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价值观不确定性的思考_社会价值观论文

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价值观不确定性的思考_社会价值观论文

关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价值观不确定性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确定性论文,价值观论文,过程中论文,社会转型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确定性”是一个数学概念,指将来有多种可能的状态,且每一种状态的概率是不确定的。“不确定性”增加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价值观念的显著特征。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知识背景和人生经历,观念嗅觉敏锐、价值心理活跃,不安现状,其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强烈。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深入和向新的市场经济社会转化的加速,青年学生价值观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日渐突显。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合理的预期,并以此匡正我们对转型期大学生思想现实的认识判断,校正我们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 青年学生价值观不确定性增加是社会转型在其观念层面上的体现

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从真正意义上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这种转型体现在经济领域,即从集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内向经济向开放多元经济的转化。但社会转型从来都是与人们观念变化和道德变迁相辅相成的,社会转型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思想的改变过程”(注:A·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页。),以改革开放为标志,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现代化为目标的中国社会转型一开始就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前提和条件,青年学生的价值嬗变在其中起到了先锋、标志和示范作用,这种作用又集中体现在其价值不确定性的增加上。

首先,从宏观上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伴随整个社会生活的政治化和集中化,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带有更多的群体性、被动性和依附性,为了社会的序化要求,不允许有异质道德成分的存在,因而青年价值观念同社会一样,是一元化的,价值教育的内容体现为由非此即彼、非是即非的二分法判断确定出来的绝对的、不容置疑的信条。改革开放否定了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生活也得以从极端政治化、集中化的单一状态下解脱出来,观念创新机制被激活,青年学生有机会重新审视曾经被视为神圣不可动摇的价值教条,对传统价值——这种“传统”既包括从古代传承的封建价值,也含有建国后特别是“文革”中提出来的政治化价值口号——的反思和批判一度成为青年知识层的理论时尚;与此同时,外来的价值理念也随改革开放以空前的规模涌入,这使大学生们在进行价值评价和价值取舍时有了更多的参照。“实用主义”、“合理利己主义”、“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等西方价值哲学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青年学生一波又一波的思潮,而且也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观念震荡和价值冲突。可以预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整个社会生活将愈加民主化和分散化,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将带有更多的独立性、主动性和自主性,社会将包纳和宽容他们更多异质性的价值成分,这意味着青年学生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增加。对传统价值的推崇与怀疑、对计划经济下价值信条的倡导与偏离,对西方个人主义价值哲学的批判与效仿、对现实道德状况评价的“爬坡”与“滑坡”争执……这些不确定的价值现象,本身就是青年学生思想转型的标志之一。

其次,从微观上看,“价值不确定性”也体现在青年学生个体的人格之中。社会转型使青年原来所处的相对恒定、单一的价值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价值与市场伦理、民族道德与外来观念同时作用于个人的价值心理,使个体的人格处于多变的、相互冲突的多元价值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无法将一套一致的、相互契合的价值信念和行为规范传授给青年一代,使青年学生“价值社会化”的目标难以达到统一。与之相适应,青年学生在价值选择上,既有对传统道德的怀念和依恋、也有对新的价值尝试的激越和冲动、既有对价值超越的向往和喜悦、也有对社会现实的迷惘和困惑;青年学生都不同程序地感到了转型带来的价值疏离感和“无根”心态。“回归传统”、“全盘西化”、“实用理性”这些相互矛盾的价值取向可能在同一大学生的行为中得到体现,随机应变的弹性价值原则得到较多的认可和遵循。青年学生个体价值的“不确定性”,正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转化和人格更新。

再次,从大学生群体的观念特征上看,大学生阶段正是处于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个体思想异常活跃但尚不稳定的阶段。他们的观念吸收能力旺盛,对“新”、“异”的思潮和观念时尚异常敏感,容易“全方位吸收”。随着社会改革开放涌现的大量价值观念信息,往往首先以大学校园作为实验场和传播地,大学生自然地成为传播的首选目标。从西化思潮到“回归”风气、从“崇拜个人价值”到倡导道德复兴,大学生价值观明显地处在社会变革的潮头。但其价值标准尚未经历社会现实的检阅和校正,因而表现出易变,偏激盲目等矛盾现象。这种价值的不确定性有其自身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促成的。

