1α、c-met和MVD之间的联系。结果HIF-1α阳性表现为棕褐色颗粒,主要定位在细胞核,部分在细胞质内。其在高、中、低分化喉癌中阳性区平均积分光密度(the average 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 AIOD)分别为121.91±3.59、133.31±2.65、146.76±6.61,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分化类型间HIF-1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颈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中阳性区AIOD分别为142.85±7.48、126.73±5.82,经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et阳性表现为棕黄色颗粒,主要定位在胞浆及胞膜。其在高、中、低分化喉癌中阳性区AIOD分别为120.23±3.04、131.04±4.60、159.12±9.26,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分化类型间c-me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颈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中阳性区AIOD分别为149.88±14.85、124.81±5.87,经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分化喉癌中MVD分别为11.82±2.38、23.08±4.95、39.44±4.30,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分化类型间MV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颈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中MVD分别为34.76±7.47、16.36±5.47,经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显示:HIF-1α与c-met之间的相关系数r=0.929,P<0.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HIF-1α与c-met呈明显正相关;HIF-1α与MVD之间的相关系数r=0.967,P<0.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HIF-1α与MVD也呈明显正相关;c-met与MVD之间的相关系数r=0.921,P<0.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者也呈正相关。结论HIF-1α、c-met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在喉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HIF-1α、c-met存在有协同作用。HIF-1α、c-met可能作为治疗喉鳞癌的潜在靶点。
Giyab, 黄光武, 李杰恩, 李佳荃, 韦敏怡[9]2004年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头颈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 (MVD)与头颈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 P法 ,检测 32例头颈恶性肿瘤 (头颈恶性肿瘤组 )、2 0例头颈良性肿瘤及新生物 (头颈良性肿瘤组 )、1 6例头颈部无瘤组织 (头颈无瘤组织组 )石蜡标本组织中的 VEGF表达和 MVD计数。结果 :头颈恶性肿瘤组 VEGF的表达及 MVD计数明显高于头颈良性肿瘤组及头颈无瘤组织组 (P均 <0 .0 1 )。有淋巴结转移者的 VEGF表达和 MVD计数亦比无淋巴结转移者高(P<0 .0 5 )。VEGF表达与 MVD呈正相关 (r=0 .392 ,P<0 .0 1 )。结论 :VEGF与头颈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参与头颈恶性肿瘤的发展及转移的过程 ,而且起重要作用。 VEGF及 MVD有可能成为判断头颈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转移潜能及预后的指标
罗宁斌[10]2016年在《磁共振成像对小型猪腮腺放射性损伤的评估》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建立实验小型猪腮腺放射性损伤模型目的:建立小型猪腮腺放射性损伤模型,研究小型猪一般情况及腮腺结构的改变。方法:9复3复6复。放疗组小型猪一侧腮腺用直线加速器给予单次20Gy离子射线照射,观察小型猪的一般情况,并对比放疗后4周时放疗组小型猪腮腺结构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放疗组小型猪放疗后出现饮食下降,体重减轻。放疗后腮腺出现腺体小叶面积、腺泡面积和数量的减少,脂肪组织增生,间质纤维化,腺泡细胞萎缩和退化,各种炎性细胞浸润,以放疗组放射侧改变明显。结论:单次大剂量照射会使腮腺发生损伤,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非放射侧腮腺也会出现损伤,程度较轻。第二部分MR成像评估小型猪腮腺放射性损伤的价值论文一MRI叁维重建体积测量评估腮腺放射损伤目的:利用mimics软件对腮腺MRI进行叁维重建及体积测量,研究腮腺体积放疗后的改变情况。方法:对照组及放疗组小型猪均在放疗前及放疗后2、4周行MRI检查,应用mimics软件对腮腺的T2WI图像进行叁维重建及体积测量,对比不同时间点小型猪腮腺的变化情况。