总之,青年学生价值观不确定性的增加是社会转型深化的体现,并将伴随整个价值重构的过程,成为大学生走向价值观念现代化这一进程的有机组成。

二、价值不确定性对青年学生的双重社会效应

对于青年学生价值不确定性增加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人们持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这是对原来超稳定的、落后的、过时的价值教条的否定,是构建市场经济社会新价值体系的出发点,因而乐观地预言青年学生是在“爬坡”;有人则将价值不确定性状态所导致的道德秩序混乱和人文理想的丧失看成是一次“统一性危机”,惊呼“在道德人格方面,真诚的、正直的、博爱的、肃穆的、超脱的精神正广泛地衰落着,而虚假的、油滑的、彼此敌视伤害的、浮夸的、唯利是图的风气却蓬勃兴起,与此相呼应的,为富不仁、贪婪腐败、欺善凌弱、冷酷无情这样一些现象广泛地蔓延”(注: 李洁非:《关于今日文坛》, 载《新华文摘》1994年第七期,第127页。)由此发出了“滑坡”的呐喊。其实,任何一种价值体系都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方面,没有前者,没有确定的价值标准和规范,就不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作用;而没有后者,社会思想将失去活力和前进的动力,变成死水一潭。价值不确定性对我国现实的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作用是双重的。首先应当看到,“不确定性”增加既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念转型的结果,也是新价值体系形成的条件:

第一、“不确定性”增加客观上为青年学生展示了更为广阔的价值视野,促使其价值观念由单一走向丰富、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创新。它促使青年学生思想更趋解放,使他们有机会以“前现代文化”、“现代文化”或“后现代文化”的眼光来审视、批判社会现实,重新思考传统,形成新的价值理想和价值思维。没有对青年学生价值“不确定性”的宽容,改革开放以来便不会有潘晓来信引发的“人生价值大讨论”,不会有“传统道德与现代化的争论”、不会有“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的探讨。

第二、“不确定性”为青年学生新的行为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实验条件和尝试空间。它使青年学生敢于正视和践行某些传统的观念禁区、诸如性教育、人体艺术等男女关系方面的戒条,诸如追求时髦、时狂、超前的背离“节俭”传统的非理性消费观念。这种尝试和探索对于形成青年学生“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准备接受社会改革和变化”(注:参见A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第一章。),这些现代化人格特质,无疑有些积极的意义。

第三、价值领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显示了时代的进步。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不患寡而患不均”、“高大全”式理想人格等本来绝对确定的规则,已不能绳墨青年学生的思想,从而失去其确定性;而独立、求新、竞争、效率、法制、自主、实干、公平这些原本不具有“确定性”的规则,逐渐为青年学生认同,并重新塑造和改善其价值观念。二者的矛盾转换,使大学生价值体系不断吐故纳新,赋予价值以新的内涵。

然而,肯定“价值不确定性”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对观念进步的价值,绝不意味着可以轻视其负面影响:

第一、价值不确定性增加所冲击的不仅是被锢化的陈腐观念和极端化的价值思维,而且也包括那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基本文明原则,冲击着社会的公共道德。不论何时代、何民族的价值观念,人类总有一些基本的价值原则,如珍惜生命、诚实、互信、公平、勤劳等。随着观念转型和市场功利泛化,这些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的神圣性也受到冲击,被打了不确定性折扣,使部分青年学生的公德心沦失、社会理想荒芜、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被弱化、主导价值的统摄作用被质疑,从而加剧了转型期青年学生的价值混乱。

第二、“不确定性”增加给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市场。道德相对主义以道德的相对性和变化性,来否定道德的绝对价值和稳定性,否定道德判断有客观的标准,否认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和各种道德观念之间的优劣差别。“不确定性”增加使青年学生得以认识既有道德原则的相对性;但也容易走向极端,使他们对一切价值原则和道德权威持怀疑态度,甚至走向价值判断的唯我主义和玩世哲学。因此,“伦理相对主义无论从科学上还是从逻辑上都是一个不正确的信条”,它使青年身处多元价值之中却游离于价值观念的冲突和交锋之外而得不到真正的人格和灵魂提升,使青年的道德现代化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怪圈而失去正确的目标、方向和标准。