结果:放疗后2周,放疗组放射侧及非放射侧腮腺体积均较放疗前缩小(t分别为-6.642和-6.880,P分别为0.007和0.006),放射侧体积减少量多于非放射侧(47.13±7.10ml VS25.55±7.43ml,t=4.563,P=0.02);放疗后4周放疗组腮腺较放疗后2周的体积无明显差异(t分别为-1.030和-1.956,P分别为0.379和0.145);对照组未见明显体积变化。结论:mimics软件可以简单、快捷的对腮腺体积变化进行评估。放疗组腮腺体积变化主要发生于放疗后2周内,并与接受到剂量有关。论文二基于体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对腮腺放射损伤病理改变的评估目的:探讨基于体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评估腮腺放射损伤病理改变的可行性。方法:对照组及放疗组小型猪均在放疗前、放疗后2、4周行IVIM-DWI检查,对比不同时间腮腺D值、D*值、f值的变化。并比较D值与腺泡细胞密度、D*值和f值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腺泡细胞密度与D值呈负相关(r=-0.567,P=0.014),微血管密度与D*值呈正相关(r=0.846,P=0.000),微血管密度与f值无明显相关。放疗后放疗组放射侧及非放射侧D值逐渐增高,D*值逐渐减低。结论:IVIM-DWI检查评估腮腺放疗后的病理变化是可行的,D值可以反映腮腺腺泡细胞的损伤,D*值可以反映血管内皮的损伤。论文叁IDEAL-IQ定量评价小型猪腮腺放射损伤后脂肪含量变化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IDEAL-IQ序列定量量评价小型猪腮腺放射损伤后脂肪含量变化的可行性。方法:对照组及放疗组小型猪均在放疗前、放疗后2、4周行IDEAL-IQ检查,对比不同时间腮腺脂肪分数的变化。并比较腮腺脂肪细胞计数与脂肪分数的相关性。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DEAL-IQ测量脂肪分数与病理脂肪细胞计数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736,P<0.01)。放疗组双侧腮腺脂肪分数呈逐渐增高表现,但放疗后2周脂肪分数与放疗前差别不大,放疗后4周腮腺脂肪分数较放疗后2周增高(放疗侧:t=2.750,P=0.040;非放射侧:t=3.404,P=0.019),同时也高于放疗前(放疗侧:t=3.397,P=0.019;非放射侧:t=3.380,P=0.020)。结论:IDEAL-IQ序列可以反映腮腺放射损伤后脂肪含量的变化,根据脂肪分数的变化,腮腺脂肪增生主要发生于放疗2周后。论文四磁敏感成像对腮腺放疗后血管损伤评估的价值目的:探讨磁敏感成像对腮腺放疗后损伤评估的价值。方法:对照组及放疗组小型猪均在放疗前、放疗后2、4周行SWAN序列扫描,对比不同时间腮腺内磁敏感信号强度(intraparotid susceptibility signal intensity,IPSS)与最大静脉直径的差异。并比较IPSS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腮腺IPSS与MVD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643,P<0.01)。放疗后4周放疗组放射侧及非放射侧腮腺IPSS无明显差异(t=0.1,P=0.922),均较对照组腮腺低(t=-3.082,P=0.012;t=-2.47,P=0.033)。放疗组放射侧及非放射侧腮腺IPSS放疗后均呈逐渐减少表现,放疗后4W的IPSS较放疗前明显减少(放射侧:t=-2.714,P=0.042;非放射侧:t=-2.982,P=0.031)。而腮腺内的最大静脉直径,在放疗组及对照组、放疗前及放疗后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磁敏感成像可以通过反映微血管密度的改变,评估腮腺放疗后血管内皮损伤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头颈肿瘤发展及转移关系的研究[D]. 吉亚卜. 广西医科大学. 2001
[2]. TrKB、VEGF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调控肿瘤侵袭转移的体内体外研究[D]. 陈月红. 中南大学. 2012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头颈肿瘤发展和转移的关系(英文)[J]. 黄光武, 吉亚卜, 李杰恩, 邝国乾, 砂川昌范. 广西科学. 2005
[4]. DSCR1基因与喉咽鳞状细胞癌血管新生关系的研究[D]. 吕超. 山东大学. 2012
[5]. EphA2调控头颈鳞癌侵袭转移的体内外实验研究[D]. 刘勇. 中南大学. 2011
[6]. 喉鳞状细胞癌中微血管密度与PI3K、VEGF表达及临床意义[D]. 赵军. 山西医科大学. 2014
[7]. 环氧化酶-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研究[D]. 刘红. 郑州大学. 2006
[8]. HIF-1α和c-met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D]. 孙旭. 郑州大学. 2011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头颈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J]. Giyab, 黄光武, 李杰恩, 李佳荃, 韦敏怡.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
[10]. 磁共振成像对小型猪腮腺放射性损伤的评估[D]. 罗宁斌. 广西医科大学. 2016
标签:肿瘤学论文; 肿瘤论文; 血管生成论文; 细胞生长因子论文; 血管内皮细胞论文; 淋巴结转移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鼻咽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