第三、“不确定性”增加加剧了转型期青年学生的价值空心化。确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价值实践和观念创新的依据。“不确定性”增加使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和内化难度增加,从而出现一些价值偏离:如既背离社会主导道德、又完全拒绝传统道德、对二元道德同时失去信心的价值虚无主义;放弃任何道德理想、只追求工具主义价值的实用主义;将价值信念庸俗化,功利化的拜金主义,等等。价值空心化不仅使得人文精神在青年群体中贬值、大学生社会理想矮化,而且使其观念吸呐和创新的主体精神和批判精神失去了价值归依,从而增加了新的价值体系建立的难度。

对于一个有着几千年一贯制的超稳定的文化传统、有着高度统一和序化精细的价值信条的国度而言,人们对青年学生价值不确定性增加,“礼崩乐坏”、“人心不沽”的现实的忧虑是可想而知的。但不确定性增加恰恰说明了观念创新的活跃,它既包含着风险,也带来了新的价值体系建设的素材和机遇。

三、 不确定性的存在和增加对转型期青年学生价值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价值“不确定性”增加分解着原有的价值秩序,并造成了价值和规范约束的事实上的不统一和混乱。因此,从鸿学硕儒到市民百姓,无不疾呼青年学生“道德重建”、“价值重构”。有关转型期价值重构的理论,大致有三种观点:

其一是主张复兴以“仁”、“义”为核心的传统价值教育,认识只有传统道德才能消匿市场化对青年的负面影响,抵御物化时代青年学生伦理衰败,可称为“回归论”。它将现代化看成传统道德价值与现代物质文明的相加,“21世纪的人,只有持着仁为核心的价值观,才能享受丰饶的经济和发达的科技所带来的安乐的生活,建立和平的共生共荣的世界”(注: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回归论”者以东亚“儒学文化圈”的经济奇迹作为实证,认为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出路只能是回归到传统中去,与传统价值相街接。因此,有人提出“下一世纪中国思想史的重要走向是由离异到回归,由批判到重建,由糟塌圣贤到再建民族精神,由毁灭崇高到再建崇高,接上儒、释、道精英文化的主流和大统”(注:赵骏河:《儒学价值观与二十一世纪新人》,载《新华文摘》1995年第一期,第160页。)

其二是主张让青年学生摒弃传统,以西方近、现代以来的主导价值观——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作为移植的主体,来启蒙青年学生思想,可称为“西化论”。它认为“西方现代文明及其道德体系主要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主要代表着我们走向现代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所最缺少、最需要的东西”(注:李德顺:《当代道德建设的重大课题》,载《新华文摘》1995年第一期,第33页。)。西化论者看到,不论何种模式的市场经济,皆有其共性和一般价值要求,“利益驱策”才使市场经济成为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而正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为市场经济所必需的资本观念、利润欲望和经商热忱提供了“伦理上的辩护”,因此,它应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学生自觉的价值选择。

其三是主张将传统道德与西方市场精神兼容并蓄来构建大学生的新型价值观念,它试图既将传统道德作为价值重建的根基,又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观念作为吸收对象,既继承发扬优秀传统美德、又批判借鉴西方文明成果,可称为“折衷论”。这是目前占主导地位、从理论上来说最可取的选择。但究竟如何在青年学生中实现传统价值与西方先进理念的有机契合,从而使青年学生的价值实践总是“折衷”进先进、合理的成分而“折衷”掉落后、反动的成分,达到扬长避短的理想境地,“折衷论”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提出一种能针对青年学生思想实际问题的、可操作的价值教育方案。因此,其大量的理论更象是精英式的理想思辩:或曰要“在理性与激情之间达成艺术的平衡……一端通到神圣的精神家园,另一端助成丰富生动的感性福乐”(注:舒远招:《历史的选择:道德在当代的走向》,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3期,第48页。);或日“一种以满足个人的需求为基础的、 兼顾社会与伦理要求的要协性道德理想就是值得认同的”(注:任剑涛:《道德理想与经济活动的伦理抉择》,载《中国教育报》1997年12月5日第3版。);有的则更象是“中体西用”古训在价值问题上的套用,即传统道德文化底蕴加上西方现代科学与民主精神。(注:参见《大学生》1994年第8期第61-62页对胡钰《科学精神+文化底蕴=一流人才》一文的介绍。)但面对传统道德中的“封建主义残余”和西方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顽症”同时涌向大学校园,“折衷论”显得束手无策。

总之,无论是“回归论”的传统价值复兴,还是“西伦论”的西方观念移植,抑或“折衷论”的中西道德嫁接,都试图用一种价值取代转型过程形成的多元价值并存局面,用同质性的价值规范代替异质价值的冲突,用确定性的价值来消除“不确定性”的影响,来克服不确定性增加带来的阵痛和“信念危机”。但如前所述,“不确定性”作为确定性的对立面,其作用并非总是消极的,正是确定性不断地对社会进行序化和“不确定性”对既有价值秩序的不断分解,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运动发展。任何试图用一元化的绝对确定的价值规则取代青年学生价值观念中不确定性成分的努力不仅是理论上的倒退,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徒劳的。反观任何一个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社会中根本不存在这种道德或宗教的统一性”,随着社会多元化进程的加速,“任何教授单一的道德规则的努力都是注定要失败的”。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青年学生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方面,正视并容许其存在的价值,合理地加以引导和规范,这本身就是现代化价值心理的组成部分。这样一种认识可以使我们对现实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形成一些最起码的共识:

首先,传统价值(包括近现代革命实践形成的革命传统,作为价值领域最具确定性的方面,不仅是保持青年学生道德秩序、防止道德放任主义的主要价值力量,而且也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念创新发展的根基和前提。其倡仁义、扬人道、讲诚信、尚礼义、重奉献的价值取向,其“慎独”、“自省”、“感悟”、“体道”的自我约束和修炼方法,今天仍有利于青年学生人格的提升和灵魂的净化。因此,传统价值是青年学生走向观念现代化的出发点,虽然它也面临着不确定的评判和“反思”,但应得到青年学生的尊重。一个秉承传统道德价值的人同样应被尊为“有道德的人”,而不应被斥为迂腐或落后。

其次,外来的观念思潮和随社会变革而出现的新的价值标准,是青年学生价值领域最具“不确定性”的方面,是分解既有道德秩序的主要力量。现代社会价值观念与一贯制、超稳定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念主要区别之一,就是它的不断变化性、发展性和创新性。不管我们情愿与否,现实中价值观念的移入已快于道德习惯的传承、价值理念的创新已强过道德理想的回归。虽然其中夹杂着消极的、反动的甚至落后的成分,但主体精神、效率观念、平等思想、竞争意识、经商热潮、利润动机这些价值转型的产物,昭示着现代价值的走向,也为青年学生最先认同和接纳。

再次,主导价值作为多元价值格局中对大学观念进行整合和引导因素,相对于传统道德的习惯性和外来观念的自发性而言,是最具理性和自觉的力量。它的任务是多重的:既要发掘和弘扬传统道德的积极成分,又要防止转型过程中青年学生道德的倒退和僵化;既要吸纳和内化价值移入和探索的先进成果,又要避免转型过程中大学生价值的混乱和偏激;既要维持相对稳定和有序的思想环境以防止青年学生思想的过度震荡,又要保持社会价值体系的朝气和活力以利于其价值观的发展与创新。因此,主导价值是平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关系、校正价值观发展方向的关键力量。首先,它要在青年学生中坚定地捍卫和倡导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文明,为全社会确立正确的价值信念和规范基准,强化约束机制,防止青年学生陷入“不确定性陷阱”。其次,主导价值要增强面向青年学生的开放性和宽容性。前者主要指面对现代化过程中人们价值观念变化的实际,主动调整青年学生价值教育的内容、目的和手段,吸纳一些合理化程度较高的新观念、新准则和新规范;后者主要指适应价值观念的多元发展格局,以观念的合理性为原则,包容青年学生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允许人们的道德尝试,尊重不同的价值选择。开放和宽容不仅是一种品质,也是主导价值在“多元”之中保持“主导元”和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中国儒学先在社会剧变、“百家争鸣”的不确定局面中酝酿形成,其后又在对外释、内道等“不确定性”观念的吸纳中而成熟和繁荣,最终又因将“三纲、五常”绝对确定化,生成了所谓“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些非人道的教条,而异化为“杀人的软刀子”。当我们呼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的形成、致力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再塑与重建时,不确定性增加给我们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态度宽容、正视、改造和吸纳青年学生不确定的价值成分,不仅是现代人人格的自信和勇气的体现,而且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觉。这种自觉不仅对青年学生,而且对整个社会的价值重构进程都是必不可少的。

标签:;  ;  ;  ;  ;  ;  ;  ;  

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价值观不确定性的思考_社会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